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_第1页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_第2页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_第3页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_第4页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圻学中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

2、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 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 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 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 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 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正如毛泽东所说的: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3、”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 “人”。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所以,哲学之分为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把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历史观和逻辑学概括起来,

4、就是哲学史。中华民族自古到今整个的认识史,也就是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哲学史就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中国哲学以华夏民族的认识史为起点,源远流长,已有近3000年的发展历史。二、哲学在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发端于西方,作为一个名词翻译于日本,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无哲学,现在已无争论。但在近世以前,中国没有哲学这个学科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 世纪), 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约从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前770 年,经夏、商、周三代,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他部落长期共处,华夏族逐渐形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5、各诸侯互相兼并,秦、楚、齐、魏、赵、燕、韩等大国成为东西南北各族密切联系的中心,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更加广泛而频繁。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代以后,华夏族称汉族。所以,中国哲学是以华夏民族(汉族)的认识史为起点,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而逐渐发展的。它大约产生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早在 2500 年前,就有闻名世界的老子、孔于及其系统的哲学思想。从老子、孔子到孙中山、毛泽东,涌现出了大批重要的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代表中华民族认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着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哲学起源于宗教,世界各国无

6、一例外。中国哲学起源于原始宗教。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身的构造,产生了自发的原始宗教,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原始社会,只有宗教而没有哲学。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奴隶主贵族把原始宗教改造成为论证其统治合理性的工具,因而自发的宗教变成了人为的宗教,有了宗教神学。封建社会后,宗教在封建统治各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世界性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者手中的精神武器,也有了宗教哲学。如中国就有了道教哲学、佛教哲学等。宗教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因此,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也和宗教发展史有着密切关系。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

7、国汁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一、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实 )学、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 TOC o 1-5 h z 1,原始社会的“掘地天通”:冯友兰讲: “人在原始社会, 当智识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 29页) “掘地天通”其直接涵义可能是指一个部族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做到“人神不杂”(普通人不得通神) ,其实质是统治者要垄断神权。中国

8、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 2100 年 )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y1,明天),次旬之某口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 观念。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

9、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再观察鸟兽, 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所以就把阴(一一 )阳 (一)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曰土。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沦的因素。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肚芽。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 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大、地、日、月、风、雨、山、水、乌、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然而,

10、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 (约公元前1562 年 ),有了文字典籍尚书。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 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 诗经商颂 说: “帝立子生商。 ”商代统治考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周灭商时,周统治者宣称: “丕显文王,受天有(佑 )大命。 ” (大盂鼎)意即文王创立了灭商事业,是受天命保佑的,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庄子天下篇也指出: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

11、道出了哲学同宗教、伦理的结合。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哲学学派,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年 ),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时期。这时,哲学战线上形成了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的新阶段。所谓“百家”,就学派而言,可归纳为十多家。其中主要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此外,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等。百家之争发端于春秋末期的显学,即儒墨之争,鼎盛于战国初期,总结于战国末朗的荀子。 “百家”的哲学课题,主要是围绕着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性善与性恶、古与今、天与人、名与实以

12、及宇宙的起源等问题。这时期的争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论争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 “天”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天人相分”,还是“天入合一”?这已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3,两汉经学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作理论上的论证。于是董仲舒的“天入感应”说和“王承天意”的神学目的论就成了官方的正统哲学。而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元气自然论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形成对立。这种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与当时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术史上称之为两汉经学。4,魏晋玄学、佛教传入魏晋时期,门阀土族地主取得了绝对统治,何晏

13、、 王弼建立了玄学(运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通过体用、本末等“纯粹哲学”命题的论辩,为门阀土族统治辩护。这种玄学与外来的佛教结合,成为南北朝、隋唐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裴箱等人对玄学作了批判。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宰相带头信佛,佛教成为国教。范缜作神灭论,以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证明人死神灭,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5,隋唐“三教合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转时期,统治者采取儒、道、佛并用政策,强化思想统治。这时期,信奉儒家天命论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而柳宗元、刘禹锡则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 “还相用”的思想, 对天人关系之辨作了新的唯物主义的总结。6,宋明

14、理学、振兴儒学宋明时期,是官僚地主阶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哲学上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合称宋明理学。它继承了传统的限心论,改造井吸收厂佛教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完备而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而张载、王廷相,特别是王夫之、戴震等人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并审视、总结了各派哲学,把中国哲学推向了高峰。7,双半社会倡导“新学”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入物,倡导资产阶级的“新学”、 “西学” ,反对封建主义的“旧学” 、 “小学” 。所以,近代哲学思潮主要是西学思潮。西学运动是一次极有益的开放运动。它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促使中国人

15、惊醒、反思,告别并更新传统。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正像维新运动一样,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阶段,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也只是构成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国学”的精神仍然沉淀在国民心理的深层,这就形成了复古与西化之争的错综复杂局面。不过,这一阶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哲学,已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科学时期,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就是指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哲学思想作为中

16、国旧哲学的结束和新哲学开始的转折点,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李大钊是中同近代哲学承上启下的哲学家;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民主土义革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毛泽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上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中国化的旗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总结。作为中国哲学史,本课要从春秋战国讲到近代。对现代哲学不作介绍。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不典型,封建制发展得相当充分、完善

17、, 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结构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氏;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这就使中国哲学史具有五大基本特点:第一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主客不分,与西方主、客二元分离不同)中国哲学始终未形成像西方哲学那样相对独立的宇宙论和人生论。中国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天人合一”,正如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的典型性决定其哲学的典型性、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性决定资产阶级哲学具有典型性一样,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具有典型性。这典型性就是中国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紧密结合。中国哲人历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追求治世之道,追求成贤成圣。这

18、就使中国哲学必然与其政治伦理紧密结合。中国哲学史以封建制为最长。春秋战国、两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长达2000 多年,因而中国社会思糊的发生发展也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持久的论辩、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人定胜天”等观点。不少哲学家为了使社会得到和谐、平衡、健全的发展,力求调整人际关系,因而特别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王权高于神权,使人伦高于鬼神,具有无神论的倾向。第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孔子就讲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论语 *雍也 ) ,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初中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她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不愿空发议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多讲“内圣外王”。 “行”强调道德实践,实践、改造的对象是主体本身,与西方哲学改造自然不同第三 ,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哲学已有近3000 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充分发展,使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与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达到了古代的最高水平,并形成了悠久而持续的传统哲学。先秦诸子争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的黄金时代。

20、这个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总格局,其最大成就是产生了儒、道、法三大思想文化主潮,而儒、道是中国哲学的两应主峰。儒家保存、整理、弘扬了传统文化,从教化立场出发,着重探索了人性理论;道家从道法自然的反思高度,论证了人生全道的哲理,这两者成为中国人文上义哲学的两座主峰;法家综合了儒道的人性理论和谋略思想,形成于高度完备的法家哲学体系。这三大文化主潮的侧重点都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都是研究“人”,而日不是孤立的、个体的、孤独的“人”,而是群体的人或人的群体,是社会的人和人类的社会,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寻求人际关系的稳定、有序、和谐,堪称唯物、辩证的人文主义或有机和谐的人文主义

21、。第四 ,以儒为主、三教合流中国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而其主要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其主要流派是儒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哲学史以儒家哲学为主干。因为中国哲学在先秦曾经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汉以后,宗法制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定为一尊。随着封建宗法制的发展,儒家哲学又以不断的自我改造来适应封建宗法制的发展,特别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朱熹以“天理”为中心的两次改造,强化了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的地位。同时,道家(后来发展为道教)与佛教思想与其并行不悖,且三教想到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辉煌的中化文明。第五 ,百花齐放,兼收并蓄中国哲学发展是众家多派思想汇聚而成的历

22、史,历来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即使在唯物和唯心领域也存在着不同派别的争论。在国内的百家争鸣中注意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中,先是吸收印度原始佛教哲学,使其中国化,后又和西方的基督教哲学及其他哲学相结合。这说明中国哲学颇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持色。这使中国哲学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合流、融合的结晶。第六“合和”哲学总之,中国各派哲学的总特征都是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重点作为研究对象的。并且都崇尚以整体(“合”)、 和谐 ( “和”)为特色的辩证的研究方法,这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思考题; TOC o

23、1-5 h z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二、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HYPERLINK l bookmark27 o Current Document 三、中国哲学史有哪些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从夏代到殷商,是中国奴隶制兴起并确立的时期,西周时代是奴隶制的全盛时期。之后,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发展,春秋战国初期,奴隶制迅速走向崩溃。这时期的中国哲学处于幼年阶段,它从自发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奴隶主贵族把自发宗教改造成为论证自己统治合理性的工具,人为的宗教有了天命神权论。在和人为宗教的斗争中,出现了反天命的无神论思想、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

24、想的萌芽,进而发展到孔学这样系统的哲学体系以及儒、墨、道各派的形成。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中国的殷周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具有东方特色,生产上以农牧业为主,铁器远未发展,商品经济也远未发展,在保持和加强氏族公社的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和战国初期才开始广泛采用铁器和牛耕,封建生产关系才有了萌芽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殷周春秋特殊形态的哲学。一、段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中国自古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出于部族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部族联盟。部族大首领们在利用职权占有本族成员创造的剩余产品的同时,义通过战争不断征服其他部落,掠取大批奴隶。为镇压

25、奴隶反抗,他们又建立了军队等暴力组织,从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代开始进入了种族权隶制或部落奴隶制时代。夏禹破除了王位“禅让”,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建立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宗族统治。公元前17 世纪末,商汤灭了夏王朝,建立商王朝。商代有200 多个部族,有了宗族统治的基础。商王盘庚迁殷,商朗又称殷朝(殷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军队已达万人以上,刑法和监狱也相当完备,奴隶主贵族除强迫奴隶劳动、压榨奴隶外,还把奴隶当作殉葬品,奴隶被迫逃亡、反抗。公元前 12 世纪末,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中国奴隶制进入全盛并向封建制过渡。周代宗法制的核心,是确立宗族血统关系的继承法。周天

26、子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又是全族最大宗族长,这样,血缘关系掩盖了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公元前 8 世纪,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 476 年 )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年 )两个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占有部分土地,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地主势力利用奴隶和平民起义,与奴隶主贵族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过渡。二、殷周春秋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哲学 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是产生在奴隶社会。如奴隶主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就有了哲学的萌芽

27、。1,有神论的确立夏朝的统治者制造“有夏服(受)天命”(尚书召诰)的神话来巩固统治;商统治者宣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商王就是“天子”,百姓要绝对眼从,不能违抗;西周统治者也用宗教为自己灭商的合理性作论证: “非我小国, 敢弋 ( 1)殷命,惟天不畀(2) (尚书*多士),也就是说,不是我要灭殷商,而是天不给它。一切都由上天的意志决定。2,强调以德配天然而,随着生产斗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力量的显示,也出现了“以德配天”、“重民轻神”和反对上天的无神论思想。如周公提出“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 方),“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香

28、),甚至提出“保民”(尚书“多方)、 “以德配天”等重德、重民的观点,而且提出了神“依人而行”、 “吉凶由人”等反对上天的无神论思想。3,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公元前 663 年,周太史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三二年)公元前780年,周内史叔兴说: “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左传 *僖公一六年)这里,虽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但神要依人而行,决定国家兴亡的是民,不是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由阴阳之气变化造成的,与人事吉凶无关。人事的吉凶在于人的所作所为,不能以为自然界的变异是不样之兆。4,朴素辩证法段周春秋时期,不仅有上述朴素

29、的唯物论哲学,而且也出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周易中就有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等辩证法。春秋时晋国大史史墨还提出“物生有两”、 “各有妃耦”的辩证观点,并断言 “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是 “自古以然” 的 “天之道”(左传昭公三二年)的发展变化观。孙于兵法中更有 “知被知己” 、 “有备无患”、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奇正转化”等丰富的军事辩证论,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现存的周易一书,是由古代占卜书改造过来的,它不成于人一时代。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yao)的爻辞构成,形成于殷周之际,是记载向神秘的“天”或鬼神问人问吉凶的占

30、筮(shi)(6)的书。易传由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 、 序卦 、说卦 、 杂卦 构成, 形成于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儒家后学所作,是一部对 易经基本思想的阐发和对卦辞、爻辞的解释的书。这部书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了大量的观察和解释,其中包含着不少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值得后人研究。周易中的阴阳矛盾观周易反映的是人们刚刚迈出蒙昧时期的哲学观。它把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切变化都看成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交互作用引起的。以阴阳为基本矛盾组成八封,这就演变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四对矛盾。也就是易系辞里说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易传的作者和阴

31、阳五行家及易传的作者,基本上是站在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他们经历过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书中也反映出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当时地主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并逐渐形成了统一局面,所谓“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系辞下传第五章),这就需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实现集权和统一,上下易位的变革思想,已逐渐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需要,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定位”论的归结。易传论事物的变化及其动因。1,易则变易就是交易,字义本身就含有变化的意思。易传 中提出“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 系辞下传第五章)。又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 ”( 系辞下传第二章)说明“易”的涵义是生生不息、变

32、化无穷的意思。易传中所以突出“变”的思想,是由于观察了自然现象和经历了人类历史变革情况的结果。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署往则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 (伸) 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传第五章)“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场、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彖辞革)既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都是变动不居的,所以易卦主要是阐明变化的道理: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系辞下传第八章)由于易传一再强调事物的变化所以反复使用“生”、 “动”、 “神”

33、、 “化”等一类范畴,并提醒人们要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如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 ”( 系辞下传第一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 系辞上传第八章) “古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 系辞下传第一章)又说: “明阳不测之谓神。 ”( 系辞上传第五章)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系辞上传第九章)“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 系辞下传第五章)这里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来面貌就是生动、 变化的, 离开了这种观点,就无法了解人们行事的吉凶祸福,至于所谓 “神”,不是、指一般的鬼神, “神也者,炒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卦 ) ,是借以说明世界上所以产生阴阳变化的神妙作用, “

34、神”与“化”相连,就是用神妙变化来解释世界万物变动不居的契机。2,变化是普遍规律易传 既认为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天地日月都在盈虚消长,所谓 “日中则昃,日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彖词 *丰 )因此人事活动也只能按此法则行事,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都必须把握这盈虚消息的关键。3,变化之动力至于事物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它的动力是什么?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 系辞上传第五章),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上传第二章),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下传第一章)。这些命题是古代的两点论,包含了发展是对立面统一的思想。这就是说,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于内部固有的

35、阴与阳 、 刚与柔 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起作用。易传给宇宙万物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双方,立了一对基本范畴叫做“乾”与“坤”。它们的性质是相反的,表现为阴阳、男女、刚柔、逆顺、动静等等。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易传中所描述的“阴阳相感” , “刚柔相摩,八封相荡”(系辞下传第一章),就是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万物的变化。易传把八封中的乾、坤 比之为父母,其他六封有如乾、坤的子女,其中部含有乾坤两种因素,因此而演化出的六十四卦也是由乾坤相重交错而构成的,所以易传把乾坤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没有乾坤的交互作用,就无从认识事物的一切变易。“乾坤其易之组邪! 乾坤

36、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4,矛盾的对立统一易传是非常强调对立双方的统一的,如说: “天地纲万物化酵,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传第五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第六章)。这就是说,天地的阴阳二气一一“乾”和“坤”相交接,万物就发生发展,正如男女之间构精就产生子女一样,这里所强调的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作用。至于水火、山泽、风雷等,本来也都是相反的事物,但易传从乾坤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反复强调,“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系辞下传第二章)“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

37、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说卦 )这里重视从对立中看到统一,而忽视谈对立面的斗争,是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易传 能素朴地观察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来源于内部固有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不把变化的动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上帝天神的力量,这是应该肯定的。, 易传论事物的转化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易传是肯定事物的变化的。但变化的结果怎样?会不会经过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促使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易传辩证法的思想特点特点是什么,会不合半途而废,它最终走向什么样的归结?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1,矛盾向对立面转化上面提到,易传是重视从对立中看到统一,而忽视谈对立而的斗争。这是就它的主要倾向而言,后一方面有时它

38、也承认的。如它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但天地怎样交感呢?彖辞咸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又说:“男下女,是以亨”。按“咸卦”是“艮”下“兑”上, “艮”是“少男”,代表阳和刚强的一面; “兑”是“少女”,代表阴和柔弱的一面。本来刚强的居上,现在却居下;柔弱的居下,现在却居上。要通过矛盾对立而的斗争,这样上下易位才能交感,从而化生万物。易传所肯定的汤、武革命,也是承认通过对立面的斗争达到上下易位的结果。2,矛盾转化的条件易传的作者,既然看到人类历史的上下易位,所以也得承认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但是当时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已渐趋稳定,他们并不希望今后很快出现转化,因此思想上就出现矛盾。

39、反映到易传里,就着重探讨了矛盾转化的条件,怎样形成这个条件,及如何防止转化的问题。易传提出事物 “穷则变”、 “极则反”的变化原则,即认为,一切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由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极点,事物中的矛盾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它并用一些卦象的关系,来说明“极则反”的变化原则。 “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 , 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 序卦 )这里列举的例子,说的是事物不可以终通,不可以终否,不可以终尽,不可以久居,总会向相

40、反的方面转化。故“泰”转化为“否” “剥”转化为“复” “恒”转化为“遁”, “遁”转化为“大壮”,如此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事物转化的条件是“穷”和“极”, 汉有到这个极限,事物就不会转化。但是“穷”和“极”这个 条件怎样形成的呢?易传认为是逐渐积累得来的,并列举了一些社会现象来说明这个观点。“善不 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 系辞下传第五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 渐矣。”(文言坤)这里值得重视的是“积”和“渐”这两个概念,说明善、

41、恶由小可以到大,有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小恶不去,可以积累到罪大恶极。它教导统治者要经常“防微杜新” ,小问题要及时处理,小“乱子”要及时解决,等到问题成堆, “乱子”闹大,就不可收拾了。因此它提出警告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亡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丁苞桑。”( 系辞下传第五章)这段话是有它的阶级内容的,就是提醒取得政权酌封建统治者,要时刻小心谦慎,防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地位的转化,保住既得利益,避免亡国丧身。3,形而上学的归宿在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易传明确提出防微杜渐、居安恩危的思想,对稳定当时

42、的封建统治是有帮助的。这种思想对人们的立身行事,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另方面也要看到,这种思想在易传中,也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倾向。地主阶级在夺权过程中是赞成上下易位的,可是在占居统治地位后,就不再赞成,并且无宁说要防止转化了。“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系辞上传第一章)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文言乾)“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致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文言坤)“恒,久也。刚上而柔下。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

43、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现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彖辞桓“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彖辞桓这里强调了乾坤定位,以说明尊卑贵贱之不可改变。能变化的只是天地间一些形象化的东西,而天尊地卑之道是不能变的。咸卦是“柔上而刚下”,所以要上下易位; 恒卦则是“刚上而柔下”,那就是恒久不易之道了。总之, 从天地、 乾坤定位,到君臣、 父子、 男女尊卑地位之不可改易,这是 易传中形而上学思想的归结。因此, 易传中辩证法思想的特点,最终归结为器变而道不变。所谓变,在自然界无非是寒来暑往,暑往寒来;社会历史也是“无往不复”。辩证法就转化成循环论。尽管易传中讲了许多变化的道理

44、,但被说成在“易”道中已包括无遗,“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系辞上传第九章)任何事物的道理,都被包括在易道的封闭体系之内,易道就是绝对真理,也就无所谓发展了。易道既然穷尽了真理,那么谁能通晓其中奥妙呢?只有大人、圣人和蓍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 系辞上传第十章)“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

45、大乎圣人。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壹壹者,莫大乎蓍龟”(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这样一来,原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之道”的卦爻,只有统治阶级的大人和圣人才能通晓,并且还要靠蓍龟定吉凶。易传中本来具有的辩证法思想,也就转变为神秘主义的先天象数学了。易传的宇宙论易传 的作者试图将宇宙各部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贯成为一个整体,并给以总的说明,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统一的趋势在哲学中的反映。1,万物构成宇宙关于易传的自然观和它的宇宙生成论,它本身的说法是存在着矛盾,如对于“天”的范畴, 易传中一般是天地、阴阳、乾坤并举,和传统的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天”不同,多数是属于自然之“天”。因此对

46、宇宙间万物的生成,提出如下说法:“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 (序封)“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 乾卦*彖传)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乾卦*彖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咸卦*彖传)“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传传)“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说卦 )按照这里的说法,物质性的天地是万物的根本,而天地之间所充满的也无非是万物,这是明显的唯物主义命

47、题。至于天地怎样产生万物,它提出的球rnr,按广雅的解释是指“元气”,即是说通过天地(明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会变化产生;犹如男女构精,繁殖后代,才有了父子、君臣、上下等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这里整个宇宙图式,包括自然界的事物和人类社会无非是由物质性的天地、男女双方交感起作用而化生出来。当然这还不是科学的论证,但在物质世界之上,没有看到有意志的天神在主宰。这里所谓“神也者”,也只不过是风雷、水火、山泽等物质性的双方,在交感变化万物时所起的奇妙作用,这仍然没有离开唯物主义思想。2,世界的本源太极但是易传中所讲到的宇宙生成,并非到此为止,它在别处又另构成了一种图式,因而使它的体系出现了矛盾。易生

48、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古凶生大“业。”(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这里易传提出宇宙的原始是所谓“太极”。 “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则称为“两仪”。阴阳可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合称之为“四象”。这个图式再展开就是“八封”,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物质实体。这里“八卦”彼此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其中乾卦表示阳为天,坤卦表示阴为地。乾、坤是两个最主要的封卦,是八封中的父母,其余都属子女。因为大地、阴阳是宇宙间构成事物发展的母体,所以地位不同于其它。但由于在这个图式中,在天地、阴阳之上还加上个“太极”,矛盾就出现在达里。3,太极的内在矛盾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

49、第一次提出“太极”这个概念。 “太极”是什么?它能够产生天地、阴阳,是精神还是物质?按照易传的思想,天地、阴阳的交感就可以变化、产生万物,本来用不着再加上一个“太极”。那么为什么要弄上这个东西呢?据汉人在易纬乾凿度中所作的解释,认为“昔者至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固然不错。但是“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为要给有形的乾坤找出无形的端初,于是造出“太易”、 “太初” 、 “太始” 、 “太素”等一系列先于天地、 阴阳的范畴。并把 “太易” 说成是“未具气也”; “太初” 是 “气之始也”, “太始”是“形之始也”; “太素”是“质之始也”。 “易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轻者上

50、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又说: “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东汉时许慎据以注释说文的“一”字说: “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说 2 解字卷一)。可见这个 “太极” ,就是未成气形之前的宇宙端初,由此才产生出上轻下浊具有气、形、 质的天地。既然在天地、阴阳之上,还有个 “太极”在支配这样的宇宙生成图式,就与易传原来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相矛底最终不能不陷入客观唯心主义。易纬对“太极”的解释,是否符合易传的原意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是符合的,在易传本身可以取得内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传第十章)这是易传中最重要的两个命题,这里第一次提出“道”和“器”这

51、一对范 TOC o 1-5 h z 畴。 在道器关系问题上,易传 是认为先有观念性的 “道”, 然后有物质性的 “器”,对于这个观点,可以举出圣人“观象制器”的许多例子来证明。“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 ”“刳木为舟, 剡木为揖,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 ”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益取诸大壮。 ”(系辞上传第二章)易传企图用这些例子证明;先有“益”、 “涣”、 “小过” 、 “大壮”等等易象,圣人才根据它们创造了宋耜、舟楫、臼杵、宫室等具体器物。这就是说

52、,关于器物的“道” ,是先于器物而存在的。先有卦象的道理,然后才有客观事物,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把人类的认识活动弄颠倒了。这个问题易传本身也是有矛盾的。如同是系辞下传第二章,开头讲包牺氏始作八卦的经过,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认为 八卦是观察自然现象而作,先有天地万物的“法象”,然后才有八卦的“易理” ,这是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反映论原理的。可是系辞的作者,把形成卦象后的道理,给以无限夸大,吹嘘易理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样一来,易变成可以穷尽宇宙间的一切道路包罗万物的变化,创造万物,预示人们的吉凶,无异

53、是一个哲理化的“上帝”。所谓“易,无思也,无为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 系辞上传第十章)。由是人们通过卜筮来预占吉凶,易道也变成为反科学的神学思想,而和它原来描述包牺氏作八卦的朴素反映论相矛盾。自是以后,在道器关系问题上,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第三节老子哲学在世界史上,古老的文明国家都产生过灿烂的文化,出现过杰出的智者。在古希腊有大哲学家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在印度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国则有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约公元前580公元前?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史记 *老

54、子列传记载,老子稍长于孔子,曾当过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宫。后失去官职,并离开周王朝,死在秦国。老子晚年隐居在故乡,过着独善其身的生活,并写了老于一书,也称道德经,分上下篇,共5000 多字,是道家第一部经典,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资料。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写本,是迄今发现的老子最古本子。老子哲理宏富,被称为“哲学宝典”,有“道家为百家所从出”和“开创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的评价。中国科技史研究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历代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由此可见老子在学术界的地位。一、老子的道德经和宇宙观道德经即老子的后

55、称。因老于分上下两篇,共81 章,上篇又名“道经” ,下篇又名“德经”,故老子全书又有道德经之称。它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哲理诗,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1,道德之含义:“道德”二字,在儒家那里,谈的是善恶问题;在道家这里,淡的则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子认为是“道”。何谓“道”呢?就汉语上说,“道”从首、从走,其本义为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之意。甲骨文中虽未见有道字,但有途宇,其本义是道途。道字首先见于殷周的金文,指道路。后来,说文称: “道,所行道也。 ”在春秋时期巳指天象运行规律,有时也包括人生吉凶祸福的规律。这就是哲学上的“天道”与“人道”的含义了。老子在中

56、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同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何谓“德”呢?“德者,得也。”老子认为“物得以生谓之德。 ” (第五章)也就是说, 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由于道的作用,使万物生长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万物的自生自成,这就是德。所以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原因就是道德不发号施令使万物生成,而是万物按其固有的规律自然而然地自生自成。故曰: “以捕 (顺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四章)。这样,老子从自然哲学回到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世,都要顺乎自然,不应强求,不要锋芒毕露,这就是“无

57、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成,做好。由此看来,道家哲学是重“自然”的。2,作为宇宙本体之道那么, “道”本身究竟是什么呢?它怎么成为天地之“根”、 “万物之宗”呢 ?在老子看来,“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它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并且永恒不变。(无形、无象、无声)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白A敢),其下不昧,纯纯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TOC o 1-5 h z 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道之为物, 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亦有亦无,非

58、有非我,惟恍惟忽,无形而有实,有实却无形的“道”,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说得明白的。正如苏东坡在日喻中所说的,就像明眼人无法跟瞎子解释太阳一样。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你称它白,它就不是黑;你称它有,它就不是无了。“道”是“无”和“有”的对立统一,只能靠心灵去领悟 。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无”是道的本体, “有”是道的作用。他认为“道”是大地之“根” “万物之宗”。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老子第四二章)这里的“一”指元气, “二”指阴阳, “

59、三”指阴阳相交,产生冲气而成和,形成天、地、人,就化生了万物。当“道”一产生创生的作用时,万物就随之而生,这就称之为“有”。世人往往只知道“有”的利益,而不知道“无”的用处。事实上, “无”的用处比“有”要大得多。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相一样,中间是空虚的,亦可称“无”,但正因为空虚,所以才能够产生万物。好比一个空杯子才能盛物,一间空房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样。由此可见,无形无象无声的大 “道” 的妙用之无穷了。用老子自己的话说, “道”就像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生在天地之先,无声又无形,岿然独立,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疲劳。它可以成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4)道在物质世

60、界中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 “道”没有人格,决不是上帝的别称。老子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五章)这就是说, “道”仍然是“域中”(自然界)的四大之一,它没有超出自然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它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灵。以“道”来治天下,则传统观念中的“鬼”就不起作用了( “其鬼不神”)。 “道”无欲无意无志,可以算是渺小,它又是万物之总归、可以算是伟大。这样,传统文化中的“天” “帝” “鬼” “神”在这里统统失去了主宰的地伦,不再有什么权威性了。(5)道之本性“自然无为”“道”占据着主宰地位,但“道”却不以主宰自居。 “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