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皇权的明孝陵_第1页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_第2页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_第3页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_第4页
突显皇权的明孝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突显皇权的明孝陵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第3课突显皇权的明孝陵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明孝陵的兴建明孝陵的选址:南京紫金山;明孝陵的营建过程;明孝 陵的命名与入葬。明清皇陵以至中国历代皇陵建筑所反映的封建专制皇权 的至高无上。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以及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价值O分析课文与阅读资料,探究古建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任何社会,文化都离不开 政治的特色。明孝陵的设计理念唐宋皇陵的上、下宫制度;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制度; 突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阅读课文与相关资料,比较明朝前后中国陵寝制的不同 历史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发

2、展,中国的皇陵建筑制度随历 史的发展,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明孝陵的布局和建筑特色明孝陵的布局:神道与陵寝两大部分;神道两旁的人兽 石刻;陵宫的建筑群;建筑特点:人工建筑与自然形态 和谐统一。设计明孝陵布局平面图,分析明孝陵的“前朝后寝”特 色。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理解为何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增强对祖国文明的自豪感。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知识结构/v:sha2 .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明孝陵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难点明孝陵古建的众多专有历史名词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共分为三个目,教科书上规定用1课时讲完。教课内容比较单一,主题就是介绍明孝陵这一古代建筑群、 这一世界古代文化遗产的情况:它

3、的遗址所在地、营建 经过,作为帝王陵墓的入葬情况、命名经过;作为一个 豪华的古建群,尤其是中国帝王陵墓的建筑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特色,与前代的不同和对明清两代陵墓建筑的 影响;以及具体介绍明孝陵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特色:它 如何充分反映中国皇家陵墓威严和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的政治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风水设计特色和在 中国古建所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美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 建筑美学特点等。本课的引言分为两段。第一段介绍我国历代帝王陵墓建 筑的历史悠久性,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们建造形态之壮丽,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 些帝王陵寝中,已有秦始皇陵和明清皇陵被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第二

4、段介绍明孝陵的重要建筑学意义,由于明 孝陵的“前朝后寝”制度,开创了我国皇陵建筑史的新 时代,明清共约二十多代皇帝陵寝,以后都继承这一建 筑模式,前后五百多年之久。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专制 皇权统治达到顶峰的时期,自明孝陵至清末各朝皇陵的 建筑形式风格,也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注意 在本课引言中所提到的明清五处皇陵,即除明孝陵外, 尚有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等,它们加上 东北的清初三陵,都属于明清皇陵内容,于 2000年、 2003年、2004年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内 容丰富众多,教科书中仅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作为教课 内容,其他陵墓将在“单元资料与注释”中给予介绍。第一目

5、“明孝陵的兴建”本目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明孝陵的兴建。首先是选址, 朱元璋和他的臣下为何选址在南京紫金山下;其次是陵 墓的营建,主体工程前后达五年,附属工程持续营造二 十几年,整座孝陵完工,前后共达 30年;最后是为什么 命名“孝陵”,以及朱元璋和马皇后先后入葬的情况。本目为配合课文,列有明太祖朱元璋古人画像和明孝陵 神道风景图两幅,供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师生有形像的历 史印象。目后有“历史纵横”阅读栏目,扩大知识面并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功 能,豉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将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 结合起来。(1)明孝陵的选址此段课文写得十分优美生动,可以由学生朗读或自行阅 读

6、,自行提由问题,由教师对一些较为生疏的专有名词(如“风水格局”或不熟悉的历史、地理知识加以点拨和解释补充,这样可使课堂比较活跃。有如下几个问题 是需要教师补充的:(一)为什么明孝陵在南京,而不是 像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十三陵都在北京?这需要对朱元璋 起义反元、定都南京并建明故宫过程作一简单回顾。因 为从新世纪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 来,元末农民大起义和朱元璋起家建明的史实,尤其朱 棣和建文帝“靖难之变”,学生几乎已全无常识和历史 感悟,所以在讲授明孝陵为什么选址南京以及马皇后等 故事,必须在此补充。(二)对课文中提到的明初开国功臣刘基、徐达、常遇春应作适当介绍,因为他们不仅帮 朱元

7、璋选择陵址,而且后来还作为功臣墓陪葬,也属于 明孝陵景区一部分。(三)课文中提到的南京紫金山景区 山水作适当介绍,如果能绘制一幅平面景区地图更好。(四)课文中提及的“风水格局”,什么叫“拱卫”、 “环抱”、“朝揖”?都是较生疏的专有名称,应解释清楚。(2)明孝陵的营建本目课文第二段写得很有故事性,建议教师亦可采用学 生自行阅读和自主思考的学习方式,提由两个问题:(一建明孝陵迁由当时七十多所寺院和费时30年,说明了什么?当地人民和全国人力物力受到什么影响?启发学生 对封建帝王专制权力和阶级本性的认识。(二)明孝陵最 终神道形成S形状,原因是什么?对朱元璋避开孙权墓 的做法,你怎么看?可以结合当前

8、保护古建进行经济建 设的关系谈谈看法。(3)马皇后、朱元璋入葬和明孝陵的命名本目课文第三段为本目课文的最后一段,主要交待三个 问题:(一)明孝陵都有哪些人入葬,主要提到先为马皇 后,后才是明太祖朱元璋。其实这个皇陵建筑群内,还 葬有死于朱元璋之前的皇太子朱标、殉葬的40名妃嫔,以及明孝陵周围起“拱卫”皇上的功臣们的群墓。这些 内容在讲课时可以不予涉及,教师可参考后附资料。(二)讲清为什么课文先讲明孝陵“基本建成”时间为 5年, 后面为什么又说“前后费时长达 30年之久”?应讲明5 年是指1376年至1383年,这是指孝陵大殿建成,是为陵 墓主体工程完成。后来又补建一些附属工程,直至明成 祖永乐

9、三年(1405)才最后完毕,从1376年开始筹建, 至1405年最后竣工,达30年。(三)讲清明孝陵命名来 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为 1382年马皇后逝世时,谥号 为“孝慈”,表示对马皇后的崇敬,称为孝陵。二则有 更广的意义,取中国儒家重要思想“以孝治天下”之意, 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加之于陵墓的称呼上。第二目“明孝陵的设计理念” 本目和下一目,合成明孝陵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色,这 应是本课讲授的重点,也就是明孝陵为什么作为“世界 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的重要原因。中国: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一书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 群”的规范为:“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

10、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 由、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又说:“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祖国壮丽山河的缩影, 国土景观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和国家文明形 象的标志和骄傲”。明孝陵是中华古代建筑中陵墓类的 代表,这类古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美的特色 和历史人文色彩又是什么呢?本课的第二目和第三目主 要讲述这些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重点这 一核心。本目课文共为两段,第一段回顾我国明代以前 皇陵建筑的风格和制度。课文中没有谈到秦汉的帝王陵 寝制度和建筑风格,因为选修课本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中列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当会涉及这一问题,本目 只从唐宋皇陵制度的“上

11、、下宫”制度谈起,说明这也 同样是封建帝王豪华生活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写照。第二 段重点叙述自朱元璋起,我国皇陵建筑制度有进一步变 化发展,从“上、下宫”改为“前朝后寝”是封建专制 皇帝集权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专 制皇权的政治发展在帝王陵墓制度上的反映。这是明孝陵从建筑学上设计理念最主要的特点。本目课文左方附 有“明孝陵陵寝建筑复原图”,可引导学生仔细阅看, 体会所谓“前朝后寝”的设计理念。(1)唐、宋皇陵的“上、下宫”制这一段课文实际回顾中国自秦始皇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 皇帝陵寝制度的发展,本目特别提到的是唐宋“上、下 宫”制度到明清“前朝后寝”制度的发展,前后的不同。 应明白,

12、自秦汉以来的我国皇陵建筑制度是一个完整的 发展过程,前后有继承有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 陵寝史研究的观点认为,其相同点更同于不同点,在几 条共同原则下,各朝不过继承地发展,各有特色而已。这几条共同特点,正如一本 中国丧葬史所说的:“汉 唐以来前有神道、后有陵寝及封土起坟的陵墓布局制 度”,明清自明孝陵以来不过是在前代制度基础上的发 展。除此而外,尚有“依山为陵”、陵墓石刻制度、后 妃功臣陪葬制度等等。这些陵墓制度总的特点则是我国 封建帝王集权制度在丧葬制度方面的反映,表现了绝对 的皇权至高无上。(2)明孝陵“前朝后寝”制度,是明清时代我国封建皇 权专制政治发展到顶峰的反映,从陵墓制度和建筑

13、风格 上更加体现“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课文上说:“明孝陵的设计理念就由注重灵魂变为突生皇权”。教师们在讲授此段课文时重点要放在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 映这一唯物主义观点上。其次,要讲清什么叫“前朝后 寝”,在建筑布局安排上和“上、下宫”有何不同。具 体应仔细体会课文和本书所附参考资料。第三目“明孝陵的建筑特色”这一目的内容是和上目紧密相连的,实际上建筑设计理 念和布局以及建筑特色是由一根主线贯穿的,从政治上 就是封建专制皇权意识的高度发展,但教师们还应当从 课文叙述和描写的艺术上体会由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另 一重大艺术特色,那就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浑然一体。这是我国无论宫殿建筑、园

14、林建筑和陵寝建 筑一大统一的特色,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艺术文化 史上的重要贡献。本目课文共分五个段落,每段有一主 题,布局方面讲得较多,但叙述建筑布局时明孝陵的建 筑理念和建筑特色也同时尽现眼底,教师们在讲述时应 尽量利用课文、古建图和阅读材料,扣紧主题讲述明白, 要点是重点讲清,具体专有建筑学名词可略而不详。(1)明孝陵前三碑明孝陵整个建筑群基本分为作为前导的“神道”和主体 建筑陵宫两大部分。本目第一段落重点叙述神道最前面 三块石碑:下马坊的“烈山碑”和“禁约碑”,以及原 大金门高大碑亭里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简称“圣德碑”。教师讲授此段课文时应注意三点:(一)竖立三碑的主要目的在突生

15、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朱元璋的开国功劳。(二)禁约碑在明末树立,也反映了当时阶级矛 盾的严重,竖立此碑意在严惩违禁反抗者。(三)强调点由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圣德碑是目前南京最高大的一块 石碑,为此明朝统治者曾浪费了巨大人力物力,有成百 上千的百姓累死在此工程上。讲到这里,可引导学生阅 览课文正文左方的“历史纵横”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 当时历史的感性认识。(2)明孝陵神道此段字数不多,但作为古迹旅游常识十分重要。因为不 管是唐宋帝陵还是明清帝陵,都是神道作为前导,在神 道中一般都残存各种石兽、翁仲等石刻,这些知识是学 生感兴趣而且很想知道的。教师讲授此段课文时,应注 意介绍这些神兽的象征含意,这些石翁仲

16、又代表什么? 它们和皇权至上有何关联?讲授此段课文时,应结合课 文引导学生参阅左旁的神道石兽图,猜猜最明显的一对 石兽是六种神兽的哪一种?(3)明孝陵陵宫此段课文应为本目的重点部分。因为: (一)它是明孝陵 陵墓建筑主体部分的介绍,许多重点建筑布局都在这里一目了然。(二)此段课文重点叙述了作为明清帝王陵寝建筑的所谓“前朝后寝”制度。所谓“朝”,是朝觐之 意,即在陵墓建筑前部,还应建有如同皇帝生前一样的 朝拜制度,明孝陵陵宫主体建筑前部有享殿、东西配殿, 都曾经是“前朝”的场所。后面的地宫“方城”、“明 楼”、“幽宫”、“宝城”都是安放皇帝棺椁的所谓“后寝”部分,俗称“寝宫”。(三)本部分还典型

17、体现了明孝陵的豪华、美观、人文美和自然美浑然一体的特 色,最后一段十六个字可以鲜明的体会到这一点。(4)明孝陵的鲜明建筑特色这一部分包括本目课文的第四、第五段,是明孝陵建筑 设计理念和建筑特色的总结文字。内容包括三点:(一) 明孝陵作为古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雄美壮 观”、“金碧辉煌”、整齐对称、造型严谨,是世界少 有的,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地。(二)明孝陵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气派和理念,依山为陵的博大气魄, 漫长壮观的神道,以及神兽和翁仲石刻,都显示了皇帝 的权威,死后仍有神化了的人、兽为之服务。(三)宝顶上“古木葱茏、浓阴蔽日”,陵寝周围的秀美山川,典 型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人工

18、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三、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明孝陵的兴建。(1)可以先用各类历史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有关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朱元璋建 都南京的历史图景,起到对学生在感性上理解明初历史 和明孝陵兴建过程的效果。(2)讲课时可以边讲授边设 计有兴趣的问题,启动学生自主性、独立性思考的兴趣, 如设问:明孝陵为何建在南京?南京还有什么明初的皇 帝故迹?刘基是何人?知道刘伯温的其他故事吗?等等。(3)利用课文中的“历史纵横”阅读资料和问题,启发 他们结合社会现象自主独立地思考,可豉励他们发表各 种不同意见,然后由教师比较深刻地总结由正确答案。(4)有条件的地区,比如江苏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对明孝 陵的一次实地旅游参观,讨论明孝陵为什么成为“世界 文化遗产”?北京和北京周围地区则可组织参观明十三 陵,比较和明孝陵在建筑特色方面的相同和不同。明孝陵的设计理念。(1)利用课文左方“明孝陵陵寝建 筑复原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大,然后由学生自主思考为 什么这叫做“前朝后寝”式的陵宫建筑制度? (2)通过对学生补充介绍前朝陵寝资料,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讨 论,为什么中国的帝王陵寝建筑,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封 建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建筑文化方面的反映?而明清皇 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