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_第1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_第2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_第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_第4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2022最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最新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

2、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

3、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

4、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

5、、 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 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

6、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

7、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最新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8、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 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

9、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 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 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

10、激发需求 1. 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 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 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

11、好准备。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2、: 1.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 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 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 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 汇报实验结果 3. 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

13、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 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

14、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 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 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d 注: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

15、直径越大,周长越大;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 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

16、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r 3. 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 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 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

17、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圆 的周 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或C=2r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最新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1-62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中寻找相等的分数,操作中验证相等的分数,归纳中总结分数变化的一般规律,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分数基本性质,逐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18、、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经历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体验数学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基本性质零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片、圆片、彩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过几天就到六一儿童节了,六一节里很多乐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的六一呀,在数的乐园里,大家也准备呼朋唤友的聚一聚,共同欢庆呢!瞧(课件出示)。 依次点击出现课件,

19、根据课件内容,分别找出3和0.3的朋友,同时引出,并帮它找到朋友。 二、初步感知 1.操作 拿出信封中图片,涂一涂,涂完后与对比一下,看看它们与相等吗? 2.汇报 发现和相等的分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发现?你们是如何比较的? 发现的朋友的同时,得出不是它的朋友 3.总结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 三、深入研究 1.尝试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判断的的朋友,大胆的猜一猜:可能有哪些相等的分数呢? 指名学生说,同时有选择的板书出几组分数。 2.操作验证 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应该怎么办?好的,我们先来折纸验证这几个分数,请同学们听清操作要求: 多媒体播放操作要求: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

20、折,涂色表示它的,并将写在涂色部分。, 再将它继续对折三次,每次找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每折一次请认真观察: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部分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学生操作过程,并适时参与,和学生共同学习。 3.操作汇报 学生完成后指名小组汇报(询问、展示不同的折法)。 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大家折纸的过程,(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 对折一次,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色是1份。再对折一次,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观察后汇报,再引导观察第三次对折,第四次对折的情况。 通过折纸,我们验证了= = = 现在结合图观察每组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而分数大小不变,它们之间

21、是否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4.观察研究 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我研究。 我研究: 5.学生汇报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介绍每组分数的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6.观察总结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等式,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再联系开始研究的(例1)这组等式观察,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并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感觉一下这里哪些词很重要;再仔细的读一读,你认为有没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0为什么要除外? 让学生给规律起个名字,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7.沟通联系 这句话听

22、起来很耳熟,是不是以前曾研究过类似的规律,是什么?配合课件展示,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8.尝试应用 我们已经帮找到了几个朋友,它还有朋友吗?谁能再来说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它的朋友都来,有多少个?看来它的朋友可真多呀! 回看板书上之前的猜想,说一说另外几个分数是否与相等。 四、 应用规律 1.完成作业纸上第1题填数我最准。 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在解决= 时,注意展现学生不同的想法,如学生出现得时,课件演示我们来比一比。 小结:看来,这里所说的相同的数不仅可以指整数,有时还可能是小数,以后还可能是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3、,而不能是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2.完成找数我最准。 在直线上表示 、 、 这3个分数的点分别在哪呢? 现在我们知道这3个分数都是相等的,如果让你从中任选1个数表示这个点,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的开心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复习课最新教案4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说课 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 陈东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24、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 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4、教材编排的特点: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首先,

25、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

26、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1) 学会在动手操作中,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2) 学会正确使用学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口答(投影显示)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这三道

27、复习题都是选取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能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2. 谈话设疑,引入新课学生解答复习题后,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谈话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如果把复习题中第3题的三个图形从对角线剪开得出三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揭示课题。板书后再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提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3. 动手动脑,指导探索 第一:数方格求面积 首先,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看教科书75页,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同桌对答案。 接着,教师放投影显示方格图,指名回答。最后小结,点

28、拨引导,质疑引思。师导: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既费时又费力,并不容易求得准确,我们能不能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呢? 第二:指导实验,观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从直角三角形推导。根据学生准备的学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表象;要求学生拿出其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逐步提出问题,(幻灯显示)先提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再提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逐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

29、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其中,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摆实验之后,教师投影显示拼摆过程边讲边演示(图):首先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位置,接着旋转、平移,就出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教学环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来源的理解。 再次,归纳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使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为初步检验实验的效果,教师再放投影显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每个

30、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 );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学生齐读。 4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例题。先板书例题,用不同颜色表示数量关系以突出重点。接着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质疑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突出重点,深化理解。 5. 巩固训练,深化理解(1) 基本性练习: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回应复习题3中的设疑,老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

31、学习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2)趣味性练习: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的打“”错的打“”。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三角形的底边为6厘米,高为3厘米,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对比性练习:2. 下表中给出的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底(厘米)86.29.612.5高(厘米)3.54.86.316面积(平方厘米)(4)发展性练习,课本79页第7题。以上四类形式不同的练习题为检查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坡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又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课堂总结:课堂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