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商周时期,“华”族主要指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夷”族主要指居住于靠近“华”族东部的民族群体。春秋时期,“华”与“夷”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天子”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变化反映了A. 华夏族的初步形成B. 华夷认同观念有所发展C. 中央集权逐步确立D. 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华”与“夷”是思想文化和心理素质有所差异的族类,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华族”与其他诸族的相互融合,“华”与“夷”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天子”治下的全部,成为紧密
2、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由此可见华夏族初步形成,A项正确;华夷认同观念有所发展只是表现,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并没有确立;题干也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日益衰微,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2. 汉初,丞相有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机关,称之为“相国府”,丞相负责处理一切日常行政事务,每遇重大决策,丞相则先与诸大臣商议,然后再由丞相领衔奏请天子定夺。而天子所定之事如果丞相坚决反对,天子也只能收回成命。这说明汉初A. 丞相权力得到加强B. 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C. 君权至上局面改变D. 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丞相有独立于朝廷之
3、外的机关,称之为相国府”、“天子所定之事如果丞相坚决反对,天子也只能收回成命”可知体现了汉朝初年丞相权力得到加强,A项正确;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表明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排除B项;汉初,丞相权力虽然较大,但是君主至上局面不曾改变,排除C项;汉初丞相主要是行使自身权限,没有构建权力制衡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3.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提及:“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唐宋诗歌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危机的加深B. 商品经济的繁荣C. 市民阶层的需要D. 儒学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4、】依据材料“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可知,宋诗以意胜,美在理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诗到宋诗的风格最大变化是重在揭示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趣,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即儒家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唐宋诗歌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理学的兴起,而非“社会危机加深”,排除A项;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需要无关,排除BC两项。故选D项。4. 明孝宗时“朝野率皆用银”,大臣丘浚上书大学衍义补,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权之以银”。据此可知,当时明朝A. 已经实现了白银货币化B. 政府的货币政策存在争议C. 发展银本位制的紧迫性D.
5、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朝野率皆用银”,而明朝大臣丘浚上书说明明朝的确存在货币问题和政策争议,B项正确;晚明时实现白银货币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实行银本位制的紧迫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明代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5. 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斥责缠足是“毁人肢体,溃人血肉是故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维新派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不缠足总会,广州、天津、武汉等多地设立分会,仅上海参加天足会的妇女就达5万多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反缠足成为社会习俗B. 社会各界认可女性解放C. 推行变革救亡的运动D. 人们认识到缠足的危害【答案】C【
6、解析】【详解】维新派反对缠足,认为缠足不利于女性解放,并采取了行动,建立中国不缠足会,吸引了大量女性加入,这说明当时中国推行遍布各以实现救亡,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反缠足成为社会风俗,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社会各界认可女性解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部分大城市的响应,因此无法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缠足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C项。6. 1923年,在探讨大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时,瞿秋白提出:“当然不是在某某委员会里占着几把交椅,就算得了领导权,而要领导群众以实力表示无产阶级在政治中的影响。”陈独秀说:“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这反映出A. 当时无产阶级
7、处于幼年时期不成熟B. 共产党尚不具备领导大革命的能力C. 党内关于革命领导权认识矛盾尖锐D. 中共正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要领导群众以实力表示无产阶级在政治中的影响”、“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斗争之需要与可能”可知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正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共产党还不具备领导大革命的能力,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共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无产阶级处于幼年时期不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仅仅依据瞿秋白和陈独秀的言论,无法得出党内关于革命领导权认识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7. 1947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村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信中现象A. 表明中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B.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C. 说明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革命D. 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改,字里行间,洋溢着翻身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这有助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1952年底,废除了农村的土地剥削制度,使中国农民彻底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排除A项;1947年解放
9、区并未完成土地改革,排除C项;1950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废除了农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8. 日内瓦会议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总理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敌方的矛盾,使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后周恩来总结说:外交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该结论A. 已成为规范国际外交的重要准则B. 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局面C. 是具有现实主义中国外交策略D. 包含一定程度理想化的成分【答案】C【解析】【详解】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重要议题印度支那问题上,巧妙使用外交策略,用好“行于所当行,
10、止于所不可不止”即学会审时度势,很好地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C项正确;“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没有成为规范国际外交的重要准则,排除A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可能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排除B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为做应当做的事,不是理想化,排除D项。故选C项。9. 罗马的公民权既是权利,获得者可以拥有法律、财产和政治权利;也是义务,比如服役和纳税。公元212年前,只有亚平宁半岛上的居民才拥有公民权。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的安东尼努斯敕令将公民权赋予了意大利以外被征服地方的男性自由民。这一敕令A. 巩固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B. 有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C. 源于商品经
11、济发展的需要D. 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正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卡拉卡拉皇帝的安东尼努斯敕令将公民权赋予了意大利以外被征服地方的男性自由民”可知扩大公民权的范围有利于缓和罗马社会矛盾,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扩大罗马公民权,并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仅仅依据公民权的扩大,无法得出罗马法的公平正义,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中世纪的神学家认为大学是教会的一部分,是信奉上帝的场所;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大学的实体在它自身之外,自由是构成产生大学经纬线的一条。这一变化表明A. 人的理性精神得到彰显B. 精神导师推动大学发展C. 人从
12、神灵的控制下觉醒D. 工业革命促进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旨是关于大学认识的变化,即大学由教堂的一部分转变为独立的主体,而且认为自由是构成产生大学经纬线的一条,而黑格尔是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这种对于大学的认识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得以彰显,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大学的发展无关,而且不是精神导师推动大学发展的,排除B项;人从神灵的控制下觉醒是在古希腊时代,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 美国供给学派认为“靠税收支撑的就业与产生税收的就业并不一样,真正的就业要靠对储蓄和投资的刺激,政府造就的就业不但不能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反而使人们产生依赖思想,使失业人数越
13、来越多”。1981年,总统里根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削减政府预算开支,全面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由此可知,里根旨在A. 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B. 创新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C. 恢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 消除经济“滞胀”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滞胀的影响,经济形势严峻,原有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制定经济复兴计划,削减政府预算开支,全面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体现了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其目的是解决经济“滞胀”问题,复苏发展经济,D项正确;里根的措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局部
14、调整,排除A项;创新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里根没有创新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排除B项;里根的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不是恢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2. 自2008年起,乌克兰数次提出加入北约。2022年2月15日,北约增兵波罗的海地区,2月22日,俄罗斯承认乌克兰“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独立,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表明A. 全球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B. 地缘政治影响大国决策C. 世界多极化格局受到挑战D. 冲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2008年起,乌克兰数次提出加入北约。202
15、2年2月15日,北约增兵波罗海地区”可知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对俄本土构成直接威胁,俄乌冲突表明地缘政治影响大国决策,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俄乌冲突,无法体现全球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俄乌冲突,无法得出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否受到挑战,排除C项;俄罗斯是在维护世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时期,郡县制确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汉代,承秦之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道的增加,是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主要变化。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
16、命。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地方行政在道管州的层面基本上是管得住、有效率的。唐代道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是一种符合历史趋势的发展;虽然从实际效果方面看,存在着一些导致方镇分权的缺陷。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却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随着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断变化,原有地方政府分散和不统一的状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19世纪末,英国开始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真正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概念。18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
17、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1894年,英国政府再次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在全国建立城区议会、乡区议会等郡以下的第二层级地方政府。1900年,英国颁布城镇议会法,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近代英国地方制度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地方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历史上地方制度改革对今天中国地方制度建设的启示。【答案】(1)异:唐代:地方治理权由中央
18、授予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近代英国:地方治理趋向民主化地方有自治权。同: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形成了三级地方管理体制注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原有地方制度的弊端;英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3)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完善地方行政立法机构及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解析】【小问1详解】异同:异:唐代:依据材料“道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长官由朝廷任命”可知,地方治理权由中央授予;依据“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
19、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可知,注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近代英国:依据材料“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要求所有自治市均设立民选议会,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可知,地方治理趋向民主化;地方有自治权。同:依据材料“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一种进步”、“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可以得出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据“至唐后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形成了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规定在全国建立城区议会、乡区议会等郡以下的第二层级地方政府”、“由此而建立起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0、可以得出形成了三级地方管理体制;依据“唐政府通过道这一中间管理层级,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间接管理,调整改善了地方管理幅度”、“英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和自治性管理体系得以形成”可以得出注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小问2详解】原因:依据材料二“随着社会日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不断变化,原有地方政府分散和不统一的状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和时间并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原有地方制度的弊端;英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小问3详解】启示:属于开放性型题,综合两则材料,结合唐朝和近代英国地方制度的目的、特点等知识分析,如地方行政
21、制度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完善地方行政立法机构及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言之有理即可。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些年来,中国先后上映了多部爱国主义电视剧和影片,下面是其中几部作品的片段影片片段觉醒年代陈独秀收到胡适寄来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如获至宝,赞不绝口;在友人的建议下,陈独秀前往北京,继续扩大新青年的影响力,新青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觉醒。1921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十几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正在开会,王会悟在船头守护。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红海行动在索马里海域,中国商船
22、遭遇劫持,部分船员被海盗杀害,其他人沦为俘虏。中国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从上述影片中任选一部,并根据其片段内容及所学知识,以“理想照耀中国”为核心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影片:1921论题: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新方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始终未放弃实现民族独立的理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方向,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1921年,1
23、3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汇聚上海,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上海召开,后来会议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红船上。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群中国有志爱国青年们挥洒青春热血,秉持红色信念和理想,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历史小作文题,相对开放,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理想照耀中国”,在表格影片中任意选择一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如1921,根据其内容和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新方向。然后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过程及其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及其影响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
24、出结论是这群中国有志爱国青年们挥洒青春热血,秉持红色信念和理想,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言之有理即可。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土知府、宣慰司使),对当地进行世袭统治。由于土司地处偏僻,相对独立,中央的政令、法律显得鞭长莫及。清朝雍正继位后,鉴于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土司“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草菅人命,罪恶多端”,谕令西南各省总督、巡抚“悉心筹划”,“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至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府、州、县,由中央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同时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镇
25、、协、营、汛,派兵驻扎。随后还进行社会改革,取消种种落后陋习,改善交通,输入内地先进的经济文化,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改土归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意义。【答案】(1)原因:土司位置偏僻,中央无法实行有效管理;土司在地方违法乱纪,损害中央权威;土司制度已不能适应清朝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等。 (2)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缩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等。【解析】【详解】(1)
26、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土司地处偏僻,相对独立,中央的政令、法律显得鞭长莫及”可知,土司位置偏僻,中央无法实行有效管理;根据材料“清朝雍正继位后,鉴于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土司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草菅人命,罪恶多端”可知,土司在地方违法乱纪,损害中央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制度已不能适应清朝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等。(2)意义:根据材料“至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府、州、县,由中央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同时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镇、协、营、汛,派兵驻扎”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随后还进行社会改革,取消种
27、种落后陋习,改善交通,输入内地先进的经济文化,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可知,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缩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等。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二战后独立的印度政府,坚持英国殖民统治者未经中国政府同意,非法划定的所谓中印边界线“麦克马洪线”,不断侵吞蚕食藏南中国领土,建立军事据点。1959年,印度还支持发动西藏叛乱后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建立分裂中国的所谓“西藏流亡政府”。1959年以后,印度边防军人频繁越境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干部战士,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对侵
28、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战。打退了印度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90余个据点,歼灭入侵的印军一部,俘虏3900余人,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打击了印度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1962年11月21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摘编自文献纪录片共和国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印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的意义。【答案】(1)背景:中苏关系破裂,中苏边境局势恶化,印度不断越境对中国挑衅,制造事端印度政府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破坏中国统一;中国国内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中国政
29、府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遭印度政府拒绝等。 (2)意义:打击了印度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捍卫了中印边境长期的和平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59年以后,印度边防军人频繁越境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干部战士,侵占中国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破裂,中苏边境局势恶化印度不断越境对中国挑衅;根据材料“印度还支持发动西藏叛乱后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建立分裂中国的所谓西藏流亡政府”可知,制造事端印度政府支持西藏分裂势力,破坏中国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内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遭印度政府拒绝等。(2)意义:根据材料“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打击了印度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可知,打击了印度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捍卫了中印边境长期的和平稳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盛宣怀,江苏常州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与李鸿章有交情。1866年,盛宣怀考中秀才,后三次乡试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上海c1客运资格证考试
- 城南中学1#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银行下年度工作计划
- 消防的整改报告模板6篇
- 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7篇
- 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演讲稿范文五篇
- 郊区闲置土地转让协议书(30篇)
- 文秘学生实习报告(3篇)
- 工程款付款承诺书
-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9
- 悬臂浇筑连续梁施工作业指导书
- Unit 3 Just a brother 阅读理解课件-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第一册
- 酸奶的制作课件1
- 建筑材料进场验收制度页
- 护理员培训-课件
- 班主任经验交流-课件(共18张)
- 7的乘法口诀(省一等奖)课件
- 1.《郑人买履》课件PPT
- 谢公与人围棋文言文阅读答案
- 肝脏特殊部位肿瘤消融治疗的策略课件
- 旅游学 教学大纲、教案、课后习题答案(李天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