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验方_第1页
胆囊息肉验方_第2页
胆囊息肉验方_第3页
胆囊息肉验方_第4页
胆囊息肉验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胆囊息肉验方方子一逐瘀消症汤治疗胆囊息肉186 例汪雨田自 1991 年 4 月 1997 年 4 月, 笔者用自拟逐瘀消症汤治疗胆囊息肉186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86 例均为肝胆专病门诊病例,其中男130 例,女 56 TOC o 1-5 h z 例;年龄19 54 岁;胆囊息肉单枚的105 例,多枚的81例;伴慢性乙型肝炎42 例,肝硬化16 例,脂肪肝47 例,胆囊边缘欠光滑和毛糙38 例。治疗方法逐瘀消症汤组成:当归15g ,赤芍10g ,桃仁 15g ,五灵脂10g( 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 ,莪术10g ,

2、 金钱草 30g , 凌霄花 10g 。 每日 1剂,水煎,早晚分服,10 天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B 超复查观察疗效。6 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 ,阴虚加生地黄15g ,牡丹皮10g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 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消失为治愈。好转:临床症状消失,B 超复查胆囊息肉多枚减少和单枚息肉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减轻,但胆囊息肉无变化。186 例中, 治愈 78 例, 好转 67 例, 无效 41 例, 总有效率77.96% 。病例介绍刘某某,男,42 岁,

3、1993 年 6 月 15 日初诊。有脂肪肝史4年。近因右肋时有刺痛,在某医院B 超检查示脂肪肝,另见胆囊息肉多枚,其较大一枚0.4cm0.6cm ;西医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患者不愿手术来我院诊治,复查B 超结果同前诊断。患者右胁痛阵作,疼痛固定不移,舌质暗红、苔稍腻,脉弦细,查肝功能正常。证因平素嗜食辛辣肥甘过多,助湿生热,瘀滞肝胆成疾,治宜疏肝化瘀,软坚消症。药用逐瘀消症汤加生山楂30g ,莱菔子15g 。服药 1 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2 个疗程后复查B 超胆囊息肉减少为1 枚, 3个疗程后复查B 超示,胆囊息肉消失,轻度脂肪肝,随访6年未复发。体会胆囊息肉属中医胁痛、积聚范畴。由于平素嗜

4、食辛辣肥甘太过,助湿生热蕴结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瘀滞络阻成积所致, 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囊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也有炎性息肉,后者易治,前者难治,临床表现酷似慢性胆囊炎,西医西药治疗尚不理想,一般认为少数有癌变倾向, 故西医多主张行胆囊切除术根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笔者认为应先以内科中医中药保守治疗为妥,不可盲目主张手术。胆为中精之腑,腑宜通宜泄,运用中药利胆通腑,以逐瘀消症汤治疗。方中当归、赤芍、桃仁、五灵脂、凌霄花活血化瘀,鳖甲、蛤壳软坚散积,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利胆解毒,可抑制腺瘤增生,再配醋制香附得莪术相配则消磨积块之功更强,本病病位在胆,与肝有关,病机重点属瘀,故用药以逐瘀消症为

5、主,稍佐疏肝利胆,通过治疗观察收到满意效果。因肝与胆相表里,肝病日久易脏腑同病,治疗易表里同治,即使胆囊息肉腑病消失,后期亦应重视调理脏病,对减少胆囊息肉复发率有一定的裨益。本病病程较长,通过病例总结观察,凡病程短,及时治疗一般治愈率高,病程长,治疗不及时者,或由肝硬化、慢性乙肝病及腑者,治疗效果较差,且无效病例较多。汪雨田(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224300 )注意: 2006.04.10 打电话联他说去掉方子中五灵脂,然后有点粘连加柴胡10g, 生苡仁 30g。 早餐后一小时, 晚上睡觉前半小时服用,要用水浸泡,一般要有一大碗。便秘加生地黄15g 牡丹皮 10g,

6、但是潮湿天气时不加。方子二 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10 余年,治胡竹芳(湖北省孝感市中医院内科432100 ) 笔者自拟乌僵薏四汤治疗胆囊息肉,临床应用疗病人 50 余例,疗效尚满意,现介绍如下。1 、方药与治法乌僵薏四汤由柴胡9g, 枳壳 10g, 白芍 15g, 薏苡仁 30g, 乌梅10g, 僵蚕 10g, 白芥子 10g, 连翘 15g, 三棱 9g, 法半夏 9g, 甘草6g 组成。水煎服,每日1 剂,每日3 次。或制成水丸,每次 9g, 每日 3 次。一般2 3 个月为 1 个疗程,重者需2 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2

7、、病案举例王某某,女,36 岁。 1997 年 5 月 15 日诊治。患者因两胁胀痛、腹部胀满、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就诊。察脉弦,苔薄黄边紫暗。B 超示胆囊有一0.45cm0.47cm 的息肉,慢性胆囊炎。给予上方加蒲公英24g,黄芩 9g,厚朴 10g,1 周后胁痛减轻,腹胀解除,纳增口和。以上方 10 倍量制成水丸 1 料,每日3 次,每次9g。嘱禁食辛辣之物,怡情养性。 2 个月后 B 超复查,胆囊息肉及胆囊炎均消失。3、体会胆囊息肉,中医归属于“ 胁痛 ” 范畴。 认为其病机多为郁、痰、瘀。郁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浊邪易于停聚,结而为痰,痰浊阻滞日久为瘀,三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四逆散乃

8、调和肝脾之祖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半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效。全方组方合理,疗效满意。笔者曾于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亦有一定效果。如果胆囊息肉超过1cm ,还是以外科手术摘除为妥。方子三:双花连胆汤治疗胆囊息肉(更改后)作者:周汉清治疗方法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 野菊花各20g , 柴胡、 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 ,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天 1 剂,分 3 次服(早八点

9、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 次服吧) ,疗程为 30 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典型病例赵某, 女, 38 岁, 2004 年 8 月 20 日初诊。 患上腹部胀痛、口苦咽干、烧心纳差近2 年。 1 年前曾在某县人民医院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反流性胃黏膜炎。经治疗有所好转,但反复发作。半年前又到某市人民医院检查,经B 超检查诊为胆囊息肉、胆囊炎。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改为服药治疗, 有一定好转,但停药则复发。经人相荐,来本院门诊。自述上腹部胀痛,两胁亦时有胀痛,进食肥猪肉或蛋类食品后加剧。口苦咽干,嗳气烧心,纳差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

10、数。B 超检查示胆囊大小为7.8cm3.4cm ,后壁见有直径0.8cm 、 0.4cm 大小息肉各1 枚。诊断为胆囊息肉、胆囊炎。遂予双花连胆汤治疗,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 20g ,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 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日 1 剂。 8 月26 日二诊, 患者诸症大减,精神好转。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原方。9 月 6 日三诊, 患者自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纳增, 但仍有轻度烧心,大便不畅,遂予前方中加火麻仁15g ,大黄 6g, 嘱进 13 剂。 9 月 20 日四诊, 患者告之,诸症消失,饮食正常,体重增加。B 超复查,胆囊大小为5

11、.8cm2.6cm ,未见胆囊息肉。停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体会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 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 柴胡、 制香附、 青皮疏肝利胆;厚朴、 元胡、 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 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

12、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药中病机,故疗效显著。方子五方名:清胆汤中医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治法:疏肝理气,清肝利胆处方:柴胡6 克 鹅不食草15 克 延胡 6 克 金钱草15 克 金铃子 10 克 黄芩 9 克 郁金 6 克 通草 3 克蒲公英 12 克 北茵陈 15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此方摘自千家妙方1982 年 7 月第一版,书上说此方清肝利胆屡用屡效,其中的鹅不食草是民间经验,实践证明,此药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书上病例:杨 XX ,男,54 岁,工人。于1974 年 10 月 8 日就诊,患者上腹部闷痛已年余,时有剧痛,疼痛多发生于中午饭后,开始呈持续性钝痛,以后

13、逐渐加剧并向肩胛处放射,乃至大汗淋漓,难以忍受。经X 光拍片(那时还没有B 超吧 ),诊断为胆结石 (可能是胆囊息肉也说不定)患者服药六剂,胁痛大减,亦未见大痛发作,嘱再进药四剂,药后疼痛全消。一月后再去某医院复查,经X 光拍片证实,原见之胆结石阴影已不存在。方子六治息肉方千家药方制法:乌梅1500 克(以肥大肉多者为上,酒醋浸泡一夜,去核,焙焦存性)、僵蚕5 00 克(米伴炒微黄为度)、炮山甲 30 克 ,象牙屑 30 克(象牙屑具有拔毒生肌之功效,现在药铺少有,可用珍珠粉代替,具有同样功效)。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9 克。丸药制成后,装入瓷坛或玻璃瓶内,放于干燥通风处,以防受潮

14、霉烂变质。霉变者切不可服用。服法:此方治疗各种息肉,疗效可靠。成人每服1 丸 ,早、午、晚各1 次 ,白开水送服,儿童量酌减。方子七病友有效方胆囊炎临床治疗体会廖长清廖广剑关键词胆囊炎现代检查传统辨证胆囊炎属传统医学的胁痛,素问缪刺论篇: “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已认识到胆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导致胁痛,但未引起后学之人的重视,而将一切责之于肝。胁肋痛经现代医疗仪器检查,多种胆囊疾病都可以引起,如胆囊炎、胆结石、胆囊肿一 现代检查传统辨证现代影像学运用于临床医学,可以直接观察到人体内脏的实质性变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对同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则无法解释。如B 超、 CT

15、 检查都是慢性胆囊炎, 张姓患者症见:肝区灼痛,口苦, 嗳气则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脉弦数, 舌苔黄腻 。 李姓患者症见:肝区隐痛,嗳气则舒,乏力,口干,舌红少台,脉弦细数。而传统医学张姓症为肝胆湿热,李姓症为肝阴不足。并且提出了同病异治的法则。这就是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各有所长,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两者应有机结合,用现代医疗仪器检查胆囊炎的实质改变,用传统医学分析病理性质。二 气病在胆不在肝一侧或两侧胁痛,走窜无定处,嗳气则舒等症状,传统医学认为是肝郁气滞。B 超、 CT 检查,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见此症状,说明胁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并非单由肝郁气滞,并且从胆为腑在表属阳,肝

16、为脏在里属阴,气清轻上浮属阳,血重浊下沉属阴,故笔者认为气病应在胆而不在肝。又胆主少阳春生之气,主升,今胆囊肿大,影响了气机的升腾而郁滞。胆附于肝,居于肋下,故胆气不升,郁滞而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等气滞症状。三 急性胆囊炎的病机与辨证急性胆囊炎主要由湿热蕴结肝胆,熏蒸胆囊,致使胆囊肿大,阻滞了气机的升腾。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失治或误治形成。但久病入络,临症指南医案.肋痛篇说:“久病在络,气血皆实“ 。并且湿热久羁,湿伤阳气,热耗阴津,或长期恒之疏肝清热,却伤肝阴,致使肝阴不足,脉络失于濡养而痛,如金匮翼方. 胁痛统论.肝虚胁痛:“ 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

17、阴血燥,则脉络失养而痛。”(一)辩湿热湿热在舌苔与大便反应最为明显:( 1 )辩舌苔舌苔厚腻属湿热较重,舌苔薄腻属湿热较轻;舌苔黄多白少属热重于湿,舌苔白多黄少属湿重于热。( 2)辩大便大便干燥属热重或阴虚;大便软溏不爽属湿重。(二)辩气滞胆附于肝,居于右胁,故胆囊炎多见右肋胀痛。若气滞较甚横逆犯脾,脾居左胁,故左胁胁痛或两胁走窜,痛无定处;若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干呕,呃逆,嗳气则舒,若顺经而行则连及肩背。(三)辩阴虚慢性胆囊炎若见舌红少苔或无苔,口干,眼干涩,视物不清多属肝阴已伤。若见腰酸腿软则由阴虚累及于肾,造成肾精亏虚。四 论治胆囊炎由于湿热蕴结,熏蒸胆囊,致使胆囊肿大,影响了气机的升腾

18、,而出现了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等气滞症状,对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的治疗则应清热利胆,理气助胆气的升腾。笔者曾获一民间验方,其效甚速,故命名为速效胆囊煎:柴胡、茵陈各24g, 枳实、黄芩各15g, 青皮、香附、玄胡、佛手、白芷各10g ,大黄 18g, 鱼腥草 30, 水煎服,一日一剂,日服三次。一剂症状减半,三剂症状消失。方中以柴胡疏肝助胆气升腾,茵陈利胆除湿,青皮、香附、佛手、玄胡理气止痛,黄芩、白芷、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枳实、大黄通腑泄热。若大便干燥大黄后下,大便软溏不爽大黄先煎,并加藿香、白蔻,苡仁、化湿之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加泽兰、桃仁、 丝瓜络活血通络。本方面

19、面俱到,真是不可多得之良方。慢性胆囊炎由于久病入络,湿热久羁,致使肝阴虚,故治疗应养肝疏肝,活血通络,药用一贯煎加减:枸杞、白芍、沙参、麦冬、泽兰、杜仲各20g , 生地、当归、茵陈、桃仁各10g, 丝瓜络怀牛膝各30g 日一剂,日服三次。方中以生地为君,滋阴养血补肝,麦冬、当归、沙参、枸杞滋阴养血柔肝,茵陈利胆除湿,泽兰、桃仁、丝瓜络活血通络,肝病累及肾,出现腰痛软者加杜仲、怀牛膝补肾以缓肝痛。注:慢性胆囊炎胁痛久不愈者,加杜仲、怀牛膝疼痛很快便消失,这是笔者之经验。今天上午去医院做了7 月份出院后的第一次B 超复查, 结果如下:超声所见:大小正常,壁厚2 3MM ,欠光滑,囊内可见一个大小

20、约1*2MM 的中强回声,自壁突向腔内,不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后方无声影。肝门部胆总管不扩张,通畅。这次检查结果正如我期望的,要知道,从6 月底开始我已经吃了三个多月的中药了,当时的息肉是56MM 。我的患病情况及当时的治疗情况请参见我8 月初发的一个帖子一篇好文章及一个好药方,其实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两个方子,我着重指的是第二个方子;当时服用的情况是:速效胆囊煎:柴胡、茵陈各24g, 枳实、黄芩各15g, 青皮、香附、 玄胡、 佛手、 白芷各 10g , 大黄 18g, 鱼腥草 30, 水煎服;当时服用了5 剂, 这个方子因为有大黄,所以吃了会拉肚子,因此如果不便秘,可以减掉。我当时就去掉了;其后

21、吃一贯煎加减:枸杞、白芍、沙参、麦冬、泽兰、杜仲各 20g , 生地、当归、茵陈、桃仁各10g, 丝瓜络怀牛膝各30g 日一剂,日服三次。共吃了 25 天,这个方子没什么副作用,吃后我的肝区隐痛及缠绵了两年之久的肋痛都基本消失了,所以当时发贴推荐。再之后,想把息肉彻底吃没了,就参看论坛上的方子,选用了方子一,因为感觉这个方子会更快效一些,结果,真是欲速则不达,吃了 4 天就无法坚持了,太寒凉了!脾胃不舒服。因为服中药,所以我也看了些中医的书,综合自己的感觉,我认为论坛上的方子2 和 3 较好,尤其是方子2,但我现在还没有服,准备最近开始服。再后来,因为要出差及出去培训,没办法再熬汤剂服用,所以

22、开了中药散剂,基本是四逆散加味,方子如下:当归、姜黄、制香附、甘草 各 45g TOC o 1-5 h z 白芍、茯苓、白术、枳实(炒)、柴胡各60g吴茱萸、栀子各30g薄荷 20g将上述药磨成面后过筛,每次服用8g,每日 3 次。 (我家附近的药店有该项服务,专用的粉碎机及筛子)。有了散剂,免除了熬汤药的耗时耗力。服用方法就是用40 50 度的水冲服,我现在觉得一点也不难喝,跟饮料似的。现在还在喝,快2 个月了。以上就是我的治疗过程。其上对息肉的治疗我的看法是,不要过于重视息肉,关键是要消除胆囊的慢性炎症,消除后,炎性胆囊息肉自然会缩小直至消除。其实大多数息肉胆囊都是有炎症的,至于胆固醇性的

23、也无炎症的,我的看法是,经常复查,生活习惯良好、经常运动。方子八胆囊息肉案年某 , 女,36 岁。 右上腹不适五年,加重一年。经襄樊、 武汉、广州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丈夫为某医院普外医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经同类患者介绍于2006 年 2月 25 日来我出就诊。刻诊:右肋不适,痛连肩背,时伴头晕目眩,乏力。体胖,身高 162cm, 体重 89kg , 食欲旺盛。喜食肥肉、鱼类、 蛋类、动物内脏等食物。B 超示:重度脂肪肝,胆囊多发性息肉,最大一个为1.6mm 。慢性胆囊炎。血压: 140 150/100110mmHg 。 血脂三项均高。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为痰浊瘀滞为患,治

24、以化痰祛脂,升清降浊。处方:方一:全瓜蒌30g 、生半夏15g 、焦山楂60g 、苡米 100g 、郁金 15g 、泽泻 100g 、生南星15g 、茵陈 60g 、茯苓 30g 、橘皮10g 、甘草5g、栀子5g、黄连5g、绞古蓝30g、乌梅100g 、僵蚕30g 、浙贝母15g 。一天一剂,水煎服。方二:用炮山甲60、鸡内金90、三七 90、水蛭 90、浙贝母60、乌梅90、共研极细末,一次3g,一天 4 次,吞服。2006 年 4 月 10 日二诊:所有症状消失,彩超示胆囊息肉二个,最大一个为0.5mm. 。血脂已在正常范围。效不更方,继服前方。2006 年 6 月 5 日三诊:各种理化

25、检查均已正常,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体重68kg 。方子九熟芍同气汤” ,其主要功效是保肝(胆)护肝(胆)。凡因肝动气、肝火逆而致的胸闷、腹胀、胁痛胀等诸症有效,对一般肝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方如下:柴胡6 克 白芍 15 克 当归 15 克熟地 40 克 山萸肉 15 克 肉桂粉 1 克 (研粉冲药服)。 中医认为肝属木,最喜疏泄,也最易郁,其与胆互为表里(有关肝胆表里关系,请搜索参阅本人“ 祖传表里用药经验 ” 贴) 。古之医家曰:人之得病,犯色者居其半,气郁者居其半。甚矣!此处曰气郁者,即言肝胆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气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怒、争吵动气;2、心情不开朗,日久郁结;3、

26、工作、学习、生活、生病等压力致郁;4、不当饮食致肝生邪火亦易致郁;等等。肝胆亦主谋虑决断,而人须臾不离此也,故易郁。熟芍同气汤 ” ,其主要功效是保肝(胆)护肝(胆)。凡因肝动气、肝火逆而致的胸闷、腹胀、胁痛胀等诸症有效,对一般肝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方如下: 柴胡 6 克 白芍 15 克 当归 15 克 熟地 40 克 山萸肉 15 克 肉桂粉 1 克(研粉冲药服) 。或问:何曰“ 熟芍同气汤” ?不知肾肝母子关系,子(肝)有病,必求之于母(肾),此母子同气也。以五行论,水生木之谓也。故治肝者,多同治肾也。熟地,大补肾水圣药,加山萸肉之酸,作用互补,力直达肾宫。而白芍一味,最平肝。肝气一平,则郁

27、易解,火易熄。更加当归,此物可补可攻,来生肝血;而又益之柴胡,解郁祛邪,锦上添花。肝肾同气,肝得肾气而日旺,何有郁乎?吾见其谋虑决断之事游刃有余也。而肝气旺,自输于胆,又何虑胆之诸症不克乎?若大怒而致胸胁大痛者,此则肝火甚逆,可加栀子数钱。先泻火,再平、补,方为周全。然栀子亦不可多用常用也。何故?因栀子泻实火,多用则肝必虚,而肝之郁者,其素已虚,多用则伐深,反不利也。此味可一用以出奇,而断不可常用也。人可留意乎?若吐血者,血不归经也,须加黑芥穗引之。而更严重之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诸症,现时方家见其火盛,多喜用、频用龙胆草、茵陈、田基黄等大寒之物泻之,而轻用补胆、助胆之药,虽见一时之暂效,而过后症更变坏,胆之腑实有与其它脏腑不同治法也。而人体之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相比这一课,更需深究之。自拟化瘀利胆汤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68 例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