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15 理解文章内容(含答案)专题15:理解文章内容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

2、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

3、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

4、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此题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是历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

5、的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传主主要性格特点、优良品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概括分析。回答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选项对应内容中语句的准确解说,比照原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正确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正确翻译;综合分析相关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以及观点句等,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综合分析人物的品格、精神等。本题选项常见的设错类型有以下几种:错位信息。常常是将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或将非此时间发生的事情说成是此时间发生的事情。错解词语。有些选项是对文中某些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将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强加以因

6、果关系,或将因说成果,将果说成因。无中生有。无端地在原文中添加某种信息,导致某种说法于文无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

7、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不听。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

8、官、防阁并同职事。十七年,疾甚。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B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C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D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2下列对文

9、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B充华,妃嫔称号,隋朝时立为九嫔之一,唐初改为“充媛”。C约昏,约为婚姻,与古人娶亲天黑时举行婚礼的习俗有关。D问疾,探问疾病,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法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少年孤苦,穷困失意,放弃财产不去经营;隋末战乱时,他假扮过道士;他颇有才华,心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曾为元宝藏掌管书檄。B窦建德兵败后,魏征被当时太子召为洗马,他见秦王功高,私下劝谏太子要早作打算;太子失败后,面对秦王责怪,坦诚不讳,不卑不亢。C有人诋毁魏征偏袒自己人,于是皇帝派

10、温彦博去调查,虽然证实事情并非如此,但温彦博还是认为魏征应受到斥责,对此皇帝心里很是担心。D魏征平素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但他以情理来处理,人人心悦诚服;他胆识过人,经常犯颜进谏,遇到皇帝十分恼怒时,仍神色不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2)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会疾瘳而止。至是,镇即上疏曰:“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俟有圣嗣,复遣还邸。”镇前后章凡十

11、九上,不报。待命百馀日,须发皆白。三年六月,以韩琦同平章事。既相,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而又生女。四年十一月,汝南王允让卒,谥安懿,以其子宗实育宫中。韩琦怀孔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帝不答。至是,司马光上疏曰:“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帝遂曰:“谁可者 ”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裁。”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曰:“宗

12、实。”琦等遂力赞之。宗实时居丧,乃起复知宗正寺。七年八月己卯,立宗实为皇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子即位,诏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乃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一日,韩琦奏事帘前,太后鸣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后意少解。十二月己已,开经筵。翰林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日曰:“舜至侧微,尧禅之以位,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悚然改容,太后闻之,亦大喜,两宫之疑渐释。(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置谏官

13、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B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C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D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指确定皇位继承人,我国封建时代通常采用的是长子继承制。B社稷,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

14、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C起复,常指封建时代的官吏有丧去职,守丧期未满而又被重新任用。D己卯,为古人用天千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储问题上,仁宗起初一直极力回避大臣的劝谏,范镇曾多次上书建议仁宗选立宗室贤者为太子,并为此事须发全白。B宰辅韩琦以历史为鉴向仁宗进言指出,选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在劝诫早立太子的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英宗患病期间,由于宦官的挑拨,英宗与太后之间一度产生嫌隙,在翰林学士刘敞等人劝谏下,两宫的误会逐渐消除了。D司马光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积极协助两代帝王,顺利地化解了帝位继承问

15、题上所产生的危机,使国家转危为安。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2)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有至性,丧父,刺血写佛经。初为长安县尉,遭朱泚之乱,变服乘驴赴奉天。入朝为工部员外郎,转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职方郎中,充太子诸王侍读,再迁谏议大夫。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颇以嘲诮悦之。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宪宗尝召对,绶奏曰:“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上益嘉太子之贤,赐绶锦彩。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

16、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谓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乃罢侍读,出为虔州刺史。穆宗即位,以师友之恩,召为尚书右丞,兼集贤院学士,甚承恩顾,出入禁中。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绶在集贤,遇重阳,赐百官曲江宴;绶请与集贤学士别为一会,从之。帝尝问:“禳灾祈福,其可必乎?”绶对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灾以德也。汉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尽敬而已,言无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而二君卒能变已变之灾,享自致之福,著于史传,

17、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时人主失德,绶因以讽之。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谥为“缪”,竟不施行。旧唐书韦绶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B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C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D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

18、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员外郎,唐代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各司主官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B再迁,两次升迁。其中的“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含义完全相同。C退之三舍,意思是退让或回避。舍,古时行军计程单位,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则是九十里。D门戟,唐宋时庙社、宫殿、府州、贵官私第等门前陈列的戟。数目各有定制,用来表示威仪。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韦绶在回答唐宪宗的问题时,举出太子读书时写“依”时的做法,目的是为自己赢得皇帝的赞誉和赏赐。B太子入朝奉侍唐宪宗时,

19、说了些跟韦绶学的粗鄙语言,宪宗对此非常不高兴,于是罢免了韦绶侍读的职务。C韦绶借用宋景公和汉文帝的事例,回答穆宗如何进行消灾祈福的问题,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借此委婉讽谏。D韦绶出京做节度使时,提出携带十二门载赴任、请求赏赐钱财、乞授儿子官职等种种要求,穆宗全都应允。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2)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造,字简舆。幼嗜学,不喜试吏,自负节概,少所降志,隐居王屋。寿州刺史张建封闻风致书币招延,造欣然谓所亲曰:“此可人也”。徙家从之。建封动静咨询,而不敢縻以职任。及建封授节彭门,造归下邳,有

20、高天下之心。建封恐一旦失造,乃以兄女妻之。时李希烈方悖侵寇藩邻屡陷郡邑天下城镇恃兵者从而动摇多逐主帅自立留后邀求节钺德宗患之以范阳刘济方输忠款,但未能尽达朝廷倚赖之意,密诏建封选特达识略之士往喻之。建封乃强署造节度参谋,使于幽州。造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济僻在遐裔,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忠荩。愿得率先诸侯,效以死节。”造还,建封以其名上闻,德宗奇之,欲用为谏官,以语泄事寝。长庆元年,授京兆府司录参军。奉使河朔称旨,迁殿中侍御史。既而幽州刘总请以所部九州听朝旨。穆宗选可使者,或荐造。乃拜起居舍人,赐绯鱼袋。造初至范阳,刘总具橐鞬郊迎。乃宣圣旨,示以祸福。总俯伏流汗,若兵加于颈矣。及造使还,总遂移

21、家入觐,朝廷遂以张弘靖代之。俄而造为朗州刺史。在任开后乡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郡人获利,乃名为右史渠。造性刚褊,人或激触,不顾贵势,以气凌藉。朝廷有丧不以礼、配不以类者,悉劾之。封祁县开国子,赐金紫。(太和)五年,制改授河阳怀节度观察等使。造以河内膏腴,民户凋瘵,奏开浚怀州古秦渠枋口堰;役工四万,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余顷。九年六月病卒,时年七十,赠右仆射。有文集八十卷。(节选自旧唐书温造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李希烈方悖/侵寇藩邻/屡陷郡邑/天下城镇恃兵者从/而动摇/多逐主帅/自立留后/邀求节钺/德宗患之/B时李希烈方悖/侵寇藩邻/屡陷郡邑/天

22、下城镇恃兵者/从而动摇/多逐主帅自立/留后邀/求节钺/德宗患之/C时李希烈方悖/侵寇藩邻/屡陷郡邑/天下城镇恃兵者/从而动摇/多逐主帅/自立留后/邀求节钺/德宗患之/D时李希烈方悖/侵寇藩邻/屡陷郡邑/天下城镇恃兵者从/而动摇/多逐主帅/自立留后邀/求节钺/德宗患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币,古代原指书写礼单,后来泛指修好通聘的书札礼单和礼品,文中用泛指义。B署,作名词用是指办理公务的机关;文中作动词用,指选调、任用、授予官职等。C入觐,“觐”是古代政治礼节,属于礼节性拜访,这里指地方官员入朝拜见帝王。D右仆射,古代官名,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诸官之长

23、称仆射,文中是宰相虚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在寿州时凡事都向温造请教,却不敢用任何官职去束缚他,后来张建封授节彭门,温造回到下邳,张建封还将兄长之女嫁与温造为妻。B德宗时,温造第一次出使幽州,成功地打消了刘济的疑虑,使他最终归附朝廷;穆宗时,温造再次出使幽州,又顺利地让刘总率部归依朝廷。C温造任朗州刺史时,开通后乡渠九十七里,灌溉农田二千顷,使百姓获利;他任河阳怀节度观察等使,开浚古秦渠枋口堰,灌溉田地五千余顷。D温造秉性刚直,若有人激怒他,哪怕是权贵,他也一定让对方声名狼藉;对于那些丧葬不循礼法、婚配不相称的朝中官员,他都会去进行弹劾。16把文中画横线的

24、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幼嗜学,不喜试吏,自负节概,少所降志,隐居王屋。(2)乃宣圣旨,示以祸福。总俯伏流汗,若兵加于颈矣。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入朝。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

25、,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论曰:“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

26、盖均有先王之遗烈,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振起之。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B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C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27、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古代男子满二十岁时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因称男子满二十岁为及冠。B贡举,官吏向君主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始于汉初令郡国举孝廉,后指科举考试。C致仕,古代官员免职归家。始于周,汉以后形成制度,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D文忠,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带“文”字的谥号中“文正”的地位最高。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在青年时代十分仰慕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的文章,有志于学习其文章的精髓,想成为与

28、之比肩的人。B在主持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时,欧阳修坚决反对新奇怪僻的文风,写此类文章的皆不录取,由此当时的文风大为改变。C欧阳修为人开诚布公,为政是非分明,因此遭人排挤,但依然保持节操;虽多次被贬,但刚强无畏的性格始终不变。D欧阳修为官谨慎,以民为本,不显露功绩,不追求声名;他写文章朴实无华,蕴含深意,独具一格而成为一代宗师。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

29、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賞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

30、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拒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 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31、是( )A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B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C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D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府,同“幕府”,将军办公的篷帐,后指将军的办事机构或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B间谍,亦称“细作”,是指潜入敌地刺探情

32、况、伺机返报、策划谋反、造谣惑众的人。C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始于战国,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多由贵戚担任。D武安君,古代封号,武安者,以武功治世誉名,各国胜敌安邦的功臣多以此为封号。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厚待战士,每天杀数头牛犒劳部下,又严明作战纪律,违约者斩首,士卒爱戴他,一直都非常理解和拥护他对付匈奴的策略,官兵上下同心,甘愿为之作战。B与匈奴作战中,李牧没有急于出击,而是先根据需要任命官员,把当地市租都收入幕府充实军费,训练士卒骑射,战前进行军事演习,等到时机成熟才向匈奴开战。C正面交战前,李牧让牲畜满地,民众遍野,引诱匈奴来到后却假装败逃,故意

33、丢下几千人给匈奴,使之深入后再给以彻底打击,虽付出一定代价,但赢得巨大胜利。D李牧能守善战,震慑匈奴,使匈奴多年不敢来犯,还攻下了燕国城池,重创秦军,南拒韩魏,战绩非凡,功勋卓著,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为一代良将。24李牧因何两次被罢免?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呜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

34、者其亦有类乎?”材料二: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

35、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节选自孙樵书何易于)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B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C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D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

36、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缫,即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以防止遗忘。项脊轩志中“持一象笏至”中的“笏”与此处相同。C中上,唐代官吏考核等级。唐代官吏考核以“上、中、下”分三等九级,中等以下要降级罚俸,甚至罢官受罚。D度支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是唐代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文中指地方会计主管部门。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官吏的语句节

37、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B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C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D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

38、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

39、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

40、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

41、/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30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B魏国以田文为

42、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专题15:理解文章内容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

43、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

44、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5、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

46、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此题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是历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传主主要性格特点、优良品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概括分析。回答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选项对应内容中语句的准确解说,比照原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正确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正确翻译;综合分析相关发

47、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以及观点句等,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综合分析人物的品格、精神等。本题选项常见的设错类型有以下几种:错位信息。常常是将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或将非此时间发生的事情说成是此时间发生的事情。错解词语。有些选项是对文中某些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将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强加以因果关系,或将因说成果,将果说成因。无中生有。无端地在原文中添加某种信息,导致某种说法于文无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48、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

49、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不听。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官、防阁并同职事。十七年,疾甚。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状貌不逾中人,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霁威。(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

50、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B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C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D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B充华,妃嫔称号,隋朝时立为九嫔之一,唐初改为“充媛”。C约昏,约为婚姻,与古人娶亲天黑时举行婚礼的习俗有关。D问疾,探问疾病,即中医望、闻、问、切四

51、种诊病法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少年孤苦,穷困失意,放弃财产不去经营;隋末战乱时,他假扮过道士;他颇有才华,心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曾为元宝藏掌管书檄。B窦建德兵败后,魏征被当时太子召为洗马,他见秦王功高,私下劝谏太子要早作打算;太子失败后,面对秦王责怪,坦诚不讳,不卑不亢。C有人诋毁魏征偏袒自己人,于是皇帝派温彦博去调查,虽然证实事情并非如此,但温彦博还是认为魏征应受到斥责,对此皇帝心里很是担心。D魏征平素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但他以情理来处理,人人心悦诚服;他胆识过人,经常犯颜进谏,遇到皇帝十分恼怒时,仍神色不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2、1)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2)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1B2D3C4(1)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建言,就不会为今日的祸患而死。”(2)尚书省有疑难积案,下诏让魏征去裁决。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遇”做“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拜尚书右丞”和“兼谏议大夫”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一致,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句子翻译:魏征也自认为得到了罕有的知遇,于是把心中蕴藏的才智毫不隐瞒地讲出来,共上奏章二百多件,无不恳切符合太宗的心意。因此拜授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病

53、法之一”错误。这里的“问疾”是太宗探望慰问魏征。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对此皇帝心里很是担心”错误。由原文“征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可知,魏征进见皇帝,谢罪说:“臣听说君臣同心,这叫做一体,岂有丢弃至公国事,而只注意个人行迹的?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知了!”皇帝很惊惧,说:“我明白了。”由此可知,皇帝并不是对温对征的斥责而感到担心,皇帝只是对“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知了”很惊惧。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答曰:省

54、略句,省略主语“魏征”。蚤:早。从:听从。(2)滞讼不决者:疑难积案。诏:下诏。平治:裁决。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

55、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心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使魏征掌管书信文书。李密得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得知是魏征所写,赶快召见他。窦建德攻陷黎阳,活捉了魏征,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魏征和裴矩进入潼关,隐太子招引他为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里劝太子早作打算。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征回答说:“如

56、果太子早听从我魏征的话,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怀恨。太宗即位后,拜授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也自认为得到了罕有的知遇,于是把心中蕴藏的才智毫不隐瞒地讲出来,共上奏章二百多件,无不恳切符合太宗的心意。因此拜授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皇帝身边的人有诋毁魏征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温彦博说:“魏征作为人臣,不能注意行迹,远避嫌疑,而遭流言诽谤,也应该斥责。”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皇帝,谢罪说:“臣听说君臣同心,这叫做一体,岂有丢弃至公国事,而只注意个人行迹的?如果上下都走这条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知了!”皇帝很惊惧,说:“我明白了。”郑仁基的

57、亲生女儿美貌多才,长孙皇后建议聘为充华,册封书已准备好。有人说郑氏已许配他人了。魏征劝谏说:“陛下身处台榭之中,就想着百姓要有房屋住;享用着美味佳肴,就想着百姓要有饱饭吃;环顾后宫嫔妃,就想着百姓要有妻室。如今郑氏已订立婚约,陛下却聘娶她,这哪是为人父母的做法!”皇帝痛感内疚,立即下诏停止册封。七年,魏征任侍中。尚书省有疑难积案,下诏叫魏征去裁决。魏征平素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他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心悦诚服。进授光禄大夫、郑国公。因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许。魏征恳求,几次被太宗推却而魏征的态度更加坚决。于是拜授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叫他对朝章国典,要参议得失,他的俸禄赏赐、封国官

58、吏、防阁一律与职事官相同。十七年,病重,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和魏征说了一天的话才回宫。魏征相貌不过中等,有志气胆略,常犯颜进谏,即使遇到皇帝十分恼怒,仍神色不变而天子也为他收敛威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会疾瘳而止。至是,镇即上疏曰:“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俟有圣嗣,复遣还邸。”镇前后章凡十九上,不报。待命百馀日,须发皆白。三年六月,以韩琦同平章事。既相,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何不择

59、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而又生女。四年十一月,汝南王允让卒,谥安懿,以其子宗实育宫中。韩琦怀孔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帝不答。至是,司马光上疏曰:“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善者耳。”帝遂曰:“谁可者 ”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裁。”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曰:“宗实。”琦等遂力赞之。宗实时居丧,乃起复知宗正寺。七年八月己卯,立宗实为皇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子即位,诏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

60、国事。后乃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一日,韩琦奏事帘前,太后鸣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后意少解。十二月己已,开经筵。翰林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日曰:“舜至侧微,尧禅之以位,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悚然改容,太后闻之,亦大喜,两宫之疑渐释。(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B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