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_第1页
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_第2页
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_第3页
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_第4页
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0.论语十则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10论语十则课文原文及译文10论语十则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椙 /FONT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yu)“悦”的古字,愉快。愠

3、(yn)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有害。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女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弘毅强毅。(21)

4、凋凋谢。(22)齐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研讨与练习一看解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5、,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

6、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精品教学课件10.论语十则有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朋干什么?怎么样的?场景:语文课我们学论语,同桌

7、问我几个生字的读音,我正轻声告诉他时,老师发现了,并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生活中,我们总要和他人交往接触,也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只懂得关照自己的内心还不能永远保持快乐,比如下面出现的这个场景 :灰 色孔 子 的 一 生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鲁昭公赏识孔子,但恰逢内乱,离开鲁国。来到齐国,士大夫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鲁国季氏又不想用他,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那年55岁。孔子先到卫国,卫灵公尊重孔子,但并没让他参与政事,后因人进谗,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路经匡城,因误会被人围困5日。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后至楚国,大夫们知道孔子不满其所为,怕孔

8、子对他们不利,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绝粮7日,险些丧命。孔子68岁时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2岁,患病,不愈而卒。孔子像从文中再选择两则没有教过的论语篇目,试着去品读其中的“快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收获(每则200字左右),并背诵这两则。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10论语十则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一、分章说明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

9、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 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

10、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

11、新,可以为师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这一

12、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13、,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8.曾

14、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

15、,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二、问题研究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

16、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

17、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18、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练习说明一 看解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

19、”,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

20、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略)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

21、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 ”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

22、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有关资料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

23、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

24、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25、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四、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26、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

27、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0、论语十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

28、观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并背诵翻译课文。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积累实虚词文言知识。3、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韵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

29、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生积极性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激趣导入教师解说孔子及其影响导入课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班上交流:每个知

30、识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的作必要的修正、补充。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指导。(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并用多媒体展示:人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质疑交流:就课文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对

31、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3、读后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第一则1、自由朗读第一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时:经常。 习:“温习”或“复习”。说:“愉快”或“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温习它, 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3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则1、自由朗读第二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三:多次。省:反省。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

33、呢?”、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已,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第三则1、自由朗读第三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语,了。2、 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第四则:1、

34、自由朗读第四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而:却。则:就。殆:有害。罔:迷惑无所得。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想相结合,方能有所得。第五则1、自由朗读第五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诲:教导。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才智。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3、这则文字

35、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五、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回顾课文并思考: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六、作业设计赏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我最喜欢这一则,因为 ”的句式练习,用优美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第 二 课 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检查背诵上节课

36、所学的五则,总结前五则的内容,看下面五则又是从哪方面讲的呢?二、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第六、七则1、自由朗读第六、七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思:希望,想着。内:心里。自省:自我反省。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此,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3、这两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

37、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则1、自由朗读第八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士:读书人。弘毅:勇毅。仁:(推行)仁爱。以为:把作为。重:重大。已:停止。远:远大。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思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解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生。

38、第九则1、自由朗读第九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岁:年。然后:这以后。凋:凋谢,落叶。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第十则1、自由朗读第十则,结合解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行:奉行。之:代词,它。其:大概。不欲:讨厌(的事情)2、结合解释小组合作翻译。明确: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

39、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以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三、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回顾课文并思考: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1、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个人修养:士不可以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教师小结(一)文言文翻译技巧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倒装句语序。(二)成语小结温故知新;见

40、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文言字词小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1、而: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2、为 可以为师矣动词,担任。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判断动词,是。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3、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五、作业设计1、以“读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的句式练习,谈谈自己的感悟。2、赏读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体会孔子的淡泊、灵活、通达及求知求学的态度。教学反思: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41、页) .21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温州市直七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发言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借温州十四中可爱的初一孩子们,由我校年轻的金淑璇老师执教一堂论语。首先要感谢阙老师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向大家介绍我们在这堂课背后的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给了金老师这样的一个机会展现自己青春讲台的风采;最重要的是给了温州八中初中语文教研组一个在实践中历练团队合作的机会。顾泠沅先生说:“名师的形成需要具备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认知特征和不断探索始终行走在能力极限边缘上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空间中,忙于实践,而缺乏反思

42、和理论化;学习理论却在现实的潮流中被消磨了实践理想的热情;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节奏中,不敢挑战自己的极限,安于现状,等待退休。这些日子,我们组内讲的最多的就是“今天你去听吗?”一个展现的机会,对于一个年轻老师的成长或许是一种珍贵;而对于一个教研组来说,这种端着凳子,坐在教室后面,一起注视一起思考的时光,那些围在一起,激烈、真挚的评课分析的场景,更是无比真实的活力展现。作为一个见证者,作为一个参与者,我想,今天这堂课的意义不只在于个人的才华,更在于它显示的是集体的智慧和真诚。本次课堂教学研讨的主题是通过诵读走入文本。在金淑璇老师选定上论语十则的时候,我们全组都意识到,这个任务不简单,而能把这个任

43、务完成好,金淑璇老师也必须不简单。论语十则作为公开课的常选,到底还能挖出怎样的新意,呈现自己的特色?课文选择了十则,如何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呢?更主要的是,关于诵读的方法有太多的说法和操作,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诵读与阅读?在金老师开始第一轮备课的同时,我们组内就同步开始对这次课堂教学研讨的主题词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试图把我们的理解通过教学行为具体展示出来。文言文的诵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其诵读就更可以起到检测学生是否读懂的一个依据。金淑璇老师的师傅是我们初三备课组组长张晓帆老师,她对于古诗文教学、考查有着十分独到的心得。多年前,她的一堂论语十则,曾经

44、获得听课老师的纷纷好评。其讲究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都使我们对课堂中教授方法、学生习得方法产生了重视。在这次备课活动中,张晓帆老师当年的课首先提醒了我们,诵读指导是有方法可以归纳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有必要教授其方法的。所以,在这堂课中,金老师在字音疏通环节,就对学生“如果遇到不确定读音的字,该怎么办”这个难点入手,帮助解决,指导学生用看注解、查字典、互助、字义反推等方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她设计了“孔子的态度是谦和的、肯定的,你如何在朗读上把握住这种语气?”来推导出“表示肯定语气的关键词语应该重读”的方法;在“如果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将这个道理告诉弟子?”的问题设置,激

45、发学生理解再读,读出神韵。在这些地方,老师们都可以明晰的看出我们对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观念,那就是语文的学习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语文学科同样具有工具性的可操作性方法。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规律性的习惯、学会最实用的方法,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事情。我把金老师五次备课的教案对比来看,就发现了,她在初期备课中,就是紧紧围绕着“读”字来设计的。如何去读,有哪些方法去读我们组内富有经验的老师都给了她十分宝贵的建议,甚至在整体教学思路确定之后,我们组的吴月凡老师在听课时十分仔细的对课堂学生读的方式、次数、重点做了记录,并专门提出了,多样化诵读方式,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也使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

46、学生都可以尝试并找到阅读快感的瞬间。张晓帆老师更是在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这个环节认真把关,大刀阔斧,环环以目标为中心,审查着每一个教学步骤。做得如此仔细,无非就是希望我们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收获得更多更好更踏实。论语十则不是一篇寻常意义上的课文,它由多个独立的片断形成,它们既可以组合体现中心,但又是可以作为个体展现孔子精神的独特魅力。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如何不沉溺于单调,也不会流于过场?面对这十则片断,如何取舍,又依据什么来取舍呢?在前三次的教学设计中,金老师都围绕着孔子对弟子教诲了什么这一线索进行,莽撞粗鲁的仲有如何最终成为恪守礼仪的堂堂君子,面对善思的子贡,孔子又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同时让学生

47、保持自己思考的空间苏轼曾说: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子路之勇,当不朽。听完课之后,我们的感觉是人物过于分散,难以用一个中心主题贯穿,多次的尝试,多次的推翻,不过,幸好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和更灵活的变通。我们组唯一的男性老师潘大江老师以思路清晰、分析入微著长,他提出,与其谈论孔子育人的成果,是不是更可以把中心更加集中,让孔子的形象从书本中走出来。对于中心的思考,让我们对于篇目的选择重新有了思考,金老师几乎是全部推翻,重新从这个角度来构思。了解孔子,又要了解他的什么呢?另一个新的大问题抛在了我们前面:这样深厚内涵的一位伟人,到底从何入手?要依据什么抓住文本的核心?而

48、这一切与我们如何才可以产生紧密的联系?已经重复推翻再构架多次的金老师,遇到了这次备课过程中最低谷的状态。从哪里找这样的一条通道,走向一堂富有特色的课堂?她不愿借用旧的教案,更不愿意放弃对自己的挑战。9月25日中午,她和我通了一个电话,说到了论语学而中的快乐。孔子是快乐的,他的快乐在哪里?他因何而乐?似乎在四面漆黑的环境中,金老师见到了一丝光亮。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次设计推翻,每一次设计重建,似乎都是金淑璇蜕变成长的契机,更是全组老师发动全力投身而入的时刻。我们又开始了忙碌而又带着收获期盼的听课与评课公开展示课,展现的不仅仅只有技巧、操作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是失败之后的步步坎坷,最终带来的心

49、灵成就感。为了这堂课,我们组内的每一分子都积极调动起来了,项慧老师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听课记录,帮助来找更多的设计可能;林婷老师一听说我们想做课堂微观观察记录,亲自安排了摄像;无法亲自参与活动的刘晓红老师,通电话给我们细心指点;每一个听课者,都把自己站在了讲台之上,和金淑璇老师共同经历着,体味着,也一同成长着。约翰多思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教研团队中,没有人是孤岛,也没有人孤军奋战,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身影,却流淌着11位语文老师朴实真诚的力量。 .21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50、版权所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0. 论语十则同步精品练习(课件配套)一、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_言行的书,共_篇,是_家经典之一。二、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_字_三、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是_时代鲁国人。我国伟大的_家、_家。四、读准下列字音论语:_不亦说乎:_曾子:_学而不思则罔:_诲女知之:_诲女知之:_自省:_仲尼:_人不知而不愠:_吾日三省吾身:_思而不学则殆:_是知也:_不可以不弘毅:_五、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由,诲女知之乎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六、解释加红色的词子曰

51、:先生 。_学而时习之:_不亦说乎:_人不知而不愠:_人不知而不愠:_温故而知新:_可以为师矣:_学而不思则罔:_思而不学则殆:_诲女知之:_是知也:_吾日三省吾身:_与朋友交而不信:_传不习乎:_弘毅:_死而后已 :_其恕乎:_七、翻译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由,诲汝知之乎?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_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八、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1、_2、_3、_4、_5、_6、_7、_8、_九、理解性背诵默写第一则的三个反问句是:_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两句是:_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_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共两则)_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用孔子原话回答)_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_孔子认为怎样才算是“知”?_“忠恕之道”的“恕”,孔子是怎样解释的?_曾子认为“士”为什么任重而道远?_港台明星

53、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_(老师评:他们的老爸一定熟读论语)10. 论语十则同步精品练习答案一、论语是一部什么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二、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丘字仲尼三、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哪国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四、读准下列字音论语:ln不亦说乎:yu曾子:zng学而不思则罔:wng诲女知之:hu诲女知之:r自省:xng仲尼:zhng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吾身:xng思而不学则殆:di是知也:zh不可以不弘毅:hng五、指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54、、由,诲女知之乎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通“悦”,愉快。“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知”通“智”,聪明。六、解释加红色的词子曰:先生 。论语中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时常地复习不亦说乎:同“悦”,高兴,愉快。人不知而不愠:了解并赏识、重用。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温故而知新:旧,指旧知识。可以为师矣:凭;做,当。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诲女知之:通“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此,这;通“智”,聪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弘毅:刚强,勇毅。死而后已 :停止。其恕乎:

55、大概,也许。七、翻译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时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权者不赏识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由,诲汝知之乎?“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6、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 就要改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检查,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奋斗,不是很遥远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遇到)寒冷的冬天

57、,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八、这一课出了哪些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见贤思齐4、三人行必有我师5、择善而从6、任重道远7、死而后已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九、理解性背诵默写第一则的三个反问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每天“三省吾身”,他“省”什么?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共两则)

5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用孔子原话回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认为怎样才算是“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忠恕之道”的“恕”,孔子是怎样解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认为“士”为什么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评:他们的老爸一定熟读论语)标题 字体:黑体、加粗,字号:小二内容 字体:宋体;字号:五号1

59、0. 论语十则同步精品练习(课后检测)(二)论语十则1、课文中的“子”指的是 时期我国古代的 、 孔子,孔子,名 ,字 。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 篇。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1)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2)有 一 言 而 可 以 终 身 行 之 者 乎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 愠(2)吾日三省吾身 省(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4)诲女知之乎 诲(5)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7)见贤思齐焉 贤(8)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 从(9)死而后已 已(1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11)为人

60、谋而不忠乎 忠(12)温故知新 故 新5、指出并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是: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根据要求写出相关的句子。(1)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修身做人):(2)做人要严于律己(修身做人):AB(3)要注意使用好的学习方法:AB(4)求学要有谦虚的态度(学习态度):ABC(5)要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6)修身做人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