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 (部编版,)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 (部编版,)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 (部编版,)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 (部编版,)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2套 (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十五岁那年丢失的帽子朱成玉十五岁那年,我丢失过一顶帽子。那时候经济匮乏,人们都过着穷日子。祖父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揽了一些简易的手工活。有一天扛回来一个大麻袋,打开来,全都是一次性筷子。这样一大包筷子包装好了大概可以赚到五块钱,那个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是98元,按照这个比例,算是很不错的一笔收入了。我们去帮祖父,祖父不让,“别耽误你们学习,这点儿活我自己能搞定。到时候给你们买糖吃。”祖父没骗我们,他经常买一点儿散装的桔子瓣糖给我们,那是我们贫瘠的时光里为数不多的甜蜜。在昏暗的灯光下,祖父就整夜整

2、夜地劳作着。每次把包装好的筷子送回饭店之后,他都喜欢带上我们去逛集市。那时候集市很大,从这边走到那边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吸引我们的除了热闹的人群,还有各种杂耍和小吃。我和哥哥姐姐像土包子一样跟在祖父后面,东张西望,看啥都新鲜。路过小吃摊的时候,祖父给我们每人叫上一碗炸酱面,上面淋着一点儿香油,撒上一把葱花,真叫一个香啊!祖父慈爱地看着我们小狼一般的吃相,自己的肚子却饿得咕咕叫。就在此刻,我见到了那顶令我迷醉的小礼帽。那时候上海滩正深入人心,年轻人对周润发崇拜得很,对他的礼帽和白围巾更是爱得深切,我自然也不例外。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这些,祖父都看在了眼里。我是他

3、最小的孙子,对我格外宠爱了一些。果然,第二天他就把这顶帽子买了回来,他对家人们说:“我给自己买了顶帽子,戴着小,给三儿戴吧,他脑袋小。”说完冲我挤了一下眼睛。我自然心领神会,开心极了。这顶帽子标价五元,这可是需要祖父熬上好几个通宵,包装整整一麻袋筷子才能赚来的钱啊!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我就把它弄丢了,具体丢在了哪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总怀疑是被同学偷走了。我茶饭不思,不仅仅是心疼我的帽子,对祖父更是深深地愧疚。祖父却没有责备我的粗心,反而摸着我的头说:“没有真凭实据,咱可不能怀疑自己的同学,这样,会把心拉远,第1页共47页帽子丢了就丢了,但是不能丢掉同学之间的信任。”祖父的宽慰,让我愈发愧疚。

4、以至于在这之后好多年的时光里,我都会梦见自己寻找帽子的情节,遗憾的是,每一次寻找都无功而返。临近年关,祖父检查出胃里长了不好的东西,医生告诫说至少三个月不能沾荤腥,不许喝酒,也不能吃肉。马上就过年了,母亲犯了难。祖父不能吃荤,年夜饭如何做呢?她把困惑说给了父亲,父亲也犹豫不决,有荤腥吧,祖父又不能吃,看着馋,没有荤腥吧,这孩子们都望眼欲穿盼着呢!最后,父母的困惑让祖父得知了,祖父说:“你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管我。孩子们一年到头就盼着这顿年夜饭吃点肉解解馋呢,快做给他们吃吧。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扫了全家人的兴致。”那一年,祖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而悲伤,照例给我们买了很多爆竹,甚至比往年还要多一些

5、。趁祖父不在的时候,父母对我们兄妹几个说了祖父得病的实情,我们忽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自抑的悲伤。母亲问:“如果年夜饭一个肉菜也没有,你们会不会怪我?”我们当然知道母亲的心思,尽管小孩子嘴馋,但总还忍得住。何况母亲的厨艺精道,即便是素菜也能做得很好吃。所以,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动作一致地点着头。不仅如此,我们还帮着母亲在厨房忙碌起来,父亲帮忙布置桌椅,我帮着切西红柿,姐姐帮着泡木耳,大哥帮着添柴火,二哥帮着炸春卷,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无鱼无肉,那一桌的年夜饭很是清淡,虽有遗憾,但我们照例吃得津津有味。为了不勾起祖父的酒瘾,父亲也滴酒未沾。祖父看着满桌子的素食,当然知道这一切的深意,他的眼中有泪水

6、闪现,他看着父亲和母亲,看着我们一家人,或许是想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吧,他的那种注视里,含着无比浓烈的不舍之情。我们一家人陪着祖父一起吃素,那是一家人的相濡以沫。那一餐年夜饭,餐桌上没有荤腥,只有人间烟火。祖父过完年不久就去世了,还好,没有遭太多的罪。临终的时候,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把仅有的体温全部流向了我,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那些绝世高手一样,固执地要把毕生功力传给后人。他无比虚弱地对我说:“三儿,怪爷爷穷,没能给你再买一顶帽子,你那么喜欢”这就是我为什么好多年,一直都在做那个关于寻找帽子的梦的原因,因为我苦苦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还有一直忘不掉的,我父亲的父亲。第2页共47页(1)筛选信息,概

7、括相关语段的主要内容。语段主要内容(2)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从修辞角度赏析)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把仅有的体温全部流向了我,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那些绝世高手一样,固执地要把毕生功力传给后人。他无比虚弱地对我说:“三儿,怪爷爷穷,没能给你再买一顶帽子,你那么喜欢”(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3)怎样理解第段中的“那一餐年夜饭,餐桌上没有荤腥,只有人间烟火”?(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一顶帽子”,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卖豆浆的孩子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

8、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第3页共47页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

9、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

10、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

11、。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第4页共47页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

12、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1)请简要说说第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第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第段画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

13、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第5页共47页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

14、、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

15、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

16、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1)选文围绕周有光略写了哪些事?详写了什么事?(2)揣摩下列语句,结合画线词语说说你对句子含意的理解。“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3)周有光身上具有中国知识分子哪些高贵的品格?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6页共47页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做客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青青坐在

17、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A】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

18、【B】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C】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

19、一起喊吧。【D】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第7页共47页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

20、拱。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1)“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是原文中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判断,应填入文中()处。A.【A】B.【B】C.【C】D.【D】(2)分析小说第

21、段在文中的作用。(3)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环境描写)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人物描写)(4)选文第段从全文来分析。采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第8页共47页(5)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曹文轩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说到这个时侯,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回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

22、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一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她一样的女性。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

23、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4、,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间,第9页共47页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宝,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

25、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你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侯,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

26、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个学校的品质的建构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注】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文革即文化大革命的简称,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到

27、1976年结束。(1)文章讲述了我的语文老师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0页共47页(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3)请分析第段和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相同作用,以及表达的不同情感。(4)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宋朝人的吃喝汪曾祺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辞。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

28、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

29、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的。“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鼓、爆肉、双下鸵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务、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圆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钉下饭。如此而已。第11页共47页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东京梦华录云:“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棱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齑,每碗十文。”会仙楼条载

30、:“止两人对坐饮酒即银近百两矣。”初看吓人一跳。细看,这是指餐具的价值宋人餐具多用银。几乎所有记两宋风俗的书无不记“市食”。钱塘吴自牧梦梁录分茶酒店最为详备。宋朝的肴馔好像多是“快餐”,是现成的。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不说是洗手炒肉丝。水浒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东京梦华录云“旧只用匙今皆用箸矣”,可见本都是可喝的汤水。其次是各种熝菜,熝鸡、熝鸭、熝鹅。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豝。几本书里都提到“影戏豝”,我觉得这就是四川的灯影牛肉一类的东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极少。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如柑、

31、梨、蔗、柿,炒栗子、新银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类的菜蔬和玛瑙饧、泽州场之类的糖稀。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作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浒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棱碗每碗十文”,可证。韩熙载夜宴图上

32、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肝炎。(1)通读全文,概括宋朝人的吃喝都有什么特点。(2)本文的题目是“宋朝人的吃喝”,为什么开篇作者要提到杜甫的丽人行和五代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3)文中几次提到水浒传,请举一例说明其作用是什么。第12页共47页(4)“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句话中的“大概”可否删掉?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在怀化看火车江月卫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九岁的我和哥哥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赶九点钟的火车,去县城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感觉就像坐在家里的铺上一动没动,人

33、却已经随车跑出去了好远。这桩事我无数次描述给没见过火车的老祖母听,她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点头。后来母亲转院到了湖南怀化,我乘车的目的地也变成怀化。印象中怀化火车站前的广场很大,但广场周边最高楼没有超过三层,通向广场的公路两边,也都是一两层的砖瓦房,房子后边是开满了油菜花的农田。这景致,现在想起来觉得普通,但在当时,一度令我很是向往。而“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这一说法是后来我从广播里听来的: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在怀化县榆树湾交会,使得这个人口曾经不到三千人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铁路交通枢纽。这个说法和我坐火车到怀化的经历,将“怀化”与“火车”在我心中连在了一起。2009年,我调到怀化工作,参与怀

34、化火车站的拆迁改造,由此走访了多年来居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十几位老人。记得一位老人拿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站在街道边用手指着说:这是当年的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往候车大楼就是照片上的斜坡,照片上的小溪就是从这位置一直往前流,这里是稻田,那里是山岗老人还说,那时,这个地方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只有猫头鹰在大树上“咕咕”叫。可如今,我眼前看到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璀璨。本世纪初,随着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以及芷江机场通航,整个怀化的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升。怀化高铁站建在城区南边,命名为怀化高铁南站,与北边的老火车站遥相呼应,撑起怀化的商贸物流。随着高铁线路的建设,怀化的经济与城市面貌不断发展。现

35、在,怀化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发展到六十五平方公里,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一天天长大。这一切,我都亲眼见证。在怀化依然保留着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开得很慢,每一个小站都会停靠,乘客多为带第13页共47页着农产品外出交易的沿线老百姓。这些车除了票价便宜,更重要的是绿皮火车允许把装有“土特产”的担子挑上车。新鲜蔬菜、土鸡土鸭、鳝鱼、泥鳅、干笋等土特产到了怀化城里都成为抢手货,价格也比在乡下卖得好。而绿皮火车不疾不徐的“步态”,也每每勾起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那天我从老家新晃坐绿皮火车到怀化,在公坪站上来一位提着一篮枞菌的农妇。她五十多岁,胸前挂着二维码收款牌子。列车员问,多少钱一斤?农妇说,二十五块钱一斤。我在旁

36、边轻声提醒农妇,拉到怀化迎丰市场,就能卖到三十到三十五块钱一斤。农妇却说,卖给这些列车员算是回报,如果没有这趟绿皮火车沿路停靠,在我们镇里市场上二十块钱一斤都没人买。我问她,你坐这绿皮火车卖东西每月收入怎样?她想了想说,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元,少的时候两千多元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写在脸上。如今,怀化的铁路不仅保障了沿线百姓的出行,更载着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高速路”。火车把村里人“拉”到城里打工,乡下的农具和民俗也随主人到了城里。农耕博物馆、乡村体验园、民俗博物馆等等在怀化这座城市应运而生。这些年,怀化城里有人在街头广场或溪边树下对唱山歌,在春节的时候也打闹年锣,还舞龙灯和狮子等等。铁路牵

37、起城乡,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正月的一个下午,适逢春运高峰期,天气暖和得出奇。我脱下棉衣出门走了走,不知不觉就走到门前的铁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没有这些铁路的汇入,怀化这座城能够大起来吗?火车把怀化这座城市变热闹了,把老百姓的荷包变鼓了,把周围的农村也带上了富裕的道路。在怀化看火车,看到的不只是火车线路多,跑得快,还看到了火车与一座城的关系。我相信,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会像奔驰在铁路上的火车一样,越来越现代,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进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1)文章第段中写老人拿着发黄的黑白照片的情节有何作用?(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文为什么说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第14页共47页(

38、3)文章第段作者围绕绿皮火车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有什么深意?(4)结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第15页共47页参考答案1.【答案】(1)祖父揽手工活贴补家用。,祖父带我们逛集市吃炸酱面。,祖父给“我”买了礼帽,三天后我就丢了,祖父宽慰“我”。,祖父生病不能吃荤,年夜饭一家人陪祖父吃素。(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目光”比作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帽子的喜爱。动作和语言描写,“紧紧握着”这一动作表达了祖父对“我”的依依不舍,语言描写表达了祖父对“我”的疼爱和愧疚。(3)年夜饭全家人陪着生病的祖父吃素,一家人的相濡以沫映射着世间浓浓的亲情。(4)帽子是祖父买的,是祖父留给“我”最深刻

39、的印象,帽子里饱含着祖父对“我”的疼爱,传达着“我”对祖父的怀恋,开头和结尾相照应,点明文章的标题。【解答】(1)根据段“祖父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揽了一些简易的手工活”可知:祖父揽手工活贴补家用。根据段“每次把包装好的筷子送回饭店之后,他都喜欢带上我们去逛集市”“路过小吃摊的时候,祖父给我们每人叫上一碗炸酱面”可知:祖父带我们逛集市吃炸酱面。根据段“果然,第二天他就把这顶帽子买了回来”“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我就把它弄丢了”可知:祖父给“我”买了礼帽,三天后我就丢了,祖父宽慰“我”。根据“祖父检查出胃里长了不好的东西,医生告诫说至少三个月不能沾荤腥”“如果年夜饭一个肉菜也没有,你

40、们会不会怪我?”“无鱼无肉,那一桌的年夜饭很是清淡”可知:祖父生病不能吃荤,年夜饭一家人陪祖父吃素。(2)“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中,将“目光”比作被胶水粘住了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紧盯帽子的状态,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帽子的喜爱。“紧紧握着”是对爷爷的动作描写,“三儿,怪爷爷穷,没能给你再买一顶帽子,你那么喜欢”是对爷爷的语言描写,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爷爷在弥留之际,对“我”这个小孙子的不舍之情,和因没能给“我”再买一顶帽子的疼爱和愧疚。第16页共47页(3)结合内容是指爷爷生病,不能吃肉,我们一家人就忍着对荤腥的渴望,年夜饭全家人陪着生

41、病的祖父吃素。结合情感进行探究则是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贴,一起共度难关,体现了一家人间的互相关爱、相互扶持,一家人的相濡以沫映射着世间浓浓的亲情。(4)文章的标题是“十五岁那年丢失的帽子”,“十五岁那年,我丢失过一顶帽子”这是文章开头交代的信息,结尾段一开始就写道“这就是我为什么好多年,一直都在做那个关于寻找帽子的梦的原因”,内容上点明自己对帽子难以忘记,“我苦苦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还有一直忘不掉的,我父亲的父亲”表达了我对祖父的深情怀念,对祖父血脉相承深厚情感的感恩之情。由帽子到人,升华了文章主旨。这两处形成前后照应,点明文章的标题,使文章更紧凑。2.【答案】(1)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

42、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2)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3)外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4)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解答】(1)第自然段开篇点题,“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写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做得顺手,设置了悬念,引出“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43、起了衬托作用,第自然段用“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与卖豆浆的孩子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3)“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虎头虎脑,极壮健”是外貌描写,“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第17页共47页(4)“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中“一笔财富”意味着: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句话总结孩子卖豆浆的经历,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3.【答案】(1

44、)选文略写了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求学,详写了他参与新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的事。(2)副词“大概”表推测、估计,周有光对自己长寿的原因作了轻松、风趣的推测,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死乐观、坦然的态度。“精神底色”是指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期间,储备了丰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这为他后来治学、追寻思想之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作者用“追寻思想之光”来概括周有光总的品格特点,他能坚持不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字的现代化进程;周有光具有谦逊豁达的品格,他淡泊名利,坚辞“汉语拼音之父”桂冠;周有光生活简朴、乐观,注重精神生活,小书房狭窄简陋,他却满足快乐。【解答】

45、(1)文章第一段用简洁的文字概述了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的情况,第二、三段写周有光先生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求学的故事,这两件事是略写;第四、五段细致地记叙了周有光先生年逾半百之后参与新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的事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2)“大概”是一个副词,表示推测和估计,“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是周有光在百岁高龄时的自我调侃,把自己的长寿归结为上帝的遗忘,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死乐观、坦然的态度。“底色”本义是绘画时的第一层色彩,“精神底色”指的是丰厚的知识、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这是他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求学时奠定的坚

46、实基础,突出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对周先生成长的重要意义。(3)结合“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第18页共47页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等句子可以概括出周有光坚持不懈、谦逊豁达、淡泊名利、简朴乐观、注重精神生活等高贵品格。4.【答案】(1)C(2)在内容上突出

47、了青青的勤劳与懂事,交代了青青生日这一故事背景;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后文写青青在山上呼喊爸爸妈妈作了铺垫。(3)运用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山的层叠起伏,衬托了青青内心的孤单难过,为下文青青和伙伴们呼喊作了铺垫。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青青下定决心小心翼翼向爸爸妈妈表达心愿的情态,突出了青青对爸爸妈妈的思念。(4)插叙,插叙青青看到叔叔和老师说话并在教室做调查,补充介绍了青青认识戴眼镜叔叔的原因,突出了儿童留守现象的普遍,为后文戴眼镜叔叔让青青和伙伴们对着镜头说话作铺垫。(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了主人公青青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解答】(1)

48、“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是青青对爸爸、妈妈的深情呼唤,和“青青想”不连贯,排除A项,B处“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重复,排除B项;D处“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2)从内容上看,“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青青过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暗示青青放学后经常上山砍柴,突出青青的勤劳、懂事。从结构上来看,青青十岁了,和爸爸妈妈聚少离多,为下文写青青呼喊爸爸妈妈作了铺垫。(3)“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写青青眼前所见的

49、景物,这是自然环境描写,结合前文“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可知,这处景物描写用苍茫第19页共47页的群山来衬托青青的渺小、孤单,表现了青青对爸爸妈妈的想念,问下文写青青和伙伴们呼喊作了铺垫。“咬”“探”“问”是对青青的动作描写,“狠狠地”“小心翼翼”“轻轻地”是对青青的神态描写,这些描写细致生动地表现了青青鼓起勇气说出心愿时的情态,表现了青青的乖巧、懂事和对爸爸妈妈的思念。(4)“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补充介绍了青青在学校看到眼镜叔叔的事,说明了前文“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

50、叔叔”的原因。“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这句话突出了留守儿童现象的普遍,为后文眼镜叔叔让青青和伙伴们对着镜头说话作铺垫。(5)“做客”是指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青青都快忘记他们“一家人”的身份了,觉得爸爸妈妈有另外的家庭,青青想过年到“他们家”做客,点明了主旨,突出了青青对父母的思念。“做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谁做客?到谁家做客?孩子到父母家“做客”,反映了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5.【答案】(1)第一件: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并向我们叙说了“雨”的不同。第二件: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狠狠地批评了“我”的作文,课后又耐心教导“我”,让“我”不断

51、进步。(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明亮,表达了“我”得到老师的教导后轻松、愉悦、平和的心情。(3)结构:画线句在结构上都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情感:第一句,抒发作者“我”对语文老师独特而又生动的教学方式的赞叹之情;第二句,抒发了“我”对语文老师给予“我”教诲,使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的无限感激之情。(4)“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或学养深厚(从她不带课本却能将“语文”阐释两节课);教学方法独特(课间恰逢下雨,她即兴教我们赏雨。或因势利导,帮助我改正写作的不良习惯);对学生要求严格,关爱学生成长(指出“我“的作文文风夸张,脾气浮躁);性格刚柔并济(指出

52、“我”的不足,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的人。【解答】第20页共47页(1)根据题目要求,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结合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以“老师”的活动为中心,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语言要简洁。文章第段写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并向我们叙说了“雨”的不同。文章第-段写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狠狠地批评了“我”的作文,课后又耐心教导“我”,让“我”不断进步。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这句话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将“月色”比作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为下文写“我”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化解了对她的怨恨烘托气

53、氛,表现出“我”得到老师的教导后轻松、愉悦、平和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作答此题,应注意题干中要求先分析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的相同作用”,再分析“表达的不同情感”。第段的“这就是我的老师”是在段表述完老师讲述什么是“语文”这件事后的总结,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而第段的“这就是我的老师”是对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让“我”明白“才气”害人这件事的总结。二者在结构上都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表达的情感要根据总结的事件来分析。第段总结的事件,是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一句“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表达的是对老师独特教育方式与看法的一种赞美。第二句总结的事情,是老师指点“我”的错误

54、让“我”明白如何正确面对写作,所以“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中包含的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4)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语文老师“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她知识渊博,空手上课却能将“语文”的内涵阐释两节课;她教学方法独特,能利用天气来即兴上课;她性情温柔,在“我”几乎是踢开她的宿舍门的时候,她仍然对“我”微笑,请“我”进屋;她对学生严格要求,“我”的作文在历任老师眼中都是最好的,她却能指出“我”的错误,同时能够心平气和地教导“我”,这也体现了她刚柔并济的特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6.【答案】(1)比较简单而清淡;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市食快餐流行;饮酒要配果子;面食品类甚多;

55、不食海味;分食制。(2)增加文学色彩;自然引出宋代的饮食特点;说明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使文章更有说服力。(3)水浒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说第21页共47页明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说明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水浒动辄业“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说明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主要是饼。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使内容更具体更令人信服。(4)不能删掉,“大概”表示推测,删掉该词语意思太绝对,与原文不符。该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解答】(1)根据“宋

56、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宋朝的肴馔好像多是快餐”“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等语句来概括即可。(2)文章开头就说“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接着作者用杜甫的丽人行和五代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来说明这一特点,由此增强了说服力。以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写文章,既引出了本文要介绍的内容宋代的饮食特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3)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作者引用水浒传中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水浒

57、传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说明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结合文章内容,任意找一处来分析即可。(4)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删去”,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表推测。删掉后则说明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就是从明朝才开始的,与原文意思不符。“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7.【答案】(1)为了和当今(或2009年)怀化火车站作对比。作用:突出了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给怀化带来的巨大变化。(2)一是指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让怀化从一个小镇变成了城市,二是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铁站的建设让怀化这个城市有今

58、天的巨大发展变化。第22页共47页(3)写了一位农妇主动低价把枞菌卖给列车员的事。深意:火车的建设发展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主题。(4)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再次突出了火车给怀化带来的变化(或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以及对未来更好的前景的期待之情,升华了主题。【解答】(1)“记得一位老人拿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这段情节,主要是今昔对比,昔日的破旧与现在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璀璨”作对比,当今(或2009年)怀化火车站与现在的不同,突出了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给怀化带来的巨大变化。(2)根据“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在

59、怀化县榆树湾交会,使得这个人口曾经不到三千人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铁路交通枢纽”分析可知,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让怀化从一个小镇变成了城市,根据“本世纪初,随着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以及芷江机场通航,整个怀化的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升随着高铁线路的建设,怀化的经济与城市面貌不断发展”分析可知,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铁站的建设让怀化这个城市有今天的巨大发展变化。(3)结合“在公坪站上来一位提着一篮枞菌的农妇列车员问,多少钱一斤?农妇说,二十五块钱一斤。我在旁边轻声提醒农妇,拉到怀化迎丰市场,就能卖到三十到三十五块钱一斤。农妇却说,卖给这些列车员算是回报”等内容分析可知,文章第段主要写了一位农

60、妇主动低价把枞菌卖给列车员的事。结合“我问她,你坐这绿皮火车卖东西每月收入怎样?她想了想说,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元,少的时候两千多元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写在脸上”等内容分析可知,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这趟绿皮火车沿路停靠,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美好的变化,意在突出火车的建设发展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主题。(4)文章题目是“在怀化看火车”,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可知,全文记叙了火车给怀化带来的变化,结尾围绕“火车与一座城的关系”总结全文、照应了文题,体现了首尾呼应,再次突出了火车给怀化带来的变化以及对未来更好的前景的期待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第23页共47页2021年中考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