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空间分布_第1页
人口空间分布_第2页
人口空间分布_第3页
人口空间分布_第4页
人口空间分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 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 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 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 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 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

2、分 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 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 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 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 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 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 均衡发展”的

3、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 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 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 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 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 要研究课题之一。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 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其影响因素

4、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 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 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 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 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

5、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 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 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 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 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

6、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 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 为依据进行了研究。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 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 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

7、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 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1.2.2国内研究进展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 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 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 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20世纪50,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70年代, 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

8、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 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 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 标及移动轨迹。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 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 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 互效应关系。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

9、素。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 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 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 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 式;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 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 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 分布的

10、多分形假设。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 段。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2001年,王雯菲 分析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 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 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 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2004年周春山等 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

11、况, 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 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 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01年赵军 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 据库和图形库。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 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 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曾祥旭、陈卓(2010年)

12、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 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 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1.3研究内容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 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 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 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 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 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13、文章分析了 2010年一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 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得出:(1) 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 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 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 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 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 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 局的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

14、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 布的重要因素。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 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 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 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 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最后为解决重庆 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1.4研究方法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

15、化特征进行分析总 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 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 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 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 第二章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16、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 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还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划分成人口水平分布和人口垂直分布。人口水平分布是指 人口按陆地面积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人口垂直分布是指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位置的分布, 人口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人口空间分布还可分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静态分 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的人口变化过程和人口空间现象。动态分布是指一种变动情 况,指人口空间分布现象随着历史时间不断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人口静态分布的 研究能够得出某地区人口的分布现状特征,对动态分布的研究能够得出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 特征。因此,对人口静态和动态分布的全面研究才能够完整地展现某地

17、区的人口分布状况。2.2 人口理论基础2.2.1迁移理论一推拉理论推力一拉力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迁移理论模式之一。1938年,R.郝伯尔首次提出人口 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理论,他提出:某些因素构成的“推力”促使一个人离开迁出地,而 另一些因素构成的“拉力”吸引他到迁入地,迁移过程的发生就是由于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 某个迁移过程的发生,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原因造成的。1969年,D.J.博格对引发人 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了概括。他指出推力作用主要是:资源的减少及其相应的 产品和服务的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政治、宗教或种族歧视;企业破产或产业 的地域转移;原住地就业、

18、婚姻或发展机会的减少;自然和其他灾害等。拉力作用主要是:对迁 入地更好的预期,发现更好的条件,对产品有更高的需求,相对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身 价值更适合的地点,对市场的预期等。虽然推拉理论仍然广泛应用,但其对迁移中相关的或 与之有关联的问题却不能做出合理解释。2.2.2迁移理论一迁移七大定律E. G.雷文斯坦较早系统研究并归纳了人口迁移规律,19世纪末,他在研究了 20多个国家的 人口迁移历史资料后,针对迁移模式、迁移距离、迁移动机和迁移特征等问题,在其著作论 迁移的规律中第一次提出了 “迁移七大定律”。他认为,人口迁移与距离远近存在很大相 关性,多数人的迁移都属于短距离的短途迁移,长途迁移

19、仅限于向比较繁华的大都市中心迁 移;迁移人口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而变得越少;并且人口迁移呈现阶段性,都市商业中心主 要吸纳周边的乡镇居民迁入,而迁入大都市后留下的空缺由更远处村民代替,并依次类推逐 步影响到更偏远的村庄;反之,大城市的人口向外扩散也是呈阶段性的,先是向城市周边扩 散,再依次向更偏远的地方扩散。他认为人口迁移的流向同时也有反流向存在,城镇居民发 生迁移现象较少,乡村居民较多;短途迁移一般都是女性人口为多数;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 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他认为经济因素是发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的人 口迁移现象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发生的。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对

20、后来人口迁移流动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学者 对迁移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至今雷文斯坦的迁移定律仍能解释很多迁移现象。雷文斯坦奠定 了人口迁移的理论基础。在雷文斯坦的迁移规律基础上,E.S.李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他提出了有关不同条件下的人口 迁移量、迁移流和逆迁移流、迁移者特征的规律。他提出在人口迁移中主要有四个相关因素 在发挥作用,分别是:人口的原居住地的影响、迁入地的影响、迁移的距离影响及迁移者自 身特征和认知程度等个人因素。2.2.3二元经济理论20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 家并存着两种经济,即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

21、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他指出由 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可 以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刘易斯作出一种平衡机制的假设: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劳动力也相应地发生迁移,最终实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都达到平衡。该假设强调 了就业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但是他的理论也具有局限性,没有考虑技术水平因素, 也没有解决如何节约成本等问题。M.P.托达罗之后发展了刘易斯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理论 模型。但他的模型是以城市失业角度为前提的,他指出应通过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来达 到稳定城市发展的效果。他强调城乡收入的不均衡影响了人口的迁移,某城市更高的工资水 平,更多的就业机会,会吸引更多的迁入者。这一理论模型更好的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 力迁移情况。2.2.4适度人口理论适度人口论(optimum population theory)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最优的经济利益和 社会福利时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人口规模是人口最合理的理想状态,既不是人口 “过剩”,也不是人口 “不足”。早期经济适度人口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 人物有埃德温坎南、纳特威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