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三章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三章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三章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三章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师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特性和语文教材的使用一、教材是什么1.广义的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可以用于教和学的语文教材,除此之外语文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以外,还包括语文教学指导书,参考书,练习册,习题集,课程辅导资料,课外阅读文选、幻灯片、投影片、声像磁带、教学挂图、表格、卡片等,也包括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2.狭义的教材指语文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二、认识语文教材的功能(一)凭借功能1、德智启迪语文德育给语文教育一个崇高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智育给语文教育一个强健的躯体(知识和能力)语文美育给语文教育一种美妙的神韵(审美教育)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二

2、)示范功能“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文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语)。(1)、“例子”具有代表性,是“引子”,“一花引来万花开”。(2)、“例子”具有示范性,是“样品”和“典范”。(3)、“例子”具有隅反性,“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触类旁通三、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和构成要素(一)编 排体例 1.文选型 2.分编 型-建国后1956年尝试了文学和汉语分编教材;80年尝试了阅读和写作分编教材;还有课内读本和课外读本教材;读本与练习册分编教材 。 3.合编 型_-把语文基础知识、范文、作业和导读互相配合,以范文为主,其余为次,形成了内容较丰富,体系较完善的合编型教科书。

3、(二)构成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作业系统 4.助读系统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和使用1 、初中教材(实验)(1)“人教版”每册六个单元,以“专题”来组织单元,如七年级上册共设五个专题:“人生”(1、2单元)、“四季”(3单元)、“科学”(4单元)、“亲情”(5单元)、“想象”(6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课文)”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组成。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专题相对应,如第6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沟通听说读写、沟通语文与其他课程、 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综合性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4、)七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6理想 7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8 人生寓言(节选)9我的信念 10论语十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漫游语文世界 八年级 上册八年级 上册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7背影 朱自清8 台阶 李森祥9老王 杨绛10信客 余秋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2) “语文社版”本套教材6册以单元编排,每册7个单元 ,共同42单元。单元内由单元说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部分组成。以文体组成单元。阅读课由课文、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组成。每册大约30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占一半。听说读写诸内容有机整合,力求教材内资源共享,整体推进。2、高中教材(1)2

5、000年改版,沿用到现在。本教材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两个版块,每个版块再分单元。两个版块之间的单元在内容上形成对应关系。本套教材文言文约占40%,文学作品约占60%。高一: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高二:文学作品高三:现代议论文、科技说明文和应用文(2)新版教材(展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 第一册第二单元5 荷塘月色 朱自清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花未眠 川端康成 散文的艺术魅力写作、口语交际:想像与联想 文明得体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四单元13 呐喊自序 鲁迅14 胡同文化 汪曾祺15 宽容序言 房龙 16 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3、理解教

6、材的编排和使用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贯彻编写意图,追寻编者原意,制定教学思路,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统筹兼顾地进行教学。(1)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2)掌握内容系统。(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3)明确编排方式。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框架结构采用文选式,“文质兼美”为标准,按文体(主题、技能)组元,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组合方式:初中混编型,高中分编型。混编型把听说读写有机整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给教学提供很多方便。初高中语文教材要处理好衔接和过渡,高中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联系和区别。教材是教之本,也是学之本。教材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7、的教学理念。教材的创新性教材新课文占50%以上,其中现代文占70%,古诗文占30%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选文的开发过程,就是用新的视角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成果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是进一步挖掘其精华的过程,也是用新的理念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完成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可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以增加信息量,如补充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文,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开展一些课外读书活动,让语文课更充满生气。 教学技能训练之 教材分析 (以单篇课文为例) 认识教材特性 通晓教材体系 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 1.了解整套; 2.熟悉当册; 3.精读

8、本文; 4.瞻前顾后。 入孚其内,出孚其外 教材分析之通读教材1、审题解题:从文题辨认文体,领悟文旨,明确文章的出处、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对象、范围、重点和意图。2、正音正字: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明确课文重点字词。3、解词辩义:区分各类词语生词、易错的熟词、画龙点睛的关键词、最富表现力的词、生僻或死亡了的词、知识性名词等,以便确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的词、会运用的词和能辨析的词,相机进行教学。4、分析语句:通过整理和分析,把握重点的句子,如中心句、关键句、关联句、总提句、总结以及传神句、独创句、典型句和易错句等。同时根据句子在文中的地位确定析句的角度和方法,分析其句法、句式、句型、句义、辞

9、格、情感、风格和效果等。 5、划分层次:根据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总体感知,分析课文的段落与层次、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铺垫与伏笔等,明确各层次各段的含义,大致把握段落组合的方式和衔接的艺术,为深入钻研课文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之熟读教材6、细读熟读: 朗读、背诵,铭记于心,融会于词句篇章教学之中。7、求旨探法:正确分析把握文旨,全面、正确的理解、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办法有:看标题有无明显主题思想; 看文首有无开宗明义、揭示文旨; 看文尾有无篇末言志等等。 在明确“作者写了些什么”的基础上,分析课文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吃透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教材分析之吃透教材从现象到本质:课文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 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 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从本质到现象: 课文为了反映这样的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语 言,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 为了体现这样的思路,用了什么样结构,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 为了证明这样的观点,用了什么样的材料,为什么用这样的材料。示例: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文本阅读研究(一)语境说明1、写作背景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的含义,指少年的事到晚年才搜集整理。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大多写于1926年9月至11月间(1927年5月21日编辑出版),此时的鲁迅,已经46岁。由于北洋军

11、阀政府治理腐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根据作者故事新编序言所述,写作朝花夕拾时,“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写作“后五篇”住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生们挤出集团之后了”。本文就是“后五篇”之一。作者是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富有生气的少年时代的生活,来慰藉“夕拾”孤寂的心情。2.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而中途辍学。1894年春夏间,又返三味书屋,一直到大约1

12、898年到南京水师学堂求学前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相加竟达6年。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其意取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冬者岁之于,夜者日之于,阴雨者时之于。”劝勉童子要抓紧时间勤奋用功。室中的一块匾原系师法家梁同书(一名山舟)所书,后为寿镜吾(鲁迅念书时的先生)的祖父寿风岚改写为“三味书屋”。“三味”之义说法颇多,比较通俗的结实是:“经书如吃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此外还有多种说法,其中较有参考价值的一说为:“三”表示多,题曰“三味”,是为了劝勉童子读书要多咀嚼寻味,多吟诵体会。(二)线索和结构1.行文线索本文的标题包含着两个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形式上看,文章是以空

13、间的转换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但从内容上来看,这里的“从”和“到”两个字,又有别于仪表有机中的用法,他们还表示从童年到少年两个阶段生活的更替。所以说,本文的线索是空间转换和时间更替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2.文章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图(略)说明:课文第九段是一个过度段,在划分上应属上部分,其理由有两点:一、从立足点来看,“我”还站在百草园里,跟三味书屋尚末沾边;二、从感情上来讲,这里主要是写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眷恋之情,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对百草园赞美的另一种形式。(三)语言品味本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以描写和叙述为主。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描述儿童的生活,具的独特的情趣。语言运用上有

14、如下特点:1、写景状物,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描写景物的词语。2、用词准确贴切,生动传神对静态事物的描写上。(四)文意阐释对本文的中心思想,历来研究者争论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作者以百草园的童年生活来作对比,揭露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另一种认为,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从语境和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看出,后一种观点比较合理。理由有二(略)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一)常规教学手段:教学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模型、标本、实物等(二)现代教育技术:幻灯和投影;广播和录音;电影电视和录像;计算机等 多煤

15、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原则:1.内容决定形式;提供理解内容的手段、行为方式和学习策略。2.以学生为本位,以“学”为着眼点,方便“学”,利于“学”,将技术方式与学习方式相统一。3.忌以资源展示为主要信息内容,强化内容上的智慧技能、思维素质、审美取向、语感、文字表达(书写)、听书训练等的权重。方式 : 结构处理方式 呈示方式 呈现控制方式 分级拓展方式(三)多媒体介入阅读教学过程的一般表征阅读教学过程的一般七个环节:导入定向自读讨论答疑/释疑作业总结图示旧知导入、音乐导入、图象导入、声像导入(案例菏塘月色杜鹃枝上杜鹃啼)传统语文课堂在目标定向方面的缺陷:教师制定和掌握教学目标,而不把它交给学生;目标含

16、糊,大而不当;教学目标同一,不能因材施教。多媒体介入目标定向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网络可设“弹性教学目标”,即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以不同分层级的教学目标。多媒体介入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和容量;扩大学生阅读的视界;根据分层级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内容,从而彻底改变全班只能阅读同一篇课文的局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突破空间的限制,讨论分组人数可多可少,而且教师可随时调阅、参与、监控学生讨论的情况。可以个别指导、互动交流。答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促进感悟、讲解示范、点拨提示、新旧联系、直观比较、设喻作比、补充资料增进理解等。示例讨论与思考: 对教材的新认识以及如何

17、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过去,“抓纲务本”唯教材是从。现在,教材 是例子,教材 是必须的,但不是神圣不可更改的,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材 ”到“用教材”。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教学要点: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为什么要具有高品质的素养?你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有哪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现代语文教师?1、现代语文教师素养论2、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3、语文教师的成长生涯更新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新的教学行为(案例 )语文教师的生涯发展三个阶段:“生存关注;发展水平的关注;自我更新水平的关注.一 、 角色创新现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文化如

18、此多样,价值如此多元,无论教育还是教师,都感受着“文化的冲击”,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的使命和未来的角色。语文教师的职业坐标是什么?语文教师是谁?语文教师怎么样?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使人彻悟人生。因而,教师不仅是蜡烛、是园丁、是工程师,还应是智者和思想者,是学生智慧和生命潜能的开发者。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角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角色是这样定位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者和引导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19、,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1、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从“二传手”、“搬运工”转为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索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2、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对话交流者从“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角色,转为与学生平等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3、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与学生合作与同行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管理者合

20、作4、从传统的传经布道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做专家型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现代化;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追求教学艺术。二、 人格魅力语文教师的道德素养1、教师的教育信仰(1)教育理想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信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糊口的手段。树立起对职业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和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2)教育价值对教育活动、教育价值的认同。理解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A.相信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推动作用。B.乐教。2、教师的专业人格(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耳濡目染,薪尽火传。表现在: 价值观上

21、 个人品格上 治学精神上 文明习惯上(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追求教育爱教育事业就是教师爱生的事业,“爱满天下”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 教育宽容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一样高”。三、 不断专业化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多面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学记)。1、专业知识素养 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2、教育理论素养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3、其他相关知识4、教师的知识学养应与时具进四、 教师的能力素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 1、口语表达: 准确清晰,富

22、有示范性 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 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 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2、书面语表达 : 书写能力 写作能力 3、 体态语表达: 站立姿势 面部表情 手势动作(二)教学设计能力(三)实施教学能力教学技能训练之 教学设计能力一、备课1、熟悉课标领会新的教学理念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课标对各个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2、研究教材认识教材的特性通晓教材体系: 了解整套 熟悉当册 精读本文 瞻前顾后掌握研究教材的要领:懂、熟、透、化3、利用教学资料(1)博览、学习、借鉴 (2)筛选、鉴别、活用4、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是为解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了解学生是为解决教和学的矛盾。 (

23、1 )了解的内容: (2)了解的方法:二、制定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2、找准教学重点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1、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示例一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a.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知识)。b.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能力)C.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情感)。示例二 胡同文化两例教学目标比较: (一) 1、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

24、涵,学习京派语言。 3、训练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二) 知识目标:1、简单了及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评析:示例三 花末眠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川端康成及创作情况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能力目标:1、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小见大、深入浅出、联类引伸的写法。 2、品味作品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情感目标: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与深思,与自然的交流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做一个生命

25、丰盈、高雅的人。评析:2、找准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教学重点、难点受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约。教学重点难点有时会交叉重合在一起。 教学重点: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经自学仍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如我与地坛教学重点难点:a.筛选信息,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b.评价作者所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选择教学方法 讲述法 问答法 讨论法 研究法 情境教学法 思路教学法 等等 案例 背影教学目标1、掌握15个字的音形义;学习9个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作者;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6、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培养自己怜爱家人、他人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2、有感情的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和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课时:2课时 课型:讲读课(自读课、练习课)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分析练习讨论结束 板书

27、设计)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听读、跟读、朗读、交流、提问3、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父亲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怎样?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研读第6自然段体会作者用了哪些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配乐朗读全文,体会最后一段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课件展示(略)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4、品味鉴赏(探究学习)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课文写作者一见到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文末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拓展延伸(阅读或训练)教学总结

28、及布置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反思修改提高) 三、 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形式。一份完整的教案应包括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两个部。(一)课题计划 一般由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构成。1、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2、教学设想(教法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课型。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采用 的教具(教学媒体)等。(二)课时计划 (教案主体部分) 、第某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导入设计4、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的主要内容)5、板书设计6、练习设计7、结束设计教例勾践灭吴教案之课题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的人物的性

29、格特征。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教学设想1、课文特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六段,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篇幅幅不长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略)难点:对勾践灭吴中史实的认识及勾践卧薪尝胆给人们带来的启示。3、教学方法:布置预习,提出疑难问题;理清思路后,重点讨论预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运用多媒体投影进行学习,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课时。那树教学设计 (课题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0、 教学重点: 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讨论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那树 (课时设计)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u l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n):倒塌。 萌庇(yn b):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

31、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

32、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

33、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

34、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

35、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

36、树叹息”, 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