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_第1页
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_第2页
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_第3页
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_第4页
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新论周承友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传统的哲学(也 包括历史学)书籍在对社会的理解上,往往都偏重于从人类 活动的局部方面,从社会客体的方面去认识社会、讲解社会。 其中,虽然也有从社会主体方面,如从从主体的作用(人民 群众和个人的作用)方面去认识社会。但总的说来,在从社 会主体方面去认识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做的还很不够,对人 们常说的“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也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其最 典型的表现莫过如:中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都是“把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一这个社 会客体发展的基本矛盾误解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基

2、本矛盾”。虽然社会客体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社会整体发展基本矛盾的一 个主要的决定性的构成方面,但却不是后者构成的全部。因 为仅有前者它自己无法作用,也不能使社会鲜活起来、运动 和发展起来。马克思早就指由:生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一包 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一一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 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26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由版社1995年版,第58页)可见,在从主体方面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上, 我们的不足还没得到有很好地克服。由此,树立社会整体观 念、从社会整体(包括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上去理

3、解社会 是很有必要。一、社会整体及其特征认识社会的整体,当然要从认识社会开始。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曾经讲到,所谓社会,就是 以一定的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类实践为存在方 式、有人类意识参与、以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相互联系 着的人的世道(或世界)。关于社会的这个概括,也就告诉 了我们社会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或者说,我们就是从社会所 具有的一般特征中去概括社会的。社会的一般特征就是:第一,社会是相互交往或相互联系的人的群体或人们的 集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和关系的承担者, 是社会和历史的前提。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是指人 的社会。人口,即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

4、人,就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的生产 和生活影响深刻,保持一个相对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和 社会生活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就是人相互交往的产物,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也没有社会。马克思说:“社会- 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一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269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由版社1995 年版,第532页)第二,社会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为其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或者说,社会座落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 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 资源等方面。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而人类对自 然环境一方面具有依赖关系,同时,人类

5、也改变和利用自然 环境。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第三,社会是以人类实践为其存在方式的。这就显示了 人的社会与人的主观世界及自然界在本质上的不同,并且说 明了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所谓实践,一般又称之为 劳动,即创造人类需要的活动。但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即生 活也是实践,并且劳动与生活之间是难以完全分开的,甚至 是一体两面的。任何实践都是客观实在的,其中的生产实践 即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最终决定了社会是一个类似于自然界的有自己发展规律的客观物 质世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2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由版社1995 年版

6、,第56页)“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 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71 1 (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卷,人民由版社1995年版,第101 102页) 列宁也说过:“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 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 看作自然历史过程。”272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由 版社1995年版,第8-9页)。第四,社会是有人类意识参与的,有文化的。人类社会 之所以是一个有机性程度极高的系统,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 能动的。人的能动性表现为人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 因而社会的自组织

7、、自调节过程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自身意识 到了的,是以莫种自觉的形式进行的。正因为人类是有意识 的、能动的,即有选择的、有创造的、自觉的,才使人类社 会成为获得了更高级的发展并必将继续发展的有机体。文化 是意识的产物和结晶。有了文化,社会的交往、积累和传承 就有了可能和方便。第五,社会是以人的需要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和归宿。“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73(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卷,人民生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即“人的需 要就是人的本性”。而且,人的需要是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能现成的满足的,必须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人 的需要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能动的。正是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的实

8、践,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 同时,人的一切活动,社会的一切发展,也都是为了满足人 的需要。没有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没有人的生存,没有人, 也就没有社会。所以需要又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归宿。人的需 要的现实表现就是人对现实社会的利益、权力和道义的关系, 其中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就是 物质需要或物质利益。在社会所具有的这五个一般特征中,自然环境只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条件,有了人(除“植物人”外)通 常就有了人类意识和人的需要。于是,相互交往或相互联系 的人的群体或人们的集合和人类实践的存在,这两个特征就 是社会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由此,我们又可以

9、简单地说:“所谓社会,就是相互联系着的人们及其实践活动的世界。”认识社会的整体,还必须认识到社会的空间存在,认识 到社会的实体存在。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的构成和结构。社会构成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和发展变化的。但社会的 基本构成要素还是可以确定的。所谓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就是指任何社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一般地说,社会的 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即有一定数量的相异性的人 口;自然环境,即占有一定的能让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区域; 物质生产;相互交往(的关系、组织形式或手段);文化只有具备了这五个基本构成要素的人群区,才能称之为一个 社会,社会才能藉此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人类诞生之初的

10、原始社会就是如此。因为,人口是构成社会的必备要素,是 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汇集,就谈不上社会。自 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和空间条件,没有自然环境,社会 无处存在,也不能存在。物质生产及其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 互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没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是 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没有文 化也成了人类社会。同时,这五个要素中,特别是人口数量 的增加及其质量的提高,人们有相互交往的关系、组织形式 或手段,有文化,这就为社会的继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社会才可以在此基础和条件上,走向高级化和复杂化。因此,从社会

11、构成要素上看,凡是具有社会基本构成要 素(即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异性的人口、自然环境区、物质生 产、相互交往、文化)的共同体就是一个社会或社会单元, 相互关联的几个社会或社会单元又会组成一个社会或大社 会。在阶级存在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所在区就是一个社会或 社会单元,相互关联的几个国家也会组成一个社会或大社会。所谓社会结构,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要素、部分或层次 及它们之间的比较稳定的关系或结合方式。社会结构是社会 存在的静态反映。社会是人的社会,但任何人都是由其对象或对象性活动 而确认或假定的。人的对象或对象性活动的集中概括就是社 会客体,人是社会主体。社会客体是客观的现实的,作为受 动的人也是社会客

12、体,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能动的。 同时,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体和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所 以认识社会结构,首要的就是认识社会的主客体结构,即认 识社会的客体结构,认识社会的主体结构,认识社会的主客 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就是既要从社会客体方面去认识社 会结构,又要从社会主体方面去认识社会结构,并认识这两 个方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社会的客体结构和主体结构,明确了社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基本明确了社 会整体,明确了社会运动发展的基本特点。所以,认识社会 的客体结构、主体结构和它们的关系,是认识社会整体的关 键、重点和主要方法。例如,从主体方面认识社会结构,进而认识社会整体, 就必

13、须认识主体的一系列结构。它包括人口结构,即具有不 同社会角色的人口的构成关系。人口的角色一般可以分为种 族、性别、年龄、文化教育(包括宗教信仰)、职业等方面, 因此人口结构相应的有种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 化教育结构、职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如人口的城乡分布 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家庭结构,即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内 部的构成关系。民族结构即社会的民族成分、分布状况和发 展程度。社会组织结构即不同社会组织的社会构成。特别是 认识了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管理者被管理者结构、就业结 构、收入分配结构、需要结构、不同主体意识结构、文化教 育结构等,才能知道社会究竟是在怎样发展的,人们究竟是 在怎样发

14、展的,是谁在的发展。同时,因为社会客体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主体关系 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一社会与他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认识一个社会的内外部关系,也是认识社会整体的重要方面和方法。二、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上层建筑与人民需要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因为其存在矛盾运动而发展 变化的。社会的矛盾是多种多样和发展变化的。但不同的社 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及其存续状况必然会有所不同。其中,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本质、基本 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 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抓住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把握了 社会的发展或

15、社会的整体发展。那么,社会基本矛盾究竟是 什么呢?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基本立足点,从社会的客 体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上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这是认识 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2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由版社1995 年版,第56页)而实践的基本范式就是主客体范式。社会 客体是客观的现实的,社会主体即人是能动的,正确地认识 了社会客体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够把握社会的整体及 其发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就是从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相结合的意义上去简洁地概括他们所发现的新唯物史观的。例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而

16、恩格斯在&比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就是这样说的:“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的共 同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由,构成宣言核心的基 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 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 只有从这一基础由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 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 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 列的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 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

17、社会一劳永逸地 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 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由来。“舱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由版社 1995版,第257页)认识社会,认识社会整体的一种科学方法是“社会客体和 社会主体相结合的方法”。那么,认识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也 应当坚持“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贯穿社会历史的全过程,在根本上决定着社 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决定着社会发展变革的 一般过程和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正是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18、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推动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总体上看,它依次经历了五种 典型的社会质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但是,在实际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原理,还只是从社会客体方面揭示了社会(整体)发展 基本矛盾的主要内涵。它还不是社会(整体)发展基本矛盾 的全部内涵,它不能代表或代替社会(整体)发展的基本矛 盾,它不是社会(整体)发展基本矛盾本身。因为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一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它们都属于社 会活动或人类实践的形式或结构的范畴,即都属于社会客体 的形式或结构的范畴;简单地说,它们都是人类

19、社会生存和 发展的方式或手段。它们要发生作用,还必须由人们的其他 方面去激活和制动起来。我们还知道,阶级社会(包括不同性质的阶级社会转换 时期)各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体上的表现(或者说就 是这个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正是因为这些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和实现着社会 主体的实践活动、推动和实现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 本质变化。它表现在,奴隶阶级、农民(或农奴)阶级、无 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和实现着各自主体的实践活动,各自 所在社会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表现在, 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

20、、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 阶级之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和实现着封 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也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将消灭 阶级和向无阶级社会的过度中O当然,阶级社会这些基本阶级的形成及其之间的矛盾最 终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等所决定的,但离开了 这些阶级及其之间的矛盾斗争,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所以马克思说:“当文明一开始的 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 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 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现在为止,生产 力就

21、是由于这种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276】(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由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由此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即社会客体发展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里基本 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即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实现和推动 着前者。其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与阶级社会里基本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二者之间的 内在联系除了有这样的一层内涵一一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 实现和推动着前者外,它必然还有其他层次的内涵。因为它 们要发生作用,都必须由人们的其他方面去激活和制动起来。 这个

22、激活和制动起来的因素就是人们的需要。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主体的 实践活动,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们实质上都是围 绕需要进行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和催化剂,是 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人的活动“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771 (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第35页)“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 活动而已”。【27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人民由 版社1957年版,第119页)“一旦满足了莫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生、 创造由新的需要”,这是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279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卷,人民由版社1979 年版,

23、第260页)正因为不同社会主体的需要不同,才引起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才推动着生产方式和上 层建筑等社会实践(社会客体)的发展。特别地是,随着私 有制和阶级的由现,社会需要分裂为剥削阶级的需要和被剥 削阶级(劳动人民)的需要这样“这两块天地、两条发展道路”, 他们(包括新旧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代表阶级)需要的不同 的和对立,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奋起和斗争,从而推动和实现 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推动和实现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上层 建筑的本质变化。综上所述,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整体)的基本矛盾。它的 客体表现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24、筑之 间的矛盾;它在阶级社会主体上的表现就是:阶级社会各基 本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整体)基本矛盾的运动机理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发展决定着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发展,决定社会发展的可能; 人民群众的需要则引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发展,引导人民群众的发展,人民群众根据发展的需 要和可能,通过主体的作用和主体(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与解决,去实现和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发展,进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生存生 现严重或特别危机的时候,人民群众就会经过主体的作用和 主体

25、(阶级)之间的革命斗争,去根本改变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并积极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 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转换。这样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应 到基本不适应的无限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 步。其中,人民(即人民群众)是一个主体范畴,也是一个 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一般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 用的人们,包括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阶级社会中,不 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 发展具体进程的不同,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在任何 时候,广大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或劳动人民始终是人民群 众的最稳定和最主要的部分,剥削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 进步时期及

26、其先进人物也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总之,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 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个社 会(整体)基本矛盾,才能真正符合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 起到社会基本矛盾所应有的作用。这个社会(整体)基本矛 盾的内涵,既包括了恩格斯所指的“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 想”,又把唯物史观各个基本思想(包括唯物史观的主体需要 思想等)彻底地贯通起来了,并且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 实际和事实。因为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既丰富多彩又是相 互贯通的整体。只有抓住了这个社会(整体)基本矛盾,才 能把握社会整体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主义生 产方式与无产阶级等

27、人民需要之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无 产阶级等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 力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生产力,社会主义最终会创造 由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 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自主联合劳动即民主劳动)相结合的公 有制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 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劳动人民的意 识形态等。人民需要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包括其各类别 和各层次的需要,它是将是十分丰富和全面的,其重点将逐 步由生存需要转向享受需要,转向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在客体方面:就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

28、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表现在主体方面:就是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和劳动人 民(主要是无产阶级)与新旧剥削阶级势力(主要是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其中,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 会中产生由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由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和弊病。”【280(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0 12页)因而,国家和社会管理 阶层作为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比较容易地转 变成阶级矛盾的对象,这是由其所处社会特殊地位决定的。所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 的矛盾就容易上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三、社会二重性形态: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

29、多种要素、多种关系交互作用形成的 一个统一的整体,社会形态就是反映社会整体及其发展的一 个概念。所谓社会形态,就是关于社会整体运动的形式、过 程、属性、特征及不同社会或社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区 别的概括。由此,我们对社会形态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思想,最早起源于马克思早期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那里由现的是社会 三形态划分思想。马克思是根据劳动的不同类型和人性发展 的不同阶段,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最 初是真正人的本性,从事着对象化劳动,即合乎人性的劳动,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异化劳动的由现,使劳 动成为非人性、反人道的劳动,产

30、生了私有制和人的本质的 异化,这就是私有制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 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制也被扬弃,它被公有制所代替,实 现人的本性的复归,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后来,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马克思就形成了社会五种形态和新的社 会三种形态理论。关于社会五种形态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是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将人类历史上各个生产发展阶段 划分为“部落所有制一一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一一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一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等形式。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认识到“部落所有制”缺乏科学材 料,于是放弃了这个概念, 但却指由:“生产关系的总和起来 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

31、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 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古典古 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 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人民生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在&化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由:“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 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8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人民由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在1881年 致俄国民粹派女作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三稿)中说:“农业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

32、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社会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不言而喻,次生的形态包 括建立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283】(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由版社1965年版,第450 页)由此(不管“亚细亚的”是否指原始公有制生产方式),再 加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所有制关系或生产关系,马克思的以所有制关系或生产关系 为标准而划分的社会五种形态的思想是肯定的。并且在历史 上,虽然还存在莫些单个的社会有机体(民族和国家)没有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但就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如古代 亚欧非三洲历史相互

33、关联和对立的)大势而言,用五种社会 形态概括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却是符合事实 的、是科学的。因为在一定时代,总有该时代历史发展的中 心,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到当时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关于新的社会三种形态划分的思想,集中表现在马克思的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那里。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又作了新的“三形态”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 中,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 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 这种形态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 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34、。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 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 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 条件。” 28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人民由版 社1995年版,第107 108页)根据马克思的新“三形态”划分思想及其中蕴涵的经济表现形式可知,这三种社会形态 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就是指生产力水平较低、 人的依赖(即 人直接依赖于人的)关系和自然经济时代;第二个社会形态, 就是指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和商品经济时代; 第三个社会形态,就是指共同的生产力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 产品经济时代。三个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和根据,就是人的 发展和社会经济形式

35、的不同,是生产能力的不同,即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三个社会形态是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必须 经历的社会发展形态。由此可得,社会形态是二重性的。社会二重性形态:概 括地说就是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社会二重性形态一一 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主要是由决定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类形态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的。生产力 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力量。它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同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是人的“类特性”的根本表现。马克思也说过存在着人 的“类特性”。例如,马克思

36、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 自觉的活动”,【2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96 页)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 程,尽管其发展过程中有飞跃,但它仍是一个自然连续的客 观过程,它具有自己发展的“刚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由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和引导的人类社会的更重发展也就 必然具有类形态性。事实上,也正因为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类形态性,才存在人类共同体活动的互通、借鉴和传承。马 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式和人的发展等相对应的“三形 态”正是由生产力发展三大阶段(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 更高级或自动化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和引导的。例如马克思对古代传统社会在类形态性方面的精辟概括:“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但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 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它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 段,与此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 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2861(资本论第1卷,人民由版社1975年版,第96页)又 如,从历史事实上看,古代的东方国家和西欧社会的生产力 发展形式一一农业模式与农商模式,也直接决定和引导了它 们的社会关系、政治和文化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点:古希腊 的民主传统和重视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