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课程课程标准 无相应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分析无通用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应急避震知识以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2.掌握科学的避震方法和应急疏散方法3.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学习目标掌握地震相关知识和逃生技能。学情分析学生在学校每年都有进行疏散演练,同时通过网络、视频等媒介对防震减灾知识都有一定了解,可能就是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重点、难点震时的个人防护以及应急疏散。教与学的媒体选择视频动画、地震场馆展品以及地震小屋。课程实施类型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体验式教学教学活动步骤序号1地震理

2、论知识学习2地震场馆参观体验3应急疏散演练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地震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目标学生了解地震的发生、地震伤害、地震预警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地震的发生、震级烈度等专业术语。技术资源通过抢答软件学习巩固地震等安全教育方面知识。常规资源汶川大地震视频活动概述问题串的形式互动学习教与学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地震,吸引学生注意力。反馈评价整体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学活动2:地震场馆参观体验活动目标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懂得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以及自救和互救。技术资源模拟地震小屋体验常规资源相关地震逃生视频动画活动概述学生亲自参与为主教与学的策略让学生在玩中学。反馈评价激励性评价

3、为主。其它参考书备注防震减灾ABC一、设计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本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各中小学校应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增强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我校结合防震减灾教育场馆,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把地震知识、自救和互救措施、应急疏散等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让一个娃娃影响一个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社区影响社会。我校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学农等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生先在教室学习地震相关知识,通过参观和体验防

4、震减灾场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最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到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既有利于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二、教学分析(一)校本课程分析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属于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活动项目专题教育领域与模块的主题内容。从知识角度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应急避震知识以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提高防御地震灾害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震后自救、互救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主要通过学生学习、参观、实践等环节加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关键是有序组织学生参观防震减

5、灾教育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同时借助地震体验小屋让学生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兴趣和演练的真实感,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另外通过组织学生疏散演练,让学生更好掌握疏散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更逼真参与,提高自身防震减灾自救互救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校每年都有进行疏散演练,同时通过网络、媒体、视频等媒介对防震减灾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就是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通过近几年几次大地震引入,让学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进行防护和疏散,比较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和知识的理解掌握。(三)教学条件分析 具有教学的多媒体控制中心、防震减灾场馆以及应急疏散的场地和设施设备。(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本课程的重点也

6、是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震时的个人防护以及应急疏散。首先,震时的个人防护。因为地震发生时,每个人深处环境都有差异,故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方面:正确的防护位置和正确的防护姿势。关键还是要学生灵活迁移,灵活掌握利用周边的环境进行个人防护,主要通过防震减灾场馆的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项目去突破,关键是老师要有序组织和引导。其次,应急疏散演练。老师一定要讲清楚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且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操作执行,重点强调演练的安全和真实性。可请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配合一起完成,演练完后一定要进行客观点评,指出问题,有必要的话进行二次或多次演练。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应急避震知识以及防震

7、减灾法律法规,提高防御地震灾害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震后自救、互救技能。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防震减灾场馆的参观体验以及地震疏散演练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避震方法和应急疏散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活动,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四、教学策略1.讲授法: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2.参观体验:通过展品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掌握相关技能。五、教学准备1.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强调地震体验小屋的体验安全(紧急停止按钮使用要求、个人身体状况和体验小屋内设施的爱护)。2.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强调安全有序疏散(尤其是楼梯口等位置专人

8、负责,防止学生推搡拥挤)。六、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地震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述地震基本知识及应急避震知识。分组学习和讨论地震成因、家庭应急包的准备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震相关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场馆参观体验讲解参观要求和体验注意事项。参观防震减灾场馆震后小屋、建筑模型搭建等项目,体验地震小屋。让学生对地震有更直观感性认识,掌握科学的避震方法,巩固地震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急疏散演练讲解疏散演练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安全有序地进行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明确演练的意义,掌握避震方法和震后自救互救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火山地震(一)教室理论知识学习 1.地震基本知识构造地震 1.

9、1地震的类型、成因 构造地震(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 火山地震(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 陷落地震(洞穴的崩塌所引起); 诱发地震(水库、油田注水等引发的地震); 人为地震(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 1.2 地震的科学描述 1.2.1 震级震级是指 HYPERLINK /view/781.htm 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HYPERLINK /view/61891.htm 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

10、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讨论: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1.2.2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1.2.3 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分

11、为三种类型: HYPERLINK /view/274476.htm 纵波、横波和 HYPERLINK /view/65931.htm 面波。地震波地壳中 HYPERLINK /view/3871046.htm 传播速度特点破坏性 HYPERLINK /view/274476.htm 纵波(推进波、P波)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剪切波、S波)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HYPERLINK /view/65931.htm 面波( HYPERLINK /view/2956867.htm L波)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

12、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波长大、 HYPERLINK /view/29246.htm 振幅强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2.应急避震知识情境讨论:身处室内,地震来临怎么做?2.1 避震要点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四处开阔、安全的地方。如:1.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2.内墙墙根、

13、墙角;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而以下场所不利于避震:1.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2.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2.2 震后自救、互救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3.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我国已公布的主要有:1994年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年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参观思考:地震能否预报?2. 如何做好震前防护工作?(二)防震减灾场馆参观体验 1.参观:教师带领

14、学生参观,讲明参观注意事项和相关设施设备操作要求,再让学生自由参观场馆。 2.体验:教师组织学生体验地震小屋,讲明体验目的和要求。(三)地震疏散演练1.应急避震:保持镇静,打开出入的门,确保出口,避免因门框变形而受困;选择正确的躲避地点,按照正确的姿势躲避。2.疏散演练:按预定的路线和集中地,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强调互救。(四)小结与评价 1.反思地震疏散演练过程。 2.注重演练过程中的安全有序以及学生采取的方法措施是否得当。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4.强调体验,注重过程,多用过程性、形成性以及激励性评价。七、背景知识简介(一)家庭如何准备地震应急包? 家庭地震应急包

15、一般采用防水面料、夜光条制成,颜色应当鲜艳显眼,容易被发现。所需配备的地震应急用品包括:1.应急饮用水 为了应急,应储备家庭使用的三天水量,可以参考每人每天4升的标准储存(2升用来饮用,2升供准备食物和清洁卫生)。请注意若有儿童、老人、病人则需加量;水须装在干净、密封、易携带的塑料瓶中。2.食品 足够72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及听装果汁。干麦片、水果和无盐干果是很好的营养源。请注意不要选择那些让你容易口渴的食品,选择无盐饼干、全麦麦片和富含流质的罐装食品;只储备无需冷藏、烹饪或特殊处理的食品;别忘了应包括婴儿和特殊饮食需要者的食品;还应该准备一些厨房用具和炊具,尤其是手动开罐器。3

16、.火柴、蜡烛、应急手电和备用电池4.便携式收音机 多数电话将会无法使用或只能供紧急用途,所以收音机将会是你最好的信息来源。5.医药急救包 带上平时常用药物、创可贴、无纺布三角绷带、消毒棉、消毒纱布、医用绷、医用胶手套、剪刀等用于急救的物品。6.特殊用品 准备必要的特殊用品,比如药品、备用眼镜、隐形眼镜护理液、助听器电池、婴儿物品(婴儿食品、尿布、奶瓶和奶嘴)、卫生用品(小湿巾和手纸)等家人所需的物品。7.重要的文件和现金 确保在自动取款机、银行和信用卡系统瘫痪时,有足够的现金可用。同时,保留信用证明、身份证和一些重要文件的复印件,比如存折、保险单和财务记录等。8.其它地震应急工具 如求生口哨、

17、耐磨手套、应急雨衣,还可以准备反光逃生绳、多功能工具斧头、多功能钳等可以用到的工具。(二)怎样排查家庭地震隐患? 你可以通过在家中进行“地震隐患排查”来寻找地震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你需要做的只是巡视你的房间,设想地震时房中会发生什么,用你的常识来进行预测、找出隐患。一些可能的隐患有:1.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的又高又重的家具。比如书架、瓷器柜,或是定制的组合柜,应当设法固定在墙壁上。2.可能会从管道上脱离并碎裂的热水器。3.可能发生移动,扯坏煤气管道或电线的物品。4.悬挂在高处较重的盘栽植物,有可能脱钩坠落。5.挂在床上方较重的像框或镜子,有可能在地震中坠落。6.橱柜或别的柜子剧烈晃动时,柜子的插销

18、可能会松动打开。7.放置在高处开放式储物架上的易碎品或重物可能会坠落摔碎。8.石制烟囱可能压垮无支撑的房顶并崩塌。9.易燃液体,如油漆及清洁剂,应储存于车库或是室外储物室中(而不是室内)。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应急避震疏散演练程序时间30分钟。二、演练前注意事项:(一)各班教师在演练开始前向学生介绍演练程序;班别12345678910111213141516位置人防广场消防三期饭堂二楼法制楼一楼科普五室科普六室科普一室科普二室饭堂二楼学生宿舍学生宿舍西区学生宿舍学生宿舍饭堂一楼饭堂一楼(二)各班于16:45前必须到达指定位置:三、应急避震程序:(一)16:50学生宿舍发放“地震警报”信号用空隙警报示警(鸣6秒停6秒反复五遍)。(二)各班响应:位于建筑物底层并靠近出口的同学撤离到室外空地,并抱头下蹲避震;在建筑物内不能及时逃到室外的同学利用被子、枕头、书包等物品保护头部,沿墙根或床边、餐桌或书桌架空位置下蹲避震;在室外的同学避开滚石等物下蹲抱头避震。四、紧急疏散程序:(一)在“地震警报”结束后约20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