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陕西安康汉滨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长粗是因为茎有()。 A树皮B木质部C韧皮部D形成层 答案:D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所以木本植物的茎能长粗是由于其中有形成层;而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则是因为没有形成层。 2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DNA也可以像指纹一样

2、用来识别身份,这种方法就是DNA指纹技术。下列关于DNA指纹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DNA指纹技术首先需用合适的酶将待检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该酶是DNA酶B.切出的DNA片段可以用差速离心的方法进行分离C.该技术利用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通过检测线粒体DNA可以鉴定父子关系 答案:C解析:DNA酶一般指DNA水解酶,包括外切核酸酶和内切核酸酶。应用DNA指纹技术将待检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的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项错误。DNA片段的分离可以利用凝胶电泳法,一般不用差速离心法,B项错误。每个人的DNA都不相同,都具有特异性,C项正确。线粒体DNA来自细胞质,子代的线粒体基因

3、来源于母亲,鉴定父子关系时应该检测细胞核的DNA,D项错误。 3植物体中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是( )。A.根压B.表面张力C.蒸腾拉力D.内聚力张力 答案:C解析:知识点:植物水分运输的动力。蒸腾作用发生时,水分由叶面蒸发,形成水势梯度,促进水分向上运输。 4当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A.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C.人体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D.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A解析:当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中时,为维持体温机体会做出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增加机体的产热,以补充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失的热量。如骨骼

4、肌、肝脏等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同时,身体也会做出一系列减少散热的反应,如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故本题选A。 5关于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R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B.RNA不是细胞核的组成成分C.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RNA可以催化细胞内的某些化学反应 答案:B解析:知识点:核酸的相关知识。RNA是细胞核组成成分之一,B项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A项:RNA是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A项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rRNA是核糖体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C项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和部分RNA,RNA 可以催

5、化某些化学反应,D项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6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C.群落中的食物链减少,群落的结构逐渐简单化D.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消失 答案:A解析:从无到有属于初生演替,从有到多属于次生演替,本题中弃耕农田演替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会逐渐被另一个优势群落代替,B项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结构越来越复杂,食物链增多,C项错误;森林群落形成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是不会消失,D项错误。 7以下情况

6、,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唐氏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猫叫综合症患者细胞中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A.B.C.D. 答案:D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7、属于基因突变。由定义可以判断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属于基因突变,故选D。 8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的ATP数量是( )。A.12B.24C.38D.60 答案:C解析:知识点:有氧呼吸中的能量代谢。在细胞内,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161kJ左右的能量存储在ATP中,形成ATP 的高能磷酸键需要30.54 kJmol能量,所以形成ATR的数量为:116130.54=38 (mol)。 9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 A.C3和NADP+B.ATP和O2C.ADP和H20D.H和ATP 答案:D解析:光反应过程中,叶绿体中的

8、色素吸收光能,传递给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使其中的电子激发到高能态,然后通过一系列能量传递过程,产生暗反应所必需的ATP和H。这两种物质能促使暗反应过程中固定的CO2转化为还原糖类。 10在进行“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扩散作用”,用国外某版本生物教材上的有关扩散作用的“迷你实验”替换了该校所用教科书上的实验,在本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师的做法( )。 A.不合理,只能使用该校指定教材B.不合理,我国教材更适用于我国的教育C.合理,教师可使用多个版本教材进行备课D.合理,国外教材内容优于该校指定教材 答案:C解析:教科书是帮助教师领悟课程标准、把握教学

9、内容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师在备课时,最好有两种或多种版本的教科书,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生物教材作为自己的备课资源。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校的条件,合理组织教学。不同版本教材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能说适用程度不同,故本题选C。 11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方式B.细胞增值方式相同C.遗传物质都是DNAD.具有的膜性细胞器相同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A项,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难表达,故A项表述有误。B项,衰老细胞最主要的特征是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1、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

10、新陈代谢速度减慢。2、 细胞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4、 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故B项表述正确。C项,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故C项表述有误。D项,癌变的产生原因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导致这两现象的发生,故D项表述有误。 1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多糖B核酸C蛋白质D类固醇 答案:C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选C。 13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生命观念(a)、科学思维(b)

11、、科学探究(c)和社会责任(d)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某教 师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尝试制作生态瓶 能运用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平衡的原理,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能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上述目标和所反映的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d,c,a,bBa,C,b,d Cd,b,a,cDa,d,b,c 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 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命

12、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 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 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 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 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 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根据上述概念,可找出对应关系:教学目标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参与社会事务,反

13、映的是“社会责任”;教学目标中的“尝试制作生态瓶”属于探究性实验,反映的是“科 学探究”;教学目标属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反映的是“生命观念”;教学目标属于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的是“科学思维”。 14经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处理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其细胞核大部分呈( )。 A.红色B.蓝紫色C.绿色D.蓝色 答案:C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呈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所以细胞核大部分呈绿色。 15菊花通常在秋天开放,若使菊花提前开放,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14、。 A增加灌溉B喷施IAAC提高温度D缩短光照 答案:D解析:菊花开花的必要条件是光照,菊花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小于12小时光照,连续暗期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16图6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率不足10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和食草动物构成群落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答案:A解析:17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液面差为h,下列叙述正确的为( )。 A渗透平衡时,膜内外溶液浓度相同B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的生物膜C若S2溶液为蔗糖溶液,则S1溶液为

15、清水D若浓度差增大,S1溶液可能从漏斗口上端漏出 答案:D解析:渗透平衡时,因为有高度差的存在,仍然是S1S2,A错误;半透膜不是生物膜,不具有生物活性,只是相当于生物膜,B错误;渗透作用是水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到高浓度溶液,若S2溶液为蔗糖溶液,水向烧杯内渗透,漏斗内液面降低,C错误;如果漏斗不够长,S1溶液可能从漏斗口漏出,D正确。故选D。 18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组B.图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相同C.图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是

16、 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分裂后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序是-,D错误。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所以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重组,A错误。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B正确。细胞处于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 19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

17、淋巴因子可使其作用增强C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都形成效应细胞并能分泌抗体D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能识别抗原 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除参与特异性免疫外,还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故A项错误;体液免疫过程的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和分化出大量的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而细胞免疫过程中生成的记忆细胞在相同抗原二次感染细胞时,可直接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故C项错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表面受体,不能识别抗原,故D项错误。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 20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20、15、30,则

18、该细胞能完成( )。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细胞器含有A、C、G、U碱基,不含碱基T。因此该细胞器中只含RNA,不含DNA。A项,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含有DNA,错误;B项,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的细胞器是中心体,绿色植物细胞无中心体,错误;C项,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含有RNA,不含DNA,正确;D项,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含有DNA,错误。 21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孟德尔

19、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DNA的X光衍射实验 ABCD 答案:C解析:盂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故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错误;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故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的T: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故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故错误。 22在植物细胞周期中,与染色体的运动和细

20、胞板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B线粒体和高尔基体C中心体和线粒体D内质网和核糖体 答案:B解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子染色体由纺锤体拉向两极,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央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该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因为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B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不能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故A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故C错误;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与染色体运动和细胞板形成无关,故D错误。 2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21、()。 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BCD 答案:B解析:人长期剧烈运动时存在无氧呼吸过程,1mol葡萄糖生成ATP的量要比有氧呼吸少,错误;Na+排出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正确;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水平,使产热增加,产生ATP的量增加,正确;ArIP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与AD

22、P在细胞中不断转化,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平衡,错误;所以正确的说法是。 24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B.0左右的低温降低酶活性,但其空间结构保持稳定C.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D.从生活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 答案:C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使实验更加准确,A项正确;在0左右时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项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C项错

23、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自身温度高,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项正确。 25图3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单个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多个性状B.多个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一个性状C.图中的产物可以是酶,也可是结构蛋白D.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答案:D解析:当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关系时,显性基因能表现出相应性状,而其隐性基因就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26花生的含油量随着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4分析,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24、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D.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D解析: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A项错误。新物种出现的标志为生殖隔离。选育的高含油量花生品种,如果与原花生品种不出现生殖隔离,就不是新物种,B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诱导,C项错误。选择育种是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出最好的类型进行繁殖培育,必然淘汰许多产油量低的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D项正确。 27鸟类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中与都是静止不动的B.与细胞

25、的识别保护等功能有关C.与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过性D.细胞吸收K+需要的协助而无需消耗能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根据题干中图片可知,为糖蛋白、起到识别、免疫、润滑、保护的相用;为膜上镶嵌贯穿的跨膜蛋白,起到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进出细胞的功能;为磷脂双子层,具有流动性。 A项,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故A项表述错误。 B项,细胞的识别与保护功能与糖蛋白相关,故B项正确。 28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与植物生长素(IAA)有关的问题,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单侧光能促进生长素的分布B生长素能促进胚轴的生长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26、生长素在上胚轴中是极性运输的 答案:B解析:该实验中首先获取黄豆幼苗的上胚轴切段,进行对照实验,一组在上胚轴的上端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另一组在上胚轴的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结果在上胚轴的上端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快的一组不生长。在上胚轴的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的一组生长了,说明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的生长,故B病毒实验,故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ATP、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B正确。由于P是DNA的特征元素、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所以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以确认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注入了细菌体

27、内,C正确。连续培养噬菌 29植物体内有机物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渠道是( )。 A.胞间连丝B.筛管和伴胞C.导管和管胞D.质外体和共质体答案:B解析: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有机物的组织是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木质部。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筛分子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输送有机物质这一过程是通过筛管和伴胞来完成的。A项,胞间连丝是贯穿两个相邻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并连接两个原生质体的胞质丝。它们使相邻细胞的原生质连通,是植物物质运输、信息传导的特有结构,但并不能长距离运输。C项导管和管胞是木质部的主要组成细胞,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D项,质外体是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围由细胞壁、细胞间

28、隙和导管组成的系统,它是养分运输的重要途径,并有贮存养分和活化养分的功能。质外体途径是水或某些小分子在植物根部横向传导至木质部的过程。共质体是指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共质体包括细胞质和胞间连丝,不能长距离运输有机物。 二、问答题30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圆粒与绿色圆粒杂交,子代数量统计如下: (1)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基因类型为_,_。 (2)F1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杂交比例为_。 (3)F1中一株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杂交得F:,表现型比例应为_或_。 解析:(1)YyRr;yyRr (2)1/2 (

29、3)1:1:1:1;1:1 解析:(1)依据题意,发现圆粒:皱粒为3:1,黄色:绿色为1:1,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可以确定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 31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30、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思考与讨论: 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

31、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分)。 解析:(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

32、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2: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现象的推理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 首先由负责的小组,向大家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内容,接着再按照问题

33、1、2的顺序想通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在一旁指导。再到博物馆展区2号时,教师:既然我们是根据现象作出假设,接下来就是对假设进行验证。【博物馆展区2号红细胞膜的提取实验】展板2内容: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2:请家回忆一下以前提出动物细胞膜的实验。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细胞来进行分析膜的成分 方法与前面的一样。学生参观完展区2后教师:现在我们知道红细胞膜的组成,但其这些物质到底是怎么在膜上排列还是不清楚我的科学探究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让我们到

34、下一个展区参观。【博物馆展区3号高特和伦德实验】展板3内容: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伦德做了丙酮提取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提取出的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问题1: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提示:生物膜中的脂质,后来确定为磷脂(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指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现在请大家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方法与前面一样)参观完展区3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从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