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名城 武威历史名城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 121 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西南依祁连山,东靠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南与兰州、白银接壤,北和金昌、张掖毗邻。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海拔13673045米,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南高北低。境内有灌溉绿洲、荒漠、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带及沙漠、浅山地带,是甘肃的缩影。
2、武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2100 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公元 121 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三国时,魏文帝因这里地处西方气候寒冷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从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
3、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在这块土地上萌生繁衍的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起过多彩的浪花,西凉乐舞、狮子舞以及李益、阴铿等著名诗人,都曾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谱写出无数壮丽的篇章。 武威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和沧桑更替,更加英姿雄发。 5 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60 多处可供游览观瞻的文物景点, 4 万多件珍贵的馆藏文物,构建成凉州恢宏壮观的历史文化长廊,不断涵养、壮大着这座古城的文化根脉。巍峨峭拔的祁连山,麦黍飘香的走廊绿洲,秀丽多姿的山区草原,恢宏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绘成了这方水土独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
4、形地貌。在508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25 个民族组成的百万凉州人民用双手在新时期中绘制出了神奇壮美的凉州新画图,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现代文明。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人文自然景观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建于明正统四年,号称“陇右之冠”的武威文庙;元太子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会晤的百塔寺遗址;古朴壮观的丝路名刹海藏寺;佛教胜地鸠摩罗什寺塔;历经千年的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沙井子文物遗址和古长城遗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省市级文物保护点 540多处
5、。目前,馆藏文物 4.7 万多件,突出的代表有“一马”(马踏飞燕) 、“一碑”(西夏碑) 、“一寺”(白塔寺) 、“一窟”(天梯山石窟) 、“一塔”(罗什寺塔) 、“一庙”(文庙) 、“一堡”(瑞安堡) 。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处、国家4A 级景区 2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3 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1 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武威城,浑身散发着厚重的古城气息和别样的历史 风韵,但凡去过武威的人们都会为之迷恋或倾心。翻开历 史的一页才知道,武威城,古时称姑臧城,史书记载最早 为匈奴所筑。后到前凉时期,经张轨再次修筑扩建。从
6、 而,姑臧城一时成为古西北政治、军事的中心和重镇,古 代中国与西域经济交流的都会和民族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姑臧城,武威历史上最早最古老的城,且缘自匈奴。匈奴族兴起于漠北阴山一带,是一个“逐水草迁徙,毋 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IT的游 牧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 以北地区。秦二世元年(前2 0 9年)匈奴首领头曼为其 子冒顿所杀,冒顿继单于位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迅 速强大起来,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 6 6年),匈奴击败月氏,占 领了整个河西。从此,河西成为匈奴人广阔的牧场。据史记、汉书记载,匈奴右方王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 邪王、
7、休屠王、折兰王、卢候王等七八个王。其中武威一 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今民勤县、凉州区交接地带的四坝乡三岔村筑有休屠城,作为王宫。凉州城匈奴人称为盖臧城,汉人依其发音讹称为姑 臧。匈奴统治武威时期,大力发展畜牧经济的同时,不断 侵扰汉朝北部和西部边境。汉武帝时期,曾派骋骑将军霍 去病率万人由陇西,进入河西过焉支山(今永昌、山丹交 界处),斩首九千级,获得了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 去病深入祁连山,打通了整个河西走廊,浑邪王为了表示 投汉的诚意,杀死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渡黄河,归附 汉朝。由此,姑臧城犹存,但匈奴从此衰落,逐渐与汉族 融合。姑臧城,在历史上一直是繁华之地。东晋时,前凉、 后
8、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尤其前凉张氏,从奠定 立国基础的张轨到张天锡共九传,七十六年,在此期间对 姑臧城城垣进行了扩建,并“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水经注弓|王隐晋书),使姑臧城富丽堂皇,名扬四 海。姑臧故城,史书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说在武威城 西北。后汉书光武帝记唐李贤在注释中有“武威郡,故 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一种说在武威城东北二里。明一统志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 里”。清乾隆武威县志中也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 三是说在今武威城。大清一统志记载:“姑臧故城,今武 威县治”。上述三说,除第一种外,其余两种都有其合理的一 面,只是表述不够准确罢了。如故城在
9、县城东北二里说, 就很有道理。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遗迹可以作证。首 先,在武威县城内有前凉王宫殿遗址。明仿唐景云二年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说:“大云寺者,甘凉州牧张天锡开 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西夏为护国 寺。大云寺的古钟楼及楼上铜钟至今犹存。今和平街小学 及武威酒厂均为大云寺旧址。其次,在武威城内有前凉张 骏南宫旧井和汉武威郡署内发现的“澄华井”石碣。这些记载 很重要,对考证东晋和东汉姑臧城故址提供了珍贵的资 料。安国寺在今海燕商场及其以南的供销社招待所所在 地。武威郡署内澄华井中掘生的“澄华井”石碣,是著名的大 书法家张芝所书。张芝为张奂的长子,东汉桓帝延熹五、 六年(公元1
10、6 2、1 6 3 )间,张奂任武威太守。东汉武威郡署,清为凉庄道署,今为武威市人民政府。休屠王时期的姑臧城范围有多大?形状又如何?也许 时间过去得太久远,人们概念模糊。但前凉姑臧城的城址 建在匈奴姑臧城的基础上,史学家据此绘生了大致的轮 廓。通鉴卷二一九说:唐肃宗至德二年(7 5 7 )春 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 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 五,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中使刘日新以二城兵攻 之,旬有七日,平之”。胡三省注:“武威郡,凉州,治姑 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张氏据河西, 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余二城未知
11、谁所筑 也”。元和郡县志说得更形象: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 两翅,名为鸟城”。资治通鉴有载:“姑臧城东西门外,7勇泉合于城 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 此敕,以释汝疑”。其中描绘的姑臧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今 古城故址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东面有杨家坝河由南向北流 到郭家寨六组后,向西拐弯又向北与石羊河衔接;西面金 塔河水分叉经小沙河向北流入石羊河,入民勤沙漠。姑臧故城址正处在两河之间宽阔平坦的台地上。台地北面土层较厚,达三米以上,南面土层较薄,不足一米,便是枯石。这与张骏在城南石头滩建南城的记载也是相符的。 晋 书索靖传2 “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日:此后当起宫 殿。至张骏
12、,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党寿山指出,前凉姑臧七城主要应该在今天武威城的东城区和城郊的金羊镇新鲜、郭家寨两个村。它的布局:南北七里,五城以凉州区政府为中心,南起明清一条街,北至郭家寨村北、杨家坝河南岸,东到光明巷,西至市政府,再向南北延伸至终点。东西二城,连接以区政府为中心的中城,东到杨家坝河以西的园艺场,西至西城区大井巷,南邻东西大街,北接北一环路。城与城之间如果是“厢各千步”,说明七城的大小基本是相等的,东西三城各宽一里,南北合中城为五城,每城各长1 . 4里。姑臧城,这座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古城。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
13、,装饰华丽,成为古凉州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晋书张骏传:“太宁三年( 3 2 5 ),张骏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后凉录:“(吕)篡召吕弘妻及男女 置东宫,厚抚之”。晋书张重华传:“永和二年(3 4 6),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 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段龟龙凉州记:“吕篡明光宫 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现为帘箔”。三辅录事卷二:“未央 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现为帘箔,处 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具豪华富丽程度,由此 可见一斑。这些建筑有国王和王后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 寝;有举行大典、宴请宾客和作为书斋用的堂、坊;有用 于宗教信仰的观、寺、塔;有
14、祈求平安、供浏览观赏的楼 阁、池、台。上述临渊池、闲豫池、灵泉池、万秋阁、紫 阁、逍遥园现已荡然无存,但保存下来的灵钧台、海藏 寺、罗什寺、大云寺等建筑,依稀可寻昔日古建筑的特 色。姑臧城,它那长长的像卧龙一样的城市规模和格局, 多姿多彩的宫殿建筑,是武威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虽 然经过历史的洗涮和岁月的沧桑,姑臧城已经是“凉王宫殿 尽,芜没陇云西”,但今日武威城的建筑和风貌,依稀还有当初姑臧城的风韵和灵致武威 三国 - 魏- 凉州 (公元 262) 西晋 -凉州 (公元 28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 5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
15、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当时武威都下属姑臧、张掖、武威郡、休屠、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围 10 个县,治所在故臧。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是,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8 处,馆藏文物 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
16、3 件,一级文物 177 件,二级文物 346 件,三级文物 758 件,突出、“一碑”(西夏碑) 、“一寺”(白塔寺) 、“一窟”(天梯山石窟) 、“一塔”(罗什寺塔) 、“一庙”(文庙) 。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
17、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3 处,雪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1969 年 9 月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为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 1984 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龙雀”等多种名称。马长45 厘米,宽
18、 10.1 厘米,通高 34.5厘米。作者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力学与铸造原理为一体,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为了表现奔马超越飞鸟那一刹 那间的情景,作者刻意将马的两条前腿一前一后,有力地跨越在飞鸟之前,左后腿直挺在马身之后,右后腿马蹄轻轻触及鸟背,使飞鸟回首惊望,自叹不如。通过奔马与飞鸟速度之强烈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这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构思,赋予奔马以旺盛的生命力。作 品整体构思巧妙,细部构造恰到好处,各部位大小比例适当,位置准确,整体造型优美无比。马的躯体壮实,颈部如鹤颈卓立,给人以稳定之感;马张嘴嘶鸣,尾巴上扬,四条腿又作飞奔状,给人以动感。整个造型
19、设计奇绝,表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铜奔马的制造,极巧妙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问题。即用一只展开双翅,有着长宽尾巴的飞鸟作为马蹄的支撑点,使马的着地面积扩大,站立不倒。同时,飞鸟 又位于马腹下前部,马蹄在鸟背上,恰是奔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稳定程度。马的前右腿和后左腿向前后伸直,另外,两腿则同时向腹底收缩,以保持躯体平衡。另外马的躯体溜圆,可减轻风的阻力,给人以飞速奔跑的感觉。在制作工艺上,模铸与焊接相结合,技术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迹,它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汉代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铜奔马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它
20、的出土不仅 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而且也备受国内外人民的青睐和爱戴。曾多次作为中国和甘肃优秀文物的代表,到很多国家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高度赞誉,倾倒了无数观众。铜奔马作为绝世珍宝,国家已作出决定不再出国展出,但它的复仿制品仍将遨游全球。西夏碑: 西夏是 11 世纪至 13 世纪( 1033-122 )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武威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佑民安五年( 1049)所立,距今已有 890 多年。 1961 年 3 月 4 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文庙)石刻陈列室内。2.5 米
21、、宽 0.9 米、厚 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28 行,每行 65 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 行,每行 70 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
22、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碑原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澎,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西夏在李元昊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之后,公私文书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但汉字仍在西夏通行。西夏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由于西夏文字在夏亡国后,已逐渐湮没,西夏文到清代以前尚无几人可知,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
23、,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西夏碑“汉夏合壁”,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是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极为可贵的重要实物资料。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凉州城区东南20 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 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
24、,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萨班贡啜坚赞( 1182-1251 ) ,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白塔寺是西藏归属中国 750 多年的历史见证。 白塔寺,这座始建于元代的藏传佛教寺庙又名幻化寺,位于凉州城东南20 公里的武南镇刘家台庄。相传建寺之初,因寺内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 座,故又称百塔寺。白塔寺,论其规模和名气,也许赶不上西藏任何一座名刹那样显赫恢宏,可是它却记录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凉州人为白塔寺的存在和这段辉煌的历史而自豪。 700 多年前,就在这里,赫赫有
25、名的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著名的宗教领袖萨班贡啜坚赞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人经过协商,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贡噶坚赞还从这里向西藏僧俗各界发出了有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凉州会谈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西藏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之下,纳入祖国版图,结束了 400 年的战乱局面,走向了安定、统一。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大佛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 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 年历史。天 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 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 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
26、依山而坐, 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 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据明朝正统十三年( 1448 ) 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明朝正统 天梯山石窟壁画麒麟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 处。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 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 10 余处。 1959 年 9 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 层,大小洞窟17 处。最大的洞窟残高
27、30米,宽19 米,深6 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 尊,高 15米,宽10 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 6 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为云纹青 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 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中部绘有白 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下部绘有牡丹 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 真。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对此,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和许多美丽传说。
28、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凉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国家文物部门从 1995 年开始就立项修复天梯山石窟。目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在淹没大佛的高峡平湖中已围筑出一道气势如虹的围堰,复原的大佛重现当年的风采。新开辟的天梯山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载着游人的游艇穿梭存
29、于武威市博物馆。 1927 年武威大地震,罗汁寺院被震在堤岸和大佛之间的湖面上,一群群游人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陈列馆将一展古老的文物将风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2001 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什寺塔罗什寺塔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 32 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是1500 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
30、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圣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现完好保毁。 1934 年毁坏的罗什寺塔被重修。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有一处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的古建筑群武威文庙。朱柱粉墙,勾画出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墒内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果然是“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尘隔”。在凉州七里十万家的闹市,这里真不愧是迁客骚人的神往之处。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
31、四年 (1439) 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 受命于朝廷,又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原武威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在,西边的儒学和明正统时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其前后附属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
32、东、中两组建筑,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甫北长170 米,东西宽 90 米,占地面积15300 平方米。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据碑记,过去武威缺水时,惟独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荷花,池外古树、鲜花。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手扶石栏,透过绿树红墙簇拥着的巍峨的棂星门,向北望去,隐约可见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使莘莘学子们对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儒家先师孔子,顿生崇敬之情。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
33、间,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挥毫书就的“棂星门”与背面所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遒劲,富丽堂皇。穿过棂星门,就能看见装有七七四十九颗铜泡钉的 6 扇朱红戟门。戟门,又叫大成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 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
34、,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官。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据传,清末住在这里的道士,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将庙产尽数挥霍。冬日无钱买柴,便将大成殿侧廊屋里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牌位一一刀劈斧砍,烧火取暖,很伤了儒家的尊严。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受玉帝之命掌管人间禄籍的。他让魁星点定谁的名字,谁便可文运亨通,月中折桂。难怪文昌殿卷棚内挂满了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数十块匾额。保存如此之多的匾额,在河西乃至甘肃省亦仅此一处。这些匾额从落款看,时间早自康熙,晚至民国,题名五花
35、八门,官职尊卑不同。乡国学弟子献的“书城不夜”、“辉增四垣”和邑人曾国英书的“文明长昼”,弘扬当时武威文化的昌盛。知县王汝地献“辉腾七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方书“佳录垂青”、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聚精扬纪”等,则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还有兵部侍郎邑人牛鉴书“天下文明”、书画家邑人张美如书“云汉天章”等匾额,皆书法潇洒,雕饰精美,堪为艺术珍品。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 1981 年 9 月1 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 3.6 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
36、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 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雷台汉墓雷台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是 1969 年由当地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 186-219 年之间。墓道长19.34 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 231 件,铜车马仪仗俑 99 匹。 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匠采购木料合同范例
- 2024年镀金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超市合作协议合同范例
- 2024年远程快速应用接入方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合同范例平台
- 维修耗材配送合同范例
- 不锈钢楼宇门施工方案
- 2024年双胶辊落纱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4至2030年运动鞋鞋底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 国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运营方案
- 维生素B市场研究报告
- 四川省广安市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附答案
-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
- 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成长计划300字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初三
- 工厂空气重度污染应急预案
- 清华大学《工程伦理》网课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 课件-5.1认识人工智能
- 妇产科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