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突破文言文阅读(4份打包)含答案文言文阅读常识1.下列关于古人称谓或姓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B.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C.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生前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 “恶谥”。D.古人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

2、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解析:C“谥号”只能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在死后被追加的称号。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B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C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D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解析:选D“足下”是敬辞,“上称下”错误,应该是“下称上”。3.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

3、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但与“相国”不是一回事。C.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称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如贾谊曾为梁怀王太傅,故称其为“贾太傅”。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解析:B丞相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

4、,简称“相”。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B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C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D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解析:选C“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错,应为“也指进士及第授官”。5.下列关于古代爵位或官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5、A.士大夫旧时指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B.太史在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的太史令的职责为前者。C.郎中在战国时为宫廷侍卫。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而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D.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是相同的,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

6、九江郡司马。”解析:CA项,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B项,司马迁的太史令的职责为后者,即秦汉以后的太史令职责。D项,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

7、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解析:选C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7.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 四象。B.古代占星家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句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C.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

8、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 已退。D.“玉弓、金镜、金蟾、银兔、桂轮、桂宫、东曦”都是月亮的别称,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解析:D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故“东曦”是指初升的 太阳。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9、,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解析:选A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9.下列关于古代地理、地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黄河。B.山东指山的东面。

10、但“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C.“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为西域。三秦则指潼关以西的关中 地区。D.岭峤是五岭的别称。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有“南取百越之地”之说。解析:A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中的“河”指运河。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茂才,原作秀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

11、两代,秀才是乡试中试者的统称。B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官员。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记录的内容甚为广泛,是历代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礼乐,指用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指音乐。解析:选A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童子试中被取录。而乡试中试者应称为举人。11.下列关于风俗礼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

12、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B.揖让、长揖、拱、顿首、稽首、九拜等都是古代见面时的礼仪,有些分尊卑,有些不分。其中“九拜”是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C.“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总角、垂髫、豆蔻、及笄、束发、弱冠是表示年龄段的古语。D.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羽化、仙逝、晏驾”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解析:D“晏驾”是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呼。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3、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解析:选D“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1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

14、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解析:D“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15、,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解析:选B根据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都称作童子。1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

16、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解析: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文言文阅读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赵率教传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

17、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解析:B根据前后文的语境,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已”以及特殊句式“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不久,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率教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攻下,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

18、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文帝尝曰:“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B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C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D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解析:选C“廉素寡欲”为并列短语,形容羊玄保的品质,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授”

19、为动词,“名郡”为名词,应作“授”的宾语,所以“授”后面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参考译文:羊玄保,是泰山南城人。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为政虽然没有特殊的治绩,而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家产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张学颜传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

20、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

21、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解析:C文中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来维护国家利益。据此理解,通过文中体现张学颜态度的动词,如“却”“惩”“伸”等,句首虚词“苟”、句末虚词“矣”等进行断句。参考译文: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愤恨,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阻止王杲逼求降者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

22、去的人和掠夺去的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澎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3、,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解析:选A在断句时,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及句意理解来分析。本句中,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

24、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参考译文: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

25、、处参将,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

26、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解析:B首先明确句中的“江”是指上句所讲的“宋江”,然后关注段中的人名、地名等及文中的有固定作用和固定位置的虚词,进行合理的断句。参考译文:宋江劫掠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青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上说:“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个忠臣啊。”命他任东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终年68岁。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27、。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

28、石著功/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注意代词“之”,“日千计”修饰“归者”,“南方”后面应该停顿,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句意: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参考译文: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迁升后任监察御史。姚、巂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恒州有

29、位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说他诅咒当今的女皇帝而大不道,武后发怒,命令审问处死他。裴怀古审出那位僧人是被冤枉的,便给武后申述分析,武后不听,于是他说:“陛下的法律应该与天下的人一致,难道教臣诛杀无罪的人而逢迎圣旨吗?如果那个人有背叛皇上的情状,臣有什么脸面宽免他呢?”武后的怒气消解,那位僧人也得以幸免。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柴成务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

30、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解析:B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有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上述情况,“善谈论/好谐笑”是正确的停顿,排除C、D。“词学”是一个词,是指诗、词、曲、对联等韵文组合方面的学问。“博闻稽古”是一个词,综合这两点,排除A。参考译文: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学识广博,研习古事,善于

31、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重他的文雅。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有文集二十卷。柴成务六十六岁才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他的儿子)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 博士。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

32、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

33、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解析:选B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至”,表递进,应为“以至”,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句子中主语“阉尹”,“甚”,表递进,应为“甚至”,排除A项。故选B项。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

34、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

35、也总是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张问达传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

36、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解析:B这是张问达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句中郡守、抚按均为官职名称,且分别作纠(弹)的宾语。并且“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两句构成递进关系,符合对弊端危害的阐述思路,排除A。孙朝、程守训、陈保分别为人名,用以陈述后面所犯的罪行,所以“而”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承递关系,排除C。根据“

37、至”的意思(到的地步), 排除D。参考译文: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

38、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

39、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解析:选C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选C项。参考译文: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

40、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王邦瑞传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遂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

41、是/帝渐思之/逾十 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 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 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解析:C注意人名只能作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所以“邦瑞”“鸾”“锦”应该是主语或宾语。故可排除A、D。“曰”后应断句。排除B。参考译文: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

42、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被定罪贬戍边关,在这个时候,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

43、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选A解答此题,要

44、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

45、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雷有终传李顺之乱,王师西征,命(雷有终)与裴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调发兵食,规画戎事,皆有节制。师行至峡中,遇盗格斗,众渴乏,会天雨,军士以兜牟承

46、水饮之,且行且战,进至广安军,军垒频江,三面树栅。会夜阴晦,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自若。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选自宋史雷有终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B.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C.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

47、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D.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解析:D“贼围既合”是“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后”的意思,而“有终”是人名,是事件的指挥者,所以排除B、C。“严更”是“警夜行的更鼓”,因此“严更警备”是一个词,不能分开,以此也可以排除C。句中“其”代指“贼人”,结合后面的“贼众惊扰”,“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参考译文:李顺作乱,朝廷军队西去征讨,命令(雷有终)与裴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调发军饷,筹划军事,都有法度。军队前进到峡谷中,遇到敌人进行

48、格斗,众人又渴又累。正逢天下雨,士兵们用头盔接水来喝,一边前行一边作战,进至广安军,军营靠着江岸,三面树立栅栏。恰逢夜间阴沉昏暗,一群敌人突然到来,大声呼喊高举火把。士兵们惶恐不安。雷有终却端坐着梳理头发,泰然自若。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后,雷有终引领奇兵绕到敌人背后攻打他们,群敌惊慌混乱,投水而死的无法数清。驻扎在简州,寓居在寺庙里,估计敌人一定会来,命令随从重重防护,召集当地人严更警备,从小路绕行而出。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

49、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注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

50、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解析:选D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参考译文: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笑却没有回答。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51、,以至忘记休息和吃饭。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两个字,书上解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内的事。”后来,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多。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过,能以理服人,有时使他们愧疚。有人心中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不能自己懂得的,则为之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如那个人心中所想。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

52、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庞籍传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节选自宋史庞籍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53、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解析:C“躬亲”是动词性短语,其宾语应该是名词“万机”,应该排除A、D。“近列”意为“近臣的行列”,是一个词。“邪正”是“奸邪和正直”之意,是一组反义词,是“辨”的宾语,不能分开,所以排除B。参考译文:很久以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

54、取来垂帘礼仪制度把它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国事取决于执政大臣。”文言文阅读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题目。杨业传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

55、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即与王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译文:?解析:关键点:“主将戍边者”(特殊句式)、“潜”、“斥言”、“以”(连词,表目的)。答案:戍边的主将大多忌妒杨业,有人悄悄地呈上诽谤的奏书指责他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而是把奏书封来交给他。(2)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译文:?解析:关键点:“张”“强弩”“俟”三处。答案

56、: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到我转战到这里时,你们就用步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参考译文: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戍边的主将大多忌妒杨业,有人悄悄地呈上诽谤的奏书指责他的短处,皇帝看后都不过问,而是把奏书封来交给他。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

57、却逗留徘徊不与(他们)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来支援,等到我转战到这里时,你们就用步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

58、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王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译文: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

59、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译文: 参考答案:(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得分点:“章句”“属文”“遒”各1分,大意2分)(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方法戏弄袁淑。(得分点:“尝”“饷”“谬误”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

60、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让袁淑归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说:“(您)现今应当临视中岳,攻打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