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_第1页
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_第2页
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_第3页
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_第4页
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考本科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回顾复习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1.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本质)2.传播的定义符号说:意思(意义)+符号+(媒介载体)=信息结论: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优点:简单明白、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3.信息传受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感知、认知;第二个层次,表述。回顾复习4.信息与传播的关系传播=信息的运动 信息=传播的材料传播是形式,信息是内容,两者密不可分。信息与传播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5.传播学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进一步说,是研究人类传播中的“社会传播”。回顾复习第二节 传播的类型1.二分法分类依据是传播的技术手

2、段,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优点:简明扼要 缺点:过于笼统2.四分法分类依据是传播的规模范围,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自我传播:(非社会传播)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是构成一切外向型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回顾复习4.人际传播至少2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注意:只要是没有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5.组织传播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就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组织能否有效管理,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的传播状况。回顾复习6.大众传播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的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大众

3、传播的优点:快 广 多 好 (互动性)7.三大类传播的特点注意:互联网出现,对这四个方面分别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第一章 传播概述第三节 传播的结构一、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 P39(一)结构与过程的含义1.结构: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概念来源于哲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和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领域”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它独特的结构2.过程:事务运动的状态和程序对“结构”的动态表述。3.探究结构和过程 的意义:能够让我们科学地“分解”事物,即研究对象,迈出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步。(二)传播的“三要素”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2000多年前传播过程至少存在3个环节:传 受 信

4、息传者 受者 内容最基本要素二、传播的基本模式(主要理解概念,记住贡献及不足即可)模式: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模式(把理论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模式的主要作用:为说明各种理论提供简明直观 的辅助工具。(快速有效了解本质)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为常用。三、线性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1948年)(单选、名词解释)1.概念:5W: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传者2.拉斯韦尔5W模式的意义(贡献):(简答、论述

5、)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使人们心中模糊的传播现象,变得清晰,对传播现象的认识步步深化。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讯息媒介受者效果三、线性模式3.拉斯韦尔“5W模式”比亚里士多德的“三要素说”的进步和贡献在哪儿?(简答)“信息”与“讯息”被区别开来,这一区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信息精神内容 讯息表现这种精神内容的符号(实物载体)意思 表达意思的符号提出了“媒介”这一概念。提出了“效果”这一概念,凸显了认识的飞跃。传播过程的结果,“效果”往往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效果”不可被忽略。三、线性模式3.拉斯韦尔5W模式需要

6、注意的问题:(简答)单向/双向: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把传播过程似乎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拉斯韦尔的双向反馈概念,并没有体现在5W构架中,导致后人误解。孤立/联系: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拉斯韦尔的社会与传播的概念也没有体现在5W架构中。三、线性模式静止/变动:“讯息”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但5W中没有表达。环节/要素:“效果”有可能出现,有可能不出现。它不该是一个“环节”,而应是一个“要素”。7W模式:R.布雷多克为5W模式添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这两个环节,被称作“7W模式”。突破了5W模式的孤立性,而单向性未变。拉斯韦尔的

7、5W和布雷多克的7W都是线性模式。三、线性模式(二)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P41C.申农(香农)和W.韦弗 1949年提出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更为细致,给我们更多启示。启示1:关于“媒介”媒介被细分为三种。启示2:关于“讯息”讯息由一个变两个,“发出的”“收到的”启示3:关于“噪音”传播过程中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四、控制论模式20世界50年代起标志意义:结构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一大步。主要贡献:明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客观,更科学(一)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是在申农韦弗的基础上提出 时间:1970年最重要的修正:加入“反馈”机能。德弗勒指出,传播能否有效果,关键在于传

8、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四、控制论模式(二)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申出“传播单位”概念。编码、解码、译码传者受者的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三)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把前两个模式综合 线性的+反馈+单位6个要素:发信方、符号化方、受信方、符号解读方、讯息、媒介、反馈(四)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P45四、控制论模式控制论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1.容易产生传受机会均等的错觉,实际并非如此。2.循环概念是指回到原点,而实际的传播效果并非如此,由此出现了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来纠正。3.控制论模式未能清楚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

9、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五、社会系统模式由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即内部结构的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来解决的就是传播的条件问题,即外部结构问题。(一)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3个互相关联的概念: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传者C=communicator 受者R=receptor(receive接受)奖惩机制参照群体五、社会系统模式(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讯息M=message 内容选择的引入 传者的三个层面影响:1.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2.组织层面:工作伙伴、媒介组织3.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五、社会系统模式 受者与传者对应,也拥有

10、复杂背景,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1.个人层面:自我形象、个性结构2.组织层面:例如,儿童与父母观看电视时的反应3.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媒介压力总结第一章 传播概述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是传播的一种基本功能二、传播的工具性和消遣性(二功能说)从功能角度,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实用性传播)E.托尔曼 消遣性传播(娱乐性传播)W.斯蒂芬森工具性传播:目的是为了应对环境,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消遣性传播:目的是为了调节身心,消解不悦和疲劳等。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一)个人层次工具性:了解环境 消遣性:调节个人身心(二)组织层次工具性:为组织决

11、策提供依据,协调成员行为和思想消遣性: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三)社会层次工具性: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消遣性:提供娱乐或调节大众情绪四、传播的四大功能(单选、多选、简答)H.拉斯韦尔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C.赖特在此基础加上了“提供娱乐”。(1975)第一大功能监测环境(新闻)第二大功能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第三大功能传承社会遗产(教育)第四大功能调节身心(娱乐)总结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传播的次基本功能:“应对环境”“调节身心”传播的具体功能:(根本来源:传播的基本功能)个人层次了解、学习、调节组织层次决策、协调、调节社会层

12、次监测(新闻)、协调(宣传)、传承(教育)、调节(娱乐)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一)相对性问题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内容和功能的关系(二)双向性问题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功能也是双向、交互的六、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一)负功能研究P.拉扎斯菲尔德 R.默顿1、授予地位(正)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3、麻醉精神(负)例如:沉迷、假消息、童年的消逝缺点:不够全面,没有对负功能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指明解决负功能的途径。(二)“两个环境”理论W.李普曼 舆论学(单选)现实环境 & 虚拟环境这个理论的创造性在于:指出的大众传播的作用虚拟(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名词解释)美国学者 W.托马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默顿“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为现实。西安915蔡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