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十)_第1页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十)_第2页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十)_第3页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十)_第4页
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0)大学说明:这个大学篇并不是介绍大学,只是这些大学中的这些建筑被列为了保护建筑。因此这里涉及的大学大部分还是在政权更替前留下的,所以大学的名字还是沿用以前的名字。 1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复兴中路1195号)19 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是中华民族最羸弱、 最黑暗的时期。这个大学的诞生,直接起因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沿袭数千年的科举制在那时被废除,二是东西方文化在当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德国政府为宣扬其文化,设法在中国办学,扩大其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影响。 1893 年,德国人埃里希宝隆(Paulun Erich)来到上海行医,宝隆目 睹上海医疗卫生

2、事业落后的状况,就萌发了在上海建一所为中国人治病的医院的想法。于是,宝隆和德国医生奥斯卡福沙伯(Schab Oscar von)组成了上海德医公会,1899年宝隆和 福沙伯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1900 年,于张家浜新马路(今凤阳路长征医院门诊部)开办了一所有 20 张床位规模大小的医院。医院建成后取名“同济医院” ,寓意“同舟共济” ,宝隆任院长。宝隆又计划在医院附设一所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培养施诊医生,这一计划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德医公会负责在上海的具体建校工作。 1907 年 10 月

3、 1 日,医学堂正式开学,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 因为 “同济” 既寓意 “同舟共济” , 又是德文 Deutshe(德国的)的谐音,所以宝隆特别看重“同济”二字,于是1908 年将校名加上“同济”二字,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办短短的几年就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经验,同时也赢得了中德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赞赏。清政府先后派亲德派皇室成员荫方及江北镇台王士杰等人来校视察,上海道署等还奏请清廷奖赏建校和出资赞助的德国人士。 1910 年,德国人欲在上海创办一所工学堂。 1911年,德国方面推荐在汉诺威工业大学毕业的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Berrens Bernhar

4、d)来沪在同济主持筹建工学堂。贝伦子利用德国工业界的筹款为学堂购得法华路(后改名拉斐德路, 今复兴中路) 购地 12 亩, 建造新校舍。 1912年新校舍建成,与医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增 设机械、电工专科。在那时的中国,这是屈指可数的得到外国政府资助而不是由教会开办的理工科大学。新校舍东侧新辟筑的一条新马路还没有命名。这时同济德文医学堂的首任校长宝隆因病逝世, 为了纪念他, 就把这条路命名为宝隆路。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并与之绝交,于是把这条路改为以比利时国王名字命名的亚尔培路。1917 年 3 月, 法租界当局派兵占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学校被迫

5、解散。当时正值设在吴淞的中国公学奉命停办,于是学校及学生 400 余人就迁入中国公学原址,另外成立了“同济医工学校” 。 1917 年 12 月定名为 “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之后, “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改称为“同济医工大学” ,于 1949 年 5 月组建了“同济大学” 。 1920 年,中、法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定名为“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并由中法政府同时接管。两国政府各委派校长一人,总揽全校大事。学校设工、商两科,课程均仿照法国模式设置,学校经费由两国平均分担。1921 年 3 月,学校正式开学,学生达400 余人。 1923 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6、校务一度停顿。同年,停办商科,校名更为上海“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 。 1946 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改名为“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 2 复旦大学(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由马相伯创建于 1905 年, 原名为复旦公学。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1911 年,辛亥革命如疾风暴雨,学校一度停办。 12 月中旬校长马相伯、 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鸿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 1912 年五 5 月 5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

7、,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于右任(时任临时政府交通部长)汇报后,当即决 定拨补助金一万元, 然后教育部立案。 1913 年 3 月 1 日,复旦重新开学。 3 月 20 日,宋教仁被刺。 5 月 3 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 1916 年 6 月,袁世凯帝制失败,羞恨而死。当年国庆,复旦师生兴高采烈,演剧三天。 1917 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李登辉先生 19171937年担任校长。1918 年, 李登辉先生去南洋集资了 15 万, 在江湾买了块地,即是今天复旦之基础。1949 年之后,

8、 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重点大学之一。 毛泽东同志于 1951 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 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 3 南洋公学(华山路1954 号)盛宣怀是中国第一代从事洋务的实业家,洋务派领袖之一,他竭尽心力创办中国近代的企业、铁路、航运、银行、煤矿和邮政通讯。在办洋务办实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书院进行改革的意见,并立即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光绪二十一年,即 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首先创办了中西学堂( 1903 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即今日天津大学前身) 。这是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次年春,他在上海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盛宣怀加紧了对南洋公学的筹备。南

9、洋公学诞生后,时任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聘请他的同乡何嗣煜担任总理(校长) ,又聘美国传教士、前南京汇文书院(后改名为金陵大学)院长福开森担任监院(西文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 ,还任用了前梅溪书院负责人张焕伦为总教习(中文教务长) 。从光绪二十二年至光绪三十一年,盛宣怀一直任南洋公学督办。在此10 年间,他是公学校务的最高决策者、最高主管人。 10 年里,公学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低到高, 走过了一条巩固、发展、 壮大之路。 所有这一些, 都与创始人盛宣怀苦心经营、执着追求密不可分。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春, 盛宣怀辞去由南洋公学更名的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督办一

10、职。 1921 年,学校与唐山工专、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分设上海、北京、唐山交通大学三校。 4 雷士德工学院(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把上海视为自己的户籍,希望上海发展强大,他的遗嘱明确说明要在上海建立一所医工学院。 1934 年雷士德工学院在虹口(今长治路505 号海员医院)建成开学,次年,雷士德医学院(今北京西路1314 1320 号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落成开学。1932年上海发生一 二八事变,日军生动飞机轰炸上海,上海城市遭严重破坏,飞机在战争中所起作用被国人进一步认识,于是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一股“航空救国”的浪潮。雷士德工学院主建筑的平面与立面酷似一架凌空展翅的

11、战斗机,而飞行的方向为正东北方,这确实是一个大胆明确的设想。而建筑的细部及窗架多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装饰,显示这是一所工学院,堪称上海众多建筑中建筑形态与用度结合得最好的建筑。从雷士德基金会开始工作至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几年里,基金会投资兴建了仁济医院新楼,所以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 。投资在虹桥路兴建的上海聋哑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雷士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但根据他的遗嘱,学校不设宗教课程与教育,不使用其他学校教材,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雷士德工学院于 1934 年

12、开学, 1944 年停办,培养出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雷士德工学院和附属中学占地10000 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 19900 平方米, 由德和洋行鲍斯惠尔设计,平面呈“丫”字形。地上 6 层,地下 1 层,六层,即顶部有圆顶的塔楼, 塔楼四周是券窗。 主楼两翼是 4、 3、 2 层跌落。两翼的墙顶上装饰有雉堞形状。建筑远看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轮船,近看又有欧、美议会大厦的丰姿。从空中俯瞰,大楼像展开机翼的飞机。有人说,这是完了雷士德“发展航空事业是中国兴盛的必由之路”的夙愿。大楼主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墙的底层勒脚石砌,上部贴的是浅色的面砖。底层前边有一排尖券门的外廊,上边是阳台。而至五层贯

13、有券形装饰框。大楼的外观是英国哥特式与装饰艺术派结合。大楼前面有座庭园,内有亭台、喷水池和假山,楼后是大礼堂。 5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630 号)熊佛西楼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上戏的第一位校长熊佛西先生。熊佛西(19001965 )是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新兴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1920 年考入燕京大学,燕大毕业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戏剧, 1926 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到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戏剧人才。熊佛西长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戏剧青年,为中国的戏剧事业作出了贡献。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熊佛西楼是上戏的“老人” ,见证

14、了上戏的历史。那时它并不叫熊佛西楼,而是德国华侨在上海的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强行占据了德国人在上海原迈尔西爱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 号)建造的乡村俱乐部,平时喜欢休闲聚会的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在沪西的美丽园中又重新修建一座乡村俱乐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在这个乡村俱乐部成立,当时由熊老先生担任校长,后来该楼就被命名为熊佛西楼,不久它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建筑正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大量的留洋建筑师从国外回来登上了国内早期的建筑舞台,当时的很多建筑融合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而熊佛西楼就是其中代表。它既不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

15、巧玲珑的性格特征,也不属于粗犷、张扬、个性十足的建筑。 它的美学手段不是炫耀、 喧闹的, 而是含蓄、 宁静的。它如同一杯好酒,在细细欣赏之下,你会发觉它的体量与线条的比例关系是如此和谐。熊佛西楼的正前方是一片草地,右边与另一片草皮隔路相连,左边是上戏著名的新实验空间,后面则是一栋现代型红色建筑,熊佛西楼地处中间,凭借自己的空间关系融合了四周各不相同的一切。在这幢楼里,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浪漫的故事,楼里楼外曾经留下了一代才女张爱玲踯躅、 感伤的脚步, 蕴藏了她人生无尽的悲凄。很多人认为在倾城之恋 、 半生缘 、 金锁记这些张爱玲的惊世之作中,似乎就蕴藏着该楼的倩影!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后,熊佛西楼遭

16、受了很多创伤, 1999 年,上戏按建筑原样对其进行了恢复与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沪江大学(军工路516 号)沪江大学创办于 1906 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 1906 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 . 1909 年开设浸会大学堂。 1911 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上海浸会大学) ,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 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

17、914 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 并确定校训为 “信、 义、 勤、 爱” 。 1917 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1928 年 1 月, 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 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 ,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1929 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 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 1938 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

18、绝。同年 4 月 7 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 1938 年 4月 7 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 1945年 10 月 1 日正式复校, 1946 年 2 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7 圣约翰大学(万航渡路1575 号)在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还是外国人办的。作为贵族化的高等学校,圣约翰大学在国内应该是最早的了。上海开埠后,传教士随着传播宗教把西方的文化、教育也带进了上海。 1865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办了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到了光绪五年

19、、 1879 年,美国籍主教施约瑟把这两家书院合并了起来,在苏州河的南岸的梵皇渡码头建校园,按照美国大学的形制创办了圣约翰大学。 1881 年起改为英文教学为主, 同时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圣约翰大学是一所在美国华盛顿注册的大学,所以具有美国国内大学的地位,它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美国一些大学的研究生院。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声名远播,特别是英文教学非常有名。 学校出了许多人才:颜惠庆曾任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外交部长。施肇基历任民国政府驻英、美的公使, 1923 年任外交部长,参与筹建联合国。顾维钧 24 岁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27 岁任北洋政府驻美国公使, 34 岁任外交部长。 1945年出席

20、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并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刘鸿生。作家林语堂、建筑大师贝聿铭、会计师潘序伦、出版家邹韬奋、名医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宋氏家族的宋子文、宋子良等也都是圣约翰大学出来的。圣约翰大学还是上海现代体育运动的创始之地。上海最早的现代运动会就是在圣约翰礼堂前的广场上开的。对圣约翰大学贡献最大的是卜舫济。学校自创办, 到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正式命名圣约翰大学,到 1949 年上海解放,共73 年历史,而卜舫济掌握权力长达52 年之久。光绪十二年、 1886 年卜到该校教英文。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任校长,他始终站在为美国、为教会服务的

21、立场上,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了许多的工作。他是中国通,写了中国史纲 、 上海简史 、 上海方言教程等著作。他对圣约翰大学的校舍建设花费了许多心血。光绪十八年、1892 年他到美国四处奔走, 为学校筹了许多款子。 先后建了13 座教学楼、 32 座宿舍。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他返回美国。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无比眷恋的上海、回到倾注半生心血的圣约翰大学。 1947 年病逝,葬于静安公墓。1239号)1927 年 8 月, 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最初由德国人 创办的同济医工大学并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 年),国立同济大学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 (1937 年) , 国立同济大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之一。原因主要是在同济在德国人建立和控制期间,由于继承德国大学传统,建立了完整和齐备的医学和工学,学风严谨。当时,同济大学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同济的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