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学概论主讲教师xxxxxxxxx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发展简介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历史源头可以上溯到几千年。中国古代:甲骨文中就有了“美”字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思想家的不朽杰作中就涉猎到了美学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精辟见解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美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建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使用了“美学”这个术语加以命名。随后,康德、黑格尔等 赋于美学以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其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介绍进来则是近代才开始。、美学涉及的范围极广。从衣食住行到湖光山色
2、,花鸟虫鱼;从音乐、舞蹈、绘画到小说、电影、戏剧。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牵涉到许多需要从美学角度进行思考的对象,都必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审美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与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1、客体:要揭示美与丑的区别;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形态和美的范畴等。、主体:研究美感的本质、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美感的心理要素、审美标准等基本问题。美学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二、学习美学的意义、学习美学有利于开阔眼界,启迪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习美学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学习美学可以提高生活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
3、。第二章美的本质特征一、众说纷坛的“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和解决其他美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和派别的产生,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解决,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哲学观点的不同。哲学观点的不同,对美的本质的回答、理解和看法也就不同。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表现(一)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无所谓美丑的,尽管在人类社会以前,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变化发展,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已。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只有与人类及其
4、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可能有美的存在。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为劳动解决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人们总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是在一定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这就是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的巫术礼仪活动。原始歌舞和绘画就是从中孕育诞生的并逐渐演化为审美活动。因此,美和人类劳动是密不可分的。(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果。、“
5、对象化”:我们所说的劳动对象化,就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预想的蓝图,去积极地改造自然,在自然界的身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体现出人的智慧、热情和力量。、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社会生产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人进行自由创造所表现出的力量。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和愿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和理想、情感、愿望,被人们所观照、回味,唤起人们对自己创造才能的惊奇和自豪,使人体验到这自由创造所带来的愉悦和欢欣,这也正是美的本质之所在。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第三
6、章 美的基本形态 艺术美一、何谓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由于艺术家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在艺术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和劳动,所以使之显现出艺术独创的美。二、艺术形象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艺术美是主观和客观高度融合统一的产物,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客观”是指现实生活内容;“主观”指艺术家的思想情感。1、从客观方面来说,艺术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对现实中美的发现和描写,是对现实中各种美的事物的真实反映和再现。离开了现实生活的美,艺术美的创作便是一句空话。所以,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艺术美虽然来
7、自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由心里产生和再生的美”。(黑格尔)所以,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对曾经感受过的现实生活进行选择、集中、加工、改造,并融注自己强烈的情感和审美评价,因而艺术美总是具有主观性和表现性。三、艺术美的特征1 、艺术美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典型化的美 艺术美的典型化,主要体现在艺术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艺术典型是指能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某类事物或人物的某种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艺术形象。艺术美之所以是典型化了的美,是因为: (1)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集中和概括,因而更能显示出现实美2、从主观方面说 (2)强化了形象的独特
8、的个性。鲜明独特的感性形象是构成艺术美的必需条件。 (3)融进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及其评价,因而艺术典型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力量。2、艺术美是理想化的美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美的时候,不仅真实地再现现实中的美,而且在集中现实美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融进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艺术美的创作过程大致为:在发现和感受现实美的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在审美理想的引导下,创作情感推动着联想和想象充分展开,于是在对记忆表象的分解、组合中,新的审美意象形成了(生活形象与艺术家思想情感相结合形成意象);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形中(即艺术家的实际创造本领也就是艺术技巧),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
9、。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审美理想起着如同灯塔照耀指引航船前进一样的作用。 郑板桥题竹中的“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的三个层次变化告诉我们艺术美的诞生的全过程,从观察 构思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创作实践也说明:一个艺术形象的诞生,倾注了艺术家的全部心血,是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想象、理智乃至整个心灵的结晶。 正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全部心血的结晶,审美理想的生动展现,所以艺术美能打动人心,具有永久的魅力。3、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艺术之所以可以表现生活丑,这是因为:(1)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10、展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丑也谈不上美。(2)表现生活丑,这是艺术再现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3)通过否定丑,激起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通过揭露丑、鞭挞丑,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恶,为消灭丑而斗争,满腔热情地投入创造美的行列。(4)美丑对比衬托,是增强艺术效果的一条重要的艺术经验。化丑为美的条件:(1)艺术家要用进步的审美理想对生活丑进行批判、否定。美化真正的、美的、值得美化的生活;丑化真正丑的,应当丑化的生活。(2)对生活丑进行典型化,使丑成为一种典型形象。艺术中的丑的形象能够真实地揭示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态,使读者活生生地感受到“丑之为丑”。(3)对生活丑的刻划要显示出高明而独特的艺术技巧。
11、第三章 美的基本形态 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概念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并不意味着凡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美的。社会美必须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了客观规律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只有充分显示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质、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为人类提供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经验,并能激发人的美感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一、社会美的主要特征1、社会美侧重于内容 衡量一个社会事物美不美,首先是看其内容是否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们进步的理想、利益和要求。只有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与社会发展规律
12、相一致,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事物才是美的。2、社会美强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核心 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显现,而自由创造又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是指人的客观功利价值。即人的目的性符合客观功利价值,就是“善” 。这里所说的善,是一个哲学范畴,包括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在内,凡一切事物,不管是人还是无机物,只要对人类社会有益有用的都属于善。 合规律性: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所固有的规律,即真实性或对真理性的认识。合规律性即是真。美本身就蕴含着真,虚假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是美,美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 美与真和善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总结:社会美强调以真为基础,就是社会中美的事物必须
13、符合社 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美的创造者必须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创造社会美的自由。社会美也要以“善” 人核心。具有社会美的事物首先必须是“善”的,社会美就是通过感性形式显示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善”。 3、社会美的内容之一:人的美人的美的要素:内在美和外在美 内在美就是广义的心灵美,也叫精神美或人格美,它包括人的人生观、品德、情操、才能、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因素;外在美亦即广义的形体美,它包括人的身材体型、相貌、姿态、装饰、风度等方面的因素。第三章 美的基本形态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概念 自然美是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指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自然美一般分为
14、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它们保留了自然的原生状态,以其天然的本来面目呈现于我们面前。另一类则是经过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美。这类自然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已经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物的原有面貌,刻下了人类智慧和才能的印记。二、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从化” 自然界之所以有美,归根到底是在生产劳动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的作用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类的实践中逐步展开和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的时候,人和自然的关系还 是浑沌模糊的。洪水、猛兽等自然物不仅不能成为美的对象,相反是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只能
15、听任自然的摆布。因而,这些与人相对立、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中是不会有美存在的。只有当人们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开始有效地利用和控制这些对象的时候;只有当人们开始从自然的枷锁下,从死亡和饥饿的威胁下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的时候,自然界才有可能成为美的对象。正是由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将自然改造成为“人化的自然”,自然美才得以产生。 2 、所谓“自然的人化”,并不是将人的思想、意识加工或“移入”自然物身上,也不仅仅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是指随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从自然界方面看,自然界及其各种
16、现象不再与人为敌、对人有害,也不再是与人无关的东西,而是与人发生一种“为我”的关系,即能满足人需要,成为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对象,成为人类的生活资料,成为人类活动的工具、材料、条件和环境。这样,自然就不再是原来的自然,而被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使人有可能从这些被改造过的自然物身上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 从人这方面看,正是在改造世界、“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改造和主宰自然的主体,不断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和活动的自由创造性, 使人能够积极地利用和驾驭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满足人们各种需要。 由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使自然界和人两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人就可以将自然界变成自己的作品,从所改造的自然
17、界这一作品中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中获得愉悦,从而也就使自然物变成人所能欣赏的美的形态了。 总结: A.“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是指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同自然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自然中打上人类创造性的标记而被改造了的自然。 B.人化的自然大致有三种情况: 其一,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其它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了审美价值。在这种自然景物中人们不但看到了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美,而且从中看到了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自然物中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 其二,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这类自然
18、并不一定都经过人的直接加工,而是在人与其相处交往中,得其利,赏其美,化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三,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规律同人的情感心理产生“同构”,形成审美中的移情现象。三、自然美的特征1、自然美重在形式美 自然美依附于自然物而存在,所以具有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特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侧重自然事物形式的美,而很少涉及其内容。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一般都有突出的形式,这些形式以色、光、形、线、声、质等因素的某种组合关系,体现出一种天然的完美和谐,在丰富多变中体现出有机的统一。 正由于自然美重在形式,所以人们对它的欣赏也主要
19、是基于具体的形式美,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自然美的形式应该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声音是动听的,色彩是悦目的,线条是宜人的,形象是生动的,能激起人的生理快感和心理愉悦情感。总结: 自然美的突出特点是形式美占有特殊地位。诚然,美的事物是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但不同的美,其统一情况是不一样的。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社会美重在内容,艺术美形式与内容并重。2、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虽然自然物自身的变化(如鲜花凋零等)会影响到自然美,但我们主要指的是自然美内容的易变性。它并非自然物的属性特征或其生长变化规律,而是人在审美过程中,把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和属性与人或人类 生活联系起来,加以类比、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对象某种社会意
20、义,才使对象有了某种社会内容。所以,自然美的内容,不是自然本身的内容,而是经过人的“移情” 、联想等方式被加工改造了的内容。自然物自身的客观属性并没有改变。 正因为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形式美,它的内容是比较虚的,这就给欣赏者的移情和联想提供广阔天地,让欣赏者任意去加以发挥表现,把思想感情灌注进去,成为自然美的内容。3、自然美的多面性 自然美的多面性指自然物属性和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与人及人和生活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同一种自然物,有时表现出这一方面的美,有时又表现出另一方面的美。 同一自然物具有多属性和多特征,但并非所有的特征和属性都是美的,这就使自然物具有了美丑二重性。 第三章 美的基本形态 形
21、式美一、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的形式: 是指美的事物内在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它与美的内容互相依存,彼此制约。事物如果没有美的内容,固然不成其美,但如果缺少了美的形式,美也就失去了具体存在。美的形式也叫“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便是积淀在形式中的自由创造力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形式美: 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我们常说自然美的特征侧重于形式美,指的就是事物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形式美是怎样
22、形成的呢? 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经常接触某些美的形式,于是便把这些美的形式从具体审美的对象上分化、抽象出来,使之脱离原来那个具体对象与明显的功利内容,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随后又将它从比较窄狭的范围逐步运用、扩展到相当广泛的范围上去,以致他人接触这些形式时只感到这种朦胧而普泛的观念“意味”,而忽略甚至忘掉它们的来源、内涵,仿佛美就在这些形式本身,这样,美的外形式就完成了向形式美的过渡而取得了独立形态。二、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与区别1、两者之间的联系: 抽象的形式美是从无数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同规律,是美的形式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渗透于各类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
23、出来。形式美同美的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形式美只能通过许许多多具体的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具体的美的形式又无不包含着抽象的形式美因素。当然,任何一种美的形式不可能将形式美的全部特征和规律都体现出来;而形式美的特征规律也不可能完全包容所有美的形式。2、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概念的外延范围有大小。形式美主要指事物的外形式。它是构成美的事物形象的重要因素,是美的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对象的美的形式依然包含着它的形式美,二者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次,与美的内容的关系有不同。美的形式跟美的内容联系紧密,不但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且要受美的内容的制约,与美的内容相适
24、应,因而它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形式美是脱离了一定具体对象的,以致后人在观赏它时,只知道它的结果,忘记了它的前提,对其来源与具体内涵无自觉意识,因而它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且多为一种共同美。第四章 美的主要范畴崇 高一、优美与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形态。它是与优美相对而言的。如风和日丽和狂风暴雨,这就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前者叫优美,后者叫崇高。优美的特点是: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的统一和平衡状态,它表现为妩媚、和谐、宁静、秀雅等等的美。从美感上看,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与优美相反,崇高的特点是:主体和客体处于矛盾的激化中。主体和客体在激烈的冲突中,大有客体压倒主体的气势。但最终主体的
25、实践还是征服客体。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总结: 崇高是在艰苦环境中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社会生活中,在为人类谋求幸福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凡通过严峻激烈的斗争情势,惊心动魄的实践场景,表现出人类伟大的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人类独特的坚强性格和奋斗意志,映现出人类高迈的情操志趣和理想境界的人、事、物就具有崇高意味。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既表现为力量的巨大,也表现为数量的巨大,从道德意义上讲,更是人格的巨大。因此,崇高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的抗争与高扬
26、。 “崇高”的概念:是指主体和客体处于矛盾的激化中,最终主体的实践征服了客体。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二、生活中的崇高 崇高既然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就必然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是产生崇高的根源和基础。无论是直接显现实践斗争过程的状态,还是与实际斗争相关、显示着严峻的实践斗争的印记,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都属于崇高。崇高的重要表现领域是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美主要是体现出实践主体在征服客体的斗争中,所显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尤其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解放,那种对旧制度的反抗和斗争更是发挥着巨大的威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
27、实践的,但人类实践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是艰苦曲折的,甚至是非常严酷的,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不惜流血牺牲。生活中哪里有艰苦卓绝的斗争,哪里就有可贵的精神在升华,哪里也就有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内容是至善。那些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志士仁人不畏强暴,不怕流血而舍生取义,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实现,但是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崇高伟大的。总之,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是为人类大多数的利益而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英雄,能唤起社会的普遍敬仰。三、艺术中的崇高 艺术作品中,在以展现人物行动冲突为主要特征的戏剧、电影、电视剧和文学等艺术中,崇高得到了最为普遍和集中的反映。 艺术中表现的崇高
28、是现实中崇高的反映,突出和常见的类型是“悲剧和颂歌”。优秀作家向来高度重视创造具有崇高道德精神的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包括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行为的艺术典型,表现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尊严而英勇斗争的壮烈行为的赞美。艺术领域的崇高,要比生活中崇高更为完满和集中,富于理想的色彩。艺术领域的崇高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 总之,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崇高的反映,它可以将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崇高,经过强化的艺术手段,使崇高得到艺术的体现。第四章 美的主要范畴悲 剧一、悲剧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悲剧和喜剧,不是仅作为一种戏剧体裁而言的,而主要是作为美学的一种形态,它既包括戏剧体
29、裁中的悲剧和喜剧,也包括一切艺术中和生活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因此,它们是美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悲剧是美与丑矛盾冲突的表现。在悲剧中,丑作为一种严重的旧势力,对美进行着压迫和摧残。它表现为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特别是新、旧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了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具有强大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的暂时压倒,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在严重的阶级斗争和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中,显示被压迫的先进人物不屈挠的抗争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 悲剧人物的崇高的美,是美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因此,悲剧作为深刻的美学形态,它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悲惨、悲怆、悲凉,而更重要的
30、是一种严肃的、伟大的斗争,是一种崇高的美。二、崇高美与悲剧美的区别 崇高美与悲剧美都是在严重的艰巨的斗争中显示出来的美。它们的不同,则是崇高的美通过严重的斗争,征服了对象,显示主体实践的艰巨性和伟大力量;悲剧的美通过严重的艰巨的斗争,在英雄人物的牺牲或毁灭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或理想,显示了英雄人物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崇高的意志。 那么是否使人生悲的事情都是“悲剧”呢?不幸可悲的事情虽可让人动感情,或怜悯,或叹息,但不会给人带来审美价值。因此,美学意义的“悲剧”不是指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不是指人们对悲惨事件的主观体验。所以,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而又以正面
31、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就叫做悲剧。只有富于深刻的 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悲剧事件,才能构成悲剧美和悲剧美感。三、悲剧的四种类型1 、新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悲剧。新事物和新生力量固然代表了历史的进步要求,但由于它的弱小、缺陷,还不能在现阶段实现这一要求。旧势力还有足够的力量压倒或摧毁新生力量,从而导致了丑压倒美的悲剧。在无比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为新的社会进步而呼号、肉搏、牺牲的英雄们,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了这种悲剧美。2 、旧事物和旧制度的悲剧。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曾是先进的、合理的社会力量、社会制度开始走“下坡路”而转化为旧的力量时,就其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看,它还没有完全丧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根据,但
32、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过早的毁灭,这也有一定的悲剧性,也会引起某种悲悯与同情。这种悲剧性事件的审美价值在于使人们在悲剧冲突中更加自然地体验到历史规律的不可抗拒,更加坚信生活的真理、人生的真谛。3、小人物的悲剧。旧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下层群众,使这些小人物难于生存。这种悲剧同样可以显现特殊的人生价值与社会意义,从伦理道德上发人深省。我国著名文学大师笔下的悲剧形象则有不少属于这类悲剧的艺术再现,如阿Q 、祥子等等。4、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虽大为改观,但艰难曲折还是在所难免。旧社会遗留的旧观念、旧传统、旧习惯、旧势力仍存在新社会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还会以各
33、种方式阻碍新生活的前进。因此还可能存在着新事物被压制,好人受冤屈的现象。如“文革”十年浩劫中的悲剧现象可谓惊心动魄。正直、忠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等惨遭迫害。这种悲剧美,更加升华了正直的人们对真理的不懈的追求,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审美中,道德变得更为高尚,心灵顿觉无比豁亮,人们在确证着悲剧所赋予的崇高的价值。第四章 美的主要范畴喜 剧一、喜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喜剧的本质在于美丑斗争,在于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新手生力量的美、突出新人的美。当腐朽事物已经或即将被战胜,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却仍然装得貎似强大而威严时,就显得渺小而又可笑。陈旧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喜剧结束。因为当一
34、种陈旧的生活方式进入坟墓时,都有这样一种特征:即“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马克思)用假象来掩盖自己的本质真象,这正是历史客观进程发展的喜剧,这种喜剧理论符合历史的规律,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二、喜剧产生的客观现实基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历史上那些喜剧性事件和人物,都是和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这是产生喜剧的客观现实基础。1、当垂死的反动阶级竭尽全力而试图免遭灭亡而苦苦挣扎的时候,丑态百出,令人发笑,人们给以尖锐深刻的嘲弄和讽刺。那么,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会成为丑角呢?这是因为,在政治的反动的人物,在性格上往往是
35、伪喜、残暴、贪婪的。这些性格的特征表现在形象上往往是丑的。大量的事实都可以说明这一点。2、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的。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并不一定使人感觉到有什么可笑。只有当统治者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在生活中已充分暴露其腐朽性,而又极力掩盖 其腐朽性的时候,才会成为喜剧的、可笑的主角。“四人帮”在台上的种种表演,正是一出生动的历史喜剧。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本质隐藏在假象之中,反革命变成了革命,小丑变成了英雄。历史证明一切反动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的灵魂傅越是腐朽、肮脏,就越想把圣洁的光环罩到自己头上,而结果总是“欲盖弥彰地”,更加暴露了他是一个可怜的历史小丑。3
36、、马克思在分析喜剧形成的原因时说:“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这说明喜剧是体现着美丑斗争的一种特殊形态。悲剧中,丑展现为一种严重的敌对力量,对美进行着摧残和压迫;喜剧正好相反,美以压倒的优势摧毁着丑,对丑的渺小本质进行揭露和嘲笑,被嘲笑的对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可笑的,正如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是反动的和愚蠢的一样。喜剧来自先进的社会力量的自信和胜利,以便能够和自己的过去愉快的诀别。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是曲折迂回的,但最后必然是新世 世界战胜旧世界,新世界的每一重大胜利必然伴随对旧世界的戏弄、嘲笑。先进的社会力量向过去告别,就意味着旧事物被彻底否定,新生事物在斗争中迅
37、速成长发展。这种诀别对进步力量来说是愉快的。因此,离开了社会生活的矛盾斗争,便无法说明喜剧的本质。三、喜剧的共同特征及其种类 一切喜剧的共同特征是:寓庄于谐 所谓“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所谓“谐”,指主题思想所表现的形式是诙谐的、可笑的。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也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通过诙谐的形式去表现特定的生活内容,把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即“庄”与“谐”完全融合在一起。 “寓庄于谐”是一切喜剧的共同特征。但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1、讽刺性喜剧。讽刺喜剧所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正如鲁迅所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
38、破给人看”。“撕破给人看”就是指喜剧艺术中,对那些否定的事物本质的揭露。讽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待敌人的揭露和批判;一种是对人民内部比较严重缺点的批评。对敌人的讽刺,就是要充分暴露敌人的丑恶,在笑声中包含愤怒和仇恨。对人民内部某些缺点和错误,也需要批评和讽刺,也要有笑声,但在笑声中体现的是治病救人的热情。2、幽默性喜剧。幽默不仅反映生活的否定现象,而且也反映生活的肯定现象。它比讽刺更具有快乐的色彩,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讽刺较辛辣,幽默较温和。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或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3、歌颂性喜剧。这种喜剧不同于讽刺性喜剧,而近于幽默型的喜剧。它在笑声中歌颂了喜剧人物的优良
39、品质。4、流泪的喜剧。这种喜剧大都是与悲剧相结合的,或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喜剧的结合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第五章 美感的社会根源和本质一、何谓“美感” 美感,简单的说是对客观美的能动反映。它是在直接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动情作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欣赏。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也审美鉴赏。因为这种形式带有明显的情感特征,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形式,而又暗含着理解、领悟等理性内容,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达到怡然自得的、无私的、自由的境界。二、美感的根源和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即人类的实践观点,其中主要的是生产劳动。所以,马
40、克思主义认为,美感是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生产劳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根据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目的,能动地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以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需要,正是在改造自然、创造 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创造了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人类本身,使人成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的人;同时发展了人的各种感官和能力。使人的各种感官成为社会的人的感官,能力成为社会的人的能力。恩格斯就曾经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灵敏得多的嗅觉,但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这是因为动物感觉虽与人的感觉在表面
41、上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与人的感觉有本质的不同。动物只能消极适应自然,它一切的感觉都只能满足生物本能的需要。尽管由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它的某一感官发展得很敏锐,甚至大大超过人的某些感官,如鹰的视觉,狗的嗅觉,就是如此。但它们始终不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而人则不然,人的感官和感觉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社会的人的性质。他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自然本性和特征,而且可以认识事 物的社会内容和多方面的社会意义。这是动物的感觉所根本没有的。 所以,人的感官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后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感官所感知的对象、所了解的社会内容和意义就愈来愈丰富和细致,开始
42、对客观的审美对象有了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属人的本质”即人类的本质。感受人类的本质,也可以说,即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就是人在实践中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感受到的快乐,即人的快乐,这正是美感的萌芽和形成。美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在“直观自身”,即欣赏自己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肯定自己”时看到了人的自由创造活动,感觉到人在创造活动中的智慧和力量,因而才在精神上体验到一种无比的自由的舒畅和喜悦。 马克思又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
43、说来,最美的 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审美的感觉和能力,再美的对象也是不能引起他的美感的。那么人的审美能力是如何发展呢? 在美感产生的初期原始社会中,由于美的对象和实用的对象是不可分的,美感认识和实用价值的认识也是不可分的,实用的对象即是美的对象。其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还有原始艺术的发展,发展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和能力。如和语言发展有关的原始诗歌,与原始陶器发展有关的绘画,模仿劳动和狩猎的舞蹈等等。这些原始艺术发展丰富了人的感情,发展了人的认识和想象力,使人的美感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美感才逐渐与对象的实用价值认识区别开来,日益得到相
44、对意义的提高和发展。在今天看来,美感不管如何远离劳动生产,但在最初阶段上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总结:从美感的根源中可以看出,美感的本质是对美的 对象的一种认识,是在美的对象中直观到作为社会的人的一种本质,即人的自由创造,从精神上感到一种自由喜悦与快感,一种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美感属于人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是人所独具有的高级情感。它与生理快感有重大区别的。生理快感一般是物质作用于生理感官所引起的舒适、快乐,是一般动物都能有的。它们之所以不同于美感,就在于没有理性内容,没有精神上的东西。美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动物所没有的。它在精神上的愉悦是自由的,无私的,有着无穷意味的审美感受。第六
45、章 美感的特征一、直觉性 指的是不假思考的直感直观的特征。如欣赏一首欢快的乐曲,一幅美丽的图画,几乎都是不假思索而感到它是美的。这种美感来得敏捷、迅速、出其不意,既没有论证,也用不着推理,都是不绕弯路的当下所感。 美感的直觉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人们掌握一定的原理、原则、公式虽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但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得,不一定非有直接感受不可。然而,审美感受则一定要求欣赏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品味才成。 第二,审美过程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理论的推导,而是当即获得美的感受。听一首乐曲或观赏一幅图画,有时并不是把它的意思弄得清清
46、楚楚,来一番理论研究之后,才决定是否可听或可观。而是当即从乐曲的旋律和图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 美感的直觉性,根源于美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作为感性具体的形象存在。美感总是通过对一定对象的感性形状、色彩、线条和声等的感知或想象来进行的。同时又必须看到,在审美的一刹那,主体专注于对象的感性形象,来不及理性的思考分析,似乎没有任何理性因素的参与,但实际上,美感中的直觉绝不是对于对象的一种简单的感觉,而是包含着远远超出一般感觉的理性内容,其中有对人生社会的理性认识在起作用。美感的直觉,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因为,美感直觉的能力是历史地形成起来的,是社会理发因素在感觉中沉淀的结果。就个体而言,
47、他的审美直觉能力又与平时的理性思考、审美经验的积累储存密切相关。加之美感中的直觉是对于对象中所实现的人的自由的直觉,其中必然包含着深刻的理性因素。所以,在审美的直觉产生之前,主体方面实际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理性积累,只不过这种积累和渗进直觉之中的理性因素连审美者自己也难以觉察而已。 美感的引起虽是直觉得来的,但确有“先前的思想”作为准备。我们一见到梅花,当即能欣赏它的美,产生花枝俏丽,刚强高洁的美感,就与理性因素有关,例如生活经验和文化教养,对梅花的一定知识,对梅花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和意义的一定理解,由梅花的自然性联想到类似的人的精神品格。二、愉悦性 美感表现在主体精神状态上的突出特征就是使人体验到
48、一种心旷神怡的精神的愉悦。不论是欣赏现实美,还是欣赏艺术美,人们都可以为美的对象所吸引、陶醉和倾倒,感到整个心灵都处于自由和谐的状态。这就是美感的愉悦性特征。 美感的愉悦性根源于美的感染性。从美的事物身上,我们能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体验到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情感、理想、愿望、要求、智慧、才能和力量,必然会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满足和愉悦。 美感的愉悦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感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激动。我们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会被艺术形象所感染所打动,在情绪和情感上产生各式各样的反应。第二,在美感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利害计较,而主要是精神的满足、喜悦和愉快。这是审美愉悦与其他愉悦的重要区别。其
49、他愉悦譬如生理愉悦和道德愉悦都与主体的利益和欲望直接有关。审美愉悦则是超越了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某一苹果引起人的美感,并不是由于想吃掉它。相反,一个守财奴面对金钱而产生的快感,就根本不是美感;同样,沉湎于酒肉之中,局限于感官欲望之内的快感,那也不过是自私而卑下的快感。美感作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享受,能震撼人的整个心灵和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令人全身心受到感染,又全身心感到高兴和喜悦。三、美感的功利性 美感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美感的功利性是来源于美的对象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美的生活内容是对自由创造的肯定。人欣赏美正是欣赏客观对象中物化的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美感的愉悦性正是人体验到这种自由创造的
50、喜悦。如原始人喜爱用某种动物的皮、爪、牙及羽毛等装饰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佩带这些兽类身上的东西,是战胜这些兽类的标志,可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力量和灵巧,因而是美的,引起自己的创造的喜悦。在这里,美感有没有社会功利性内容呢?有的。显示出自己勇敢、力量和灵巧,正是社会功利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创造的能力也愈来愈发展、愈丰富、愈能引起人们的喜悦。美感不仅给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以陶冶,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道德情操,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 教育,进一步激发起为美好的生活理想积极奋斗的热情,从而有着更深广的社会功利内容。
51、美感的功利性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蕴含在美感愉悦之中。美感虽有功利性,但不同于实用功利性,或是物质和财富的满足,美感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享受。人在欣赏美和绘画时,虽不能给人以物质利益,不能满足实用的需要,但却能给人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如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既不能吃,也不能骑,一点实用功利也没有,但却在精神上给人栩栩如生的优美感觉,或给人奔腾飞驰的壮美感觉,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与娱乐。美感这种非直接的实用的目的,对个人来说往往表现非功利、非实用的性质,但对整个社会来讲则又具有精神上的社会功利性。也就是说,美感虽与直接的实用功利无关,但并非与一切功利无关,在美感的愉悦里蕴藏着深刻的、
52、巨大的社会功利。如,中国人喜爱欣赏以梅、兰、 竹、菊象征着我们民族的一种坚强的意志、峻洁的人格、高尚的风貌,崇高的精神。这表明了在个人美感愉悦中,在个人超越直接而狭隘的功利目的的享受中,已经不知不觉渗进了社会时代和民族、阶级的功利内容。第七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一、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以反映各种事物的不同属性,如颜色、声音、形体、线条、气味等。 知觉是通过实践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是大脑对事物整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与感觉相比,知觉是较为深入和复杂一步了。 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基础。知觉的产生就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基础,为前提。没有对某种花
53、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能形成对这种花的整体知觉。感觉到的事物属性越丰富、越多样,知觉就越完整。 中国画论中强调“墨分五彩”,同是用墨画出的茶叶,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给人的感觉是青翠欲滴,秋后是“留得殘荷听雨声”,给人的感觉则是枯黄衰败。二、想象 想象的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高级形式则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回忆起与这有关的其它事物的思维活动,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A. 接近联想是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因而由这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B.类比联想是指对某一个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和它在性质或形态上类似的事物的回忆。C.对比联想,也称
54、相反联想,指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 再造性想象是以自己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描述和示意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它是靠别人的语词的描述或符号、图样的标志,对自己没有感知过的新东西在意识中再现出来,一般说来,艺术欣赏主要的是凭借再造想象进行的。 创造性想象。是主体通过对许多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感知过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孙悟空的形象等。三、情感 情感作为人的主观体验,是客观事物引起的,它是人的需要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无所谓情感,只有那种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反映。 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分为物质生存需
55、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物质生存需要所引起的情感,是低级情感,属人的生理反映。由精神生活需要产生的高级情感则脱离了人的生理需求而与人的阶级观念、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和主观倾向性。美感中的情感活动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人的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当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时,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 无论是美的欣赏还是艺术美的创造,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参与,那是难以进行的。艺术创作中,如果作家艺术家不被客观对象所感动,他就不可能从审美上把握对象,从艺术上反映对象。艺术欣赏中,人们在欣赏艺术人作品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抱有一种审美
56、的情感、态度,欣赏者的整个心身沉浸在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心中洋溢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倾向。四、理解 理解是主体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及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具体说来,理解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感受中具有如下作用:1、理解可以帮助创作者和欣赏者清醒地认识到进入艺术 情境以后与日常生活情境的区别。无论是艺术家创作,还是欣赏者感受艺术作品,主体都完全沉浸在他所想象的艺术世界里,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 运,如醉如痴。但同时,主体清醒地意识到这两种情境的区别是很重要的。2、理解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如作家写小说,描写一种情境,一段情节,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断,你要把它写得逼真、传神,并通过它的描写,表达某种情感,寄寓某种意义,在下笔之前都要对描写的对象有所体察、思考过,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过了理性的筛选。3、理解可以帮助主体领悟形式中所蕴含的意味,并按照美的规律,或进行形式的组合,或领悟到形式美的奥秘。一个作家艺术家,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如果在理性上一点也不懂得美的形式的构成规律,不懂得美的艺术品的规律性的要求,就不可能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也不可能真正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检查报告范文
- 2025年天津a2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那曲货运从业资格证考题
- 2025年三门峡普通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石家庄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年遵义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2025年鄂尔多斯货运从业资格考题
-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课件(基础知识)
- 《黄瓜苗期管理》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1-国开(NMG)-参考资料
- 农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农业大学
- 光伏清洗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四柱液压压力机系统设计说明书(共17页)
- 冷冻结晶技术+膜过滤组合工艺处理硫酸钠废水的优越性
- 广西中药饮片项目建议书(范文模板)
- 上海中级口译口试部分历年真题集锦(含答案)
- 《高一家长会物理教师代表发言稿5篇》
-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1)汇编
- 污水工艺设计计算书
- 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专项练习100题经典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