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_第1页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_第2页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_第3页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_第4页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王国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根据外空系列条约的规定,可以进行“主动清除本国空间碎片”的合法性论证,例如登记国的管辖权、所有权国的所有权、发射国的监管权等。同时,根据国际法上的原则、规定和判例,也可以找到有利于“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法律依据,例如“同意”、“危机情况”、“船舶残骸清除”等。我方应当在做好充分的法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技术、国际谈判策略、国内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关键词:空间碎片主动清除 法律依据 空间碎片管辖权The Legal Basis of Active Debris RemovalAbstract

2、: The legitimacy of active removal of native space debris could also be found in the series of UN space conventions, such as the jurisdiction of Registry State, Owner State and Launching Stat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arguments cited from the principles, regulations and cases in internati

3、onal law as defenses to a wrongful act, active removal of other States space debris, such as “agreements” , “necessity”, “removal of the ship wreckage”. China should work on the ADR technics, negotiation strategy, naive law and policy on base of a full consideration on the legal analysis of ADR.Key

4、words: active debris removal (ADR), legal basis, jurisdiction of space debris 空间碎片的主动清除需要有关信息共享、适当监管以及有关移除操作透明度和信任措施的建立,这些都要以明确的国际法规则为前提。确定空间碎片的法律依据,是进行空间碎片主动清除和应对其法律后果的前提。1. “空间碎片主动清除法律依据”的含义 空间碎片有多种来源。空间碎片的来源不同,研究其主动清除合法性的侧重点则可能不同。例如,对于清除失效的卫星,法律的关注点是谁有权利来对其进行清除。因为这涉及到卫星上所载的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的问题。由此,法律上首先需要

5、明晰谁拥有这颗卫星的管辖权,或者是否有其他高于管辖权的权利,以致使清除他国卫星成为法律上的可能?再例如,对于清除碰撞、自毁、解体而产生的空间碎片,法律上的关注点则可能是责任国是否有清除的国际义务。但不论是基于权利还是义务,都构成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法律依据。2. 主动清除本国空间碎片的法律依据2.1 登记国的管辖权登记国对于其登记的空间物体具有管辖权和控制权。 外空条约,第八条。对于空间碎片主动清除而言,关键在于登记国对于空间物体的管辖权是否可以扩展(coextensively)到空间碎片。而国际空间法现有的关于空间物体的概念并不明确,同时没有一个在法律层面确定的空间碎片的概念。因此,如果单从空

6、间物体与空间碎片的确定或关系的理论角度来探讨空间碎片的管辖权问题,仍会得到一个不确定的结论。因此,本部分将仅探讨登记国主动清除其失效卫星的情形。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登记国是否唯一;二是登记所产生的管辖权是否随着卫星的失效而终止。关于第一个问题,外空条约第八条没有明确登记国是否唯一,但根据登记公约的规定,“有两个以上的发射国时,各该国应共同决定由其中的那一国依照本条第1 款登记该外空物体.”,由此推断,登记国应当是唯一的,不论是国内登记还是国际登记。关于第二个问题,现行国际空间条约体系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登记国对于卫星的管辖权不应随着卫星的失效而终止。理由有三:第一,权利义务是一一对应的

7、,是相一致的。卫星虽然失效,但其登记国的监管义务并不应停止,因此,管辖权也不应终止。一方面,管辖权的终止,则意味着相关监管义务的终止。如果登记国对于卫星的管辖权随着卫星失效而终止,则意味着失效卫星在轨道存留阶段或再入阶段如果对其他国家的空间物体等财产或人员造成损害,登记国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显然不符合整个外空条约体系的基本精神。基于外空活动的高危性,制定系列条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空间活动主体的责任意识,从而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对其本国的空间活动的监管应当是覆盖于空间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根据外空条约第六条,缔约国对其本国空间活动(national activity in oute

8、r space)应当承担国际责任。虽然公约本身没有对“空间活动”进行界定,但国际社会一般认为,空间活动起码应当包括空间物体的发射、在轨运行和再入的全过程。 A/AC.105/2012/CPR.21, Appendix: Recommendation on national legislation relevant to the peaceful exploration and use of outer space.因此,失效卫星的在轨运行和再入等也应该是国家监管的范围。因此,既然存在监管义务,就应该赋予其相应的管辖权利。第二,卫星失效也可以作为登记的内容,既然正常空间物体的登记可以产生登记国对

9、其的管辖权,那么失效卫星的登记也同样可以产生登记国对其的管辖权。登记公约所要求的登记事项并没有关于卫星失效的内容。但2010年联合国关于空间物体登记的决议建议相关国家将“空间物体失去功能的日期”作为附加信息,用于联合国关于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册。 A/AC.105/C.2/2010/CRP.7,Registration of space objects: model registration form,2010.第三,现行的公约体系没有规定证明登记国的管辖权会随着卫星的失效而终止。“国际法不禁止即为允许”是国际法院判例所确定下的国际法原则。虽然这个原则遭到很多质疑,对其适用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

10、。但如前所述,在外空领域,强化国家的监管职责是一种共识,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援引这个原则来证明登记国对于失效卫星的管辖权。结论:卫星的登记国在卫星失效时,有主动清除这个卫星的权利,法律依据就是外空条约赋予登记国的管辖权和控制权。2.2 发射国和所有权国进行空间碎片移除的法律依据第一种情形:存在多个发射国,其中一个为登记国,其他发射国也有可能获得进行失效卫星清除的权利。因为登记国对于卫星的管辖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如果发射国通过协商变更了管辖权登记,自然发生了管辖权的转移。但笔者认为,即便没有变更登记,其他发射国仍有可能获得卫星的管辖权。法律依据是登记公约第二条的第2款:“.同时注意到关于各

11、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守原则的条约第八条的规定,并且不妨碍各发射国间就外空物体及外空物体上任何人员的管辖和控制问题所缔结的或日后缔结的适当协定。”可以看出,理论上,在登记不做变更的情况下,登记国和其他发射国仍可以就卫星的管辖权做出变更的约定。需要指出的是,假设通过约定获得管辖权的国家在主动清楚失效卫星时,如果对其他国家的空间物体或地面的人员财产造成损害。受害国只能向登记国请求赔偿,因为在登记没有变更的情况下,管辖权的变更只对发射国之间产生效力,不能影响第三人向登记国请求赔偿的权利。登记国可以在赔偿后,再根据发射国之间的约定向管辖权的实际享有国,即做出空间碎片清除行为的

12、发射国请求补偿。第二种情形:存在多个发射国,但空间物体没有登记,则笔者认为,此时每个发射国都有对失效卫星进行主动清除的权利,但卫星所有国应当具有优先清除的权利。法律依据是外空条约的第六条,国家应当对其本国的空间活动进行批准和持续的监督。这条义务性的规定,同时也赋予了国家对于相关空间活动的管辖权。虽然条约对于如何确定“本国空间活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卫星的发射国而言,主张清除在轨的失效卫星属于其“本国的空间活动”应该是被广泛接受的。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法律难点,即发射国的确认问题。现有的条约体系规定:“发射国”一词是指一个发射或促使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或一个从其领土上或设备发射外空物体的

13、国家。 参见责任公约第一条和登记公约第一条。难点是条约没有说明如何确定“促使发射”。学界虽然对于“促使”有着不同的解释, 限于篇幅,本文不对相关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但一致认为“空间物体的所有权国”应当被认定为“促使发射国”。这就衍生了另外一个法律难点,即不同发射国之间是否存在失效卫星清除权利的优先性问题。假设一个卫星从甲国领土利用乙国的设备和丙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所有权国是丁国,该卫星没有登记。那么根据空间法的规定,甲乙丙丁都是发射国。假设该卫星失效,笔者认为四个国家都具有清除该失效卫星的权利,但丁国作为卫星所有权国,应当具有优先清除的权利。优先清除的权利有三个法律含义:第一,卫星所有权

14、国可以不征求其他发射国的同意,单独进行卫星的清除;第二,其他发射国或发射国以外的国家意欲清除卫星需要得到卫星所有权国的同意;第三,卫星所有权国明确放弃了其清除失效卫星的权利时,其他发射国作为第二顺位,享有清除卫星的权利,其他国家如果想清除这颗卫星,则需得到这几个发射国的同意。法律依据有二,一是私法上所有权的效力,所有权人对物享有排他的处置权。而空间物体的所有权不受其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受影响。外空条约第八条规定:“向外层空间发射的物体,包括在某一天体上着陆或建筑的物体及其组成部分的所有权,不因其在外层空间或在某一天体上或因其返回地球而受影响。”二是真实联系(Genuine link)原则,该原则起

15、源于海洋法,用来界定船旗国与悬挂该国旗帜的船舶之间的关系。当一个船舶的国籍不明时,“真实联系”原则被用来确定船舶的船旗国,即国籍。1958年的公海公约要求国家对悬挂其船舶的船只必须行使“有效的行政、技术和社会事务的管辖与控制”。 参见Stephen Hobe, et al., Cologne Commentary on Space Law, Vol. 1 “Outer Space Treaty” , Carl Heymannds Verlag, 2009, 158-159.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要求船旗国和船只之间应有“真实联系”。1944年芝加哥公约对于航空器和登记国之间的关系,也有

16、相关的要求。与其他发射国相比,笔者认为卫星的所有权国与失效卫星之间具有“最真实的联系”。结论,当失效卫星存在登记国时,登记国是国际法上唯一的有权进行失效卫星主动清除的主体;当不存在登记国时,失效卫星的所有权国享有清除该卫星的优先权,其他发射国享有清除该卫星的第二顺位的权利。3. 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法律依据 如前所述,“非本国”在本文中指清除国既不是登记国,也不是所有权国,也不是发射国,这意味着清除国缺乏清除该空间碎片的合法依据。继而清除行为将被认定为国际法上的不法行为。国际法上的不法行为将导致国家的国际责任,当有损害存在时,这种国际责任就体现为一种赔偿责任。国际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中(国际法

17、院等的判例)存在免责的事由。如果清除国做出清除行为符合这些免责事由,也可以视为其取得了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法律依据。3.1 在“征得相关国家同意”的基础上清除非本国的空间碎片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第20条规定:“一国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另一国实施某项特定行为时,该特定行为的不法性在与该国家的关系上即告解除,但以该行为不逾越该项同意的范围为限。”仍以失效卫星为例,探讨清除非本国的失效卫星的条件。“非本国”在本文中特指清除国既不是失效卫星的登记国,也不是所有权国,也不是发射国。根据上述的分析,登记国、所有权国和发射国享有清除相关失效卫星的法律依据。因此,清除国应当首先考虑征得失效卫星登记国的

18、同意,才可以做出清除行为,在登记没有变更为清除国的前提下,失效卫星在清除过程中导致的损害,仍然需要由登记国承担,因为它是唯一的享有失效卫星管辖权的国家;其次,在不存在登记国时,清除国应当首先征求失效卫星所有国的同意,至于是否需要征得其他发射国的同意,尚需探讨。笔者认为,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既然失效卫星至损时,发射国需要承担责任,那么,发射国就应对失效卫星的处置享有决定权。因此,笔者认为,清除国需要征得包括卫星所有权国在内的所有发射国的同意,才可以对卫星进行清除。发射国放弃权利的,例如在某个国家否认自己是发射国的情形下,清除国应当被视为取得了于该发射国同意其进行清除时的一致的权利。 有关“

19、同意”的时间、条件、效力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结论,清除非本国的失效卫星,一般应当征得登记国或发射国的同意。 3.2 清除国以处在“危急情况”(necessity) 参见A/62/62,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 国际性法院、法庭和其他机构裁判汇编,秘书长的报告, 2007. 第50-60页。为由清除非本国的空间碎片根据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第25条规定,一国可以援引危急情况作为理由解除其行为的不法性。条件是:第一,该行为是该国保护其基本利益、对抗某项严重迫切危险的唯一办法;第二,该行为并不严重损害作为所负义务对象的一国或数国的基本利益或整个国际社会的基本利益;第三,该危急情况不是清除国

20、造成的。可见,援引“危急情况”的条件是很苛刻的,在空间碎片主动清除领域很难满足。仍以清除失效卫星为例,清除国行为如果要排除不法性,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某失效卫星已经对其在轨正常工作的空间物体(卫星、空间站)产生了“严重迫切”的危险。而且主动清除这颗卫星又是解除危险的“唯一办法”。“迫切”意味着,此时清除国没有时间征得登记国、所有权国或发射国的同意,或虽然已经提出请求,但迟迟未得到答复。“唯一办法”是最难证明的,因为避免卫星相撞,显然抓除对方的卫星很难说是唯一的办法。清除国可以通过己方空间物体的变轨来实现。第二,清除行为不能“严重损害”失效卫星相关国家的利益。这点对于失效卫星而言,是容易成

21、立的,显然失效的卫星很难与“严重损害”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是“失控卫星”,情况则复杂化。被清除方如果主张,己方的“失控卫星”可以修复,而且正在积极修复,同时该卫星用于气象监测,被清除方恰恰正处在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此时,“失控卫星”的清除就可能和“严重损害”联系在一起。这时,不论清除国是将该卫星视为非功能性的空间碎片或是功能性的空间物体,都很难援引“危急情况”来主动对其进行清除。结论:虽然“危急情况”作为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免责事由的情形十分少见,但毕竟在国际法上为主动清除它国的空间碎片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关于“唯一办法”这个条件在外空领域的适当性,恐怕也值得推敲。笔者建议,将法律经济

22、学“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用于主动清除它国空间碎片的合法性分析中。简言之,如果清除带来的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清除行为就是效率的,就是应当鼓励的,换言之,就应当赋予其合法性。例如,如果清除国主动对自己的卫星进行变轨,一定会减少卫星的寿命,再假设清除国会因此对客户进行巨额的赔偿,假设数额为C1。而清除它国的失效卫星,如果对被清除国造成损失,即使是合法清除,清除国也应当对被清除国支付相关的赔偿,假设数额为C2。如果C1C2,那么这就是一个效率的清除行为,反之,则是不效率的清除行为。当然,这个过程不能仅依赖于金钱的计算,其他因素,例如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外空安全等也应被充分的考虑。具体而言,一个效

23、率的清除行为同时不能侵犯另一国的知识产权、危害其国家安全或危及外空安全。 关于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具体原则设想,笔者将另文论述。例如“谁污染、谁清除”、“谁清除、谁受益”等原则。本文论述的是空间碎片主动移除的法律依据问题,即强调“能否清除”的问题,而“空间碎片主动清除的原则”是关于“如何清除”的问题。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清除”应当是“如何清除”的前提。“如何清除”同时也会为“能否清除”提供一个论证的实践角度和思路。3.3 海洋法为清除非本国的空间碎片提供的范例其他领域的一些国际公约的规定有可能被援引来证明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合法性。例如,国际法上关于船舶残骸清除制度。国际社会意识到残骸若不

24、予清除可能对航行或海上环境造成危害,确信需要通过统一的国际规则和程序,以确保船舶残骸及时有效清除和赔付所涉及费用,由此制订了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该公约规定,沿岸国对专属经济区内构成碍航或污染的残骸有清除权利。也规定了沿岸国须履行通知船旗国和船东等义务,对其实施干预的权利进行了制约。公约对清除的前提、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于外空领域空间碎片的清除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公约规定的清除的地域范围是“一国的专属经济区”。 参见2007年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第一条。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据领海基线不超过二百海里的区域。专属经济区不是沿海国的领土组成部分,但根据国际法沿海国在其专属经济区享有特定的管辖权。例如对于经济区生物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区内为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而建造人工岛屿、设备和结构的权利等。相比之下,空间碎片清除发生的地域范围是地球轨道。任何国家对地球轨道都不能主张类似于领土管辖权,但享有对轨道的使用权,这是“自由探索利用外空”原则的必然体现。 参见外空条约第一条、第二条。一国应当享有其在轨运行的卫星不受“有害干扰”的权利, 参见国际电信公约第154、158条。笔者认为,从中可以引申出一国享有安全使用其登记轨道的权利。第二,公约规定的清除前提,是“残骸”对沿岸国造成了危害。“危害”指:对航行构成威胁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