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_第1页
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_第2页
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_第3页
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_第4页
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3唐诗五首2课时课件(共7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3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法指导:查找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一、新知认知1.律

2、诗的基本特征。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

3、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二、预习任务1.查找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2.熟读这五首诗,力求背诵。3.结合解释,笔译五首诗。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1)野望节选自,是(朝代)诗人。野望的意思是。(2)黄鹤楼节选自?,?,?朝人。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3)使至塞上的是_,_朝

4、诗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苏轼评价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渡荆门送别选自,字,号。与一起并称“大李杜”。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5)钱塘湖春行选自_,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全诗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东皋()徙倚()驱犊()芳草萋萋()萧关(xio)燕然()侯骑()荆门()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东皋薄暮望()山山唯落晖()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征蓬出汉塞()(6)长河

5、落日圆()(7)云生结海楼()(8)应怜故乡水()(9)几处早莺争暖树()(10)最爱湖东行不足()4.根据提示默写名句。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2)使至塞上中最能体现内心感情的诗句是,。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

6、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5.诗歌赏析。(1)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D

7、.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3)对使至塞上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意境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这首诗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C.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D.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

8、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B.“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C.“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D.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野望导读一、听读齐读(划分节奏)二、诗歌翻译东皋薄暮望,徙

9、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三、合作探究1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4.结合野望一诗的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5.野望一诗中诗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四、根据诗意背诵全诗(PPT)黄鹤楼导学一、朗读指导(划分节奏)二、疏通文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三、内容探究1.黄鹤楼一诗中借

10、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3.黄鹤楼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唆?试分析。4.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5.黄鹤楼中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6.黄鹤楼中最能概括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四、对比延伸据元代辛文房所撰

11、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试比较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的异同。五、达标检测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诗中

12、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诗中与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5.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和出处。使至塞上导学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二、全诗翻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三、解读品析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2.品析前四句。(1)“单车”说明了什么?(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3.品析后四句。“大”写出了_;“孤”写出了_;“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_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

13、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4.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四、拓展延伸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再来看一首词,再次品味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

14、出一种豁达情怀。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此词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五、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

15、,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意境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这首诗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C、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D、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

16、“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渡荆门送别导学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二、全诗翻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三、合作探究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5.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渡荆门送别“诗中无送别意,

17、题中送别二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四、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B、“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C、“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D、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18、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导学一、朗读指导(划分节奏)二、疏通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三、感悟画面这是一首西湖春行的_诗,又是一幅色彩灿烂、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景致的_画。这幅画中有_有_,有_有_,有_有_,有_有_,还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_,给读者展

19、现出一派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四、赏析诗歌1.赏析方法:(1)赏物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4)赏意境(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举例说明: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答案示例:水、云,莺、燕、花、草“几处早莺争暖树”:答案示例:“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2.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钱塘湖春行中,

20、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6.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7.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六、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终,以“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_,_。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_,_。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_,_。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诗

21、人春游的地点,并暗示了春游的时间是早春之时。B.颔联中“莺”“燕”是春天的使者,昭示春天到来,动词“争”和:“啄”使用画面变得立体动态。C.颈联“渐”“才”二字写出了早春时节野花、野草刚刚长出,还不茂盛的样子。D.尾联写诗人骑马春游,可是白堤太短,不能尽兴,诗人喜悦之中又暗含惋惜。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诗人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B.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C.颈联中,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

22、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久久不忍离去,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一)阅读野望,完成1、2题。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二)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

23、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三)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的意思。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8、9题。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9.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0、11题。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抓

24、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1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1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2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

25、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野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的意境。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3.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二、预习交

26、流1.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写作背景。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

27、(在今山西河津)之时。3.正音释词。东皋(go)徙倚(xy)犊(d)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徙倚:徘徊。犊:小牛。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三、听读齐读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四、诗歌翻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

28、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五、合作探究1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答案示例: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答案示例

29、: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答案示例: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结合野望一诗的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答案示例: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

30、高士,引为神交密友。5.野望一诗中诗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而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六、小结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七、根据诗意背诵全诗(PPT)板书设计:野望黄鹤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诗

31、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一、预习交流1.知识链接。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关

32、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2.关于。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

33、放。有崔颢集。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3正音释词。崔颢(ho)萋萋(q)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二、朗读指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三、疏通文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前昔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

34、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四、内容探究1.黄鹤楼一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2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案示例: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

35、“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3.黄鹤楼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唆?试分析。答案示例: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写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第一、二句一虚一实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是一种彻底的寂寞。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

36、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的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同时不合格律,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我们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意,亦无“拗律”之感。相反,此二联已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代传诵。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4.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展现的画面:阳光明媚,登临黄鹤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5.黄鹤楼中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答案示例: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

37、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触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6.黄鹤楼中最能概括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案示例: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反衬手法。五、课堂小结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

38、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六、对比延伸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

39、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试比较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的异同。七、达标检测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诗中与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和出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举头望

40、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板书设计:黄鹤楼吊古怀乡第二课时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义和意境4、领会诗词的美。一、新课导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渴望杀敌报国的仁人志士。其中有不少被写进了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二、预习交流1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擅长绘画艺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41、等。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3.正音释词。属国(sh)汉塞(si)逢候骑(j)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征蓬出汉塞(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孤烟:指烽烟。长河:指黄河。三、朗读齐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42、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四、全诗翻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五、解读品析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答案示例: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2.品析前四句。(1)“单车”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此时此刻的心

43、情。(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答案示例: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3.品析后四句。“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

44、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案示例:“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4.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答案示例: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

45、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六、拓展延伸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再来看一首词,再次品味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渔家傲秋思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

46、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此词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七、总结提升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八、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

47、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意境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这首诗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B、黄

48、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C、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D、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板书设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读古诗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分析古诗(从写景,修辞,用字角度)。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一、预习交流1.关于。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

49、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2.背景资料。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于何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

50、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掌握词语。(1)词语解释。从:往。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怜:爱。(2)词类活用。山随平野尽(形容词作动词,隐去)江入大荒流(形容词作名词,原野)二、朗读齐读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三、全诗翻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

51、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四、合作探究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答案示例: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答案示例: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3.颔联中的“随”和“入”

52、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答案示例: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答案示例:“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5.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答案示例:本句运用比喻,夸张

53、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7.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渡荆门送别“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示例: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

54、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五、课堂小结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

55、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六、达标检测1.默写诗句。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B、“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C、“怜

56、”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D、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的思乡之情。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

57、点,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3.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一、预习交流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2.关于。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写作背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

58、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4.正音释词啄春泥(zhu)白沙堤(d)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暖树:向阳的树。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才能:刚刚能够不足:不够二、朗读指导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

59、、疏通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四、感悟画面这是一首西湖春行的记游诗,又是一幅色彩灿烂、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景致的写意画。这幅画中有山有水,有亭有云,有草有树,有花有莺燕,还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人,给读者展现出一派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五、赏

60、析诗歌1.赏析方法:(1)赏物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4)赏意境(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举例说明: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答案示例:水、云,莺、燕、花、草“几处早莺争暖树”:答案示例:“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2.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答案示例:“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