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_第1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_第2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_第3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_第4页
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境遇下中美青少年德育比拟研究【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展,互联网在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不断显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美国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其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已趋于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从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完善法制教育等方面着手,不断开展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模式,以适应网络技术开展的需求。论文关键词:网络,中美德育,比拟一、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截止2021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到达4.2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31%,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7%【1】,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参与者

2、的重要群体。与此同时,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不断显现,在活泼青少年课余生活、为青少年带来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信息,给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这给我们在网络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互联网技术的互动性改变了道德教育主客体地位对从事德育的工作者来说,其主体地位有所淡化。网络技术的开展为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即青少年德育工作将不再存在固定的实施教育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一般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通过教师、课本、图书馆、实验室等途径学习。在互联网世界中,所有网站网页的制作者都可以算作是实

3、施教育的主体,学生求知的范围和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宽。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大学、检索数据库、调用网上专家系统、访问世界各高校的图书资料等新途径追求知识学问。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师主体地位淡化的同时,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淡化,原本存在于青少年心目中道德教育实施者的公信地位也逐渐衰退。从受教育者的青少年来说,其主体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学什么,不学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内容和方式主动的选择者和构建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的青少年已占据主体地位,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各类信息的发布者并且能够与教育者直接进行虚拟对话

4、;,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2、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冲击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在互联网技术产生以前,青少年接受信息的来源是播送电视、报刊杂志,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其中不良信息已被过滤,而网络的开展改变了这种稳定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是开放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暴力信息、黄色信息和垃圾信息时时刻刻会出现在网上上网者的视野中,尤其是一些敌对势力在网上大肆以所谓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制造谣言,不断利用网络对我国政府进行攻击。而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虽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开始具有独立性,但其判断根据多以实际经验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心理,容易接受

5、新鲜事物,具有反叛精神。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会让社会经验欠缺、区分能力低下而又充满梦想、好奇的青少年,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走向误区,在无所防范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不良信息,受到身心的侵害。3、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混乱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展,互联网逐步进入web2.0时代,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网民的参与性,而这种网民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的环境和仿真的世界中,时空重新得到统一,对于在其中进行交流、联系的主体的人们而言,其性别、年龄等等信息都可以被隐匿或者进行虚构,人与人之间不必像传统的那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而是跨越地域和时

6、间限制,通过角色扮演建构了具有某种共同价值取向和情感归属的团体。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匿名使得网络参与者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道德监督和约束,助长了他们的精神麻木症;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社会后果,逐渐令人失去道德感和责任意识。对于青少年来说,受到不断增强的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选择蜗居;在网络世界中随心所欲;地享受着自由;的快感,而这种用梦想代替现实的虚拟空间,会使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厌恶现实生活,而真实的人际交往那么大大减少,无法面对现实社会。二、网络时代下中美德育比拟青少年道德危机已经是世界各国普遍所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美国也是如此。当代美国青少

7、年的一个特征就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却相对冷淡了。尤其进入网络时代,过多的参与虚拟世界的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很好地对待职业 个人生活和政治,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面对互联网技术对青少年传统道德的冲击和瓦解,美国社会也不断重视和强化了青少年德育工作,但与中国青少年德育工作相比,美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在目标上和方式途径上又不尽相同。1、网络时代两国青少年德育目标比拟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2】。可以看出美国道德教育是以培养

8、国民的公民意识为根本的。在网络环境下,美国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围绕公民意识教育这一中心所进行的。2001年1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在得克萨斯州召开了全美图书协会中东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它包括五大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假设干个子项。其中标准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3】。美国的道德教育目标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网

9、络德育虽然起步晚,但是也制定了相应的德育培养体系。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阶段: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与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标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变化及其对工作、

10、社会的影响;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标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4】。这些指导纲要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青少年德育的标准化开展,有利于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网络德育的体系。2、网络时代两国青少年德育途径与方式比拟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开展,新的互联网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除了开展传统的通过法律、政策、宗教等教育途径的标准和引导以外,也逐步完善了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德育的新途径。首先是对青少年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青少年认识网络伦理道德重要意义。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制定了

11、一个重要原那么:所有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伦理道德教育。为此精心制定了学生上网公约,明确了攻击计算机网络和恶意发送不良信息是不道德的。进校培训结束之后,学校组织一次网上考试,成绩到达要求者才能使用校园网。其次是以网站的形式进行网络平安和网络法规教育。网络伦理的网上教育课程,现在已经普及大学和社区学院了,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标准,和专业开放式的讨论区,并有专业专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何应对互联网对传统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近年来在我国已经受到重视,针对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工作也不断开展,主要是在校园中开展网络伦理主题教育活动。200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

12、、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着名高校的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建议。与此同时,全国1000所高校发放和张帖5000套网络文明工程宣传海报,号召大学生文明上网。其次是制定相应的网络伦理课程,编制网络伦理教材使网络道德教育走向正规。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在计算机根底课中讲授信息伦理及相关的信息规章制度的专题,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增强信息法律和道德观念,提高信息伦理自律的意识【5】。华中科技大学责编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一书,作为该校本科生网络伦理课程的教材。三、网络时代中美德育比拟的启示通过对网络时代中美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与途径;两个维

13、度的比拟,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面对信息化过程中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都高度重视,都力图找到学校传统教育之外的方法,探索道德伦理教育的成效,从而到达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中美两国针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的目标来看,都要求青少年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要做文明网民;从途径来看两国都把网络道德伦理作为青少年课程中加以重视。但美国网络伦理教育的目标是站在个体自由的原那么和立场上,以鼓励、鼓励、规那么、忠告、体验等具有人性化的网络道德准那么教育青少年学生,而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目标要求网民始终要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美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使用渗透式德育模式,德育工作者把网络德育积极地渗透到各科教学环境

14、中,德育方式方法丰富多样,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于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模式进行网络德育的灌输【6】。经过比拟分析,面对网络技术对青少年德育提出的挑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1、强化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十分重视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这些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强化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意识要与学校的德育相结合、相适应。要把网络伦理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系统,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到达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道德人格的积极健康,和谐融洽。2、加强

15、家庭教育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配合作用,鼓励青少年科学运用网络家庭是青少年的人生起点,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素质和言行举止将影响孩子一生的价值观,这是中美家庭教育所共同的。美国父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对待网络问题上,美国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监管的同时,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行争取的引导。这对我们中国父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应对孩子上网进行必要监控;不要因噎废食禁止孩子接触电脑,而要保持和鼓励孩子科学用电脑爱好。3、完善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使青少年自觉提高抵抗不良信息能力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我国网络犯罪数量逐年上升,

16、犯罪主体年龄呈现下降趋势,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比比皆是,他们成了当前网络犯罪的主流。制裁犯罪的有效手段是法律,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是法制教育。自1997年至今,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最高人民法院等13个部门都参加了对网络的管理,共公布近40部法律法规,对于标准人们的网络行为起到较大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其与网络建设的速度相比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一方面,立法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必须加强网络法治教育,使青少年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合法公民,在网络社会中也成为合法公民【7】。通过中美两国网络德育的比拟分析,我们总结出,政治民主体制、经济开展水平、家庭教育观念等几方面的差异,产生出两国各具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从历史上看美国是网络道德教育最早建立的国家,现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这值得我们积极学习借鉴。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积极配合,齐抓共管,以促进适应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