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科学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湘教科学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湘教科学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湘教科学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湘教科学版(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教科学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2019年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第一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2.科学探究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科学态度、STSE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2、,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4)学生汇报(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

3、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1.灌水入瓶(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3.“听话

4、”的乒乓球(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6)全课总结。(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第二课 空气有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渗透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2.科学探究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

5、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难点: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示例聚焦(1)出示实物:一个苹果和一瓶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2)学生预测:都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

6、觉?(3)让学生亲自试一试,说说自己的感觉。(4)问题聚焦:如果要准确地分辨谁的质量更大,有什么办法?(5)方法举例:生活中,人们常用电子秤称量的方法来比较。(6)实验演示:用电子秤称量苹果和牛奶。(或者播放电子秤称量比较的影像资料)2.小结与过渡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我们常用天平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二)新课学习1.认识天平(1)出示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同时课件展示相应的天平照片。(2)认识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对照实物和图,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2.学会使用天平(1)观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微课。调节:把天

7、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提示: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3)学生复述操作过程(4)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并记录苹果和牛奶的质量。(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问题导入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

8、量吗?2.科技史示例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伽利略的猜想(二)新课学习1.说一说我们的猜想2.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提供的材料:皮球、打气筒、托盘天平、砝码3.实验计划示例(1)给皮球打足气。(2)皮球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并调节天平至平衡。(3)给皮球放气。(4)重新称放气后的皮球。4.学生实验5.实验汇报:皮球放气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了吗?这说明了什么?6.小结:空气具有质量。7.思考: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吗?课件展示活动手册上P1的方法。学生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8.拓展: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第三课 空

9、气怎样流动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2.科学探究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3.科学态度、STSE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尊重证据。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难点: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学生

10、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二)新课学习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

11、补充占据这个空间。(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2.模拟风的形成(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一课 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

12、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

13、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5)思考并讨论:蜻蜓

14、、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二课 鱼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

15、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2.科学探究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3.科学态度、STSE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难点: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水,小金鱼;草鱼、鲫鱼等图片或标本。PPT课件。学生

16、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在浩瀚的自然水域中,生活着众多的动物,鱼类是其中一个大家族。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画一画公认的鱼类金鱼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金鱼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3.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借鉴上一课学习的找昆虫共同特征的方法,研究鱼类的共同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鱼的身体结构(1)观察金鱼:认真观察金鱼,并画出金鱼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思考:金鱼身体分成几大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 (3)展示交流。(4)讨论:金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5)汇报交流。(6)

17、观察草鱼和鲫鱼。课件展示草鱼和鲫鱼的图片。(7)讨论:草鱼和鲫鱼也是鱼,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金鱼有什么相同之处?(8)汇报交流并小结: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2.判断它们是不是鱼(1)课件展示教材P15四幅图。(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鱼?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3)练习:活动手册P4,判断它们是不是鱼。(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三课 鸟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2.科学探究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成归纳概括和演绎

18、推理的思维能力。3.科学态度、STSE面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设计研究鸟类共同特征的方案。能在研究、寻找证据的基础上,接纳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形成对鸟类的研究兴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难点: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成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鸟类卡片或标本(鸵鸟、鸡、蝙蝠、蜻蜓、鸽子、麻雀等),鸽子的羽毛、滴瓶、滴管、剪刀、放大镜,PPT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

19、)课件展示教材P16动物图。(2)思考并讨论:图中哪些才是鸟呢?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该怎样研究?(二)新课学习1.观察比较鸟的身体(1)展示鸽子和麻雀的图片(或标本)。(2)观察:鸽子和麻雀的身体有什么相同?(3)讨论并汇报:说一说,它们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4)标示:将讨论的鸟的身体部分在活动手册上标示出来。(5)思考:在相同之处中,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他类动物(如昆虫、鱼类等)没有的?2.寻找鸟类的特别之处(1)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翅膀图。(2)小组讨论:许多动物都有“翅膀”,鸟的“翅膀”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鸽子、蜻蜓、蝙蝠“翅膀”的特点。(3)记录: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

20、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羽毛图。(5)思考并实验:羽毛有什么特点?羽根是空的吗?(6)小结:羽毛的秘密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7)课件展示教材P18图片。(8)讨论:鸟类的“嘴”有什么特点?和其他动物的嘴一样吗?(9)小结:鸟的“嘴”,称作喙。(10)思考:鸽子和麻雀,身体表面长有羽毛,头上长有喙。其他常见的鸟,也是这样的吗?(11)总结: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作鸟。(12)练习:活动手册P5判断它们是不是鸟。(

21、13)拓展: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至2018年,全世界已知的鸟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第四课 哺乳动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2.科学探究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3.科学态度、STSE形成研究哺乳动物的兴趣;认真观察比较、积极主动进行判断活动,敢于表达想法,乐于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难点:

22、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哺乳动物图片,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兔子、狗、猫等都是常见的哺乳动物。(2)课件展示兔子、狗和猫的图片。(3)提出问题:人也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它们哺育与繁殖方面的相同点(1)课件展示教材P19和P20六幅教材图片。(2)观察并汇报:学生观察图片,并以小组形式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3)小结: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作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4)讨论:经过观察,

23、我们能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吗?(5)学生汇报并小结:哺乳动物,它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6)概念应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哺乳动物?课件展示教材P20下方两幅图片。2.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1)思考并讨论:如何判断某一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2)汇报并小结:先调查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3)课件展示教材P21几张动物图。调查了解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乳方式。(4)应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哺乳动物的特征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5)再次辨析:活动手册P6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3.拓展:特殊的哺乳动物鸭嘴兽(1)课件展示教材P21下方关

24、于鸭嘴兽的两幅图片。(2)阅读: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3)提问:从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4)小结:虽然哺乳动物一般都具有哺乳动物共同的特征,大多数是哺乳、胎生。但生命世界千姿百态,凡事也有例外。例如鸭嘴兽就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五课 珍稀动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初步了解一些动物稀有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一些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2.科学探究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学会从资料中获取珍稀动物特点及珍稀原因,发展

25、表达与交流能力。3.科学态度、STSE乐于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并积极主动与他人分享;逐步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初步了解一些动物稀有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一些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难点: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学会从资料中获取珍稀动物特点及珍稀原因,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特有野生珍稀动物的PPT或视频资料。学生准备:提前搜集中国常见的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具体要求: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珍稀的程度、珍稀的原因等等,鼓励学生制作PPT)。记录笔,活动手册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在

26、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珍稀动物。(2)提问:你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请说出它们的名字。(根据回答,教师板贴或板书珍稀动物的名字)(二)新课学习1.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1)教师进行资料分享示范。选择教材P22或P23中的一种珍稀动物,教师介绍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然后呈现最终的成果,边播放边介绍,注意语调、节奏的配合。(2)学生分组整理课前搜集好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3)各组进行分享、展示。(4)相互评议。(5)补充介绍:对照教材,结合已经分享的内容,我们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讲讲它们的故事。(6)思考:动物濒危的

27、原因是什么?动物种类不断减少会造成什么后果?(7)拓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要保护动物资源。据1975年在湖北出土的竹简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田律就有了保护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的明确规定。(8)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护动物?2.保护动物(1)各组交流保护动物的办法。(2)阅读教材中关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资料。(3)小结: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作业:活动手册P6(选择一种你最喜爱的珍稀动物,搜集它的资料,用图文形式摘录成资料卡与同学分享。)(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28、 土壤第一课 采集土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2.激趣导入:土壤

29、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壤(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

30、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土壤第二课 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3.科学态度、STSE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组成土

31、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 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土壤(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2、。(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4)交流汇报。(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7)实验设计汇报用筛子来分离土壤。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

33、表格中。(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土壤第三课 土壤的种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重点2.科学探究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3.科学态度、STSE能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开展调查活动,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了解土壤类别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联。教学重难点

34、重点: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难点: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喷壶,观察渗水性套材(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烧杯,铲子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如果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土壤的种类可以怎么区分呢?(2)简介农民伯伯判断土壤种类

35、的方法手捏法。课件展示教材P30农民伯伯的“手捏法”。准备一份土壤标本,用喷壶把土壤喷湿。模仿体验农民伯伯的手捏法。小结: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4)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呢?(二)新课学习1.认识不同土壤的特点(1)观察比较:三种土壤除了粘性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呢?(2)汇报交流: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3)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4)设计交流:利用利用现有材料(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制作一个渗水装置。对比实验。三种不同土壤

36、是不同条件,矿泉水瓶的大小、土壤的量、水量、倒水的时间、观察渗水量的时间等条件要相同。 (5)分组实验并记录(6)实验结果汇报与交流2.调查本地土壤的类型。(1)协助制定调查计划。(2)小组展示调查计划,相互评议。(3)课后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进行调查。3.五色土。(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三幅图片。(2)介绍: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稷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 土壤第四课 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

37、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2.科学探究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3.科学态度、STSE珍惜土壤资源,具有参与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土壤资源。辩证理解土壤、动植物、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事实,学会一些保护土壤资源的力所能及的方法。难点:会推测土壤被破坏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了解事实,能够展示自己的技能宣传保护土壤资源。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装置(两种相同的土壤做成坡度一样的土坡,一个上面种了草、另一个则没有,水,水盆,矿泉水瓶),记录纸。学生准

38、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关于“土”字的解释。(2)提问: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吗?(3)讨论发表看法。(二)新课学习1.探究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1)提问:利用现有材料,怎样进行植物水土保持模拟实验?(2)介绍实验装置:这既是一个模拟实验装置,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装置。(提前布置土坡和种植。让小草成长,根扎入其中的一个土坡中)(3)交流:谁模拟谁?怎么对比?(4)演示实验。用同样大小的水流在同样的高度分别冲刷这两个土坡。(5)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6)交流并小结: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7)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泥石流”

39、的相关知识。2.保护土壤(1)课件展示教材P35四幅图。(2)讨论并汇报:下面的行为对土壤资源造成了哪些破坏?(3)课件展示教材P36四幅图。(4)判断并回答:图中的这些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5)思考并发表看法: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呢?(6)介绍:土地沙漠化的危机。(7)提问:通过了解上述土地沙漠化的危机,你有什么感受?(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一课 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3.科

40、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二)新课学习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 分组,尝

41、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

42、发现?(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11)继续讨论:观察生活中的充气物品,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得出结论: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二课 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能够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43、,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2.科学探究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液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关注生活中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难点: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关注生活中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注射器、水、塑料盒、烧杯、不同形状的量筒、不规则形状的石块学

44、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实验演示:拿起粉笔,将粉笔一根一根放入粉笔盒,再放也放不进去了,使学生明白粉笔占据了盒子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体积。2.导入并聚焦:像粉笔这样,因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固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那么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二)新课学习1.气体、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吗(1)动手实验: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口,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2)初步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换物再实验:将注射器里的空气换成水,装满,再压紧和拉开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4)继续交流:以上空气

45、与水的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5)得出结论: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2.测量液体的体积(1)小组讨论:既然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我们怎样才能方便地测量它的体积呢?(2)交流并小结: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3)课件展示教材P42,并介绍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方法。(4)强调关键事项: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齐平。(5)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出示不同形状的量筒,引导学生猜想: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体积会改变吗?(7)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 活动手册中。(8)得出结论: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

46、的形状改变了,水的体积不变。3.拓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1)讨论:不规则的固体,例如小石块,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2)交流,懂得借助液体、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课件展示教材P42下方的方法。(3)实验证实。(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三课 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2.科学探究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认真操作和使用天平、实事求是读数的科学态度;有探究兴趣,探究研讨中能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教学重难点重

47、点: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难点: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橘子,气球,打气筒,蜡烛,火柴,天平,苹果,橡皮泥,杯子,冰块,水。学生准备材料: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2.讨论: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吗? (回顾联系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懂得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二)新课学习1.改变质量(1)提供结构化的材料:固体(例如蜡烛、橘子)、液体(例如水)和气体(气球内的气体)、天平。(2)讨论: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3)实验设计交

48、流:改变物体的多少,并借助工具(天平)来测量。(4)学生实验。橘子剥皮,水倒掉一些,气球放掉一些气,蜡烛点燃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5)小结:当橘子剥皮、水被倒掉一部分,气球的空气被放掉一部分时,改变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发现做了这些改变,物体的质量就发生了改变,都变少了。(5)继续讨论:当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时,物体的质量会变吗?(6)小结并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物体的质量也不变。)2.它们的质量改变了吗(1)再次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橡皮泥,冰块,杯子,天平,充有空气的气球。(2)讨论:改变物体的形状,它们的质量会变吗?(3)实验设计交流: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

49、让冰块融化成水,改变气球的形状但不放气改变的前后都用天平进行测量。(4)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5)汇报:通过这些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6)得出结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7)单元总结:固体、液体、气体是物体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三)整理,下课。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第一课 知冷知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2.科学

50、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2)介绍相关科技史。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51、是否适宜。(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二)新课学习1.感知冷热(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2.学习使用温度计(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

52、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读写图中温度计的所示温度。(4)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教师示范并讲解a.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b.手持温度计的上端。c.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d.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学生练习:测量冰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拓展:认识常见的不同温度计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例如:体温计、红外线温度计、

53、指针式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等。(6)作业:课后请搜集关于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三)整理,下课。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第二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温度计相似之处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的描述实验中的现象。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科学态度、STSE乐于观察和实验,能做到实事求是。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探究合作的学习。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液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能够根据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概括出液体具有热胀

54、冷缩的性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的材料(红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冷水、煤油、酒精、水槽、热水。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49上方温度计结构图。(2)观察并思考:观察温度计的结构,想一想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什么性质?(二)新课学习1.探究液体是否热胀冷缩(1)作出假设: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变化,作出相应的假设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可能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方案思路小结:自制类似的液体温度计的装置,使之受热或受冷(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55、),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4)提供材料,分组制作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预先在橡胶塞中间打好孔,孔中插入一根透明的细管,再将插有细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尽量保持密封),并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约高过瓶盖2厘米)。(5)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6)实验情况交流:要求说清楚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看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条件是什么。(7)继续实验:试一试用酒精、煤油等不同液体制成的“温度计”,是否出现同样的实验现象?(8)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a.实验中几种“温度计”的液柱高度与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b.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c.这些

56、变化说明了什么? (9)得出结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生活中液体的热胀冷缩。(1)课件展示“烧开水”的情境图和“瓶装饮料”图: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2)请试着解释“烧开水”的现象和“饮料灌装”的意图。(3)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三)整理,下课。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第三课 气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科学探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能够有顺序的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的现象。3.科学态度能基

57、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思路或方法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能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气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瘪乒乓球、热水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带软管的胶塞、烧杯、泡泡液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出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2)思考:乒乓球瘪了,你们有办法复原吗?说一说你们的方法。(3)演示实验:将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待瘪乒乓球复原后再次展示。(4)提出问题:瘪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复原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二)新课

58、学习1.探究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聚焦问题:我们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作出假设: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a.空气会流动,必须把它装在容器中,用什么容器呢?b.怎样使空气受热、受冷呢?c.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观察空气有没有膨胀和收缩呢?(4)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5)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7)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a.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共同的变化?b.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c.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8)得出结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1

59、)课件展示: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2)思考:请试着解释“自行车”的现象和“热水瓶”的现象。(3)小结:生活中,随处可见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三)整理,下课。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第四课 固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

60、带来的利与弊。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二)新课学习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1)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