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二)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七宝中学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1分)文章指南(原序)詹仰庇文一而已矣,后世科举之学兴,始歧而二焉。学者遂谓古文之妨于时文也,不知其名虽异,其理则同。欲业时文者,舍古文将安法哉?虽然,尤贵得其要也。越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甚无补于举业。迨吕、谢二公迭作,乃合群本而陶汰之,代不数人,人不数篇,或名曰关键,或名曰轨范,可谓得其要,独惜秦汉之未备也。至若会编一书,自春秋而迄唐宋,文之杰然者,无不具录,亦云要矣,又惜国朝之未备焉。近虽有续轨范之刻,不过拾遗而

2、已,犹非本然之善也。是以学者每以己见手录成篇,甚至读之成诵,惑于道傍之言。既辄取之,又辄去之,是何异于晬盘示儿?投彼取此,安望其有真得哉?余窃病焉。乙丑春,震川归先生登进士第,余辱附骥尾,诸年家唯先生爱余笃至。每日相与追论举业利病,先生深谓读古文有益,余意其必有善本。少之,果出古文一帙示余,曰:“余之幸至今日者,赖有此耳。”余阅有得,辄叹获睹之晚,于是录之以为继武者之的也。后余授南海县尹,道经维扬,适鸣岐黄契友在焉。余晋谒之,款寓月余。鸣岐旧尝共业南雍,至是具告以所闻,兼以是帙示之,庶余之迷于既往者,冀其知所用心也。鸣岐志欲嘉惠天下,命余芟其鲁鱼亥豕之讹。且曰:欧阳不好杜诗,东坡不好史迁,人之

3、好尚不同如此。是帙虽录于词林之宗匠,安必其悉投人意耶,盍各为篇章以便其去取可也。余嘉其言,遂析为单篇,合为五卷,且题曰文章指南。盖欲同志之士循途守辙,以达圣贤之域,岂徒曰骋殊轨者必攀逸驾,欲其步归先生之后尘而已哉!噫!兹予僭妄之罪,无所逃矣。若夫要总于前,而大纲以举;类分于后,而细目以张;又增附录,以补其缺略,则仍先生之旧也。记其则,则六十六条;记其文,则百十八篇。是虽作文之法未必尽于斯也,然染指亦可知鼎味也。况操纵阖辟,出入变化,自有真机,又岂言之所能尽、则之所能拘耶?是为序。附录(归有光评点条则):通用才识则第三文章非识不足以厚其本,非才不足以利其用。才识俱备,文字自会高人。如司马子长自叙

4、,所以发史记之大意,而其辩博之才、淹贯之识,尽见于此矣。用意奇巧则第七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欧阳永叔朋党论亦可与此参看。注释:晬盘:旧俗于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抓取,以占其将来之志趣。震川归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他震川先生。鲁鱼亥豕: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1分)A哉B焉C矣D乎2作者认为可供从事举业的学者选用的古文选本存在着以下缺陷,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A早期选本太杂,数量太多B早期的选本质

5、量良莠不齐C国家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D续选本拾遗补漏,非善本。3简析作者将归有光先生所示一帙古文编辑为文章指南的意图。(4分)4归有光先生评点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试结合谏逐客书内容对此加以阐释说明。(4分)【答案】1C2C3为了继承前人做文章的事业;为了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循着文章指南的规范达到圣贤境界;为了让求学的人懂得作文之法的要领。4“借人扬己”,一体现在李斯并没有提及逐客令对个人的利害得失,并不责问秦王,而是巧妙地将之归咎于“吏议”,全文从秦王政的利益出发,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来评论逐客的错误,体现了其高超的进言技巧。二体现在李斯文中多处列举在秦国发展史上作

6、出巨大贡献的客卿,揭示客卿对于秦国崛起功不可没的事实,暗示客卿中不乏此类会对秦国有益之人(如李斯自己)。“以小见大”,体现在李斯近取譬喻,抓住秦王对所爱外来之声乐珍宝的态度与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类比、对比,引导秦王设想“必秦之所生然后可”的情景,现有的物质丰裕与李斯假设出的没有外来之物的单调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嗜好色乐珠玉的秦王易于由物及人,认识到客卿的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原文“可谓得其要”意思是:可以说是得到要领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句末应用相当于“了”的陈述语气词。A项“哉”,表感叹或疑问、反问的语气词。B项“焉”,表陈述或疑问、反问的语气词。C项“矣

7、”,用于句末,陈述语气相当于“了”,把已经或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或表感叹。D项“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表示揣度或祈使,跟“吧”相同。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中,“国家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及,文中提到缺陷为“越自萧统裒集以来,群本杂出,非病于汗牛充栋,则病于鱼目混珠”“独惜秦汉之未备也又惜国朝之未备焉。近虽有续轨范之刻,不过拾遗而已,犹非本然之善也”几句,可见,并非缺少优秀杰出的作者,而是选编不精,质量不齐。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余阅有得,辄叹获睹之晚,于是录之以为继武者

8、之的也”可知,是为了“继武者之的”,即继承前人的文章事业。“盖欲同志之士循途守辙,以达圣贤之域,岂徒曰骋殊轨者必攀逸驾,欲其步归先生之后尘而已哉”可见,是希望志同道合的士人能够依循规矩,达到圣贤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让道不同的人得到科举考试的法宝神速成名。“是虽作文之法未必尽于斯也,然染指亦可知鼎味也。况操纵阖辟,出入变化,自有真机,又岂言之所能尽、则之所能拘耶”,可见,尽管这本书也不能道尽作文之法,但作者希望人们能通过这本书,稍微懂得一些要领,明白作文的基本法则规范,并有自己的新领悟。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文章开宗明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态度鲜明,直接表明奏章目的。但

9、李斯虽然对“逐客”为“过”直言不讳,但却没有把矛头指向下达逐客令的秦王,而说成是“吏议”,维护了秦王的尊严,顺乎人情,克服了君王的拒听态度和逆反心理,为下文深入论证提供了必要基础。接着李斯在列举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任用由余,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使秦国富力强后,立即提出猜想以作对比:“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揭示客卿对于秦国崛起功不可没的事实,而秦王嬴政一旦逐客将有愧先王苦心,使对历史的猜想成为现实。而对那些曾对秦有功的客卿来说则是背弃道义,过河拆桥之举。以史证今,借人扬己,借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在秦国发展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说明重用

10、客卿对秦极其有利。有关缪公的一组排比句,用取、得、迎、来等字,恰与当前秦王“逐”相对照;举以前秦王用客成功的历史事实,尽情铺陈,给人以客卿的功绩有说不尽之感。李斯正是以此暗示秦王嬴政客卿中亦不乏由余之类,这就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逐客过矣”。近取譬喻,以小见大,举秦王平时的爱好为例,说明色乐珍宝不产于秦,为秦王所喜好和享用,而对待客卿,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显然不符合逻辑。李斯对秦王贪恋珍宝美色的喜好了如指掌,于是就近取譬,举出秦王的爱好之物未必皆秦产,说明只要可贵就应该不分地域,充分利用,进而让秦王试想,像对客卿一样一律拒绝外来之物,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来说必定是不可接受的,最后得出秦王重

11、物轻人的结论。从秦王最喜好的事物说起,无疑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如此这样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对秦王造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和理论震慑。【参考译文】文章指南(原序)文章的文法都是一致的,后世科举之学兴起,才分歧为古文与时文两种。求学的人于是就认为古文之法会妨碍时文之法,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目虽则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想要学习时文写作的人,舍弃古文之法又能够效仿什么呢?虽然这样,尤其重要的是得到文法的关键。自从萧统编辑文集以来,众多文集本子杂乱无章地出版,缺陷不是数量太多,就是鱼目混珠,对于科举学业没有什么补益。等到吕、谢二公轮流作为,才集合众多本子而淘汰了杂乱无章的本子,每代不过几个人,每人不过几篇文,有的

12、命名为关键,有的命名为轨范,可以说是得到文法的关键要领了,只是可惜秦汉的文章没有齐备。至于那会编一书,从春秋时代而到唐宋时代,文章杰出的,没有不详细收录,也可以说是很关键了,又可惜对于本朝的文章没有齐备。近代虽有续轨范的刻本,也不过是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罢了,尚且不是它本来就很好。因此求学的人常常凭借自己的见解手抄成篇章,甚至朗读到背诵,被一些道听途说的言论给迷惑。既总是获取,又总是舍弃,这样与抓周占卜孩子未来志趣有什么不同呢?抛弃那一种而获取这一种,难道能冀望他们有真的心得体会吗?我私下里为此担忧。乙丑年春天,震川先生归有光考中进士,我得以依附于他(与他同登进士的谦辞),众多同科进士中,只有

13、先生十分喜欢我。每天与我一起议论科举学业的利弊,先生深以为读古文很有好处,我认为他一定有好的文集。不久,他果然拿出一卷古文给我看,说:“我能荣幸地有今日的成就,都是倚仗有它罢了。”我阅读之后有心得,就感叹看到它太晚了,于是抄录它用来作为继续前人事业的目标。后来我被授予南海县尹的官职,途中经过维扬,刚好碰上情投意合的黄鸣岐好友也在那里。我前去拜谒他,他款待挽留我住了一个多月。鸣岐以前曾经和我一道在国子监进行学业,到此刻我把所听闻的全都详细地告诉他,并把这卷古文展示给他看,或许是我痴迷于从前,希望他能知道我的用心。鸣岐的志向是想要有利于天下,让我删减古文中那些文字刻录之错。并且说:欧阳修不喜欢杜甫

14、的诗,苏东坡不喜欢司马迁的史记,人们的爱好尚且像这样各不相同。这卷古文虽然收录于词林的宗师,难道就一定能全部符合人的心意吗?何不各自成其篇章,以便人们去自主选择舍弃或获取的内容即可?我赞赏他的话,于是把卷帙分为单篇,一共合为五卷,且题名为文章指南。大概想要与我志同道合的人能遵守规矩,以达到圣贤的境界,哪里只是想要让那些不同道的人攀附上孔夫子的神速之道(即科举考试成功的捷径),想要他们都走上归有光先生考中进士的旧路呢!噫!这件事上我超越本分的罪,无法逃脱了。如果在前总结要点,而列举大纲;在后分门别类,而张举细目;又增加附录,用来弥补它所缺漏省略的内容,那么仍旧是归先生从前的用意。记录它的规则,就

15、有六十六条;记录它的文章,则是一百一十八篇。这虽然说写文章的办法未必在篇章里都用尽了,然而就如同染指鼎中也可知道一点肉味一样,也能令人领略一些作文之法了。况且文章的收放闭合,出入变化,自有它的秘要,又怎么能是话所说得完,规范所能限制的呢?于是写了这篇序。附录(归有光评点条则):通用才识则第三文章不是有见识不足以增加其基础,不是有才能不足以尽其作用。才能见识都具备,文字自然会高于常人,就如同司马迁的自叙,用来表达史记的大略意图,而他的知识广博的才能、深通广晓的见识,全都显现在这篇文里了。用意奇巧则第七文章的用意庸俗,容易惹人生厌,必须出人意表,才是高手。就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借论逐客来彰显自己才能

16、,以小喻大,另有一种巧思。能打破这种关窍的,下笔成文自然惊世骇俗了。欧阳修的朋党论也可参照这点来观看。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

17、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注释】太常之旗:古时天子所建之旗

18、。承露之茎:托露盘的金茎。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迷信神仙,于神明台上做承露盘,立铜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盘承接甘露。金茎:指托盘的铜仙人高举之掌。皦察之政:苛察之政,指过度的要求。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而B则C之D其2对第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4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4分)【答案】1C2D3用整句写出了杉树的高耸的样子,就像太常

19、旗,像乘露盘的长柱。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气势,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句式整散结合,将杉树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完备;而且节奏上富于变化。4文章第一段写了“直节堂”建堂及命名的缘由;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对杉树挺直的描写,赞美了杉树的刚直不屈,继而由物及人,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转入对人“直节”的赞美;第三段承接第一段对徐君的叙写,赞扬徐君“行不失于直”的品格。客人所唱之歌,既是对徐君处世态度的总结,也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题要求填写文言虚词,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判

20、断,句中“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中“物生”主谓结构,在句中作“未有不直”的主语,要加“之”,取消其独立性。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对第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实际是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分析“什么可贵”。根据文意第一段写了“直节堂”建堂及命名的缘由,应该是说“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先分析内容和句式的特征,然后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先看内容“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意思是,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兴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盘的长柱。那种凛然正气

21、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是整句,描写杉树的高耸之态;“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是散句,描写杉树的凛然气势。句式上整散结合,富于变化。表达效果是将杉树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完备,而且整散结合,灵活多变化。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分析和“直节”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能根据一段一段内容进行理解,扣住对中心词“直节”的理解,进行深入分析文本的内容。文章第一段“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写了“直节堂”建堂及命名的缘由;第二

22、段“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写对人“直节”的赞美;第三段“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赞扬徐君“行不失于直”的品格,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兴起的太常旗,就像乘露盘的长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

23、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

24、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

25、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三、【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期中语文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而其名特著于荆州,岂非以其人。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

26、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

27、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注释: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1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者欤B者者哉C者耳欤D也耳哉2文章开头两段为何花大量笔墨写羊祜和杜预?(2分)3对第段中画线句“

28、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人们至今思念羊祜和杜预,因为他们凭仁德、武功建立功勋,虽然作为不同,但都能永垂不巧。B文章对岘山亭及周围环境着墨不多,仅有开篇第一句和第

29、四段“左右山川之胜势”等几句。C史中辉任襄阳太守第二年,政通人和,于是造亭与民同乐,嘱咐作者写碑记记录这些。D杜预把功劳铭刻在两块石碑上:一块立在这座山上,一块投进汉水深处。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答案】1B2他们都和岘山有关系,是让岘山出名的人物;写他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及对其态度的评价,为下文写史中辉的做法做铺垫。3D4B5充分肯定了史中辉的业绩,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树,重政绩而轻名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处,“盖诸山之小”,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只有“者”表示的人或物,故填“者”。第二空,“而其名特著于荆州,岂非以其人”,然而岘

30、山在荆州特别有名,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吗?前后两个句子是因果关系,表因果的虚词,这里应该是“者”。第三空,和“岂”搭配构成反问,应选用“哉”,“岂哉”为固定结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作用的能力。结合“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可知,全文一开始就写出羊祜和杜预,是因为他们都和岘山有关系,是让岘山出名的人物;“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然后对他们立下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但是,针对他们各自自顾悲伤、铭功刻石的功名态度,又进行了批评。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

31、自待者厚”的讥评;特别是对杜预的“纪功于二石”,指出他“不知石有时而磨灭”。这些为后文中说到史中辉“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之事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难道不都是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自喜其名”指看重自己的名声;“虑”指思考;“自待者厚”指过于重视自己,意思与前句的“自喜其名”相同,故可以代词“此”来代替,即“为此”;“所思者远”指思考得深远,有深远的思考。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仅有开篇第一句和第四段左右山川之胜势等几句”错误,“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

32、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这些都是记述岘山亭的内容。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他人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

33、),又可以知道了。而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可知作者充分肯定了史中辉的功绩。而前文中作者通过充分肯定羊叔子、杜元凯立下的功勋,又批评了他们各自自顾悲伤、铭功刻石的功名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汲汲于后世之名”的否定。以此提示史中辉,真正的名声不在石碑上,而在百姓的心中。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树,重政绩而轻名声。【参考译文】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岘山在荆州特别有名,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

34、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的作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

35、不都是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岘山亭多次荒废又多次重建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按照亭子的旧貌,(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后轩,使它与亭子相称。史中辉在当世闻名,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有很高的声望。襄人对他的执政感到安乐,喜欢跟他交往。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

36、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来托付我写亭记。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四、【2021-20

37、22学年高三3月上海省师大附中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1分)左仲郛浮渡诗序姚鼐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

38、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

39、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注左仲郛:字仲郭,安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郛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邪B哉C乎D耶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领略到山水自然的真意?(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3姚鼐“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敬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序),本文正是其作品中深得阳刚之美的一篇。请结合第段内容,赏

40、析“阳刚之美”。(4分)4有人认为作者于文末处才提“浮渡”本题,似与前文游离;亦有人认为此乃名家大笔,文笔跳脱,驾驭自如。你怎么看呢?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谈谈你的理由。(4分)【答案】1D2天下山水的形貌表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山水的情性变化都与人的意趣相通,只有那些放任心志于形体躯骸之外而与万物相通的人,即那些寄情物外、超尘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妙。3所谓“阳刚”之美的特征是雄伟劲直,沉着痛快。作者在第段描绘了昔日出游的情景:“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云天苍苍,江水泱泱,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色,天水连成了浩渺的一片;微风击波,发出阵阵水流之声,与岸石相激而腾

41、涌直来,时有大鱼跃出波中,场面雄豪慷慨。面临此景,作者不由慨然述志,向往他日能够游遍山川河岳、名胜古迹,以沉浸于山川风物而获得灵感和诗才。文势气贯长虹,如见本心,酣畅淋漓,尤显“阳刚”之美。4我认为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表明观点)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第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对主旨进行深化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

42、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由此可见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子“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此处为反问语气,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只有“耶”。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可知,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

43、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由此可知,天下山水的形貌表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山水的情性变化都与人的意趣相通,只有那些放任心志于形体躯骸之外而与万物相通的人,即那些寄情物外、超尘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妙。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阳刚”之美的特征是雄伟劲直,沉着痛快。由原文“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可知,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鳩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

44、,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可见作者在第段描绘了昔日出游的情景,场面雄豪慷慨。由原文“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可知,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

45、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由此可知,面临此景,作者不由慨然述志,向往他日能够游遍山川河岳、名胜古迹,以沉浸于山川风物而获得灵感和诗才。文势气贯长虹,如见本心,酣畅淋漓,尤显“阳刚”之美。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先亮明观点,我认为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结合“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可知,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可见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由原

46、文“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可知,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文章第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对主旨进行深化。结合

47、“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可知,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由此可知,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由此可见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

48、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左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

49、。”我说:“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鳩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

50、,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五、【2021-2022学年高三4月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游龙井记秦观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

51、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

52、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注:靡曼

53、:美丽。1可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虚词是()(1分)A欤B耶C哉D矣2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们)就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于是(人们)特意相传认为龙居住在这里。B(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世上)相传认为是有龙居住在这里的缘故。C(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D(人们)却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3本文第段在写作上很有特色,请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4袁宏道曾评价此文“或可谓此文亦为山水游记中的逸品”(逸品:艺术作品达到脱俗的品第)。你认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吗?请

54、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1C2C3示例一:对比。把西湖“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与龙井进行对比,说明这里的泉水引人注意的原因。示例二:衬托。通过对龙井周围的西湖、浙江的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映衬出龙井的美德。示例三:借景抒情。通过对西湖、钱塘江、龙井泉的描写,表达了对龙井泉美德的赞美。4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1)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文章仅用4段文字,却将“龙井”的古今叙述得一目了然。(2)内容闲雅而有韵致,简约而有趣味。对西湖美景的描写以及对浙江的壮景的描写,闲雅而有韵致;写龙井有龙时,简约而有趣味。(3)表现手法多样。文中记叙、描

55、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体现极高的艺术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欤”,表感叹、反诘、疑问语气。重在征询,态度和婉。B项“耶”,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疑问、提顿、反问、选择、测度、判断、感叹等,一般表示推测语气。C项“哉”,可表示感叹的语气,亦可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D项“矣”,用在陈述句末。可表示完成时态,跟“了”相同,亦可表示感叹。第段横线处的句子中,有疑问词“奚”,表示反诘语气,所以该处使用“哉”较为合适。该句意为: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则”,于是,就;“故”,表示结果,所以;“

56、以为”,认为。本句句意为:(人们)于是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住在这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与“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进行对比,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并且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而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通过对比,说明这里的泉水引人注意的原因。其次,“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这

57、是关于西湖美景的描写;“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这是关于浙江美景的描写,作者通过此两处景色的描写,衬托出了龙井的美德。最后,本段中有大量的美景描写,有描写西湖美景的,如“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有描写浙江美景的,如“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有关于龙井泉美景描写的,如“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作者使用借景

58、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对龙井泉美德的赞美。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首先,在文章形制上来看,一般的游记类文章篇幅较长,但这篇游记文章篇幅短小,但文章思路很清晰,先写龙井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名缘由,接着表达对龙井的赞美以及龙井有名的原因,最后说明写作这篇游记的缘由。其次,文章写景别具特色,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对浙江壮景的描写“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对龙井美景及美德的描写“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这些描写形象生动,闲雅而有韵致;写龙井有龙是=时,仅用“俄有大鱼泉中

59、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显得简约而有趣味。最后,文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极具艺术性。在表达方式上运用记叙、议论和描写相结合,如提及写作缘由时运用记叙“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然后发表议论,“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多种手法相结合,如文章第二段中的对比、衬托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是本篇文章极具艺术性。【参考译文】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

60、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陽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