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设为主页 HYPERLINK javascript:window.external.addFavorite(location.href,人民教育出版社%20教师用书) 加入收藏夹 HYPERLINK /pdysh/ t _blank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HYPERLINK /xiaoyu/ t _blank 语文 HYPERLINK /xxsx/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x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xxkx/ t _blank 科学 HYPERLINK /yinyue/ t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tiy
2、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pd/ t _blank 思想品德 HYPERLINK /czyw/ t _blank 语文 HYPERLINK /czsx/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c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czls/ t _blank 历史 HYPERLINK /czdl/ t _blank 地理 HYPERLINK /czwl/ t _blank 物理 HYPERLINK /yinyue/ t
3、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tiy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czhx/ t _blank 化学 HYPERLINK /czsw/ t _blank 生物 HYPERLINK /ry/ t _blank 日语 HYPERLINK /eyu/ t _blank 俄语 HYPERLINK /lsysh/ t _blank 历史与社会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zz/ t _blank 思想政治 HYPERLINK /gzyw/ t _b
4、lank 语文 HYPERLINK /gzsx/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g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gzls/ t _blank 历史 HYPERLINK /gzdl/ t _blank 地理 HYPERLINK /gzwl/ t _blank 物理 HYPERLINK /gzhx/ t _blank 化学 HYPERLINK /gzsw/ t _blank 生物 HYPERLINK /ry/ t _blank 日语 HYPERLINK /eyu/ t _blank 俄语 HYPERLINK /yinyue/ t _blank 音乐 HYPER
5、LINK /tiy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gzsxb/ t _blank 数学B版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pd/jszx/ 教师中心 HYPERLINK /sxpd/xszx/ 学生中心 HYPERLINK /sxpd/zyxz/ 资源下载 HYPERLINK /sxpd/gxrz/ 最新文章 HYPERLINK /sxpd/lmdt/ 栏目地图当前位置: HYPERLINK / t _self 首页 HYPERLINK /sxpd/ t
6、_self 思想品德 HYPERLINK /sxpd/jszx/ t _self 教师中心 HYPERLINK /sxpd/jszx/9q/ t _self 九年级全一册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 t _self 教师用书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设计意图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
7、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 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民族精神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内容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
8、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这两方面的思想都对中学生有
9、所影响,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2)课程标准的依据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内容结构和整体教学建议1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 “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
10、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第二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引言本课引言首先从2002年12月3日申办世界博览会这一具体情境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种引
11、言设计方式,旨在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本框共有两目,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关于“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的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兴趣和思绪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接着,教材讲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在讲述这一观点时,教师宜启发学生体会到,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认识到各民族都对灿烂的中华文化
12、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层意思,突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由于异族的入侵,或由于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一句内涵十分深刻的话,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帮助学生加深体会。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华文
13、化绵延不绝的特点,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河南省安阳县渔洋村,以实物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这是极具典型性的材料。第三层意思,讲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材用列举的方式讲了博大精深的意思,旨在给学生一个大概的印象。因为从第一段开始,源远流长的意思就一直隐含在教材中,所以,教材没有专门用一段宋体字讲述“源远流长”这一特点。在讲述的过程中,请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前面的内容把“源远流长”这一特点讲出来。第四层意思,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其影响。关于中华文化的地位,教材是从其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地位来说的;关于其影响,教材讲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今
14、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正因为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才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作用既表现在过去,也表现在现在,更体现在将来。请注意的是,在讲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时,教材中特别讲了这样一句:“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这样写的用意有三点:一是说明中华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突出优良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不直接提及中华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方面;二是优良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15、,不是凝固不变的;三是开启下文,下面讲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都内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里讲作用,与下文讲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是一种呼应关系。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目主要讲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及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作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教材主要采取列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一般性的了解。应该明确的是,这些传统美德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中华传统美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从这个相关
16、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南京路上好八连”昔日的“三件宝”变成了今日的“新三件”,过去讲节约要求做到的“五个一”变成了现在提倡的“五个一点”,形式变了,但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教学时,教师可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给出的相关链接,可以进一步加以发散,如过去讲爱国往往与忠君相联系,今天我们讲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讲了传统美德与时偕行的特性之后,教材最后照应前面所讲的内容,以进一步说明中华文化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讲解本框内容时,请教师注意两点:一是对于中华
17、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可适当作一些引申,但切忌过深;二是要时刻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是外在于学生而是内在于他们的生活和血液之中的,要关注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学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和“民族精神我传承”。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依次讲了四层意思。首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更是如此。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18、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具体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兴邦这个主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主要说明两点:一是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二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爱国主
19、义主要表现在“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祖国统一,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要有意识地突出“拥护祖国统一”这一点。当然,这些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记忆。再次,明确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支撑作用。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我们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的不竭精神力量。关于这一点,请教师结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反抗西方
20、列强侵略的悲壮历史进行讲解,把比较抽象的道理与生动的材料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教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两个时期进行说明。一方面,教材运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有关长征精神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又安排了 “载人航天精神”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丰富发展的典型,与探究活动相呼应。应该明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革命传统之中。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
21、,是对传统美德的升华。革命传统既继承了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这一目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两层意思。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了让学生生动地感受这一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引起下文。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相互
22、激荡,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经济、政治上要独立,文化上也要独立。一个没有文化独立的民族,必定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丧失发展壮大的机会。关于这一点,发达国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发展的契机,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能不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是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材着重强调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二是指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要具有生机和活力,就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加以丰富
23、和发展。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呢?教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不断增强,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这一点,许多学生会有鲜活的材料,教师要善于凭借并加以发挥,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点上,教材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对这个论点作了具体说明。在讲解这一课的过程中,还请教师注意两点。其一,要从内在关系上把握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从传统文化中
24、来的。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两者的教育就必然落空;讲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涵养浩然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让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化为他们的行动。2探究活动操作建议中华文化大家谈设计意图教材以几个外国中学生谈中国文化为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到我国的语言文字、传统建筑、民族服饰、中华武术等都是中华文化,从而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进入教学情境。操作建议(1)教师直接提出“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2)把学生的看法与外国中学生的看法进行比较,看看二者观察的角度有何相似和相异之处。(3)教师总结:中华文化并不神
25、秘,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民居建筑等。注意事项(1)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视角,开阔学生视野,体会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2)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不必深入挖掘,注意有机地过渡到下文的教学。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的来历,体味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分享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眼光。操作建议(1)鼓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分别了解方块字、故宫、京剧等的来历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2)课堂上请几位学生介绍自己所找的资料,并作出简要评论。(3)启发学生从文化的
26、角度品味汉字、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的文化韵味。注意事项(1)要结合学生所找资料及所作评论,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特色。(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韵味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链接所学历史知识,列举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从文化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操作建议(1)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事例,供学生赏析。例如,古代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著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从军事家来看,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
27、持久战等;从文学家来看,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施耐庵著有水浒传,鲁迅著有狂人日记,茅盾著有子夜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发明家、农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医药学家等方面进行拓展。(2)启发学生从历史绵延性、范围的广泛性等方面明确思维路径,从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了解中华文化。(3)从文化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注意事项(1)尽可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如从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了解相关的文化代表人物。(2)启发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把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
28、所熟悉的格言警句,体会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为人处世、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持久的影响,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操作建议(1)让几位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情境,如遇到挫折、取得成绩有所自满、遭到威胁、面对社会不公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自己的影响。(2)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我们国家发展道路所具有的深远影响。注意事项(1)让学生结合事例,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渗透在我们的骨髓里面。(2)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深远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悟中华文化具有的巨大力量。感受传统
29、美德的魅力设计意图结合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和徙木为信这三个传统美德故事,启发学生说出它们的来历,感受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影响,从而开启下文。操作建议(1)要求学生认真查找资料,了解这三个典故的来历及其内蕴的传统美德。(2)在课堂上分别请三位学生讲述这三个典故。(3)教师归纳、总结,从爱国、礼让、诚信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影响。注意事项(1)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美德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将来的,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我们应该好好地批判继承。(2)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体验传统美德的深远影响,避免泛泛而谈。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设计意图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涉及修身、齐家
30、、治国等各个方面。教材通过连线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操作建议(1)启发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表格右栏中所列名言警句的大概意思。(2)鼓励学生找出左右两边的对应关系,并连线。(3)师生共同讨论,校准答案。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这就告诉我们,利国利民是大事,个人富贵是小事,如果能兼顾当然好。但是,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对应左边的“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条。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自论语,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
31、,不辱没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它对应左边的“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这一条。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大意是“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境界”。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要讲“和”,整个人类社会才会和平幸福;人与自然之间也只有讲“和”,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它对应左边的“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大意是“对别人要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唯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句话提倡的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它对应左
32、边的“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志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大意是“立志应当崇高远大”。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它对应左边的“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这一条。 “自胜者强”,老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只有首先战胜自己,才能无往而不胜。它与“君子强学而力行”,对应左边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条。注意事项(1)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左边所列名言警句的含义。(2)如果学生完成这个探究活动有困难,教师宜多加鼓励,切忌责备。(3)与正
33、文的讲解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2009-07-29人教网下载: 1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56_1.htm 2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56_2.htm 3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56_3.htm 4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56_1.htm 【下一页】 【上一篇】
34、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87.htm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下一篇】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200907/t20090729_582655.htm 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HYPERLINK 设为主页 HYPERLINK javascript:window.external.addFavorite(location.href,人民教育出版社%20教师用书) 加入收藏夹 HYPERLINK /pdysh/ t _blank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HYPERLINK /xia
35、oyu/ t _blank 语文 HYPERLINK /xxsx/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x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xxkx/ t _blank 科学 HYPERLINK /yinyue/ t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tiy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pd/ t _blank 思想品德 HYPERLINK /czyw/ t _blank 语文 HYPERLINK /czsx/
36、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c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czls/ t _blank 历史 HYPERLINK /czdl/ t _blank 地理 HYPERLINK /czwl/ t _blank 物理 HYPERLINK /yinyue/ t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tiy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czhx/ t _blank 化学 HYPERLINK /czsw/ t _blank 生物 HYPERLINK /ry/ t _blank
37、日语 HYPERLINK /eyu/ t _blank 俄语 HYPERLINK /lsysh/ t _blank 历史与社会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zz/ t _blank 思想政治 HYPERLINK /gzyw/ t _blank 语文 HYPERLINK /gzsx/ t _blank 数学 HYPERLINK /ge/ t _blank 英语 HYPERLINK /gzls/ t _blank 历史 HYPERLINK /gzdl/ t _blank 地理 HYPERLINK /gzwl/ t _blank 物理 HY
38、PERLINK /gzhx/ t _blank 化学 HYPERLINK /gzsw/ t _blank 生物 HYPERLINK /ry/ t _blank 日语 HYPERLINK /eyu/ t _blank 俄语 HYPERLINK /yinyue/ t _blank 音乐 HYPERLINK /tiyu/ t _blank 体育 HYPERLINK /meishu/ t _blank 美术 HYPERLINK /gzsxb/ t _blank 数学B版 HYPERLINK /xxjs/ t _blank 信息技术 HYPERLINK /sxpd/jszx/ 教师中心 HYPERLIN
39、K /sxpd/xszx/ 学生中心 HYPERLINK /sxpd/zyxz/ 资源下载 HYPERLINK /sxpd/gxrz/ 最新文章 HYPERLINK /sxpd/lmdt/ 栏目地图当前位置: HYPERLINK / t _self 首页 HYPERLINK /sxpd/ t _self 思想品德 HYPERLINK /sxpd/jszx/ t _self 教师中心 HYPERLINK /sxpd/jszx/9q/ t _self 九年级全一册 HYPERLINK /sxpd/jszx/9q/jsys/ t _self 教师用书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
40、的脊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论述“中国的脊梁”的一段话,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民族气节、民族品格,初步感受什么是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操作建议(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增强民族自信心,鲁迅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以唤醒人们弘扬民族气节,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2)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人物和事例体会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提倡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践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3)教师归纳
4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注意事项(1)结合学生所作解读,引导他们感悟什么是民族精神。(2)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感悟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例如,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保卫祖国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为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是民族的脊梁;等等。(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把具体与抽象统一起来的方法,如从具体人物和事例中感悟民族精神及其力量的
42、存在。解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戴望舒所作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感悟蕴涵在其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道理。操作建议(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写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在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伟大民族战争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捕入狱。在监狱中,优秀的中华儿女饱含着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坚贞不屈、英勇斗争(2)鼓励学生列举类似的抗日诗词,体会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化传统。注意事项(1)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2)引导学生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共同感受中华
43、民族精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理解,体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操作建议(1)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己填写。(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完善。(3)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团结统一“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郑成功恢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爱好和平“和为贵”,“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敬业乐群”,“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勤劳勇敢“
4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注意事项(1)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可能时间不够,建议放在课后操作。(2)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3)如果有的学生完成起来有困难,教师宜一方面多予
45、鼓励,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感悟长征精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什么是长征精神,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链接所学历史知识,讲述一两个长征小故事,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启发学生解读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历史纪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段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3)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46、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注意事项(1)在解读长征精神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而不应面面俱到。(2)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长征精神,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3)结合学生的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长征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认识到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继承和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掌声为何响起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共同体验,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体现在祖国面临危
47、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做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展示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操作建议(1)可以采用现场模拟的形式,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个别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流露出看不起自己祖国和同胞的事例,从反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启发学生结合升国旗、迎奥运等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注意事项(1)结合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2)帮助学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做
48、到用实际行动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深化对相关观点的体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操作建议(1)师生共同探讨,明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从结合时代发展丰富民族精神内涵的角度思考:如应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民主法制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注意事项(1)把正确理解与情感陶冶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明确事理,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探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中
49、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内容时,应该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就没有根,就不可能应对西方国家实施的西化、分化图谋。同时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知情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方面的材料。 观察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方面的表现,以利于在教学中加以积极引导。 了解我国
50、政府制定的保护长城等文化遗产的相关规定。 查找资料,了解外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学生准备 观察家长、教师、同学的日常生活,体会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对他们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道理。 收集相关材料,感受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3)教学理念建议 关注学生自身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感受、生活体验和道德选择能力,把学生看成思想品德的共同创造者。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良好表现,挖掘蕴涵在其中的传统美德资源。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是我们的根之所在、魂之所依,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已
51、有的人文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都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例如,可以结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等具体材料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体会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倡导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4)教学方法建议 归纳法。
52、例如,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历法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列举材料,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要引导学生从中提炼观点,提升认识,做到寓正确的观点于生动活泼的材料之中。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既形成于几千年的悠悠岁月,又在新的时代和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体。(5)实践活动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收集材料。 以“我们身边的传统美德”为题,组织小型演讲比赛。 如果条件允许,请有关专家就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专题讲座。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风情展等。4评价建议
53、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既要关注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准确把握,又要关注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把握和贯通的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 尝试多边、互动的评价方式。倡导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在多边、互动、灵活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启发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相互评价。三、重点分析和疑难问题解答1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
54、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文化又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始终支持和鼓励人们同各种困难、风险和灾害顽强抗争,增强民族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强有力的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55、献。文化的发展,继承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开辟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增强民族的创造性。应该说,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人才的培育,提升了民族的创造力。在古代,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近代以来,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实现跨
56、越式发展的根本大计。文化为全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进而在现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在民族发展的共同境遇和未来前景基础上,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种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有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支撑,中华民族就能够百折不挠、众志成城,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人们就会因循守旧,成为一盘散沙,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败下阵来,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民族的团结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会化为泡影。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民族
57、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的祖国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国家民族之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
58、,在祖国和民族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培育出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一直是主流。正是由于长时期的统一,我国的经济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历史和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在不同民族之间长期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
59、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上。“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格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博大胸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陶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立身、持家、治国的根本。“君子以俭德辟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等格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勤劳又是和勇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勇于义而果
60、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就是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精神的民族。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表现为 “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体现在“因时而变”、“与时偕行”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不竭精神力量。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贯穿民族精神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杂志广告刊登广告合同
- 专题02成语、熟语辨析-2022-2023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
- 2024河北劳动合同范本
- 深圳大学《音乐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采购订单终止合同模板(2篇)
- 香蕉转让合同范本(2篇)
- 养老院阿尔兹海默症协议书(2篇)
- 关于考试的检讨书
- 出纳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企业发生火灾应急预案(6篇)
- 国际贸易术语2020
- 国网新安规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节流孔板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第六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课件】Unit4+Section+B+(Project)课件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 绿化养护续签合同申请书范文
- 教科(2024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 追要工程款居间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至2030年中国氮化硅轴承球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