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_第1页
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_第2页
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_第3页
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_第4页
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张激关于“五四”两歧性论述中的其中一对范畴就是“民 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他发现了 “刻意超越民族意识的世界主 义,也是五四新思潮的一个特色”,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 始关注立体“五四”中以往被遮蔽的部分,如许纪霖对于“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的发问,罗志田关于“五四”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纠葛的考察等。 世界主义视野的引进打开了我 们介入“五四”的思路,当我们今天试图重回“五四”, 其实很 轻易就感受到“五四”所开启的现代化路径并不是天然和必然 如此的。同样是追求现代化,陈独秀、钱玄同倾向于径直直取的 激进模式,而梁启超、杜亚泉则坚定调和或调试的渐进改良路径; 同样是

2、文学创作,取法俄国与取法英美在创作理念与文学趣味上 也有分野,有多重的选择和可能。当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使 用一些对等性的概念来辅助我们的思考时,我们发现,在新文学选择的历史与心理动因中, 我们深刻挖掘了民族主义, 却相对忽 略了与其对等的可能存在的世界主义的因素。一 “五四”时期世界主义的勃兴我们这里所说的世界主义的因素,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 界背景”的存在。确实,“五四”新文学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以西 方为代表的世界性背景,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突破狭小地 域、沟通世界的内涵在里面,但仅止于此,还很难说它对于新文学取向的影响。我们说, “世界主义”作为一股力量确实参与了新文学的建构,首先

3、是基于它在“五四”时期作为一股潮流确实存在以及有一定规模的传播和影响的判断。世界主义在20 世纪初的勃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密不可分, 欧战的残酷促使人们反思战争, 中国虽然与这次大战没有直接联系, 但面朝西方正孜孜以求富强之道的国人对欧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当时的各大报纸上遍布对大战的介绍和反思, 其中对大战原因的分析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对国家主义进行反思的倾向,认为大战是“由于种族界限之未除也两种族主义(注:大斯拉夫种族与大日耳曼种族)之相竞亦即为今日大战争之胚胎”,“偏狭之民族主义”,“以民族之善负心,酿成民族战争”,对世界主义的期待伴随着对这种极端发展的国家主义的反思产生了, 这种情绪由

4、欧美蔓延到全世界, 在中国知识分子圈席卷起一股淡化国家、 宣扬世界主义的热潮。 梁启超前后对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态度的转变就极好地体现了这一时代趋势,他先是以为“民族主义者,世界上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 一战德国的战败使他反思“国家主义发达得过于偏畸”之弊,转而提倡“世界主义的国家”,寻求二者的调和。在当时, 这种情绪并不是个别性的, 而是引起了普遍性的关注。 蔡元培就是世界主义的积极提倡者, 他鼓励中国“破黄白之 级,通欧亚之邮,以世界主义扩民族主义之狭见”。一战后,蔡又陆续发表我之欧战观、大战与哲学等演说,将协约国的胜利归结为世界主义对国家主义的胜利, 人道主义对军国主义的胜利,相信战后

5、“各国必能减杀军备,自由贸易,把一切互竟的准备撤消,将合全世界实行互助的主义”, 并断言“一战之后,一定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消灭,大同主义发展”。这些演说的对象正是北大的学子们,因而在北大知识圈有极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新兴刊物如 新青年 、 新潮 、 每周评论 上充满了对世界走向的评论, 人们普遍有一种乐观的倾向,认为世界主义是大势所趋。杜亚泉在未来之时局中认为“欧战以后, 世界之国家, 经政党与武人之扰乱, 渐有熔解之势。而数国家联合之大团体,将于此时出现。陈独秀放言:“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 已经造了无穷罪恶, 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B11,他将国家视为骗人的偶像,认为它本身并

6、无什么真实能力, 号召把它和其他一些诸如鬼神、 上帝之类的偶像一起破坏掉B12,同时也发出“弟兄们!姊妹们! /我们对于世上同类的姊妹弟兄们,都不可此界彼疆,怨张怪李” B13 的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呐喊。 胡适也是明确的世界主义提倡者, 他以为二世界主义与“五四”的激进取向对于“五四”激进主义成因及影响的研究是“五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往对知识分子这种激进取向原因的发掘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现实两个层面, 即进化论思想与现实民族危机。 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激进主义之间的关系已引起研究界的关注, 认为也有中国传统思想的成分, 更主要的是来自西方的思想。进化论思想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B1&而亡国灭种的

7、现实危机, 则被认为是激进倾向最直接促因“由忧患意识所激发的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的救亡图存的思想, 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共同情态, 并促成了在危机中求变革的强烈要求。” B19 这些从大的方面对“五四”激进取向的成因做了深刻的探讨, 但具体到更有针对性的对象上, 我们发现并不能简单地套取这两个方面来予以解释。 至少在解释“五四”的文化主义激进倾向上,我们应注意到世界主义在某种层面上的参与。“五四”激进主义表现在从社会组织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前者来看,各种激进社团林立,而这些社团所取的视野大都是世界性的, 如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些社团的激进主义不仅是思想性的也是社会

8、性的, 因为它把创造新的社会形式作为探索目标。 它很快成为爱国主义的和世界主义的,因为新的社会形式将成为国家与世界变革的基础。 ” B20 “五四”激进主义在超越了国界的世界背景下发生, 世界主义的愿景和民族危机的现实共同构成了激进倾向的心理动因。从新文学着眼, 这种激进倾向与世界主义关联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语言文字的变革。 说起“五四”语言变革,我们首先想到胡适对于白话的提倡, “言文合一”的主张已经被视为激进之举, 演化为“文学革命”, 虽然胡适推行白话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进化论的思想, 即死文字无法表达活生活,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于文字表达要求“明白”、“清楚”,而非“典雅”、“精美”,

9、根本上还是源于一种沟通的要求,特别是与西方“科学”的沟 通, 其后闪烁的是一种沟通世界的世界主义精神。 “五四”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更为激进的是钱玄同“废除汉字,推行世界语”的主张。这种主张晚清发端,刘师培、吴稚晖都是世界语的积极倡导者,特别是吴稚晖等创办的新世纪报,成为宣传世界语的重要阵地。 世界语曾展开过轰轰烈烈的传播, 各地纷纷组成世界语学社, 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议将世界语列为师范院校的课程, 并在北京大学开设世界语班, 形成了一股实际学习世界语的热潮B21。在这种热流下回头来看钱玄同关于文字改革的激进主张,可能也能理解了。他疾呼:“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的顽固的思想

10、,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以玄同之意,则以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 B22在这里,钱的激进主张显在的内驱力是“若使中国不亡”, 但促使他推翻民族传统文字, 拥抱万国新语的不可忽略的缘由还在于他对于世界主义的信仰。 他认为“科学与人类利益无国界可言,则人人皆知学问应为公有,人类比当互助;公心既如此发达,则狭隘之民族心理及国民性,自必渐归消灭” B2&既然追求一种通行的人类共同语是大势所趋,同时因为一切公有, 大同在望, 那么也不必抱着狭隘的民族心理反对废汉字了。 黎锦熙也认为钱对于世界语的提倡是“抱有世界大同之理想而改革文字之一种急进派的主张”B24可以说,正是

11、在世界主义的思维逻辑中, 钱才能突破固有的民族心理而有惊世骇俗的激进之语。 陈独秀虽对钱玄同的激进主张持保留意见, 但也承认世界语的提倡是有必要的,并且是促进世界主义的重要方面,“然世界人类交通, 无一共同语言为之互通情愫, 未使非世界主义实现之一障碍。二者虽非一事,而其互为因果之点,视为同问题亦非绝无理由。 此仆对于世界语之感想, 而以为今日人类必要之事业也。 ” B25 陈独秀提出世界语与世界主义互为因果的观点,实际上就暗含了世界主义的期待对于世界语提倡的推动作用, 周作人也发现了世界语与世界主义之间的关联:“世界语乃是世界主义(能实现与否是另一问题)的出产物,离开了这主义,世界语便是一个

12、无生命的木偶了。中国提倡世界语,却少有人了解他的精神。” B26所以,如果说积极推行世界语反映了 “五四”知识人积极融入世界的激进之态,那么这种激进的态度是与世界主义的信仰分不开的。“五四”时期的激进取向多表现在对传统的极端否定和对西化的拥抱上,这里面既有害怕被抛出“世界人”的忧虑心理,也不能不说是对世界主义乐观的信仰的另一种表现。 尽管在今天看来, 世界主义的蓝图未免理想色彩太浓, 但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不仅相信世界正朝大同的方向进发“今日之科学思想, 已无国界,而异日之利益,亦无国界”B27、“四海同胞主义者,二十世纪以后政治史之关键也”B28,而且相信世界大同之日为时不远,如刘叔培言:“中

13、国之民虽恒抱民族国家二主义,然持世界 主义者亦复不乏。 则亚洲各弱种由国家主义进为大同之团结, 亦必为期不远,此又吾辈所可预测者也。” B29 谢颂羔认为“此外如报纸的发达, 书籍的畅行多心理学社会学的提创和发明, 都是促进人类间的互相了解, 以致从前种种国际间的误会和猜忌, 也减了许多,因此,我们深信现代已离世界主义的实行不十分远了 B30b所以他们一方面有着进入世界大同摆脱民族落后局面的急切, 一方面也因世界主义的图画减少了否定传统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否定过去并非是为了迎向泰西, 而只是拥抱世界一体的行为。在这种一急切一缓释中,激进的取向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五四”激进取向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

14、 这里也无意于夸大哪一方面的因素, 但是希望更多的人注意到其间世界主义可能扮演的角色。 虽然我们并不能把世界主义所起的这种作用与民族主义的心理驱动截然分开, 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对世界主义的信仰本身就是摆脱民族心理危机的另一种方式,如阿理夫德利克认为“19151919 年的文化激进主义不仅是文化的,或源于世界主义的反本土主义的, 因为文化激进主义本身是由解救中国困境的愿望促成的。 如果说不是由这个目标引发的话, 它的世界主义只有在与这种强烈地关注中国独立命运的联系中, 才能被理解” B31。这或许可以表明在特定时势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本身关系的缠绕牵绊, 但我们却并不能以此为缘由简单略去其间世

15、界主义的存在和影响。三世界主义与“五四”“人的文学”的确立及内涵选择“人的文学”表现内容的确认, 是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那么在“五四”时期,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了这一核心要素的发现和确认的呢?以往学者的答案是以俄国为代表的爱国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个性主义思潮。虽然这种表达基本上概括了“人的文学”由来的突出外因,但我们发现世界主义潮流在“人的文学”的确立和内涵选择中仍然有它潜在的影响。首先, 从“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上来说,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个体的发现和确认,晚清以来,虽然一直存在着“人的发现”的历程,但是仍处在量变阶段。“他们(注:指严复、梁启超、孙中

16、山等)虽然是中国第一批引进西方个人话语的人,但其关注的焦点是自由、平等、独立、自治的合群的国民。因此,他们始终是在群观念的统摄下来谈个人的。” B32 “个人” 一直处在“群”或“国”观念的压抑之下,对国家和群体要素的强调压抑着“个人”的释放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如何突破这种“群”和“国家”的遮蔽, 是“个人”能够释放的某种前提。世界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种前提。“五四”世界主义的传播有效地破除了“国家”美好想象, 给人们展示了一幅超越国界、 族界、 种界的全人类互助友爱的理想蓝图, 横亘在“人”与“世界”间的“国家”一旦在人们的意识中被消解,“人”就凸显出来了,当然,这里的“人”因此

17、就天然 与全人类的人性有着关联性,这点放到后面再说。如此说来,世 界主义的传播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进入人们视野的空间, 胡适曾有一段话很好地阐明了世界主 义与个人主义宣传之间的关联: “古往今来主张个人主义的思想家,从希腊的狗派( Cynic )以至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哪一个不是一方面崇拜个人, 一方面崇拜那广漠的人类的?主张个人主义的人,只是否认那些切近的伦谊,或是家族,或是社会, 或是国家, 但是因为要推翻这些比较狭小逼人的伦谊,不得不捧出那广漠不逼人的人类。 所以凡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不承认这个双重关系的。” B33 只有个体得到了完满,整个人类才可能

18、实现完满,或者可以说,在世界主义的内涵中,确实天然存在着个人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因而,以宣传世界主义来达到“个人的发现与确认”间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的。然而世界主义对“人的文学”的发现和确立并不止于一种理念上的廓清之功,在具体的建设中,亦可见世界主义的有益影响。高一涵总结战后思想之变迁时有言: “于是信赖民族竞争之小国家主义者又一变而神想乎人道和平之世界国家主义”B34;蔡元培说互助的世界主义思想”为人道主义昌明之端也”B35;奠定“人的文学”基石的人的文学的写作,也与世界主义有莫大关系。据周作人日记记载, 1918 年底他写作人的文学期间,正频繁收阅有关日本新村主义方面的书籍, 沉浸在有世界主

19、义色彩的新村主义中。B36也有学者专门论证了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与周作人人道主义的关联,B37小笃在前期就是一个信仰世界主义乌托邦的学者, 所以周作人 人的文学 中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世界主义中对于人道主义的提倡。 其次, 从“人的文学”的内涵选择上看, 世界主义也参与了人的文学的内涵建构。 周作人把“人的文学”之中的“人”界定为“从动物进化的人类”,他考察人首先是从普遍人类的意义上着手的,并且他认为理想“人”的生活首要就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 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 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 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 ”他主张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理由为:“第一

20、,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兼爱的理由,因为己亦在人中,便是最透彻的话。 上文所谓利己而又利他, 利他即是利己, 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已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B38 这里虽然强调的是“个人”, 但仍处处显示个人与人类的关系, 虽然说人爱人类是因为人类中有了我,却同时说要讲人道、爱人类,先要占得人的位置, 这里面并没有明确人类和人哪个才是终极目标, 周作人更强调的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周作人对于人生的文学做了两

21、项说明, 分别是: 一、 这文学是人性的; 不是兽性的, 也不是神性的。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 并认为现代觉醒新人对于“人的文学”的见地应当是“我只承认大的方面有人类, 小的方面有我, 是真实的”。 “浅一点说,我是人类之一,我要幸福,须得先使人类幸福了,才有我的分; 若更进一层, 那就是说我即是人类。 ”最后他还总结说:“这样的大人类主义, 正是感情和理性的调和的出产物, 也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人道主义的文学的基调”B39。所有这些对人类的强调,突破种族、国家、乡土和家族的界限,对全人类意义上的人的关注,正是基于一种世界主义的思想和意识,或者说,周作

22、人“人的思想”从一开始建立就有“新村理想”的背景, 其“个人”意识中始终缠绕的人类正是世界主义思想幽灵的闪现。到这里, 我们基本上可以说, 世界主义参与了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内涵建构,但我们想要论述的其实是世界主义与“五四”“人的文学”内涵选择的关联, 这里面又是如何转换的呢?以周作人为例来说明情况, 是因为周作人所论述的“个人观”影响最大,最被普遍接受和选择。实际上,在“五四”,有许多人论及“人的文学”中的个人观念, 但各家对“个人”的强调的重心还是有一定差别,如鲁迅的个人观强调“任个人而排众数”B40, 他的“个人”最终是落实在独异的“超人”、 “天才”之上的; 胡适推行“健全的个人主义”

23、, “小我”之中又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B41 “人的文学”的价值内涵,其实在“五四”时期亦是一个多项选择, 历史主流最终选择了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支,在个人主义中突出人类,突出人的普遍意义的一支,这其中不能不说有世界主义的作用。 或者正是因为“人的文学”的确立和内涵选择借助了世界主义的东风, 所以一旦民族国家主义的西风开始压倒东风, “人的文学”所宣扬和标榜的价值理念就轻易被动摇了,之后的文学走向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注释:张激:张激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 页。许纪霖:“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 同舟共进2009 年第 5 期。罗志田:近代读书人

24、的思想世界和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孔涤盒:欧战之远因,学生杂志 1914年第1卷5号。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20 页。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24 页。蔡元培:蔡元培全集(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 383 页。蔡元培: 大战与哲学在北大“国际研究”演讲会上的演说词,新青年 1918 年 5 卷 5 号。蔡元培: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在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的14卷 7号。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 1918 年 11 月 27 日。杜亚泉:未来之世局,东方杂志第B11B12

25、陈独秀:独秀文存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 109 页,第 94 页。B13陈独秀:答半农的 D诗,新青年第7卷2号。B14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卷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B15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6页。B16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新潮第 1卷2 号。B1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 9 卷,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16 页。B18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6、第 139 页。B19陈悦:论五四激进主义,安徽文学2011年第9期。B20B31美阿理夫德利克:五四运动中的意识与组织:五四思想史新探,载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 60 页,第59 页。B21 张立程:“五四“前后北京大学世界语传播概述,山西大学学报 2006 年 9 月。B22钱玄同:通信: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B23钱玄同:新青年(通信栏)第 4卷第2号。B24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引自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附 录,齐鲁书社1986 年版,第 157 页。B25陈独秀:答陶孟和(世界是语),独秀文存,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第 721 页。 B26 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20 页。B27 陶履恭:陶孟和书,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25 页。B28君实:世界的中国问题与其解决方法,东方杂志第 16 卷第 2 号。B29 葛懋春、蒋俊、 李兴芝: 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 (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25 页。B30谢颂羔编增订实用人生哲学的研究,广学会 1927 年 9 月,第 312 页。B32罗晓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