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理学课堂笔记 14/14第一编 法学导论 第一章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1p_ml.htm t topmain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1p_4q.htm t RightMain 名词解释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
2、值目标。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
3、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
4、、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7法学体系体系的划分: 从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实践需要,通常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划分法学体系:第一,从法律部门划分的角度,由于法被划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不同部门,与之相应就有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或迟或早要有新的法学部门与之相应。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法学划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理论法学综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应用法学主要是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它们的制定、解释和适用。8法学与其他学科有
5、着特殊联系:第一,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来说明法律现象,从而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本质和价值基础中,并且能够解答法的外在方面(如法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客观倾向,同时也以自己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产生。第二,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法律现象的许多问题不单是法学的问题,而是属于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双边问题或多边问题。第三,在法治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并提交给法律机关处理,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以至要求法律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由于这些原因,法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9、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法学与经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6、,这主要因为:第一,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所定型化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归根结底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二,法律对经济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取决于法律制度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第三,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取决于社会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第四,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入法学领域,可以加深和丰富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是有助于说明法律制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改革。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2p_ml.htm t topmain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 HYPERLINK fil
7、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2p_4q.htm t RightMain 名词解释1、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2、 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3、 价值分析方法是通过认知
8、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4、 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所谓经验事实,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这些事实因素是如此的确定、确实,以致于由此所作出的有关“是什么”的判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即使发生争议,也比较易于复核、检验,而极少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永无止境的争议。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
9、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决定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观点。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6、阶级分析方法的功能。阶级分析方法作为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独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对于法学的理论建设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避免走入唯心主义法学误区的必要指南。第二,对于法律现象的历史考察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探索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历史演变规律的基本线索。第三,对于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定性研究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有力的分析工具。第四,对于法
10、制实践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是确立和坚持我国法制根本宗旨的重要理论参照。7、实证研究方法的类型:1、社会调查方法;2、历史研究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4、逻辑分析方法;5、语义分析方法。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3p_ml.htm t topmain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3p_4q.htm t RightMain 名词解释1.毛泽东的法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一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的具体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的
11、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揭开了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的崭新篇章,而且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崭新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诸方面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4p_ml.htm t topmain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 HYPERLINK file:/G:
12、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4p_4q.htm t RightMain 名词解释1.法理学: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出发,我们认为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2. 法律思维方式: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3、2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13、时代需要,在学科体系建设、理论创新、方法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而长足的进展,初步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在21世纪,广大的中国法理学工作者将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更加巨大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从事法理学研究,创造一种先进发达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可以预见,沿着这一方向,21世纪的中国法理学将呈现下列五种基本的发展趋势:第一,科学形象的确立。这主要表现为:彻底摆脱“左”、右政治思维定势的束缚和干扰,实事求是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总结以往认识成果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起能够表明法理学独立地位和理论优势的科学的范畴体系,建构起能够深入解释法律现象之复杂性、规律性的法学理论体系
14、。广泛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和运行严格的科学化的学术规范体系。第二,实践指向的增强。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应立足实践,面对实践,服务实践。正是由于社会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法学才有可能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第三、学术流派的多样化。第四,科际互动更加深入。第五,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第六,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4、学习法理学的意义。(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5、学习法理学
15、的方法。学习法理学与学习其他科学一样,并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可寻,必须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功夫。第一,善于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案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第二,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要了解现代西方法理学,从中西方法理学的联系和比较来学习法理学。第五,要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理学的讨论。第六,注意部门法学与理论法学的学习相结合。第二编 法的本体第五章 法的概念 HYPERLINK file:/G: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5p_4q.htm t RightMain 名词解释1.法律
16、: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例如,就我国现在的法律而论,它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为了加以区别起见,学者们有时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狭义的法律称作法律。但在很多场合下,仍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把所有的法统称为法律。2.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
17、(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3.法的创立方式: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出新的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传统下,国家制定法的方式有所不同。国家制定法一般以一定的规范性的方式表述出来,所以被称为“成文法”。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前一种情况如,国家司法机关在法律没有相应规范的情况下,依据社会的风俗习惯、一般道德规范来审判案件,实际上就是认可这些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为法。后一种情况仅仅存在于英国、美国等实行判例法制度的国家。
18、在这些国家,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要遵循本司法机关或者上级司法机关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实际上就是认可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为法。4、 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5)、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5、法的作用: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1)、告示作用,法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的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1
19、)、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规定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2)、不确定的指引,即通过授予法律权利,给人们创造一种选择的机会。(3)、评价作用,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4)、预测作用,是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出行为安排和计划;(5)、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把国家或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凝结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符号而向人们灌输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之渗透于或内化在人们的心中,并借助人们的行为进一步广泛传播;(6)、强制作用,法
20、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它是其他作用的重要保障。5、法的局限性: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2、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3、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4、法的运作成本巨大;5、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6p_ml.htm t topmain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6p_4q.htm t R
21、ightMain 名词解释1.法的实质渊源,即法是根源于国家权力还是自然理性、神的意志、君主意志、人民意志抑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 法的效力渊源,即法产生于立法机关还是其他主体,产生于什么样的立法机关或其他主体。3.法的材料渊源,又称法的内容,即构成法的内容的材料是来源于先前的法典、外国的法典,或是来源于政策、习惯、宗教、礼仪、道德、典章、理论、学说。4.法的形式渊源,即法是来源于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抑或法学著作。5. 法的历史渊源,即能够引起法或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产生或者改变的历史现象或事件。6.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它所指称的,主要是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何种
22、表现形式。法的形式表明法所存在的方式,是一国的法和法律规范的既成产品,是以一定形式存在的已然的法。7. 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特殊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总称。8.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综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9.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调整某一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使一国属于法的形式范围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11.
2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和归纳加工,使其完善化、科学化的活动。12. 法的清理,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改动的专门活动。法的清理的目的,是把现存有关的法加以系统研究、分析、分类和处理。法的清理方法,通常分为集中清理、定期清理和专项清理三种。13. 法的汇编,是在法的清理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其特点是:一般不改变法的文字和内容,而是对现存法进行汇集和技术处理或外部加工,是立法的辅助工作,不产生新法,不是正式的立法活动。法的汇编的过
24、程一般分为编辑和出版发行两个阶段。汇编的形式有单项汇编和综合性汇编之分。14.法的编纂又称法律编纂、法典编纂,指立法主体在法的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同一部门法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它们的存废,对它们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统一、系统的法。法的编纂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应由有权立法的机关依法定程序进行;其结果是产生新法或法典。法的编纂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同类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形成系统的整体,删除原有法中已过时或其他不合适的部分,消除法和立法中的矛盾、混乱。法的编纂不仅适用于统一的法典或法律,也可适用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甚至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15. 成
25、文法又称为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6.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17. 法的效力,是指对其所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不可缺少的要素。18. 法的对象效力,是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法学上也将法的对象效力称为对人的效力,这里的人包括自然和法所拟制的人法人和其他组织。19. 各国法的对象效力所实行的原则,大体有四种:其一,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其二,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其三,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
26、为标准;其四,综合原则或折中原则,即以上三种原则的结合而以属地原则为基础的综合原则。根据折中原则,首先,一国领域内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的法;其次,外国人和组织以适用居住国的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特殊犯罪的,仍适用其本国的法;再次,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则适用其本国的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原则。20. 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或者地域有效,即为法的空间效力。第一,有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在一国主权所及全部领域有效。第二,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第三,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第四,国际法一般适用于缔结国和参加国,但缔结国
27、和参加国声明持有保留态度的除外21. 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指法从何时起开始发生约束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自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第二,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第三,以到达期限为生效时间。现时期中国没有采用这种法的生效形式。法的终止生效,指法从何时起不再具有约束力,又称法的废止。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明示终止(废止)和默示终止(废止)两种形式;明示终止,指在新法或其他法中以明文规定终止旧法的效力;默示终止,不以明文规定终止旧法的效力,而是在实践中新法同旧法相冲突时采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中国法的终止生效有四种情
28、况:第一,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第二,有的法完成了历史任务后自然失效。第三,由有关机关发布专门文件如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第四,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时间,如期限届满又无延期规定,便自行终止生效22. 法的终止生效,指法从何时起不再具有约束力,又称法的废止或失效。终止生效的时间依法的规定、立法发展、客观情况变化以及其他有关因素而定。通常有明示终止(废止)和默示终止(废止)两种形式,前者指新法或其他法中明文规定终止旧法的效力;后者指不明文规定终止旧法的效力,而在实践中新法与旧法相冲突时采用新法。23.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一般说来,
29、法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亦如此。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是从旧原则,即新法没有溯及力;二是从新原则,即新法有溯及力;三是从轻原则,即比较新法和旧法,哪个处理轻些就按哪个法处理;四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旧法;五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24、现代国家法的渊源:现代国家法的渊源主要包括:立法。国家机关的决策、决定或阐释。司法机关的判例和法律解释。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习惯。道德规范、正义观念、宗教规则。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
30、说。乡村民约、社团规章以及其他民间合约性规则。外国法。国际法。25、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分。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界限不容混淆,它们本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分别代表法的形成过程中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有各自的价值。第一,未然和已然、可能和现实的分别,是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一个界分。第二,多元和统一的区分,是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又一界分。26、法的分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将法与法之门的界限廓清. 以法的创制和适用范围分:国内法与国际法。国内法是指由国内有立法权的主体制定的,其效力范围一般不超出本土主权范围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法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间制定
31、、认可或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并适用于他们之间的法。 以法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习惯法。 以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与普通法。根本法,是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普通法,是宪法以外的所有法的总称。 以法适用范围分:一般法与特别法。一般法,是指对一般主体、一般事项、一般时间、一般空间范围有效的法;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特定事项
32、有效,或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 以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分: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一般指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职权和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程序法,通常指以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续为主要内容的法。 法的特殊分类:公法与私法 普通法与衡平法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7p_ml.htm t topmain 第七章法的要素1.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任何时空中以整体形态存在的法律都是由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如果我们把整体
33、形态的法律看成一个系统,那么法律要素就是构成系统的元素。特征:1、个别性和局限性;2、多样性和差别性;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2. 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是认识法律与表达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具体来讲,法律概念具有三大功能:表达功能,法律概念及概念间的连接使法律得以表达,无概念的法律是难以相像的;同时,法律概念也是表达诉状、答辩状、司法判决等法律文书的重要工具。认识功能,法律概念使人们得以认识和理解法律,不借助法律概念,人们便无法认识法律的内容,难以进行法律交流,更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提高法律合理化程度的功能。丰富
34、的、明确的法律概念可以提高法律的明确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使法律成为专门的工具,使法律工作成为独立的职业。从表面上看,似乎法律概念不如法律规则和原则重要,其实不然。由于法律概念的不同,同一法律规则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而表面上不同的法律规则或者原则,其含义则可能是相同的。3.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要素。特点:微观的指导性,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可操作性较强,只要一个具体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用该规则,一般公民也可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
35、方式;确定性程度较高,与原则相比,法律规则的确定性程度要高得多,这个确定性包括它的内容相对明确与恒定,它的效力也较为清楚明确。4. 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5. 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表现为义务主体的约束,为人际互助、维持社会安全提供保障。义务性规则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强制性;第二,必要性;第三,不利性。6. 权义复合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规则。依其指示的对象和作用可以分为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承认规则等。权义复合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被指示
36、的对象有权按照法律规则的规定做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做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7. 规范性规则,指规则的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用的规则。8. 标准性规则,指法律规则的部分内容或全面内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后果等)具有一定伸缩性,须经解释方可适用且可适当裁量的法律规则。9.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它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从逻辑上讲,该规则所调整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规则的功能在于对行为的模式予以控制、改变或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性规则占了法律规则的大多数。10. 构成性规则,是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则,从逻辑上讲,规则所指定的行为在逻辑上依据
37、规则本身。11. 强行性规则,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绝大多数义务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国际强行法规定的规则是强行性规则。12. 指导性规则,指行为人可自己决定是否按照规则制定的行为行事,规则只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有强行性,是一种命令性较弱的义务性规则。国际法中的许多规则对国家来说属指导性规则。13.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则,或是为其他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法律原则可以是非常抽象的,也可以是很具体的法律原则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意义。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许多法律原则可直
38、接作为断案依据,这些原则的作用与规则无异。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当某一案件的特殊事实导致适用原有规则不公正时,法律原则可作为断案依据。14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和其他政治共同体关于必须到达的目标或目的、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做出的方略,通常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或社会动员等问题的。15. 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性质中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被奉为法律公理的法律原则,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原则。16、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
39、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3、在是否使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同。17、基本法律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18、具体法律原则,是基本法律原则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律领域的法律规则的基础或出发点。19、实体性原则,是指规定实体法律问题的原则;20、程序性原则,是规定程序性法问题的原则。21、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对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的分析,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要素说和二要素说。三要素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学
40、说。主要内容是:法律规则由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构成。假定是法律规则中指出适用这一规则的前提、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处理是法律规则中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的那一部分;制裁是法律规则中指出行为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部分。三要素说虽然传之久远,但由于内在的缺陷而在近年逐渐被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人们对三要素说的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制裁只是法律的否定性结果,而否定性结果只是法律结果中的一种,在逻辑上有以偏概全之嫌;二是如果将肯定性或奖励性的结果也包括在内,则与中文“制裁”一词的含义相差甚远;三是“处理”一词的含义也与中文“处理”的本义不合。二要素说是上世纪90年代在批评三要素说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
41、新的学说。二要素说将法律规则的结构分为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两部分。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可以行为、应该行为、不得行为的行为方式,它可以是课以义务的,也可以是授权的。法律后果是指规则中指示可能的法律结果或法律反应的部分。22、法律原则适用的特点:1、法律原则的适用存在于法律运作的全过程;2、法律原则的适用有个分量问题,或者说,法律原则可以“部分”地适用,当两个法律原则发生碰撞,可以将两个法律原则不同程度地适用;3、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排斥法律规则的适用,这是在法律规则与个案相连接产生与法的精神不一致的结果,即发生个案不公正的时候。23、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1、只能适用法律原
42、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2、法律规则优先适用。在选用法律的时候,优先选择法律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是例外,即所谓“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3、严格说明理由。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8p_ml.htm t topmain 第八章法律体系1. 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特点:第一,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第二,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
43、类组成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第三,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果严密、内在协调。第四,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2. 法制体系,有时也称法制系统,它同法律体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或法制系统)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制监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3. “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
44、系。4、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法律部门的标准。第三,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内在内容。5、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联系和区别。法学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
45、不同的但却有密切联系的概念。首先,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而法律体系则是指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属于社会规范体系范畴,是社会及个人的行为准则,有实际的法律效力,并产生实际的法律后果。一个属思想范畴,一个属规范体系,这是两者的外在的本质区别。其次,由于法学体系属于思想范畴,而法律体系属于规范范畴,因而法学体系的内容和范围就比法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要大的多。再次,法律体系具有属国性,即它一般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表现形式,在该主权范围内发生效力;而法学体系则具有跨国性,多个不同的国家可能在法学体系方面具有相同性或相通性,相互间可以学习、交流
46、、借鉴。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09p_ml.htm t topmain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1. 权利,可解释为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2. 义务,可理解为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3.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由于应有权利又
47、往往表现为道德上的主张(以道德主张出现),所以也被称为“道德权利”。4. 应有义务,是指虽未被法律明文规定、但根据社会关系的本质和法律精神应当由主体承担和履行义务,通常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存在,但不是纯粹的道德义务。5. 习惯权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或从先前的社会中传承下来的,表现为群体性、重复性自由行动的一种权利。习惯权利也是法外权利。6. 法定权利,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宣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法定权利不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也包括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依照法律的精神和逻辑推定出来的权利,即“推定权利”。7. 法定义务,是根
48、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所规定的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8. 现实权利,即主体实际享有与行使的权利,亦称“实有权利”。现实权利是权利运行的重点,也是新权利运行的起点。9. 现实义务或实有义务,是由主体实际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是法定义务的现实化。现实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法律的实效与法律的效力的关系。10. 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权利和义务,是源于社会关系的本质,与主体的生存、发展、地位直接相关的,人生而应当有之的,不可剥夺、转让、规避、且为社会公认的,因而也可说是“不证自明的权利和义务”。它们是人们在基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
49、化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法律表现,一般由宪法或基本法确定或规定。11. 普通权利和义务,即非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在普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通常由宪法以外的法律或法规规定。12. 一般权利亦称“对世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无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而以一般人(社会上的每个人)作为可能的义务人。它的内容是排除他人的侵害,通常要求一般人不得做出一定的行为。13. 一般义务亦称“对世义务”,其特点是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义务主体无特定的权利人与之相对。一般义务的内容通常不是积极的作为,而是消极的不作为。14. 特殊权利亦称“对人权利”、“相对权利”或“特定权利”,其特点
50、是权利主体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权利主体可以要求义务人做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15. 特殊义务亦称“对人义务”或“特定义务”,其特点是义务主体有特定的权利主体与之相对,义务主体应当根据权利主体的合法要求做出一定行为,以其给付、协助等行为使特定权利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16第一性权利亦称“原有权利”。第一性权利是直接由法律赋予的权利或由法律授权的主体依法通过其积极活动而创立的权利。17. 第一性义务与第一性权利相对,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或由法律关系主体依法通过积极活动而设定的义务,其内容是不许侵害他人的权利,或适应权利主体的要求而做出一定行为的义务。义务主体以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满足权利主体的
51、合法主张。18. 第二性权利亦称“补救权利”(或救济权利),补救权利是在原有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权利。19. 第二性义务与第二性权利相对,其内容是违法行为发生后所应负的责任。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10p_ml.htm t topmain 第十章法律行为1. 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基本特征:(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2)、法律
52、行为具有法律性;(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2. 法律行为的结构,即法律规定的或通过法律解释确定的构成法律行为的要素所形成的联结方式。3. 合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与法律规范内容要求相符合的行为。4. 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应受惩罚的行为。5. 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体法律意义的行为。6. 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指以积极、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7.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8. 非表示行为,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
53、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这种基于事实而生效力的行为,在法学上又称为事实行为。9. 要式行为,是指必需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者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10. 不完全行为,是指不发生法律效力或仅有部分效力的法律行为,这其中包括无效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行为和失效的法律行为等等。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11p_ml.htm t topmain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特征:一、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
54、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三、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3.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4.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5.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6.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首先应是一
55、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其次,应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7.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8.事实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被称为“事实构成”。 HYPERLINK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student桌面法理学第三版习题lx12p_ml.htm t topmain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我们将法律责任
56、的构成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五方面。2.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3.损害结果,是指由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包括实际损害、丧失所得利益及预期可得利益。损害结果可以因而具有侵害性。损害结果具有确定性。4.因果关系,是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先前存在的另一现象而引起的,则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是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5.主观过错,是指
57、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6.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的活动。7.时效免责,即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8.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由国家特设或授权的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9、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惩罚、补偿、强制等三种。(一)惩罚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财产
58、和精神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惩罚(法律制裁)具体包括以下种类:1民事制裁,是指依照民事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民事制裁通常由侵权或违约引起,主要内容包括在国家的强制下支付违约金或赔偿等。2行政制裁,是指依照行政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3刑事制裁,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通常称刑罚制裁。这是一种最严厉的制裁。4违宪制裁,是指依照宪法的规定对责任主体依其所应承担的违宪责任而实施的一种强制措施。(二)补偿补偿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
59、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补偿包括防止性的补偿、回复性的补偿、补救性的补偿等不同性能的责任方式。在我国,补偿主要包括民事补偿和国家赔偿两类。(三)强制强制是指国家通过强制力迫使不履行义务的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责任方式。10、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事件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答: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1)时效免责。即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法律责任。(2)不诉免责。即所谓“告诉才处理”、“不告不理”。(3)自首、立功免责。即对那些违法之后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责任。(4)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
60、,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这种免责的理由是违法者在归责之间已经超前履行了第二性义务。(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即基于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协商同意的免责,即所谓“私了”。(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7)人道主义免责。权利是以权利相对人即义务人的实际履行能力为限度的。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 畜牧业对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支持考核试卷
- 危险品仓储的运输安全管理与监控考核试卷
- DB11T 451-2017 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应站安全运行技术规程
- DB11∕T 1817-2021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铺装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幼儿园安全卫生宣传材料
- 广东省湛江市十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员工职业发展培训总结报告
- 团队冲突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空间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健康伴我行课件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居住建筑户型分析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 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竞聘考试试题
- 妇科护理进修汇报
- 新团员团课培训课件
- 学校篮球教练外聘协议书
- 工作流程改进汇报
- 浙教版六年级劳动项目三-任务二《创意班规巧设计》课件
- 高思学校竞赛数学课本五年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