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1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2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3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4页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

2、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

3、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

4、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探究活动: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使用工具获

5、取食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惯出分析能力及知识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化石”为主线,突出教学重点并让薛恒认识化石在考古发掘中的重要作用。从更细致的角度进一步了

6、解北京人的具体特点,突出本科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课堂上打破常规,让学生自发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颈部,走向文明。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

7、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8、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设疑导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教学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2.河姆渡人的生活(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2

9、)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3.原始农业的发展(1)知道学生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内容并归纳特点。(2)从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你能看出我国先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变化,你有何感想?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明曙光。讨论并归纳总结: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10、,过定居的农耕生活。教材分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讨论归纳总结: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自学归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

11、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认同先民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课堂小结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进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回答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

12、活动第三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炎黄部落联盟大败蚩尤的史实。2.炎帝和皇帝的发明创造及对后世的影响。3.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4.“尧舜禹禅让”和“大禹治水”。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2.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片的方法。3.学生参与互动的方法4.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学些祖先辉煌。3.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教学重点:逐鹿之战、禅让制教学难点: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教学准备:教师

13、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教师介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敬仰?多媒体资料导入介绍,贴近生活和实际。新课教学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幻灯片展示距今四五千年时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2.逐鹿之战炎帝和黄帝先后通过阪泉和逐鹿两大战役结成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最终炎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教师介绍逐鹿之战3.

14、炎帝和黄帝的贡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归纳炎帝和黄帝的贡献3.播放炎帝和黄帝的视频,强化学生记忆二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简单介绍禅让制的概念2.尧舜禹【探究】尧舜禹三人依靠什么样的品行和能力得到民众的爱戴,依次成为部落的首领?他们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视频: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延伸: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思考:(1)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归纳: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灯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材料阅读: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

15、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和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学生思考: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其他发明:文字,音律,算盘等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初步了解禅让制,理解禅让制的优点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得出答案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解除了黄河水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土的早期文物的介绍以及课后“知识拓展”板块的

16、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物遗址的出土和发现能否证实炎帝黄帝以及尧舜禹的传说都是“史实”,如果不能,为什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了解传说中的炎黄帝对于华夏民族形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大禹治水这一古老又熟悉的故事,创造恰当的历史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事件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学习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设置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

17、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会更加富强。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

18、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过程与方法1.查找和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2.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教学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教学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

19、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回忆上节课内容,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行为一直为后人称道大禹治水成功,人民爱戴,因此大禹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舜传位给大禹,然而,大禹除了治水,还有很多历史功绩,如平定三苗之乱,这次平叛巩固了大禹在部落联盟的统治,然而,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实力,在大禹死后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破坏了禅让制,并且在夏王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从此开始夏王朝已经和部落联盟有了本质的区别,具备了国家的属性。学生可以讨论,部落联盟制度向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引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在教室的引导下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20、情。新课教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那么大家能否通过阅读归纳出夏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夏朝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呢?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朝的灭亡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2)什么是“家天下”?二、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2)商朝是如何

21、灭亡的?【视频】:牧野之战三、武王伐纣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探究】西周的灭亡课外延伸【商人的来历】商朝灭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隶,周武王将印上的遗民分给各诸侯国,商族本是贵族,养尊处优,身无长技,变为贱民后,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二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做买卖的就是商人。【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搏爱姬褒姒一笑,点起烽火台上的烽火,引来诸侯助战,诸侯以为有军情,夜以继日赶来,却不料只是周幽王的把戏而已。引导学生阅读

22、资料,归纳并总结出夏朝的范围,夏王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亡国之君?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的残暴统治集齐了人民的不满,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族部落联络周围部落功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建都到殷地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商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分封制”的建立锻炼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读图并理解分封制有助于学生对分封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讲述一些小故事能让学生的思想有一休息,同

23、事也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加深记忆。课堂小结朝代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建立时间重大事件夏商西周学生快速总结概念,填表小结本课内容表格法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司母戊鼎,实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2.通过学习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想象力,认识较为简单的甲骨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2.通过司母戊鼎的认识,让学生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24、让学生真切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自发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设置问题:(1)看过这些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图片,你有何感受?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西周康侯爵(2)哪个朝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观看图片,对青铜器做一了解,认识以下青铜器。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图片,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新课教学一、青铜器的高超

25、工艺师生互动:关于青铜器,你了解多少?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先听听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出示以下问题:(1)什么是青铜器?(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3)青铜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介绍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的流程制模,制范,浇注,修整资料【司母戊鼎】/link?url=cdVIYB23uh5NB-koLh-iTbLtgqlicUBgA78Da0BTZ9grGT03Jc6eBoSRqF4CEpjxjY_GVOXZCrjIg10R5m47D_二、甲骨文记事史料记载商朝时就有了书册。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是不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呢?资料【甲骨文】/su

26、bview/8170/6337786.htm#viewPageContent【甲骨文造字方法】教师总结:甲骨文照亮了辉煌中华,如果说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讨论自己所知道和了解的青铜器,或者是有关于青铜器感兴趣的问题!(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阅读资料了解司母戊鼎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2)甲骨

27、文是怎么被发现的(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遮住答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义?观看甲骨文造字方法,调动课堂氛围教师总结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甲骨文的认识炼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总结出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深入探究这个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就像是踏上了穿越之旅,我们知道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如果有一天你能穿越回夏商周时期,也定能快速的融入那个社会。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2.

28、分析春秋争霸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质上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目标。教学重点:春秋争霸的原因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上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观察上述图片,营造古代战争氛围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和故事:晋楚之争,秦晋之争,卧薪尝胆等等让学生在欣赏图

29、片的同时讲述一些春秋战争故事,带学生一起走进春秋时期新课教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由镐京迁至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器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铲土的铲,除草等使用的锄,平地用的耙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他的出现推动了进击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思考:分封制是怎么被破坏的,周王室和

30、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二、王室式微阅读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春秋时期,诸侯取代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国家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三、诸侯争霸1.阅读思考: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多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教材中找找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齐桓公】/link?url=FcP6bkFD0vBXMle4eE7nxHk_L_V3gqbDVmfZCiar80Zvr78CD

31、56vFe1Aq1-t3IX986ba4C-vKERm6L7yC7WCXolVkHdY8fznEw4fPJxB2h7【晋文公】/link?url=hxDiEnEVGBN5zbDvCNqs5hV3d05VkHImICIMTd-vKhrK2vXelFb68IEg799Ahx4XKz3RyhWQE61-H5sNMj8h4a【楚庄王】/view/2868.htm【越王勾践】/item/%E5%8B%BE%E8%B7%B5/61035课内提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1)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2)争霸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3)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4)促进了民

32、族融合阅读思考: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思考以下问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除了农业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经济在哪些方面发展迅速?阅读材料,提炼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霸战争,让国家处于分裂混乱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听闻过的故事,先自己思考,再从教材资料中获得答案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等故事阅读百科资料,观看图片,了解几位霸主确立霸业的不同过程,概括总结成就霸业的原因。学生可以从好处和坏处两方面展开讨论通过阅读资料,听老

33、师讲解,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让学生通过名人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课堂小结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做人做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了解

34、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引文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变革的方法。2.借助图片资料,通过归纳总结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及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投身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才是进步的。教学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

35、的形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多媒体资料:立木为信学生说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通过故事的方式引入,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轻松新课教学战国七雄教师讲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历史角度: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初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分晋2.田氏代齐经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战国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3.战国七雄: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比较出

36、名的有【桂陵之战】/view/8962.htm【马陵之战】/view/8965.htm【长平之战】/item/%E9%95%BF%E5%B9%B3%E4%B9%8B%E6%88%98/66472简要介绍三次战役商鞅变法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请过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而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物资基础的时间就是商鞅变法。提问,秦国能够在粮食供应上获得保障是源于哪种技术的推广?春秋的冶铁技术逐渐提高,到了战国时期,普及的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商鞅变法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颁布实行魏国李

37、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变法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

38、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

39、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查阅资料,了解所谓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观察教材图

40、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考以下问题:春秋时代的争霸之战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活着的领导地位胁迫小国,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吃掉对方,最终统一中国铁制农具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牛耕的推广则是进一步的提高了劳作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阅读材料,提炼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1.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做法?有什么好处?2.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哪些改革,最终的目的?3.在军事方面的调整有什么措施提高秦军的战斗力?4.在变法过程中,秦王如何处理新旧势力的冲突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

41、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学生阅读课本及有关都江堰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都江堰是什么时期,哪个国家,谁负责修筑的?(2)这个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干什么?(3)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意义?(4)如何评价李冰父子的功绩?【都江堰】通过阅读史料,可以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的了解这两件大事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

42、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0%B0/122963生共同整理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同时思考新旧势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材料,分析归纳出有用的历史信息,并学会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课堂小结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筑,使得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通过较为彻底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增强军队战

43、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前打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一节课的感受!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孔子“仁”的学说及对教育文化的贡献2.老子及其他思想学家和军事学家的主张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性。2.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和表述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及意义,再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教

44、学难点: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多媒体资料:于丹读论语心得体会/video/C18892/4677f1bfadc54ed7ad673090ba67812b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观看视频,视频中主要讲的是那部书?这本书诞生于哪个时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老子1.出示道德经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

45、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2.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政治: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经历: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教育:孔子在中国

46、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3.孔子的教育成就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其他成就详情参阅/link?url=m_kSdMOLxJXzLSOJ-QMKK_6fvn8sImmCgfvIf0WeW1Lds-vLvSZBK2O1v4yFagj8Gn1uWbh1glX_FS_VQbTPvDmXP3UfajdZtlz2HA94Sa三、百家争鸣学生阅读资料,填写表格学生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讲

47、故事塞翁失马故事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你知道孔子多少?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学生完成下表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寓教于乐,快乐教学通过对孔子的认识,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做一了解指导学生列表格

48、,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灿烂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文化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生在此梳理本课知识体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文化大解放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和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归纳

49、并总结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分封建制的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秦统一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提问:1.战国时期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2.为什么秦有条件完成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大任?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得出:(1)商鞅变

50、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长平之战后各国已无力抵抗秦国。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对从七雄转到一雄的分析为后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新课教学一、秦灭六国教师简单介绍秦统一六国的过程。1.秦统一六国的过程;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长达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领国的土地,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各国已无力抵抗秦的进攻,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秦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2.秦灭六国的意义;教师总结秦灭六国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3)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二

5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重视人才:秦统一六国和秦王的用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秦王在用人上有什么特殊之处“李斯”“尉缭”2秦统一中国的措施(1)中央集权制多媒体展示(2)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措施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同轨延伸:秦长城和灵渠【秦长城】/item/秦长城/21911【灵渠】/view/32132.htm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角度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合纵”“连横”学生分组讨论秦灭六国的意义:学生可以就老师总结出来的意义加以讨论,落实到当时实际的社会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用人政策。学生概括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最高统治着: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

52、夫分掌全国政事地方:推行郡县制让学生通过课堂剧的形式展现,关键要使学生明白这些措施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学生切实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顺带讲讲秦王的用人政策,为后续的巩固统一起到铺垫作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图示法逐级展示,逐级解释,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意义。课堂小结视频加图片的形式首先展现秦始皇的威武,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长城,首先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的风貌和伟大功绩,让学生从心底赞美这位君主,再大致回忆秦王的这些伟大功绩,完成本课学习。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

53、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了解秦国的灭亡和楚汉之争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秦朝的暴政,从而探究出农民起义的原因2.分组讨论,探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学会图表法及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难点: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

54、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传,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样被推翻的?观看视频资料【兵马俑】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的进入课堂教学新课教学一、秦的暴政阅读教材资料,思考以下内容:秦暴政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再联系【兵马俑】中的数据,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才能建造完成呢?【兵马俑】/subview/2119/9352420.htm1.徭役、赋税繁重大量农民刚刚脱离了战争,却又陷入了大量的修建工程当中,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是修建

55、大量的工程又需要大量的财力,不得已,对农民加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生产的60%上缴国家。2.刑法残酷教师讲述焚书坑儒,连坐,秦朝的各种刑具3.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变本加厉,对民众的剥削更加残酷,且肆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地步二、陈胜吴广起义阅读思考,回答一下问题:(1)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3)起义的过程和结果?(4)起义的意义?三、楚汉之争阅读思考:教材49页巨鹿之战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鸿门宴】/subview/16871/5407389.htm#viewPageContent【霸王

56、别姬】/subview/8506/5395580.htm#viewPageContent4.讨论: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在秦灭亡前后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阿房宫】/item/阿房宫/68268观看【阿房宫】资料,你能发现这其中包含什么有用的信息吗?110万人修建阿房宫,几十万工人修建秦始皇陵,最后却被秦二世全部杀死在墓穴里陪葬。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在大规模的工程建筑和大量缺乏劳动力的社会中,人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学生讨论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让学生充分认识秦朝的暴政统治通过阅读资料,并小组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有条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表达以上问题的答案。学舍查阅相关资料,详细

57、了解巨鹿之战以及对巨鹿之战的评价。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秦朝灭亡后,刘项两人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通过最真实的数字资料展示让学生体会秦暴政的最基本表现-奢华让学生自主讨论,唤起对秦暴政的仇恨。过渡性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了解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通过小故事让学生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了解为什么项羽最后失败了?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统治,了解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见识了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斗争,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秦末的农民起义,要知道秦的暴政是爆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要了解农民起义推翻暴政后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性质上的改变。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58、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西汉的建立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3.了解“文景之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教学难点:文景之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59、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视频大风歌/link?url=dm_20Jg0HnMUvGItah1n_HsgNSTtYMqW_6QIgPH28mdTLXqpAlfHfdff230oCaeBCogxLboyr_xiQoLrLbfKSz51stfx4NYiG3FkboVEpGByFWDbk8cmAGTXQ3V8k1lcmn_Kvi67gO1Gr8mKIFljqwuR8e7zOvhp0wyLi&page=tvplaydetail&vfm=bdvtx&frp=%2Ftv_intro%2F&bl=jp_video刘邦简介【探究问题一】:这位平民皇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

60、面?利用熟悉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课教学【活动一】熟悉教材,熟悉内容视频片段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教师点拨:家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教师总结:汉高祖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活动二】阅读教材,并交流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