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_第1页
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_第2页
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_第3页
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_第4页
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肉鸡产业如何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我国鸡肉消费水平 2007中国禽业发展大会会议特邀发言 原发表日期: 2007-09-25原作者: 北京华都肉鸡公司 佘锋文章来源: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从 1984 年开始, 中国现代肉鸡业迈开了成长的第一步。在没有任何国家经济补贴的情况下,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肉鸡产业以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农牧业领域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鸡肉产量由 1984 年的 135.8 万 T 增长到 2006 年的约 1050 万 T ,增长了 6.73 倍;人均鸡肉消费量也由 1.03kg 发展到约 8 kg ,增长了 6

2、.77 倍,鸡肉已成为仅次于猪肉的中国第二大肉类消费品。 一 中国肉鸡产业现状 1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迅速 1984 2006 年,国内鸡肉产量增长了 6.73 倍,鸡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持续提高。 2006 年,我国的肉鸡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 13.04% ,比 1984 年的 6.2% 提高了约 6.84% 。从 1995 年开始,中国肉鸡产量超过欧盟,是第二大肉鸡生产国。(见图 1 ) 图 1 例: 2005 年世界主要地区肉鸡产量比较(单位:千吨) 数据来源与 FAO 网站 2 肉类生产结构不均、人均鸡肉消费量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膳食的肉类消

3、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猪肉为代表的红肉消费比重逐年递减,而以鸡肉为代表的白肉消费比重正在逐年递增。传统肉类消费结构中的主流消费品猪肉, 1982 年占 83.6% ,预计 2006 年已经下降到约 64.6% ;而鸡肉 1982 年为 5% ,预计到 2006 年的已持续上升到约 13% 。 但我国的肉类生产结构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 2006 年,鸡肉、猪肉产量分别占总肉类产量的 26% 和 38.5% ,但中国比世界鸡肉占有率还低 13% ,而猪肉却比世界高 26% 。 2006 年,我国的鸡肉消费总量仅占肉类消费的 13.04% ,远远低于猪肉消费所占 64.

4、55% 的比重。 同时,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水平很低。国内消费者错误的认为 “肉鸡含有激素”,主动抑制鸡肉消费;我国生活发展水平还不高,消费者的肉类消费习惯还偏重猪肉,这些使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水平还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以目前世界主要地区来说,美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 43.67 kg ,加拿大人均鸡肉消费量 32.14kg ,欧盟人均消费量 15.6kg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人均消费量也达到 33.3kg ;台湾地区人均消费量也有 28kg ,这些都远远高于我国人均 8kg 的水平。尽管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正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要达到世界平均的 10.1kg / 人的消费水平,每年还需要增长

5、 300 万 t 以上的鸡肉产量(见图 2 、图 3 )。 图 2 部分地区人均鸡肉消费对比(单位: kg/ 人) 图 3 部分国家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于 FAO 网站、中国人口信息网 3 鸡肉是世界公认的最具经济优势的动物蛋白来源 与猪肉、牛肉相比,鸡肉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比较优势明显。每生产 1kg 肉,猪肉需要消耗饲料 3.5 kg 左右,牛肉则需 6 7kg 饲料,而鸡肉仅消耗饲料 2kg 以下。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引进美国的 AA 种鸡到现在, 2kg 肉鸡的生长周期已从 1984 年的 49 天缩短到 2007 年的 35 天;料肉比从 2.05 下降到 1.62 ;

6、同为 49 日龄, 1984 年肉鸡平均体重为 2kg ,而 2007 年为 3.23kg ,日增重增长了 25.1g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肉鸡产业的生产性能得到持续改进。我国在引进良种的同时,不断改善鸡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环境,鸡肉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使肉鸡的生长周期更短、耗料更少、销售价格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竞争力,既满足了消费者动物蛋白的消费需求,又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开支,有力推动了鸡肉的消费增长。 4 鸡肉产品出口量不足 从国际市场看,世界鸡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目前,进口鸡肉的国家达 200 个,但我国出口的只有 10 多个国家,且多为鸡肉熟制品,而

7、美国、巴西、泰国等国的出口比重都要远远高于我国。 2005 年,美国鸡肉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 16.63% ,巴西占到 33% ,泰国占到 32.69% ,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鸡肉生产国, 2005 年的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 2% , 2006 年的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约 2.13% (见图 4 ) 图 4 2005 年部分国家出口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 FAO 网 5 产业集团化趋势明显,但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目前的鸡肉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 13.04% ,但肉鸡产业的集团化、产业化程度却非常高,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正在崛起。 2004 年中国肉类 50 强企业中,鸡肉企业占 33% 。 2

8、005 2006 年中国名牌产品中,肉类制品 24 个,其中禽肉产品 12 个,占肉类产品的 50% 。 2006 年公布的 17 家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企业中,肉鸡类企业 10 家,占到 58.82% 。肉鸡产业是中国农牧业中集团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也是中国竞争力非常强的产业之一。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集团化、产业化程度还是不够。美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超过 20 亿只,而我国最大的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肉鸡仅 1 亿只;美国前十位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 72.3% 的鸡肉,而我国前十位累计不到 12% ,差距还非常明显。(见表 1 ) 表 1 美国前十的肉鸡公司排名 排名

9、公司名称 年屠宰数量(万只) 年产鸡肉(万吨) 累计占年产鸡肉 % 总计 891981 1566 1 Tyson Foods, Inc. (泰森) 215976 354 22.6% 2 Gold Kist, Inc 78710 146 31.9% 3 Pilgrims Pride Corporation 79243 137 40.6% 4 ConAgra Poultry Cos. 77646 116 48.1% 5 Perdue Farms, Inc. 59777 112 55.2% 6 Wayne Farms, ContiGroup. 27655 66 59.5% 7 Sanderson F

10、arms, Inc. 26964 55 63.0% 8 Cagles, Inc. 26964 53 66.4% 9 Foster Farms 31431 48 69.4% 10 Mountaire Farms Corporation 21167 45 72.3% 6 肉鸡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据测算,整个肉鸡产业链为 4000 万农民提供了生计,相当于农民总数的 5% ;为农民创造纯收入 600 多亿元。 肉鸡产业是粮食转化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也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每年消耗 饲料粮 2200 多万吨,其中消耗玉米 1500 万吨, 大豆 700 多万吨。 二 市场困境

11、 1 产业政策不明晰,行业内缺乏完整的产业规划 从 80 年代我国肉鸡产业的起步之初开始,我国肉鸡产业就是在没有任何国家经济补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长期以来,对于 我国的肉鸡产业, 政府部门之间及与产业界、学术界之间对该产业发展存在意见分歧,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措施, 甚至没有相应的统计报告和产业分析, 更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面临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冲击时,当原料成本上升、国内鸡肉价格上涨时,行业内的应对措施就显得乏力,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重复建设、盲目竞争的现象尤为严重,这已日渐成为阻碍我国肉鸡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2 行业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随着我国肉鸡产业的逐步发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渐突出。目前,我国肉鸡产业的业内组织已具雏形,但其作用还没有得到业界的充分认识。业内管理分散,企业参与度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其协调发展、规范管理的能力还非常薄弱,不能对全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强行业组织的建设,是解决当前行业内诸多问题的关键。 3 国内市场消费还存在误区 有部分专家、学者曾认为“肉鸡含有激素”。这种观点在国内消费者中还普遍存在,是当下影响国内鸡肉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实,肉鸡良好的生长特性,来源于遗传性能的改进、饲料营养的改善和饲养环境的提升。众所周知,肉鸡的生长过程中不可能使用激素,激素的使用反而会增加肉鸡的饲养成本。

13、但要改变消费者的这种消费观念,还将是一个长久的艰巨的难题,需要更多人来参与推广。 4 行业宣传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肉鸡行业一直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宣传,外界对我们的了解很少,我们在农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 我国肉鸡行业的 20 多年里,还没有出现多少叫得响的品牌。行业内品牌战略意识不足,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基本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品牌推销理念。这都还需要我们肉鸡行业工作者们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长时间里进行更多的宣传。 5 出口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于目前的鸡肉行业来说,国际市场针对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阻碍我国鸡肉产品正常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由于我国疫情监控体系未能

14、与国际接轨,国际市场针对我国实行“一地疫情,全国封关”措施,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的国际市场开拓。 6 进口猛增,严重扭曲了国内市场布局 鸡肉进口的迅猛增长,已经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国内鸡肉市场布局,而且进口产品还多是国外市场不需要的鸡副产品。 2005 年我国鲜冻鸡肉尤其是杂碎进口达到 38 万吨和 3.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 和 117% 。 2006 年进口猛增至 58 万吨和 4.6 亿美元,分别增长 54% 和 38% ,同期鲜冻鸡肉出口 9.7 万吨和 1.3 亿美元,同比降低 24% 和 22% 。 2007 年 1 4 月,进口达 25.9 万吨和 2.4 亿美

15、元,同比增长 51% 和 77% 。 三 开拓办法 1 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划 为促进 我国肉鸡产业向着国际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缩短与国际同行业的差距;并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性指导,促进我国肉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划,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行业规划的制定,需要官、产、学、银的共同参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共识,推进各层面内的中国肉鸡产业宣传;为政府部门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中国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 强化行业组织职能 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我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行业内形成共识,充分认识行业组织在沟通协调、市场开拓、统筹调控、

16、宏观布局、统计宣传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增强行业组织的职能,扩大企业的参与度,强化行业组织职能 。 3 全国范围内加强对鸡肉营养性的宣传,引导健康消费鸡肉产品 鸡肉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供应充足、物美价廉的优质肉类。其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一高三低”的营养特点,使其作为健康肉类食品而不断地为大众所接受。 生产成本的逐步降低,使鸡肉成为了肉类消费中价格低廉的消费品。在目前人口增加,国内资源短缺,肉类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动物蛋白消费增长的情况下,鸡肉作为最实惠的低成本动物蛋白来源,应该成为国民动物蛋白消耗的主流,并可以作为国家储备肉进行储存。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高脂肪、

17、高胆固醇含量的红肉消费加以节制,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量的白肉 ( 主要是鸡肉 ) 取而代之,鸡肉成为最受欢迎的肉类食品。 但目前,国内消费者仍存在“肉鸡含有激素”的观念误区。因而,如何逐步消除该误区,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加大鸡肉营养价值的宣传,引导合理健康消费,将成为影响我国鸡肉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4 以加入 OIE 为契机,建立官方兽医制度,推进 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与目前国际通行的动物防疫体制不相适应,成为国际针对我国实行“一地疫情,全国封关”的重要原因。改革目前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已显得急为迫切。 我国应结合国内实际, 借鉴国

18、际经验,以加入 OIE 为契机, 引入国际通行和公认的官方兽医制度,推进国家官方兽医与地方官方兽医相结合的 官方兽医制度的建立 ,省级地方官方兽医对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检验监督,对省级区域内的食品流通安全性负责;国家官方兽医对全国流通和对外出口的安全性负责;并 积极与国际动物防疫体制接轨,完善 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与 OIE 的沟通,使国际社会认可我国以省为疫病防控单元的防控体系, 避免“一地失火,全国遭殃”的不利局面再次出现。 5 以“五统一”管理为核心,结合中国国情,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我国肉鸡产业近 20 年的对外出口,为我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农民增收困难,“公司 + 基地 + 标准化”的饲养模式,既可以带动农民致富,又有效的保证了肉鸡产业链条的生物安全,对“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生物安全监控体系的严格执行提供了可靠保证,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继续坚持推进“从源头抓起,全程监控”的安全管理体系,保证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和统一屠宰加工的“五统一管理”的严格实施,使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6 扩大鸡肉产品的深加工,是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