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蜗牛(一)说课稿_第1页
第2课蜗牛(一)说课稿_第2页
第2课蜗牛(一)说课稿_第3页
第2课蜗牛(一)说课稿_第4页
第2课蜗牛(一)说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蜗牛(一) 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动物第二课蜗牛 (一)0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 本课的理解。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 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本课是属于 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 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 其中右边的一个 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

2、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是为 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 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 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 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 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 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

3、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 蜗牛用 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 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 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 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 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 足”到有 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 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

4、吗?蜗牛在 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 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 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 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 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 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 还不知道怎么样 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 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 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

5、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 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 危险等。(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 黏液痕迹。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 观察。(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 打扰、不伤害小动物。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6、: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5、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纯子、玻璃、饲养槽。(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二、说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 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 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 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 已 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

7、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 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 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 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 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三、说教法和学法: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 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 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

8、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 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 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 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 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 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 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 题及主动探究蜗牛

9、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 宥”而不过度, 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二)自主学习1、蜗牛的生活环境(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 方)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 其中 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 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 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2、观察蜗牛的身体。(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 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

10、,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 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 构为止。(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 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比较、 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 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 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 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

11、的顶部有眼 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3、观察蜗牛的运动。(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 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 的足,这种足叫腹足。)(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 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 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 物体上爬行。)(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 作用。4、饲养蜗牛(1)教师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