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_第4页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人口普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人口普查的重要性,了解人口普查的发展史。2.体会人口普查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人口普查有责任心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策方针的思想感情。3.知道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社会意义,以身作则做好宣传。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口普查有责任心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政策方针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知道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社会意义,以身作则做好宣传。教学设置情境,师生共同交流入境,走进人口普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

2、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简介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历代政府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和压榨人民才进行人口调查,因而隐瞒匿报人口的现象十分严重,调查统计的口径也很不一致。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在1949年以前只有两次: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的人口清查;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试行的全国人口调查。前者多数省仅调查户数而无人口数,推算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 3.7亿多人,包括边民户数总计约为4亿人口。后者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没有规定标准时间。经过 3年时间,也只对13个省进

3、行了调查,其他未调查的省的人数只进行了估算。调查加估算的结果,全国人口约为4.75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于1953、1964和1982年举行过3次人口普查。1990年人口普查是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前3次人口普查,是不定期进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的决定,自1990年开始改为定期进行,即每 10年一次,在年号末位逢“0”年份举行。两次普查之间,进行一次简易人口普查。二、发展简史人类社会最早所统计的人口数自然要通过对人口的调查。可以肯定有什么时期的人口数据,自然在当时就应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调查。这里很可能存在后人对以往人口数据的推测,但是任何推测都不是无根据的,必

4、定要依据当时的某些局部人口线索进行估计,而这些局部人口也一定来自于某种调查。人口普查作为各国政府各个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百来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公元前4500年,巴比伦王国就举办了全国性调查,按族登记人口。美国179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当时的调查项目只有4个。到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普查基本上覆盖了全世界人口,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也逐渐趋向一致,使人口普查更具有可比性。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

5、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目前国现存的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记载在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书中,数字引自禹贡所记载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禹时代,“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九州之地的人口为人。由于历史久远,大禹时代不可能有统一的、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所载数据也不可能是全面调查数据。所以也只能属于对部分人口的调查。能够发现的中国首次人口调查则始于周宣王39年,即公元前789年,是当时的太原(现在的甘肃镇原、固原和环县一带)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调查。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的人口调查制度和体制。整个制度极为缜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秋官司寇、夏官司马。潘光旦先生曾对此进行分析整理,绘

6、制出周礼中人口调查制度表。在周代不仅人口调查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调查的内容也是相当完整和丰富的,在很多具体项目上与现代人口普查极为相似。据后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中国各州、郡的户数和人口,是在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2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有12233万户,59594万人。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人口进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还备附注“事产”、“户别”等专项内容,记载这家人的身份和经济来源等信息

7、,譬如注明其是“军户”、“民户”抑或“匠户”等等,这种“户帖”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户口本”。据悉,明太祖的这场“人口普查”比美国(1790年)和英国(1801年)的“国情普查”早400多年。英国学者卡尔津曾著文叹曰:“此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以后各朝代都建立登记每户人口的表册,当然当时的人口统计与近代的人口普查是有很大距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少数省的某些县份先后进行过试验性的人口普查。1、现代人口普查现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是从美国1790年人口普查开始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公布

8、普查结果并把人口普查作为一项条款写进宪法的。紧接着美国之后,英国和法国于1801年进行了人口普查,它们同美国一样,也是每隔10年或5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除个别战争年代外,一直坚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现代人口普查的历史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17901870年,正值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出于制定法律或掠夺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确定本国及其殖民地的潜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这个时期,先后有美、英、法等国进行了人口普查,普查范围占世界人口的20%。18711950年,帝国主义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了考察新领土劳动潜力的兴趣,如埃及、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在此期间进行了人口普查。

9、十月革命后,苏联于1920年进行了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围增加到占总人口的76%。从1950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这一时期,由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纷纷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口资料。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1953年举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进行过普查的人口增加为占世界人口的98%。战后人口普查的显著特点,一是普查项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汇总人口普查资料日益普遍,有利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利用。2、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进行过六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1953年以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

10、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国人口底数。第二次人口普查以1964年7月1日零时为人口调查标准时间,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1982年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2000年11月1日进行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将为中

11、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口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将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 三、检查方面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历代政府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和压榨人民才进行人口调查,因而隐瞒匿报人口的现象十分严重,调查统计的口径也很不一致。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在1949年以前只有两次:清宣统元年(1909)进行的人口清查;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试行的全国人口调查。前者多数省仅调查户数而无人口数,推算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 3.7亿多人,包括边民户数总计约为4亿人口

12、。后者只规定调查常住人口,没有规定标准时间。经过 3年时间,也只对13个省进行了调查,其他未调查的省的人数只进行了估算。调查加估算的结果,全国人口约为4.75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于1953、1964和1982年举行过3次人口普查。1990年人口普查是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前3次人口普查,是不定期进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的决定,自1990年开始改为定期进行,即每 10年一次,在年号末位逢“0”年份举行。两次普查之间,进行一次简易人口普查。中国人口普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4次人口普查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除交通极不方便的个别地方(1953年普查有839万余人、1

13、982年有2.8万余人),根据地方政府的资料,台湾省和港澳同胞根据台湾和港澳当局公布的人数外,其余都是直接普查登记的。4次人口普查都是由国务院发布命令,制定调查方案,经过必要的准备,统一组织进行的。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和普查办公室。普查目的。1953年人口普查,是为了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1964年人口普查,是为了给编制国民经济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1982年人口普查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订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

14、查是为了查清中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普查标准时间和人口范畴。4次人口普查都确定6月 30日24时(即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4次普查都采用调查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普查项目。1953年人口的项目为: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户住址 6项。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 3个项目(本人成分和职业两项,只做登记,不做统计)。1982年人口普查项目增加为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

15、人口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1990年人口普查项目增加到21项,增加了“五年前居住地及其城乡类型”和“迁移原因”两个项目。同时,在户口状况项目中,增加了户口性质属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的内容;在文化程度项目中,增加了学业完成情况。调查方法。4次普查都采取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普查人员逐户逐人直接询问调查的方法。在普查区内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分片设立人口普查站,由基层干部组织户主或户内熟悉情况的人到站申报;或由普查员到户访问填报。第 4次人口普查,考虑到有些普查项目,涉及居民家庭情况和隐私(如领养的孩子,未婚先育等),为了保守秘密,采取了以普查员入户访问为主进行普查登记的方法。数据

16、处理和汇总工作。1953年和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采用手工方法逐级进行汇总。1982年人口普查,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人口普查,采用省和中央两级数据录入和数理的方式。1990年人口普查,改为微机分散录入、大型机集中汇总制表的中央、省、地三级数据处理模式,以缩短数据处理时间,使各级政府及时使用普查数据,增强数据时效。1953年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人,其中大陆为5.8亿多人;1964年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为 7.2亿多人,其中大陆为6.9亿多人;1982年普查结果为 10.3亿多人,其中大陆为10.08亿多人。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10月 30日公布的关于199

17、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提供的数字,全国总人口为人,其中大陆为人。4次人口普查,都是在国务院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项目和调查表式,逐户逐人进行调查登记,普查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汇总和编印,具备了现代科学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征。普查的质量都是很高的。1953年普查,根据抽查,重复人口占1.39,遗漏人口占2.55。1964年普查,重复人口占0.38,遗漏人口占0.39。1982年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样检查结果,重报人口占了0.71,漏报人口占0.56。1990年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样检查结果(样本规模为人),人口数重登率为0.1,漏登率为0.7,重漏相抵,人口数净差率为0.6。(见

18、彩图) 台湾省(包括金门、马祖)先后于1956、1966、1980年举办了3次户口普查。为了在公元末尾逢“0”的年份举办普查,第 3次普查改在1980年举行。后两次人口普查增加了住房普查的内容。1980年户口与住房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80年12月28日零时;普查对象为常住人口,并结合调查在场人口;普查项目有:户别、姓名、是否在家、称谓、性别、出生年月日、籍别、 5年前居住地点、婚姻状况、妇女初婚年龄和生育状况、教育程度、经济特征(包括是否有工作、行业、职业和从业身份)等12项。住房普查项目有:居室间数及地板面积、家宅设备(有无厨房、浴室、厕所或自来水)、家宅权属、现住户数等 9个项目。普查方

19、法:普查表由申报义务人申报或由普查员代填。为了保证普查质量,采用预查复查制,并举办事后抽样复查。台湾省从1966年人口普查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普查资料的汇总。四、主要特征1、调查组织的高度集中性。它是国家统一组织的,按国家法定的普查方案协调进行的专门性调查。2、普查对象登记的全面完整性。要包括某一地域内的全部人口。3、调查登记的直接性。须按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使每一普查对象取得原始资料逐项填报登记。4、登记时点的标准性。要按照严格规定的同一标准时刻进行登记。5、要按照现代化的统计原理、原则和方法,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普查纲要和调查方法。五、历届概况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

20、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第一次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地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决定在于1953年在选举工作的同时,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为准备全国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并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确实的人口数字,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项。这次普查工

21、作的特点:在市选举委员会领导下,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又在标准时间半年后开展。回顾时间较长,普查登记项目少,为了取得经验和保证质量,试点和复查面广,时间长,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而取得数据。普查时间,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为准备工作阶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为登记阶段及全面复查和重点抽查、统计、小结、公布等。1954年11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这次普查的主要数字: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人。普查结果:全市总户数为户,总人口人,其中

22、男性人、女性人,性别比为112.73,户平均3.99人,汉族人占总人口99.23%,少数民族18620人占总人口0.77%。市人口调查办在4个居民小组(平均每组350人)开展抽查结果,每组平均漏登与错划的只有1.5人,精确度达99%。第二次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后两项不作汇

23、总。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当时没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统计杂志上,刊载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项主要统计数据。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第三次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办法共28条,规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普查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那里;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

24、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项,按户填写的有湖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树、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 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人其中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人。第四次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国务院于1989年5月9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办法,共33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1990

25、年7月1日零时。普查表有21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15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业人口的行业、在业人口的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的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6项,即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一年以上的人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人,其中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人。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务院于19

26、98年6月17日发出了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国务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共46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表有49项,其中:按人填报项目为26项,即姓名、与户主关系、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户口性质、出生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从何地来本乡镇街道居住、迁出地类型、迁移原因、5岁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岁几以上的人填:是否识字、受教育程度、学业完成情况、15岁几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时间、行业、职业、未工作情况、未工作者主要生活来源、婚姻状况、初婚年月、15-50岁妇女填:生育子女数、1999.11.1-2000

27、.10.31生育状况;按户填报的有23项,即户编号、户别、本户普查登记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暂住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人数、本户1999.11.1-2000.10.31出生人数、本户1999.11.1-2000.10.31死亡人数、本户住房间数、本户住房建筑面积、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户、住房建成时间、建筑层数、住宅外墙墙体材料、住房内有无厨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饮用自来水、住房内有无洗澡设备、住房内有无厕所、住房来源、购建住房费用、月租房费用。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

28、国人口为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万人。第六次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31个省、自治区

29、、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

30、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

31、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七次2020年,中国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六、普查数据

32、(第六次)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人。台湾地区人口为人。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

33、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16.6

34、0%;15-59岁人口为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六、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人,增长6.92%。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