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书论析要_第1页
草书书论析要_第2页
草书书论析要_第3页
草书书论析要_第4页
草书书论析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草书书论析要草书书论析要之-书理篇 时间:2009-12-07 16:59:22 |作 者:欧阳中石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287评析:历代书家在谈到草书的基本原理时,总是将草书与其他书体进行比较, 从而得由草书的特征。孙过庭书谱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上面两则书论就是从比较中得由结论 的。孙过庭比较了楷书与草书对立统一的规律,他看由二者 都有点画与使转,所不同的是,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 情性;而草书恰恰相反,使转是其形质,点画是其情性。所谓形质,是指构成书法的基本构件, 如同人的形体;所谓“情 性”是指作品的精神境界,由字的姿态等多种因

2、素构成,如 同人的神情顾盼。对于楷书来说,基本构成是点画,这些点 画是楷书最为实在的成分,但楷书要想有神情顾盼之姿,必 须暗含使转之意。当然,楷书由于受字形的规定,不可能由 现使转纵横的笔势,所以,它的使转是暗藏的,体现在笔画之间的承继关系之中。草书形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使转的弧 形笔道,点画相对较少,所以说,草书是“使转为形质”, 但一味使转容易变得俗气,因此,在以使转为主的草书中, 点画的由现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就像人的眉目传情一般,所以说“草以点画为情性”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对孙过庭这番话 作了发挥:“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 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是真能传草法

3、者。世人知真书 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炒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 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 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 殊魁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 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 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 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 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孙过庭说“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就是对上述理论 举例说明。其大意是说:张芝 (伯英)不写楷书,他写的草书 虽满

4、篇缭绕,但点画交代清楚,合乎楷书的法度。说明张芝 之所以称为草圣,不但能钩环盘纤,也能做到点画分明。包 世臣说:“务以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为宗“,说明学习草 书要讲究使转,更要注重写好点画,在钩环盘纤之中得点画 之形势,寓点画于使转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草书的妙境。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 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成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 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 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O 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 知其然也。可以心

5、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 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 知草之微妙。张怀耀书记评析:张怀耀对草书的义理深有发明,首先,他比较了 楷书与革书笔意、笔势之间的差别,认为,楷书字尽则笔意 也随之而尽,草书则不同,笔势虽然结束,但余韵尚在。就 像云霞之聚散,龙虎之电动。他进而总结草书能够“囊括万 殊,裁成一相”。并且认为可以“骋纵横之志”,“散郁结之 怀”。这个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有理论深度的。关于草书的 高度抽象概括功能,我们在前面“书势篇”中已经有所接触, 但他们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草书多变的线条运动及生 动的字形姿态来看,草书在表现力上远远超过其他书体。另

6、外,草书可以融会其他书体的笔法,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而其他书体则相对受到的限制较大。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徽耳。黄庭坚论书评析:黄庭坚此意是说:楷书要如快马人阵一样具备强 烈的动势,草书要写得中规人矩,这才是古人书法的妙处。 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若从字面上理解,便得由:写楷 书成了草书,草书成了楷书。实际上,黄庭坚是要说明楷书 除了具备法度外,还要做到有生气。草书除了飞动外,还要 做到法度谨严。都是从一种书体不容易做到的地方立论的。 这也就是苏轼说的: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

7、跃马、歌舞 掷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多有变,有起 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右军书“羲之”字、 “当”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姜夔续书谱草书评析:这是讲草书的变化。草书的形体,变化多端。张 怀耀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M6)。姜夔认为, 草书不但要具备“草书如走”的特点,而且,也要具备楷书 的端庄、行书的幽雅的姿态。姜夔举由王羲之草书能于同处不同,但整体上又是统一 的,达到达样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单言草者,意法相 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

8、意法, 有对待,有旁通;若行,故草之属也。刘熙载艺概评折: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对书法艺术的辩证对立 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所谓“他书法多于意”云云,他书, 指草书、行书以外的字体,即篆书、隶书、楷书等正体字。 这些字体在笔法、点画、字形、字势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因 而在书写时常受到“法”的制约,本能自由发挥。草书在技 巧法度上相对灵活一些,书写时有较大的变通和发探的余 地,有利于抒发书写者的情感,则意韵多于法度。所以,不 懂得草书实质的人,常常会导致意韵与法度相矛盾,而领会 草书精神实质的人,则会将草书的意韵与法度统一起来,结 果是相得益彩。书法艺术本来是法度与意韵相统一的艺术,两者是相辅 相成的。

9、草书虽然为书写者相对来说提供了比较多的个人发 挥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也必须建立在对草法熟练掌握的 基础上。从历史上成功的草书家来看,他们都是将法度与意 韵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仅得一偏,是很难为历史所承认的。所以,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说得更明确:“作书,皆须兼意与法,任意废法,任法废意,均无是处。”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责方,草贵圆。方者本之以固, 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只 须涵泳一由于自然。如草书犹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 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由之,斯为妙矣。姜夔续书语方圆评析:草书形体中“方”与“圆”是两个基本的形式因素。姜夔一方面看到了真书整体上

10、趋向于“方”,而草书从整体上看趋向于“圆”。另一方面,他又指由,“方”者不能 一味的“方”,“圆”者也不能一味的“圆”。需要方圆互参, 才是最合适的状态。而且要求方圆、曲直之间变化自然,不 露痕迹。最后,他还指由草书最大的忌讳一一横直分明。这 些都是草书的基本原理。草书须刚柔相济乃得佳。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 则柔,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裹则柔。曲直转折易见,轻重 首尾难知。主客分明,心手听令矣。一一刘熙载艺概。周评析: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体系里,阳刚与阴柔是两大互 相依存、矛盾统一曲审美范畴,这种思想源于周易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 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11、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韩康伯注云:“阴阳言其气,刚柔言其形。”从周易的立场看,天地 万物都贯穿着阴阳刚柔,刘熙载用这个观念来论述草书体度 要求,认为,草书应该刚柔相济,具体到实际问题,也就是 曲直、折转等对立统一关系。从视觉效果的均衡和谐来说, 遵循刚柔相济原则,也就是尊重人们审美视觉上多样性统一 的欣赏心理。从草书艺术欣赏角度,我们看一幅作品,首先 关注的是作品整体的视觉效果,而非草法是否正确,文字内 容与作品形式是否协调,等等,所以,刚柔相济虽然导源于 古名的周易,实际上符合现代艺术理论的构成原则。而 且,刚柔相济不仅仅关系到线条的曲直等,而是落实到草书 一

12、举一动的每个环节。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 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 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 脉为要焉。刘熙载艺概评析:这里所说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出自东汉蔡邕的笔沦。刘熙载将蔡邕的理论运用于草书, 要求草书要于不齐之中,现由统一。草书要有飞动多变的姿 态、笔势,但最终要将复杂的变化融会成一个整体,而且是 有生命的机体,这就是刘熙载所谓的“书脉”。即看似杂乱无章,其实蕴涵肌理。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

13、eight=845评析:此处所说“筋节是指行笔有起止、有转换, 如人之关节、竹之枝节,如江河之有瀑布、回湍,才能现由 生命的节奏。假如一溜直下,则毫无生气。此理容易理解。 只是具体操作时,需要细心体会用笔的顿挫起伏、明续暗断 之法。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 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刘熙载艺概评析:偏,即偏侧、不正。中,不偏不倚,中正平衡。 整个意思是说:草书的字形安排贵在看上去偏倚而实际上重 心居中。所说的“偏”,如字的上方有偏高调低,字的下方 有偏长偏短;字的右右两旁有多占位置、少占位置等。“贵偏而得中”,是刘熙载提由的一条重要的草书法则,即要求 通过结构的偏侧变化,

14、在整体上获得险中求稳的艺术效果及 字“偏”而意正的妙趣。“偏”是变化之法,“中”是常规之 则,偏极则过,中极则死,关键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伯而得中” O二、体悟草乃文字之末,而伯英创意,庶乎文字之先。其功临乎 篆箱,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张怀耀六体书论评析:这是张怀耀对张芝创制草法的描写。他认为,张 芝在草创之时,他已经意想到文字之先。这是说,张芝创造 草书,就像祖先当时创造文字一样,探索并且抓住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形象,汲取了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往时张旭喜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偷佚、 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 之。观于物,见山水崖

15、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 星,风雨水火,雷建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 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 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 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锦铢,情 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 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 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 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评析:依据韩愈的描写,张旭把生活中的一切情感都融 化到草书里了。又因敏感于外界各种现象,把一切现象在情 感上激起的反映也都借助

16、书法形式表现由来。一方面是将自 己内心世界的各种情绪外化,另一方面把对自然世界的敏锐 观察化为抽象的书法线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韩愈不 但肯定了张旭的创作方法,并且怀疑高闭从佛教由世思想由 发,可能导致的创作方法,不可能达到张旭那样的境界。在 他看来,由家人既然要解除烦恼,排斥情感,那么高阉无论 怎样纵横挥洒,也将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无真实的人生体验。无论是实际上的张旭,还是演说者韩愈,他们都强调草 书要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仅仅有技巧是不够的,他(创作者) 必须有超越常人的人生体验,这样,他才能把这些体验通过 草书形式传达给人们。 这段文字很明确的表明, 书法艺术(草 书)除了生动的形象

17、特征外, 还有一点重要的艺术内涵, 这就 是创作者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o当然,历史亡还有 另外一种草书理论,即心如止水、静观众象的思维方式,这 种方式的真正倡导者是北宋草书大家黄庭坚。我们将在下面 的部分中加以介绍。怀素与期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日:“张长史私谓彤日: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 矣。颜真卿日:“师亦有自得乎?”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由林、惊蛇入草。又通拆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 “得之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的论草书评析:这里记述的是颜真卿与怀素两位大书法家讨论笔 法的一个故事。两个人分

18、别说由了各自关于笔法的体验,怀 素说自己常常师法夏天天空上多变的云彩幻成山峰的样子, 又常师法断壁留下的裂痕,认为从这些踪迹中体会到了笔 法,这样的笔法很自然。颜真卿告诉怀素,这些方法与屋漏 痕相比如何?怀素听到这番话,当时非常兴奋,认为“屋漏痕” 才真正道生了自己想追寻的笔法。这虽然是笔法的故事,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笔法的意 义。唐人祟尚意象的奇幻与浪漫,他们在这种审美理想的驱 动下,向古人、大自然迫寻着创造的奥秘,他们想把大自然 中的无限生机用书法的线条记录下来,因此,他们的笔法探 讨实际上与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一致的。刘熙载说:“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谓观夏云多奇蜂,尝师之。然则学草者径师奇 峰

19、可乎?日:不可。盖奇峰有定质,不若夏云之奇峰无定质也。余学草书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 上蛇斗,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文同论草书评析:文同(文与可)说自己学习草书多年,未能找到草 书的奥秘,后来看到两蛇相斗,从中体悟到草书的笔法。实 际上即是草书的意象。上述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草书, 仅仅临摹前人的范本是不够的,还要向自然学习。草书虽然 不像绘画等造型艺术那样反映自然与社会,但是,它的意象 一方面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是来源于自然。自然 界中莺飞鱼跃等,都是草书艺术意象的源泉,这些自然现象 感染人的精神,启示着人的艺术思维。当然,这种体悟要与 写

20、“九节虎” 一类的杂耍分别开来。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由于 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 乃是平时已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 者。苏轼论书评析:苏轼认为书法创作要在无意于写好时才可能真正 写好。草书虽然是靠学习才能成功,但也是要符合书写方便、 快捷的规律。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 现世间万缘,如纹纳聚款,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 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别又萧然矣。黄庭坚论书评析:宋人在解决草书艺术思维问题上,不像唐人那样 向自然学习,而

21、是退回到内心世界,他们强调在心灵中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这种思想恐怕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黄 庭坚的这段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告诉他的弟弟,他的 成功秘诀在于他能将世间的一切纠葛都不放在心上,达到了 一种更高的自由,于人间利害未尝动心,所以,写起字来根 本不计较工拙,也不在乎人家怎样评价。这就是他的经验之 谈。这与刘熙载评价怀素“悲喜双遣”有异曲同工之炒。黄 庭坚曾说书法创作的最佳状态是“年高手硬,心懒意闲”,可见,黄庭坚对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视。百技原于遭,自一心存者致于内,然后可以格物,则精 复神化于炉捶间者,此进乎遭也。世既以道与技分矣,则一 涉技能械艺,变不复知其委妙藏乎至精,此岂

22、脱于事者游泳 平道之辙迹者耶!余谓张旭于书则进手技者也,可以语此矣。 彼其放乎江之津而不避风玲,知其非板子渤解者,益不得其 所土也。故凡于书,一寓之酒,当沉时,不入死生优惧,时 振譬大呼,以发其都怒不平之气。至头抵墨中,淋漓墙壁, 至于云烟由没,忽乎满前,醒后自视,以为神弄,初不知也 今考其笔迹所寄,殆真得是哉!夫神定者天驰,气全者才放, 致一于中而化形自由者,此天机所开而不得留者也。故遇感 斯应,一发而不可改,有不知其为书也。盖神者先受之而志 乎书者,则自继乎经营之迹矣。他日有复请,其书已失,岂 知县解一尽而万物形可复更求其至邪 ?董迪广川书跋张长史草书评析:这是董道拴释张旭草书创作的理路。

23、他认为,张 旭已经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天全的境界,都是庄子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状态,是一种精神 高度集中、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境地。有了这种境地,天机自 然流生而元不合乎大道。张旭正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书家,当 然,他还是得全于酒,由酒达道,由酒兴感,情感得以自然 流露,动辄天真,一发不可收。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 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刘熙载书概评析:刘熙载说写草书要做到把内心任何技巧、思虑抛在一 边,精神超越于有形世界,和空虚冲远的大道同步,这个时 期才可以下笔。这与庸人所说的“意在笔先”的创作状态不 同,“意在笔先”是指“预想字形大小

24、”、“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推”式的理性安排,而“超鸿蒙,混希夷”则 是完全排除这些预想,与道往还。草书书论析要之-品评篇时间:2009-12-04 17:27:13 |作者:欧阳中石古人对于草书发表了很多看法,有针对草书本身提由的 见解,有针对更一时代、奥一家、奥一帖评价优劣和得失。 其中对莫一家、莫一帖的评价最多,这些言论大部分已经在 本书中涉及到,因此,本部分所选择的那些关于草书格调、名家草书优劣方面的评论,主要是那些能够体现古人对草书 品格总体要求和审美理想的言论。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62评析:这是苏轼评价张旭草书的

25、名言,所谓“颓然天放”是说张旭的作品在沉醉状态下完成,得全于酒,获得了一任 自然的艺术境界,这一点正是苏轼的书法艺术主张。苏轼曾 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反对刻意的苦心经营,而主张顺其自然,所谓“浩然听笔之所之”。这个观点应该是苏拭中年所持的。晚年,苏拭的兴趣转向魏晋平 淡的境界,并对张旭、怀素的狂草提由了批评:“颠张醉素两颓翁,追逐时好世称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 聋”。并且认为,张旭草书尚需要凭借酒的力量才能达到自 然的境界,黄庭坚也说:“余寓居开元寺之怕倔堂,坐见江 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 洒而通神入妙。”而王羲之草书不依赖酒也能妙

26、造自然,其 间的优劣自见。米芾开始也与苏拭一样推祟张旭,后来受苏 轼影响,转而祟尚魏晋平淡天真的审美境界。尽管如此,苏 拭对张旭的评价还是道生了关于草书的品格,尤其是他指 由,张旭草书有点画之处,意态自足,说明大革虽然狂放, 但具体到一点一画,需要极深的功力。北宋的黄伯思说:“始 观张旭所书干字文,至毋、图、隶、散等宇,怪 逸过甚,好事者以长史喜狂书,故效其迹。及反复徐观,至雁门云亭愚蒙瞻仰”等字,与后题月日,则雄稳轩举,搓挤 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驾,而不离绳矩之内。犹纵风聋 者,翔皮随风上下,而纶常在手;击剑者,交光飞刃,新忽 若神,而器不离身。驻目观之,若龙风飞腾,然后知其真长 史书而

27、不虚得名矣。”(黄伯思东观余论论张长史书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61评析:上述数则论草书的自论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认 为草书的最高境界还是魏晋人的平谈天成,虚淡萧散,对唐 朝张旭、怀素狂草以连笔为主的缠绕并不十分推祟.赵孟 说怀素之所以高妙,还是因为不离魏晋法度。宋朝大儒朱熹 对草书格调的认识也是如此,他评价十七帖说: “玩具 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 一从自己胸襟中生者。”所谓“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是说 王羲之的草书并不一味求法,但也并不强调别由新意,在有 意无意之间,得以自然流露。赵孟称赞怀素草书

28、,也是指 怀素那些学习王羲之一路的,如论草书帕、圣母贴)等,所以米芾说怀素“稍到平淡”,鲜于枢说“虾素守法,持多 古意”。我们从他们的评价中能得到一定的启迪,同时也要 认识到他们观念的时代、历史的特性。历史上各个时期书法理论家所提由的审美标准既包含 一定的稳定性,他们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草书 格询的基本要求。比如说,上述各家的理论倾向于魏晋的平 淡,魏晋时期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上从草创到成熟的时期,以 后的草书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由来的.并形成各种各样的 个性特征,可以说这个时期是草书 (今草)的源头活水,因此, 这个时期的草怕反映了中国人自己独有的审美趣味,而且, 这个时期的草书尚未完

29、全艺术化,而是处于艺术与实用之间 的状态。这样就比较适合人们对于草书的理念。草书虽然比 其他书体更接近艺术符号化,但它也毕竟是一种辅助性的书 体,它还是文字的书写,而非完全抽象的艺术符号,而魏晋 人在这些方面可以说被认为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历史上虽 然有张旭、环素那样创造由极强的视觉效果的草书家,但他 们的狂草并不被人们看作草书艺术的正格,联系中国古代的 文化背景,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他们的观念并不是绝对的标准。 古人的观念里虽然经常也谈论“通变”,但相比较而言,祟古思想根深蒂固。草书艺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实用性逐渐 减弱,艺术性越来越强,这是历史的要求与必然,所以在继

30、承伟大传统(魏晋人的境界)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有创新精神, 还是要开辟新的审美境界。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219评析:上述各家的言论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的观念,其中苏拭是通过楷书与草书的比较,认识到各自的难点,而正是这些难点构成了各自宝贵的品格,所以苏拭说“凡 人所贵,必贵其难”,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思想结果。草 书本来是以变化飞动见长,作到飘扬是分内之事,但是在飘 扬的同时,还要作到庄重典雅,是非常难以达到的高境界。 包世臣认为草书以简洁、沉静居上,雄肆还是次要的品格, 他们都关注一个问题,高品位的草书并非那些一味飞动的外 在之美

31、,而是寓飞动于平静之中。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30评析:赵宦光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草书的辩证法,即草 书飞动的形态是以坚强的笔力作为基础的,失去了这个前 提,草书便走上野路。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18评析:上述数则都关系到张旭及怀素的草书。一是唐朝 蔡希综对张旭草书的评价,二是北宋书法家蔡襄对张旭草书 的赞赏。对于张旭草书,庸人评价很高。大诗人李白、杜甫 都有诗歌进行歌颂,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闻上人序中, 对张旭的艺术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见第三节“体悟”),蔡 希综的看法也比较有

32、代表性,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有雄边之气 象,是王献之再世。蔡襄将张旭、怀索进行了比较。张旭、怀素这两位盛唐 时期狂草书的代表人物常常是后人议论的话题,二者谁更由 色,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襄认为张旭草书的气象、笔势超神,不可一世,是怀 素无法比拟的。而黄庭坚从这两位的草书形体上的肥瘦来评 判他们的优劣。黄庭坚认为,张旭长于肥,怀素主于痉,从 艺术的难度来说,要做到“肥”(丰满)而且“劲”(有力)是很 困难的.而相对来说,“痪硬”要容易一些。黄庭坚本人就 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又一位成就卓著的大草书家,他的这 番话应该是甘苦之言。而清代的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则完全抛开了将二人对立起来的念头,从一个理

33、论家的客观、冷静的 立场,来评价他们的创作心态,这种比较是在审美特征层面 上的比较,更具有理论价值。刘熙载认为.张旭是一位情感 丰富的人,创作时任凭情感自然流露; 而怀素作为一个浮屠, 已经断灭了喜怒情结,是一种不受情绪影响的草书家。刘熙 载发这样的议论,还是有一定的根据。二人都达到了创作所 要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两种境界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 显示由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而后者则可能更为理性和冷峻,因此,二人的艺术意象不同。刘熙载并没有进行优劣评 判,但这样的分析,很容易得由张伏寒劣的结论。因为草书 是以抒情性见长,假如以冷静、理性的思维进行创作, 那么, 他也不可能达到感染观赏者的目的。当然

34、,刘熙载的分析只 是一种推测,比如说怀紊“悲百双遗”,只是从怀素作为一 个僧侣来说的,他是否就断灭了情感,很难说。今天,我们对于这两位顶尖的大草书家很难下优劣判 断,因为张旭的作品留下的太少,而且真伪难分。应该说,这两位大草书家是历史上风格特征最突生,也是员成功的草 书家,若沦浪漫的激情,张旭稍优,是真正的盛唐气象。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57评析:黄庭坚认为王献之(大令)草书直追张芝,所谓“中间 论书者”是指唐朝的张怀理,张怀增在书议中将王茵之 草书置于第八,而将王献之置于第二,并认为王蒸之草书“无 戈赣括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

35、以成就不高。黄庭坚将二王父子的草书进行风格比较,认为王赣之的 草书风格如同左传.王献之的风格如同庄子,我们知 道,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历史著作,而庄子则 是一部充满着瑰奇色彩的哲学著作,二者相比,左传则严谨,而庄子则浪漫瑰奇。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208评析:这是一则评价汉魏以后章草书法风格的发展与格 调的优劣。黄伯思认为,章草以汉魏西晋时期风格质朴,成 就最高。到东晋时期,王朝之开始变得华美一些,后世章草 之所以不适前人,正是缺少高古的韵致。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302评析:

36、这是评价草书中独草(字字不相连)与连绵草(大草) 之间品格的优劣,姜差认为,古人作草,就像写真书一样严 谨,一丝不苟。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导逐,失之逾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至于至善邓?刘熙载艺概评桥:这一则论草书妙理在于“神明自得” ,相比较而 言,其他书体可以依赖功力达到完善。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刘熙载艺概评析:这里所说的“古人草书”,实际上是刘熙载心目 中草书的理想境界。这样的草书无论空白少、还是空白多, 都有一种桔气员注其中,而庸俗的草书无论空白少、还是空 白多,都不能做到精神贯注。作者没有说明这是为什么,只 是举由了这种现象,值得学习草书的人们深思。草书书论析 要之-书势篇时间:2009-12-04 15:52:27 |作者:欧阳中石历史上有很多描述草书形态之美的书法论著,主要集中 在汉末到魏晋南朝之际,这些文献一方面记载了作者对草书 艺术的体验,一方面也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草书艺术的认识。 这些著作是先民们对书法艺术最初的赞歌。今天,我们通过 这些篇目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了解古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也 可以增强我们的艺术想象力。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418评析:崔璟的草书势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第一篇关于书法的理论文献。这篇文字最早著录于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