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8富贵不能淫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8富贵不能淫学校:_姓名:_班级:_一、课内阅读(2020广东中考)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

2、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不得志/寻向所志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1A2(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3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1考查一词多义。A. 真正,确实/真正,确实;B. 志向,志愿/做标记;C. 称作,叫做/

3、认为;D. 使屈服/屈尊,屈就;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怒,发怒;惧,害怕;安居,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熄,天下平安无事;省略了主语“他们”。(2)立,站;正位,正确的位置;行,走;大道,光明的道路;省略了主语“大丈夫”。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结合原文句子进行分析。“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富贵不迷乱,贫贱

4、不动摇,威逼不屈服。综合即可。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5、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2021河南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必敬必戒 戒:(2)以顺为正者 正:5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语段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

6、的话简要概述。7上文论述了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大丈夫”精神在郑板桥和胡深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链接材料二)太祖尝问宋濂曰:“胡深何如人?”对曰:“文武才也。”太祖曰:“诚然。浙东一障,吾方赖之。”而深以久任乡郡,志图平闽以报效,竟以死徇深驭众

7、宽厚,用兵十余年,未尝妄戮一人。军民皆怀其惠云。(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注:谴:责问,责备。任:承担。赖:依赖。图:谋划。徇:殉职。惠:仁爱,宽厚。4(1)谨慎(2)标准,准则5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6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摇、屈服。7郑板桥不受贿赂、从不拖欠公文,正是大丈夫“讲仁德守礼法遵道义”的精神体现。遇饥荒时,郑被标集果断开仓救民,反映出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宫。当百姓需要自己时,能勇于承担责任,正是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胡深是一个文武双全、爱护下属、

8、深得君王信赖和军民爱戴的人,最后以身殉职,正是大丈夫“以天下为己任,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的精神体现。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2)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惧,害怕;熄,同“息”,平息,

9、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可知,作为大丈夫做事要合乎“礼义”,守礼法;根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可知,作为大丈夫不管是否得志都应坚守原则;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可知,作为大丈夫不能受贫困、富贵、威武外部因素的影响。7本题考

10、查人物形象。根据“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可知,郑板桥勤于公事,不收受贿赂;是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符合大丈夫的标准;根据“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可知,在遇到饥荒时,郑板桥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一心为百姓和着想,敢作为敢担当;符合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根据“文武才也”“浙东一障,吾方赖之(浙东的一个屏障,我刚刚依赖了

11、他)”“而深以久任乡郡,志图平闽以报效,竟以死徇深驭众宽厚,用兵十余年,未尝妄戮一人(而胡深因久任乡郡,立志谋划以平定闽地来报效太祖,最终以死殉职。胡深治军宽厚,带兵十余年,未曾乱杀一人)”可知,胡深本身文武兼备,爱护自己的部下,志向远大,守护一方百姓,最后以身殉职,受到军民的爱戴,皇帝的信任;符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大丈夫的标准。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

12、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

13、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太祖曾问宋濂道:“胡深是怎样的人?”回答说:“是文武兼备之才。”太祖说:“确实这样。浙东的一个屏障,我刚刚依赖了他。”而胡深因久任乡郡,立志谋划以平定闽地来报效太祖,最终以死殉职。胡深治军宽厚,带兵十余年,未曾乱杀一人。军民都怀念他的仁惠。(2020重庆南岸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14、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8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1)父命之(_) (2)必敬必戒(_)(3)以顺为正者(_) (4)与民由之(_)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

15、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由此可见,景春是个趋炎附势的人。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C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他们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D全文层次清晰。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观点展开批驳,最后鲜明地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11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文天祥从容就义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16、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解释)厓山:宋军抗元的最后据点。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领部下抓获文天祥。流泪的样子。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寝处:住在自己的住处。殊:很。乡,同“向”。8教导、训诲 谨慎 准则,标准 遵循9(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10A11甲文中孟子认为

17、,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从文天祥被俘后的行为来看,他面对着元军用“丞相”这一高官的诱惑,丝毫不动心,是“富贵不能淫”的具体体现,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父亲训导他。命:教导、训诲。(2)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3)句意为:把顺从当作准则。正:准则,标准。(4)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到某一句

18、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1)惧:害怕;熄:停歇。(2)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表述有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景春对“大丈夫”的观点,他认为大丈夫就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这只是一个认识,并不能说明景春是个“景春是个趋炎附势的人”;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首先要明确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他认为,大丈夫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仔细阅读

19、链接材料,理解文意,根据“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可知,弘范以宰相之位诱惑文天祥,从“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的回答可以看出,文天祥正气拒绝,这是“富贵不能淫”的体现;从“不食八日”“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可知,文天祥毫不畏惧,英勇就义,这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

20、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大丈夫。”文天祥从容就义: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 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将文天祥护送到京师,文

21、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一顿饭,仍然没有饿死,就开始吃饭了。到了北京,押解住处的人提供给他好衣好食,但文天祥不住在自己的住处,通宵坐至天明。然后被移交到兵马司,由卫兵把守看管。文天祥临刑前面不改色,对旁边的吏卒说:“我的使命完成了。”向南跪拜后从容就义。二、对比阅读(2021辽宁葫芦岛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22、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解释)既:即。便。脰(du):颈。维:语气词,不译。回:转变,改变。倍:通“背”,背坂。革:改变。为:算作。算是。12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

23、者也(周敦颐爱莲说)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1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志,与民由之。(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1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15(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16(甲)文孟子用“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12C13(1)

24、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2)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14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15(1)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迷感;(2)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16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12A.告诉,对说/认为;B.道义/路,道路;C.都是“真正,确实”;D.把/按照;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得,实现。与,和;由,遵从。劫,威逼,胁迫;失,放弃;非,不是;勇,勇敢。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

25、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结合乙文中的语句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意思是“

26、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则用“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回击,晏子面对武力逼追、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来保全性命。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16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内容的理解筛选。甲文,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通过类比的方法,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易

27、于理解,说服力强。乙文根据“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可提取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道之士(也)”。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

28、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崔杼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

29、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2021黑龙江中考)(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30、。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公)(解释)蒙:掩蔽。袂(mi):衣袖,袖子。辑屦(j j):趿(t)拉着鞋。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 (2)黔敖左奉食,右执饮_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行天下之大道。(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19(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17真正,确实 拿18(1)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2)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

31、,才落得这个地步。19能作为事实论据。乙文中的饿者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2)句意: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汤。执:拿。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1)行:行走。大道:最宽广的道路。(2)予:我。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食物。斯:这地步。19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理解“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再结合乙文中“饿者”的行为分析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然后回答是否能作为事实论据。“贫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

32、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之后,他“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即使处于卑贱的处境也不改变节操,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因此能够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

33、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4、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2020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

35、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20下列句子中

36、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B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B而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D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2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B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C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

37、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D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23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20D21B22C23(1)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2)于是(在此时)皇上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20A.淫,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B.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C.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D.被,通假字,同“披”,穿着;故选D。21A.居住/经过,表示相隔一

38、段时间;B.表顺承/表顺承;C.代词,他/动词,到,往;D.向人致意,表示问候/道歉;故选B。22C.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何为“大丈夫”;乙文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才华和“真将军”个性。故选C。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顺,顺从;正,标准,准则;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妾妇之道也,是妾妇之道。(2)上,皇上;乃,就;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节;节,符节;诏,诏告;劳,慰问;军,军队。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

39、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文汉文帝后元六

40、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

41、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2019江苏常州中考)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42、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乙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

43、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 孔子世家)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解释)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所设行:措施和作为。用事:当政,掌权。徒役:服劳役的人。穷;走投无路、困厄。滥:不加节制,乱来。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曲肱而枕之威武不能屈军于城父士不可

44、以不弘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6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27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

45、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24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使屈服;驻军、驻扎;弘,广大。毅,强毅;批评、指责。25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26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27D2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曲肱

46、而枕之”翻译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肱”意思是“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 威武不能屈”翻译为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意思是“使屈服”。“军于城父”翻译为“驻扎在城父”,“军”意思是“驻扎”。“ 士不可以不弘毅”翻译为“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毅”意思是“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翻译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刺讥”意思是“批评指责”。25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7、”句中“不义”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于”意思是“对于”。(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句中“以为”意思是“把作为”,“亦”意思是“也”。“已”意思是“停止”。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2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选段中写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固穷”,这恰好能印证“贫贱不能移”和“士不可以不弘毅”,表现了孔子安于贫困,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据此作答。27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D:“安居”的古义是“安静”,今以是“安定的居住、生活”。“小人”古义“指社会地位低的人”,今义“人格卑鄙的人”。“存心”古义“内心

48、存有的念头”,今义“有意;故意”。故选D。(甲)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景春说:“公孙衍(yn)、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

49、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

50、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2020江苏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51、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刘向说苑立节)(解释)曾子:曾子,名参,孔子弟

52、子。邑:封地。奚:疑问代词,为什么。28给乙文中画线句画出停顿。(限2处)纵 子 有 赐 不 我 骄 也 我 能 勿 畏 乎2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 (2)以顺为正_(3)衣敝衣以耕_ (4)反,复往_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31(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28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29怎么,哪里 准则,标准 穿 同“返”,返回。30(1)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孔子听说了

53、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的。”31照应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联系:曾子即使生活贫困,也不接受他人馈赠,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人格,既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也不肯为权贵操控。这种不会见利忘义的正直品格,正与甲文中提倡的观点一致。(若照应能写到其中一点,且能具体阐释,言之成理即可)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纵使鲁君赠送我采邑,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怕他吗?“纵子有赐”是鲁君之所做,“不我骄也”是鲁君不会做的事,应在“纵子有赐”后断一处;“也”是表判断的虚词,应在“不我骄也”后断一处;故断为

54、: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焉:怎么,哪里;(2)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准则,标准;(3)句意: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衣:穿;(4)句意: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反:同“返”,返回。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

55、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得:实现;志:志向;由:遵从、遵循;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2)闻:听说;足:足够;以:用来;节:气节。3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文“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鲁国的国君派使臣前往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可知,曾子在耕种时只穿着破旧的衣服,可见他生活穷苦,但是他却拒绝了鲁君的馈赠,面对财富不为所动;联系后文“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我听说过,

56、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使鲁君赠送我采邑,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怕他吗)”可知,曾子认为接受他人的馈赠就容易看他人脸色行事,而曾子不肯为权贵操纵,想做正直,不为名利所动的人,曾子实乃“大丈夫”;与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强调的“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的为人处世之原则相照应。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

57、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使臣前往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58、。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使鲁君赠送我采邑,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2020辽宁台安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59、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解释)自赞:自己表白。堵:墙。3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以顺为正者(3)庶几无愧(4)见闻者无不流涕33翻译下列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过市,意气扬

60、扬自若,观者如堵。34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并在(甲)文中找出反映文天祥“大丈夫”气节的句子写在下面。32(1)真正,确实(2)准则,标准(3)愧疚(4)眼泪33(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围堵着。34文天祥慷慨赴死;威武不能屈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句意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