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1“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一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种植双季稻粪肥得到推广麦稻兼作B.C.D.4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

2、之战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该宗教是伊斯兰教B佛教道教基督教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东吴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陈TOC o 1-5 h z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生产技术先进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

3、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定都洛阳恢复分封制三家归晋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桂陵之战垓下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女真族鲜卑族党项族契丹族13“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

4、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TOC o 1-5 h z祖冲

5、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制定出大明历TOC o 1-5 h z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19“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

6、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20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投鞭断流破釜沉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A.B.C.D.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23.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

7、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24.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统治时间短暂西晋社会的混乱西晋的民族矛盾25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卩斯二站4u江南开发民族交融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

8、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故题干“口口口口”应为齐民要术,故B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书法和散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绘画,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

9、选D。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故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4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10、。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5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A解析:A【解析】【

11、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可排除;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点睛:抓住信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需熟练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8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

12、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

13、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

14、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o1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暂时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ABC排除。故选Do12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

15、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o【点睛】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o1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BC

16、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点睛】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15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o16D解析:D【解析】【详解】

17、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表述错误,故含有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o17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8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北方战乱较多

18、,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19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

19、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0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2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正确;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