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备课资料_第1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备课资料_第2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备课资料_第3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备课资料_第4页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备课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备课资料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的革命形势1.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存在着两种观点:(1)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2)认为俄国当时不存在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2.一战中的俄国 十月革命是在一战中爆发的。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都达到了顶点,促使人民起来反抗沙皇的专制制度,用革命的方式行动起来,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3.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历是1918年2月14日前俄国通用的历法,与公历相差13天)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1月22日,为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在布尔什维克

2、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10多万工人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到3月10日,罢工人数近30万人,高呼口号:“打倒沙皇!”、“打倒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国万岁!”等, 沙皇出动军警进行镇压,在人民革命的推动下,军队调转枪口,近卫军一个连起义,夺取了一些兵工厂、军械库、火车站、发电厂,摧毁了警察局、监狱,占领了政府机关,逮捕了政府大臣。 3月15日,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准备将皇位让给其弟米哈伊尔大公爵,遭到拒绝。 二月革命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由彼得格勒工人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

3、足够的力量使二月革命完全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 沙皇尼古拉一家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不是建立起单一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两个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4.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彼得格勒苏维埃掌握着首都的革命武装,实际上是作为革命政权在活动,应该而且可能成为全国唯一的最高新政权,但领导苏维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推行妥协政策,同意由资产阶级政党组织临时政府,拒绝了布尔什维克提出的由苏维埃组成临时政府的意见。 1917年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总理兼内务部长:李沃夫,外交部长:米留可夫

4、,陆海军部长:古契柯夫,司法部长:克伦斯基,财政部长:捷列申科。 3月22日,临时政府得到英、法、美等国的承认。 两个政权的关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全部全部政权,是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补充的、附属的、监督性的政权,但其掌握着武装。 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之间成立了联络委员会。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刚刚由地下转入地上,一些主要的领导人或侨居国外、或被流放。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处于合法的地位,在小资产阶级中的影响很大。反映出当时俄国的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2)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多数、人口众多的国家。二月革命使小资产阶级

5、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些小企业主、小生产者纷纷投入到政治运动中来,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农村中的影响很大,得到了农民的拥护。(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采取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措施,许愿很大,使民众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和平、土地、面包与自由。因此,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当时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于暂时的均势,出现了相持的局面。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觉悟性、组织性还不够,不能把全部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也没有力量解散苏维埃,实现单一的国家政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不能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能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

6、不稳定的局面。全部政权或是集中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或是集中到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第二节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与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和策略1.列宁的四月提纲和革命和平发展方针的提出 1917年4月列宁先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会议上和布尔什维克党与孟什维克的联席会议上,宣读并讲解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回答了俄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帝国主义战争和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关于党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的途径问题;关于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问题;关于经济改造问

7、题;关于召开新的党代表大会和发起建立第三国际问题。 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实现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新建立的国家应该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应该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方针: (1)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要揭穿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反对它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2)号召布尔什维克党要经常地、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群众,说明当前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使他们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认清工兵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的唯一可能的形式。(3)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扩大、增加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的比重、影响,使苏维埃完全置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之下。 同时,列宁也充

8、分地估计到资产阶级会使用反革命暴力镇压革命,提出要武装无产阶级,在准备用革命暴力反击反革命暴力的基础上,提出夺取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2.列宁制定革命和平发展方针的原因、依据(1)当时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应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又不能马上推翻它,因为它受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双方暂时谁也不能消灭对方,无产阶级需要积蓄力量。 (3)无产阶级革命是群众的事业,要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对其进行耐心的工作,使其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党是工农的代表。(4)“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是罕见的例外。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三次

9、危机(1)四月危机 1917年5月1日(俄历4月18日),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称“将充分遵守对我协约各国所承担的义务” ,“把世界战争进行到彻底胜利”,激起民愤,掀起了反对临时政府的示威浪潮。首都约10万群众走上接头,高呼“打到米留可夫!”、“打倒古契柯夫!”、“公布密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 士兵拒绝向示威群众开枪,反映出群众对临时政府的信任发生了动摇。临时政府处于危机,撤消米留可夫、古契柯夫的职务。5月18日,组成了第一届临时联合政府,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邮电部长:策列铁里,劳动部长:斯柯别列夫,农业部长:切尔诺夫。(2)六月危机 1917年7月1日(

10、俄历6月18),彼得格勒近50万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呼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要面包、要和平、要自由!”7月1日,临时政府在西南战线发动进攻,遭到惨败,伤亡6万多人,人民更加激愤,引起了第三次政府危机。(3)七月危机 7月16日(俄历7月3日)彼得格勒军区第一机枪团率先决议,准备武装起义,工人也准备行动,但布尔什维克认为起义时机不成熟。7月17日,首都举行了50万人的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镇压示威群众,打死56人,打伤650人。强行解除工人武装,捣毁真理报,下令逮捕列宁。 在第三次政府危机中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但

11、联合政府也随之垮台。8月6日,组成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新的资产阶级联合政府。苏维埃将全部政权交给了反革命的临时政府,使自己完全成为它的附属物。 三次危机充分表明了俄国革命的和平发展机会已经丧失掉了,宣告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从此,革命运动进入到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新阶段。布尔什维克党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来对付国内日益紧张的局势。4.布尔什维克党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七月事变后国内的政治形势急剧恶化,布尔什维克党为了研究和制定在革命新阶段的方针和策略,于1917年8月8日16日在彼得格勒召开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新的形势与任务,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暂时收回“一切政权归苏维埃”

12、的口号,改用“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的口号。 为了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大会接受了托洛茨基为首的“区联派”,约4000人入党。 大会还选出了由列宁、布哈林、捷尔任斯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李可夫、诺根、托洛茨基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5.科尔尼洛夫叛乱 8月25日,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想推翻克伦斯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从前线调动部队、克雷莫夫第三骑兵团、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向彼得格勒进军。克伦斯基惊慌失措。布尔什维克党审慎地采取了革命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中的一些进步人士结成反叛乱联盟。 在布尔什维克党

13、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和各阶层群众迅速行动起来。挖战壕、筑街垒,铁路工人拆毁铁轨、卸掉机车,阻止叛军前进。布尔什维克党派出大批宣传鼓动员,深入叛军内部,揭露叛军真相,启发其阶级觉悟。士兵们停止向彼得格勒前进,调转枪口。科尔尼洛夫被逮捕,叛乱失败。 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大大地提高了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布尔什维克党通过组织、发动群众在首都苏维埃中站住了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组成的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团辞职,9月25日,托洛茨基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同时,许多地方的苏维埃都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方面。这时,布尔什维克党又重新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列宁在1917年9月中旬

14、写了论妥协和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等文章,重提革命和平发展方针。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相互妥协的建议,支持克伦斯基政府。武装起义势在必行。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1.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列宁在9月25日27日从芬兰写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两封重要信件:布尔什维克党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与起义,指示:多数人民是拥护我们的,现在党的任务就是把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和推翻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 10月中旬列宁在告工人、农民、士兵书中,又明确提出“打倒克伦斯基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时,“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已不是革命和平发展方针,而是武装起义的口号。 为了

15、直接领导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列宁秘密回到了彼得格勒。临时政府得知起义的消息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从前线火速调回部队,加强对冬宫等据点的防卫,布置机枪、大炮和装甲车。 布尔什维克党起义的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在斯莫尔尼宫开会,对起义进行最后的周密布置。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上午,工人、士兵夺取了几座桥梁。下午,占领了中央电报局和电报通讯社。晚上,起义达到高潮。第二天清晨,除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外,几乎整个首都均在起义者手中。 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出彼得格勒。 11月7日(俄历11月25日)上午10点

16、,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 下午6点,起义队伍完成对冬宫的包围。二千多名士官生保卫着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部长,拒绝投降。 晚9点45分,在冬宫后面的“阿芙乐尔”巡洋舰一声炮响,开始了对冬宫的总攻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枪战,终于攻下了冬宫,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取得了成功。 11月20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被工人、士兵占领,到1918年初,各地相继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列宁称之为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第四节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 1.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宣布,苏维埃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

17、政府建议,立即就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声明,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着手毫无保留地公布和废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批准和缔结的各项秘密条约。 见列宁全集,第33卷 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宣布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选出新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在101名委员中,布尔什维克党占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占20名,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占6名,乌克兰社会主义者占3名,社会革命党最高纲领派占1名。 组成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任主席。2.停战、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1917年1

18、1月21日,苏维埃政府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建议在所有战线上实行停战并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不承认苏维埃政权,拒绝答复。 德国接受了苏俄的建议,12月6日,苏俄政府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了停战协定,从12月22日起开始进行和谈。 面对德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就是否签订和约问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分歧。 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都坚决反对签订和约,要求对德国进行“革命战争”,推动德国革命。托洛茨基主张“停止战争,不签订和约”,即“不战不和”。 列宁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权衡了战与和的利弊,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争取喘息的时间,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 他认为:十分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要求对德国作出让步,拒绝缔结和约势必会使苏维埃政权遭到毁灭。 2月18日,德国利用托洛茨基声明结束休战状态,从波罗的海一线发起全面进攻,占领苏俄大片土地,直逼彼得格勒。2月23日,德国提出了新的条件,下了最后通牒。 布尔什维克党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以多数票通过决议,接受最后通牒,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根据和约,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万人口。 3月14日,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同时,迁都莫斯科。 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是极端屈辱的、不幸的和约,但这种暂时的退却和妥协又是十分必要的,使苏维埃国家获得了喘息的时间,

20、加速整顿国家经济,巩固国家政权。 一战后苏维埃政府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苏俄没有一支足以进行自卫战争的军队,红军刚刚建立,无法抵御德军的进攻。 经过3年多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俄国的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不具备进行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 苏维埃政权处于初创阶段,国内反革命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和平喘息时机。多年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尽早结束战争。 协约国拒绝签订普遍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已不可能。 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之下,拒绝签订屈辱性的和约势必会招来德国的军事进攻,会葬送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从多党制向一党制的转变 列宁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同其他政党分掌政权,是有条件的,即其他政党必须服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从1918年2月下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