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探讨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 HYPERLINK /jiaoyu/ 教育 HYPERLINK /fazhan/ 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农村追求升学率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关键词:农村教育;离农现象城市化进程是社会 HYPERLINK /lishi/ 历史进程中的客观 HYPERLINK / 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 HYPERLINK /dangdai/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P.480)。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HYPE
2、RLINK /china/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 HYPERLINK /Economic/ 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
3、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 HYPERLINK http:/ 考试进入城市2。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农民寄希于自己的子
4、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在。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学生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优厚待遇。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也在于改变自己可能重复的做农民的命运,那么,升学就成了是他们的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其三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倾普遍存在,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业和课程都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服的,与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相违背,关于这一点的现实例子就是山西柳林前元庄的农村教育实验。农民历来是在没有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技术的情况下从事生产,使他们对文化技术产生误解,对科技就是生产力缺
5、乏理解,不少人认为子女学习农业技知识是没出息,还有的人认为农业知识没啥可学的,以致我们的职业技校一年制班的学生人数不多,如陕西省某技校中学计划招收一个班,结果报名的只有6人而已3。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跳出农门”者微乎其微,而多数落伍者则不得不农村的土地上扎根,有关资料显示只1992年中考落榜生就有600万之多,1993年有近700万之多,4他们无论在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劳动技能方都不能适应需要。至于相关的 HYPERLINK / 论文与资料则有新课改中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罗祖兵,2004),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查啸虎等,2004 ),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调查与思
6、考(马云鹏等,2004),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李泽宇等,2001)等。这些文章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的悬殊差别,我国的农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为升学和培养英才服务的倾向。忽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脱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注重培养能力,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并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业失败”。如此,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就出现了二律背反问题:在教育成本不断走高的前提下,要么不断升学脱离农村;要么辍学,留在农村。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大有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厌学、失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那种情况,都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越来
7、越偏离农村。因此,农村教育领域里的二律背反,必然形成和加深农村经济和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失衡,使得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流失,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城市教育,这必然会制约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二、离农问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估计,在1995年11月1日至普查时点的2000年11月1日期间,迁入登记居住地(乡、镇、街道)的全部人口即迁移人口为1 .31亿。利用对长表1抽样数据估算,在全部迁移人口中,县内迁移占43.7%,地级市和地区内迁移占57 .3%,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内迁移占73 .6%,如果按三类地区划分,地区内迁移占全部迁移的80%。在跨省迁移中,74.9%流入东部省份
8、。迁移人口又分成两类,即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后者占全部迁移人口的65 .l%,其中以务工经商为迁移目的的占45.9%,反映了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就业。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和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构成了全部非户籍迁移的80.3%。实际上,这些迁移者构成城市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也是一种“离农”的现象,因为“离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变动,空间的移位,也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重大转变。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这种转变;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大量转移;留下少数务
9、农者,也就是逐渐成为懂得现代 HYPERLINK /gongxue/ 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可能是“离农”。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应采取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恰当的疏导政策,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实现有序流动。从 HYPERLINK /jiaoyu/ 教育结构来看,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主,基本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重非常小。况且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
10、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因此, HYPERLINK /china/ 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8日)曾经指出我国的城市成了农村贫困地区人才的“收割机”。农村地区流失的不仅是资金,而且是人才。这两方面的流失形成了农村 HYPERLINK /Economic/ 经济 HYPERLINK /fazhan/ 发展的瓶颈。从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来看,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为谁服务,是“离农”还是“亲农”,“为农”。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培养方向的城市性、离农性。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过当时农村教
11、育的离农性,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6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活动、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根本解决不了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问题。国家实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农村
12、的城市化化,决定了农村人数要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社会 HYPERLINK /gongxue/ 科学院人口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将有2.2亿-2.3亿人口转移城镇7,意味着现有的农村适龄儿童将来面临大规模转向城镇,如何使农村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适应城镇生活,并且在城镇安家乐业,是农村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农村教育就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农村教育应为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对于农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都从制度层面、经费投入、教学内容、农村教育结构8等方面进行改革,对此,本文不再加以论述,再次指出一点,就是加强思想教化。目前不少农
13、村学校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把学校教育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离农教育”,而农村社会中又缺乏重农的风气。结果造成学生、家长、社会的普遍错觉,“读书升学离开农村”。这种被扭曲的社会现象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将实际行动转到与人第一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农村观,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尤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劳动差别还很大,更需要加强这方面教育,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劳动去实现农村城市化的
14、伟大目标,是我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农村青年的 HYPERLINK /lishi/ 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HYPERLINK / 参考 HYPERLINK / 文献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邓飞.农村教育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与对策M.当代教育 HYPERLINK http:/ 论坛,2008,(2).3赵宝柱.农业科技滞后是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M.职业与教育,1995,(1).4中国教育年鉴(1993、1994)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蔡昉,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6).6陶行知全集:第2卷C.
1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7史成明.新农村建设和为农村的农村基础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国际比较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7,(1).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应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僵化思维的束缚。农村教育的目标不能锁定在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方向上,而应确定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由此,农村教育的主要内容仍应是基础文化教育,而不能是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的“农村课程”。农村教育城市化,预示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突破。 关键词:城
16、市化;农村教育;小康社会在我国,农村教育(本文主要指农村基础教育)就总体来讲是低水平教育的同义词。而农村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发展状况自然直接关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农村得改革之先机,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不能不使人对现行发展农村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农村教育的释义及评析在传统的教育学语境中,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显然,这一指谓明确界定了三个问题:教育发生的地域是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农村人口;教育的服务面向是农村经济社
17、会。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此种含义的农村教育既是一个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又主要是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类型,具有明显体制区分的意味。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在教育水平和发展程度上差距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社会制度安排而非自然的结果,它体现着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和利益原则),因而当我们谈及农村教育时,实际上也是在一个已经预设的前提下展开的;它区别于城市教育或允许落后于城市教育。例如,暗含“城市优先”倾向的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允许城乡教育在成就指标上存在差距等即是证明。实际上,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以户口划分农村教育与非农村教育缺乏典型意义。这是因为,首先,根据我国幅员辽
18、阔、人口众多的国情,发展经济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是农村教育,但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若就这样界定的农村教育整体而言,其共性就不够突出或缺乏共性,相应的外部支持系统就缺乏同一性和相关性。其次,我国以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两极划分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教育资源公民分配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但这样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常会造成公民在乙地纳税而其子女却必须在甲地才享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不合理现象,它不仅阻碍着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而且也进一步强化着城乡差别和城里与乡里“人”的差别。显然,这样的制度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
19、体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体系运行方式的需要。最后,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引起了我国社会当前存在大规模、跨地区发展型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现象,这些迁移和流动人口具有比较强烈的教育需求,其中不仅成人希望通过接受教育增强对新工作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他们还有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以便将来在流入地扎根谋生和获得发展的强烈渴求。流动和迁移可能带来的收益能够使他们的愿望变成现实。于是,在一些城市中便出现了“棚户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按照以上农村教育的释义,这样的学校教育不在农村教育之列,但恐怕也不能因此将其视为城市教育,至少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未享受与城市学校平等的待遇。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未能从
20、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农村教育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因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农村教育的学者在对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认真检思时,对农村教育概念本身也进行了深入探讨。田小红把农村教育概念中的农村限定为乡村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城市劳动生产率意义上的农村,在此基础上,她认为,农村教育是指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界定除了把只具有地域意义的农村用劳动生产率特意予以刻画外,在其他方面则是把传统教育语境中的农村教育进一步明晰化了。很明显,这一界定与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
21、构紧密联系。由于教育对政治经济结构的依附性,使人们很自然地便以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认识教育系统内部的城乡教育关系,从而形成稳固的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结构。在这一界定中,对农村的限定是以经济学中城乡二元结构比率(城市劳动生产率乡村劳动生产率)大于1为标尺的,它不包括劳动生产率与城市相比相差无几的农村地区。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当经济高度发达、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消失、社会全面进入工业文明后,农村就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城乡二元社会的农村就不复存在,从而由二元经济结构衍生出来的二元教育结构中的农村教育也就随之消失,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就真正融为了一体。但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并不意
22、味着我国教育中就没有了农村教育,相反,农村教育在我国是始终存在的。显然,对农村教育的这种认识没有突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下那种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说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问题;把农村教育的对象仅限定为农村人口,其眼光过于狭隘;把在城市里实施的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排除在了农村教育范畴之外,不利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多元化发展和整体推进。现代化发展是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先导的。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给予人类最重要的启示。因此,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首要的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然而,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共
23、同承当,而决非仅仅可以通过农村中的教育就可以达成。据此,张乐天认为,农村教育的区位概念应该转化为功能概念,即农村教育应该定义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的这一定义,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所形成的僵化的城市与农村二分的“二元论”思维的束缚,把城乡教育共同置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关注二者的差异而未将它们直接混沌合一,又把农村教育的含义作了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扩展,从而架起了一道城乡教育相通的桥梁,把凡是接受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人口都作为农村教育的目标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人口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因而扩展后的农村教育的
24、目标人口当然包含农村人口。虽然这种扩展没有仅仅局限于把农村人口作为农村教育的目标人口而似乎与国际社会不相一致,因而未突出乡村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时代特征,但它更符合我国农村中的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或许较之只把眼光局限在农村的教育视野更能有效地寻求解决我国当今农村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遗憾的是农村教育的这一功能概念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农村教育批评的反思长期以来,对农村教育的批评虽然涉及不同方面,但其实质却是指向培养目标:农村教育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脱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培养的是单一的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的人才。由于课程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对农村教育的批评就主要集中在它
25、的课程设置上。例如,有研究者在探究农村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时,认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为此,要“调整农村教育的内容,重整教育目标”,“不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农村成人教育,其目标都应紧紧锁定在服务于农村当地建设这一方向上。应该明确,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农村培养现代化建设者,而不是培养可以进城、上大学的各类应试者,同时,还应该向学生传播现代农业观念,使他们树立起热爱农村、建设农村、在农村可以大有作为的良好观念”。这是一种在农村教育批评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论者则直接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许多观点提出了质疑,批评基础教育的升学问题是“强调基础文化知识,歧视
26、基本劳动技能”;认为农村教育“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现实地位重视不够”,从而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否拉近农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距离,继而谋求使农民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之中,使农村教育能体现农民教育的特色,而不是简单照搬城市化模式”,并在此认识基础上给出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主导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为“三农”服务,兼顾为学科教育服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升学人才;同时指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克服当前农村课程改革中的城市化、学科化、校本化的危险倾向。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一样,其发展应该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但农村教育的目标究竟该如何确定,需要我们在全面考察农村教育发展历程
27、和现实境遇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与探讨。鲍传友研究认为,我国文明演进的历程改变了惯常的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依次更替的历时性路径,表现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交互作用、共时推进的特征。所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其实质而言乃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对抗过程。这种过程也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城市取向和农村取向的共时性,而绝非两者相继发生。那种认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要面向农村,无疑是在潜在地告诉我们,只有在农村完全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后,才可能对农村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这种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历时性思维,显然已背离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交互作用、共时推进的历史情境。把基础教育的本质和
28、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他提出了确立农村基础教育大众化取向的主张,即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将农村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认识,至少是褊狭的,它从一个单一矫枉向另一个单一,看似贴近了农村实际,实质上却封闭了农村教育,阻隔了城乡教育的融通,强化了城乡教育的二元分割关系,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这种农村教育观体现的是不平等的等级性价值取向,是想通过教育复制社会的等级性,固化农村人的心态,让农村人安心做农民。这明显违背公共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基本伦理精神。我们认为,在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即农村教育中
29、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份责任,但对农村转移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同样责无旁贷。至于农村基础教育,针对过于注重知识教学而严重轻视与实际生活之关联的现实,当前需要强调的是应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切实落实劳动技术教育。但这里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或者说只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一定课时数的课程之一,而不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劳动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劳动技术意识的培养、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为学生对未来人生路线的选择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因此,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决不就是要在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
30、实施农业技术的专业化教育,从而也决不是为了要把学生培养成安于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以强调在农村教育中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为由而主张在农村教育中融入“农民教育”,体现“农民教育”特色,是一种极为有害的农村教育观。用这种观念指导实践,不仅不能使农村教育摆脱长期以来所处的困境,反而会更加恶化农村教育的生存状态。“文革”中“教育革命”将正规化农村教育体系改变成“贴合农村生活”的非正规化教育形式所造成的农村教育濒于崩溃的严重后果,便是极好的例证。对于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不能一味强调贴近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民的生活以体现乡土化,更不能用所谓的“农村课程”做支撑。脱离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最广泛人群的经验的借鉴,仅仅在
31、自身和周围人群生活过程或直接经验中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囿于自身实际活动水平和经验获得范围的局限,不能达成一种继承性和累积性的发展,从而无法达到人类已有的发展水平,更无法产生对前人和他人发展的超越。教育本身具有超前性,这决定了农村教育必须与现代文明趋同。因此,基础文化教育仍应是农村教育主要和重要的内容,农村也同样需要高层次的基础文化教育。如果把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囿于与农村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范围,则不利于形成农村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性社会视野,从而人为设置了他们融入城市化潮流的障碍。这样的教育,其价值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谋求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学生的发展,农村教
32、育就必须同城市教育一样,要保持多类知识的合理比例,并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渗透。强调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是基于人们对知识的重新认识,顺应人类知识从“现代知识”(科学知识)到“后现代知识”(文化知识)的转型,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将地方性知识、个体的知识以及不能言明的知识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却长期遭受知识霸权压制的知识引入到学校的知识世界里,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大量的理性知识充斥教材,而与人类生活至关密切的经验性知识、个体知识则无足轻重,理性知识几乎成了教学知识的代名词。教学知识的理性至上导致了“知识的异化”,使知识与人分裂,成为一种外
33、在的统治力量,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创造精神的养成。很显然,新知识观主张平衡的教学知识,目的就是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完整”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认识,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就是呼唤感性的、个体的和本土的知识价值的回归,赋予它们在学校课程内容中的合法位置,主张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中既保持多类知识的合理比例和各类课程的适当张力,又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渗透,建立各种知识能够功能互补、相互促进、正向迁移的平衡、整合的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决不是为了施行以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为目标的农业领域的专业教育。 三、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
34、突破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一向封闭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农村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断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于此同时,农村教育作为一项以促进区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公共事业,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并非只是被动地受其影响和一味适应。也具有推动和引领其发展的作用和责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心系农村教育的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和现实发展的客观分析,明确提出了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
35、教育发展的目标。它顺应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预示着我国农村教育将逐步摆脱长期以来的困境而真正实现与城市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突破。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减少村办中小学,扩大农村镇所在地中小学的规模和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的规模效益。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动力源自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农民进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农民传统教育文化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愿意把子女送往城镇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出现了生源
36、相对向城镇学校汇集的现象,加大了城镇学校教育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发展型迁移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显著成效,使农村学校的学生逐年递减,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存危机,也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撤并现有村办中小学校,使它们逐步向城镇汇集,并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格局。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以县为主”教育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两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40
37、-43. 2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19- 22. 3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39-43. 4广少奎。试论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1):38-41. 5覃章成。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4-29. 6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54-58. 7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8-31. 8徐长发。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38、J.教育研究,2004,(12): 1116.现状:一、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我们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
39、型的两头黑。二是老师数量不够、专业单一。每所完全小学,一般只有2到3名老师。大家可能要问,6个年级6个班,3名老师怎么够?生在城市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坐2-3个班的学生,老师轮流给三个班的同学上课。一个班的同学在听老师讲授一年纪数学,另一个班的同学可能正被老师布置写三年纪的作文,还有一个班的同学可能被老师布置做2年级的数学作业,这样轮番教学,老师勉强够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音乐、舞蹈和画画。与全能相对应的是,每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等教学,那就别想了,没有这个师资力量!三是学习没有目标。由于大学费用高涨、以及就业压力
40、,现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泛滥。很多家长认为,反正读多了书也找不到工作,还要加重家里人的负担,不如少读。于是,很多孩子在家长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从小学起就厌学、贪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把读书视为9年义务教育任务,早点混完玩完。四是老师责任心有待加强。说实话,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从事复式教育的,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一般人难以想象。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代人普遍的利益至上论,很多小学老师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饭吃的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没有认真备课,而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甚至还有的地方出现了两个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即两人包揽所有教学任务,领取编
41、制内应有人员工资)。可是我们要想到,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育子孙后代的重任,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以上这些还只是中国中部省份不太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那些偏远地区,则还存在着校舍破烂、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生无钱读书(虽然免了学费,但还有生活费等)等情况。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郑桂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528000)摘 要:科教兴国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是 HYPERLINK
42、/jiaoyu/ 教育投入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却难以满足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教育 HYPERLINK /fazhan/ 发展需要。许多贫困地区财力相对薄弱,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通过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存在的 HYPERLINK / 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 HYPERLINK / 分析与 HYPERLINK / 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原因,对策。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HYPERLINK /Society/ 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
43、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 HYPERLINK / 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只是就农村普及教育角度展示当
44、今现状、点明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一、农村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普及 HYPERLINK /jiaoyu/ 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 HYPERLIN
45、K /lishi/ 历史性的进展。自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54%左右。普及教育对农村 HYPERLINK /Society/ 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 HYPERLINK /fazhan/ 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
46、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二、农村教育滞后不前的原因(一)农村教育基
47、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二)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广西这一特殊地区为例。广西近年来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整个广西财政总支出的1/6,即每6元钱中就有1元办教育,如20002002年广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
48、例分别是18.9、19.1、18.9。虽然表面上看广西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比重上没有低于其他省区,但是广西年财政收入绝对数额低,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也相应地较低,因此广西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是远远低于 HYPERLINK /Economic/ 经济发达省区的。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3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665元,广西为387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3名。虽然中央决定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发达县份与欠发达县份仍相差很大,如凌云县2002年一般预算收入2 196万元,人口18.4万人,人均财政收入
49、仅为119元,连基本的支出都无法保证,难以承载“九年义务教育”之重。从广西地区看来,也就可折射出其它贫困农村地区的相似处境。财力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
50、的。(三)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教育经费拨款应当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及基本的公用经费,而不是搞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及其他形象工程。现在有些地方热衷于赶时髦,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等,耗资大、成效少。(四)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也是农村教育滞后的又一重大原因。城乡 HYPERLINK /Economic/ 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 HYPERLINK /jiaoyu/ 教育差距仍在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
51、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四川省德阳市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给沿海大城市挖走。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了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 HYPERLINK /fazhan/ 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一)建立优质
52、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优质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这是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我们搞九年义务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要脚踏实地,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送到农村,就应该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减下来,不要让全体适龄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而失学。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应该是优质的,与城市教育比较,农村基础教育的含金量极为逊色。配合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个体系的质量,其中包括大力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二)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应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新体制的总
53、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作为过渡性措施,首先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后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成本的额度,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并以 HYPERLINK /Law/ 法律形式保证实施。为此,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调查 HYPERLINK / 研究,确定不同地区义
54、务教育的生均成本,并按不同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确定各级政府分担比例,作为制定投资法规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农村教育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三)明确规定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公用经费偏低问题、危房改造问题。县乡财政每年的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教育,一是保证教学基本用房的建设,二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缺口,三是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四)加强示范教育,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极为残酷的就业现实,已使农村农民从正面或反面,吸收打工生涯中的教训。我们应该加强示范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内心的求知欲望,使他
55、们从心底有个 HYPERLINK / 学习的企求,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在全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转好的前提下,各贫困地区农村农民将有一个参与职业教育,掌握实用生产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低、个人文明程度低的要求和奋发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础教育,他们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通过较为正规的职业教育,他们将掌握劳动力市场所必须的劳动力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变自己的弱质地位,他们就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省内外的劳动力市场上,将站在较高的平台上,拓宽就业门路,受到雇主的欢迎、尊重和信任,享有较为平等的 HYPERLINK /Society/ 社会地位,提高收
56、入。从而可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可能,提高下一代的受教育质量。四、余论 重视农村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农业发展事关国脉民生,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转型正处在一个“潜力大压力更大”的爬坡阶段。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是造成“就业低层次化,收入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彻底解决农民受 HYPERLINK /jiaoyu/ 教育的 HYPERLINK / 问题,农民的素质就永远不会提高, HYPERLINK /nongcun/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继续受阻,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会遥遥无期。要大面积地提高农民的素质,除了让他们受到足够的教育外,没有别的路可
57、走。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上传: 黄伟雄 更新时间:2012-5-20 23:05:50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某乡镇位于上高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乡农业以产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以建筑、养殖、药材业为主.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
58、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
59、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
60、,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机器学习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会展设计综合课题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中外建筑设计史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世界地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兰州从业资格证500道题速记
- 2025年郑州货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兰州文理学院《建筑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塑造宠物食品品牌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美发保底劳务合同模板
- 《技术规程》范本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提升练习题(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重点语法清单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NGS与感染性疾病医学课件
- 2024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案
- 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