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规范讲服与精英弃核决策 评核不扩散规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颜 琳摘 要 冷战结束后,核武器为何没有像现实主义所预测那样快速地扩散。在分析和总结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核不扩散问题研究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鲁布利在核不扩散规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一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缘故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会选择核克制,放弃进展核武器?作者的核心假设是:由规范和观念构成的国际社会环境有效地讲服了国家精英的弃核决策,并进一步讲明了规范阻碍精英决策的过程、机制与条件。尽管作者的研究具有理论创新与政策意义,然而仍然需要认识到规范讲服只是精英弃核决策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同时还需要注意规范兴
2、起与传播的历史背景。关键词 规范讲服 精英弃核决策 核不扩散目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简称条约)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裁军条约,拥有187个成员国,但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朝鲜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条约,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仍然游离在外。以条约为核心,核不扩散机制* 颜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2009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37)。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70年生效,并在许多进展中国出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考虑和力推下,于1995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机制要紧包括: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为核心,及其
3、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支持的、由多边和双边协议、结构和关系相互连结的网络;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桑戈联盟(Zangger Coalition)与核供应集团(Nuclear Suppliers Group)所组成的两个非正式、自愿联盟核供应操纵机制、6个无核区。参见: Rodney W. Jones and Mark G. McDonough, Tracking Nuclear Prolifer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pp. 14-17; Ro
4、ger K. Smith, “Explain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Anomalies fo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2, Spring 1987, pp.257-260.不断进展壮大,这既是国际社会认同的结果,也使得核不扩散规范的国际法律效力大大增强。冷战结束后,核不扩散条约及其核不扩散机制遭受了来自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挑战。 William Walker, “Nuclear Enlighten
5、ment and Counter-Enlightenment,”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3, No. 3, May 2007, pp. 431-453; Milagros lvarez-Verdugo, “Will Climate Change Alter the NPT Political Bal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HYPERLINK /our_journals/ejilaw/terms.html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
6、nal Law, Vol. 21 No. 1, 2010, pp. 205-219.然而绝大多数的国家依旧较好地遵守了条约及其规范,有些国家甚至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又自动地放弃和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及相关技术设备。 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南非。然而,绝大数国家遵守条约这一事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玛利亚罗斯特鲁布利(Maria Rost Rublee)重点研究95%的国家遵守条约和弃核决策的缘故。鲁布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缘故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会选择核克制,放弃进展核武器?核不扩散规范是否、如何样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阻碍决策者的核决策?在回忆现有核不扩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她强调了由
7、规范和观念构成的国际社会环境讲服国家决策者弃核决策的过程、机制与条件。鲁布利的考虑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由其博士论文进展而来的新书中:核不扩散规范:国家为何选择核克制?(以下简称核不扩散规范)。 Maria Rost Rublee, Nonproliferation norms: Why States Choose Nuclear Restraint? Athens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9.一 核不扩散的理论解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对既有安全动机又有能力进展核武器,但最终选择加入条约的国家的核决策有着不同的理
8、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差不多逻辑是,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体,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家必须自助或临时的联盟以追求安全、利益与权力。该逻辑也适用于核不扩散问题,即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都应追求进展核武器以寻求自保,最后以核恐惧平衡来维护安全。 Kenneth Waltz,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Why More May Be Better? Adelphi Papers 171,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81; Scott D. Sagan and Kenneth Waltz,
9、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A Debate,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95, p. 9; 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1988, pp. 485-507; John Mearsheimer, “The False P
10、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3, Winter 1994-1995, pp. 5-49; John 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1, Summer 1990, pp. 5-56. 然而,现实主义的预测与政治现实并不相符。目前,只有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英国和法国的核大国地
11、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而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和伊朗的核行为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责备、制裁和孤立。 以色列尽管获得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默许和纵容,但在中东地区遭到阿拉伯国家强烈的责备和打压 。为了弥补现实主义预测的失败,现实主义学者提供了四个可能的理论假设:(潜在的)安全威胁的缺乏、安全保证、核武器的安全困境、可替代的威慑手段。一,(潜在的)安全威胁的缺乏有助于操纵核扩散。本杰明弗兰克尔(Benjamin Frankel)认为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减少了自助、安全困境等不确定性的体系特征,降低了(潜在的)安全威胁,有助于抑制核扩散,但两极格局崩溃后将伴随着新一轮的核扩散。 Benjamin
12、Frankel, “The Brooding Shadow: Systemic Incentives and Nuclear Weapons Proliferation,” in Zachary Davis and Benjamin Frankel eds., The Proliferation Puzzle: Why Nuclear Weapons Spread, London: Frankel Cass, 1993, pp. 38, 60.斯科特萨甘(Scott Sagan)也认为在面临安全威胁时,进展核武器并不是国家唯一的、必要的或最好的战略选择,国家还能够向其敌对国家展示良好意愿以克服
13、核安全困境,或寻求核爱护伞。萨甘还提出了防止核扩散的三种模式:国家安全认知模式、国内政治模式和规范模式。 Scott D. Sagan, “Why Do States Build Nuclear Weapons? Three Models in Search of a Bomb,”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1, No. 3, 19961997, pp. 54-86. 安全模式能够解释南非弃核的缘故;国内政治中专门个人与团体(包括核武器研究人员、军队和政客)的阻碍减弱或权势地位下降,解释了巴西和阿根廷的弃核缘故;条约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增强了核不扩散规范的法
14、律效力及其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乌克兰弃核。保罗(T. V. Paul)认为弃核决策取决于审慎的现实主义(prudential realist):面临高度不安全地区环境的国家更倾向于进展核武器,反之则可能放弃这一选择。 T. V. Paul, Power versus Prudence: Why Nations Forgo Nuclear Weapons, Quebec City: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0;张春:弃核的可能性:理论探讨与案例比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2期,第49页。然而弗兰克尔、萨甘和保罗都强调以安全环境来决定核决策,一
15、旦安全环境恶化,核武器仍是一种难以舍弃的选择。二,核大国对盟国和弱国的核安全保证的确有助于无核国家降低对核武器的需求,并出于维持联盟关系和成本的考虑而放弃单独进展核武器,但仍然存在安全保证的可信度与联盟的持久性问题。 Jacques E. C. Hymans, “Theories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 13, No. 3, November 2006, p. 456; John Mearsheimer,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
16、rnational Institutions,” p. 11.三,核武器的安全困境,即进展核武器会成为他国打击的目标,损害国家安全,导致国家不寻求进展核武器。现存唯一的例子确实是,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入侵伊拉克。然而,关于美国入侵伊拉克、更迭萨达姆政权的真实动机仍然存在专门多争论,尤其是考虑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曾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并没有发觉伊境内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反,朝鲜认为美国之因此能够入侵伊拉克,正是因为伊拉克没有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刺激其进展核武器的决心。四,存在替代性选择,如生化武器或更具威慑性的新武器,导致国家放弃进展核武器。新自由
17、制度主义的差不多观点是国际制度能够改变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计算,促使国内社会政治联盟的变化,进而阻碍精英决策。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国家通过加入条约而获得技术转让与外国援助的利益,远比单独进展代价高昂的核武器合算。伊特尔索林根(Etel Solingen)通过分析国内政治联盟的变化揭示了弃核决策的缘故:在极权国家中,加入条约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鼓舞了国内追求经济自由化的政治联盟比保守的民族主义派和反对派更加欢迎合作性的核制度、支持无核政策;向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会靠拢还会带来国际地位和国家声誉等一揽子交易。 Etel Solinge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uclear R
18、estrain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2, Fall 1994, pp. 131-140; Solingen, “New Multilateralism and Nonproliferation: Bringing in Domestic Politics,” Global Governance, Vol. 1, No. 2, May-August 1995, pp. 210-214.瑞斯(Reiss)从新自由制度主义视角较全面地总结了核不扩散的缘故。他认为,国家在核决策时面临的国内压力:核军备竞赛的成本、政治精英的反对、安全环境风险,
19、再加上进展核武器对国家双边关系的损害、国际制度的限制以及“全球公民观念”阻碍力(power of “world public opinion,”)使得大多数国家确信:进展核武器并不符合其国家利益,核武器的战略优势被夸大了。 Mitchell Reiss, Without the Bomb: The Politics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248-263.简而言之,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弃核取决于利益计算的结果。以“观念选择”为基础,威廉朗(William Long)和
20、苏泽特格里欧(Suzette R. Grillot)批判了现实主义和国内政治关于弃核(nuclear rollback)的论点都没有包含一个必要因素:观念与信念对决策者的阻碍;观念与信念因素能在两个关键点上对决策产生阻碍:一是差不多的利益被转变成政策偏好,二是偏好与环境一起决定了国家的政策与战略;观念的转变导致了南非和乌克兰的弃核行为。 William J. Long and Suzette R. Grillot, “Ideas, Beliefs, and Nuclear Policies: The Case of South Africa and Ukraine,” Nonprolifera
21、tion Review, Vol. 7, No. 1, Spring 2000, pp. 24-40.雅克海曼斯(Jacques E. C. Hymans)从国家安全威胁认知与国家身份的角度阐述精英的核决策:安全威胁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变的,而国家身份有助于精英过滤其应对威胁的反应。 Jacques E. C. Hymans, “Isotopes and Identity: Australia and the Nuclear Weapons Option, 1949-1999,”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 7, No. 1, Spring 2000, pp.
22、1-23.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假如国家不仅是出于重大核威胁的认知来进展核武器,而是追求核大国地位,那么海曼斯的解释是不完备的。此外,近年来有关核禁忌 核禁忌是指:一种对不使用核武器非明文规定的、强大的禁止性规范;由于核武器“令人难以忍受的”特性,使用核武器被认为是极其严峻地违反了国际法,在实践中也是不可想象的选择。参见:Nina Tannenwald, “Stigmatizing the Bomb Origins of the Nuclear Tabo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4, 2005, pp. 5-49; Nina Tann
23、enwald, “The Nuclear Tabo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ormative Basis of Nuclear Non-U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3, No. 3, 1999, pp. 433-468;吴日强:正义战争、核禁忌与无核武器世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第51页;戴颖、李彬、吴日强:禁忌与军备操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8期,第48-62页。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核不扩散规范的新进展。尼娜坦嫩瓦尔德(Nina Tannenwald)通过阐述核禁忌的进展
24、过程,认为不使用核武器规范的制度化和适应化阻碍国家安全决策,进而降低了核武器的战略优势。二 规范讲服与精英弃核决策:动力机制、过程、条件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观念中心的建构主义从各个方面解释了国家选择核克制的缘故。 Tanya Ogilvie-White, “Is There Theory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 Analysis on Contemporary Debate,” pp. 55-56; Sonali Singh and Christopher R. Way, “The Correlates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25、 A Quantitative Tes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8, No. 6, December 2004, pp. 859-885.然而,现实主义核心论点受限于安全、权力与利益计算,其解释和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和误导性:一方面其不能充分讲明大多数国家为何选择弃核,遵守条约,并督促核大国进行核裁军; Tanya Ogilvie-White, “Is There Theory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 Analysis on Contemporary Debate,” The Nonproliferatio
26、n Review, Vol. 4, No. 1, Fall 1996, pp. 45,55.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视角缺乏国家间互信,其思维逻辑不可能真正地解决安全与权力困境难题,相反只会诱使更多国家冒险进展核武器。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弃核选择只是权宜之计,一旦获利减少,进展核武器就成为了优先选择;同现实主义一样,忽视了国家身份与国际规范对核决策的作用,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过于强调观念中心主义,将“规范”和“观念”等同于核不扩散机制,颠倒了国家弃核决策、条约合法性和核不扩散规范传播的顺序, T. V. Paul, Power versus Prudence: Why Nations
27、Forgo Nuclear Weapons, p.152轻视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为国家精英的观念变化以及规范传播所制造的必要条件。保罗还批判了核禁忌的规范建构作用,认为国家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将玷污其国家声誉,强调对国家声誉的理性计确实是国家不使用核武器的要紧机制。 T. V. Paul, “Nuclear Taboo and War Initiation in Regional Conflicts,”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9, No. 4, 1995, PP. 696-717.相关于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家弃核决策的解
28、释,鲁布利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划分了四种精英弃核决策动力机制:成本与收益计算机制、社会一致性机制、身份认同机制、讲服机制。其中,鲁布利认为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解释差不多能够归类为前三种动力机制,承认该三种机制为精英弃核决策制造了必要条件,但又指出了他们不能充分解释弃核决策与精英核安全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此外,鲁布利的研究尽管属于建构主义范畴,然而她一方面借鉴了社会心理学有关讲服与阻碍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源于核不扩散规范传播的讲服动力机制,强调由规范和观念构成的国际社会环境重塑了精英的核安全认知与利益,最终导致精英做出弃核决策;另一方面,她将核不扩散规范的讲服过程细化为规范类型、竞争机制
29、与传播条件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规范本身的角度动身,按照规范的传播形式将规范划分为描述型规范(Descriptive Norms)、命令型规范(Injunctive Norms)和主体间规范(Subjective Norms),并解释了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关系以及对规范受体同意规范的阻碍。第二部分,由于存在众多相互竞争又相互冲突的规范,作者提出了建立联系(Linking)、激发行动(Activation)和保持一致(Consistency)三个机制,以解释某一规范胜出,阻碍并决定精英决策的缘故。第三部分,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三种可能阻碍规范传播的条件:不确定性(Uncerta
30、inty)、相似性(Similarity)、冲突(Conflict)。简而言之,核不扩散规范一书的内在逻辑是:核不扩散规范讲服了无核国家的精英做出放弃进展核武器的决策。弃核决策的四种动力机制以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建构主义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精英弃核决策要紧有四种动力机制:成本与收益计算机制、社会一致性机制、身份认同机制、讲服机制。一是成本与收益计算机制,这又包括物质性成本和收益和社会性成本和收益。在物质成本收益计算机制中,国家的偏好是既定的,与安全环境有关的物质利益计算决定精英弃核决策,规范和观念无阻碍力。二是社会一致性机制(Social Conformity):该机制通过一致性/
31、承诺效应而产生,即行为的变化导致信念或偏好的变化,以减少认知失调的阻碍。在此,鲁布利认为,社会成本收益计算包含着社会性因素,因此应该被纳入到社会一致性机制中。通过鼓舞(backpatting)弃核行为、羞辱(shaming)违反条约行为以及强调核不扩散规范的合法性,社会一致性机制向精英施加社会压力。精英为了保持同国际社会的一致性或承诺遵守条约,有助于抑制了进展核武器的冲动,但精英的核观念认知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三是身份认同机制(Identification)。自我对同重要他者关系定位的变化导致偏好的变化,进而阻碍精英决策行为;自我对他者的追随也涉及自我身份的重新考虑和改变,观念起着一定作用。然
32、而,身份认同机制存在的问题是,一旦他者对自我所传达的行为和意愿与当前国际规范不一致或冲突,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行为也随着改变。例如,二战后,为了维护同美国的盟友关系,日本同意美国的民主改造,确立了无核三原则,进而加入条约;而美国布什总统的核政策挑战了核不扩散机制,这也将阻碍日本精英的核安全认知。简而言之,上述三种机制差不多概括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精英的核决策,但都忽视了观念和规范的重要性,而后者在塑造精英的核安全认知与利益,进而阻碍核决策问题上有着重大意义。四是讲服机制。该机制认为国际规范传播完全地改变了精英对利益、安全和国家定位等核心观念的认知与利益偏好,在决策过
33、程中发挥着核心塑造作用。在此,与上述三种机制假定精英的核安全认知与利益是一成不变的或专门少变化的不同,讲服机制强调观念和规范对精英核认知与利益的可塑性。精英正是同意了核不扩散规范及条约的合法性,才真正地意识到弃核符合国家的身份与利益。以观念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研究也强调观念和规范的重要性,但鲁布利进一步分析了规范讲服动力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详细地讲明了规范的类型及作用、规范竞争机制与规范传播条件。规范类型国际社会环境涉及国际规范的兴起及其制度化、法制化,强调规范和信念的社会建构作用,以及对安全、利益概念的反思和建构成功地决定了精英决策行为。在国际社会环境中,规范不仅仅指言语、声明、宣言,也包括一
34、个更为广泛的行为范围。按照传播方式,规范可划分为描述型规范、命令型规范和主体间规范。一,描述型规范是指大多数他者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从而有助于自我理解在一个新的、模糊的或不确定的情境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例如,在核不扩散规范的推动下,条约于1970年生效,目前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裁军条约,拥有187个成员国。作为描述型规范,核不扩散规范不仅告诉了自我关于他者行为的信息,而且塑造了自我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恰当回应的理解。二,命令型规范能够规定恰当的行为或排斥不恰当的行为,如不要进展核武器、和平利用核能。命令型规范通常给遵守规范的行为体带来社会性奖励,对不遵守规范的行为体实行社会性制
35、裁。三,主体间规范是指自我对重要他者认为自我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认知。简而言之,他者认为自我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事。例如,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监督下制定了和平宪法,确立了“无核三原则”。竞争机制以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作者提出了规范间竞争的三个胜出机制:建立联系、激发行动和保持一致。一,建立联系机制确实是通过将某规范与进展完善的价值(Well-established Values)相联系,从而有助于国家决策者考虑该规范。就核不扩散机制的进展来讲,在条约生效之前,规范倡导者利用精英和民众对战争以及核战争的阴影与恐惧,成功地把核不扩散规范与国际和平与安全联系起来,推动了规范的传播;在条约
36、生效后,规范支持者又把同意和遵守核不扩散规范与国际合法性联系起来,督促国家加入和遵守条约。简而言之,国家决策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核不扩散规范与和平、安全、合法性等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其越有可能承诺弃核。二,激发行动机制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某种规范得以成为关注中心(Being made focal)或被强调(Having been highlighted)。激发行动机制的一个要紧手段确实是在适当的时刻和地点,就某一问题进行诸如会议讨论、发表声明、游行示威、场外抗议等活动,并成功地吸引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官方发言人的回应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也确实是讲,核不扩散规范越多地得以激发行动,决策者越可能承诺弃
37、核。三,保持一致机制涉及行为体过去的行为、承诺、身份,从而使得行为体必须使其现在的行动与前述一致。一国成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成员国的时刻越长,从中得到的支持越多,该国越有可能接着遵守核不扩散规范。传播条件规范传播是在一个宽泛的、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有些条件有利于规范的认可,有些则不利于。鲁布利提出了三种可能阻碍规范传播的条件:不确定性、相似性、冲突。不确定性是指有关核武器潜在的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认知越大,决策者更可能开放地考虑其核姿态的变化。相似性是指决策者越认为相似的或钦佩的他者可能欢迎本国承诺弃核,其越有可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冲突是指对一国与那些试图施加阻碍的国家之间的冲突认知越大,
38、该国越不可能对该阻碍让步。案例研究验证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为严谨,幸免案例的“选择偏见”(selection bias), 选择偏见:通常在此情况下发生,即在研究设计或调查研究所处的真实世界现象中,某种选择过程的形式导致推论遭受系统性错误。当案例或研究主体是自我选择或当研究者不明智地选择呈现一个经裁剪的样本,而该样本伴随着大量相关案例的因变量,选择偏见就发生了。Alexander L. George and Andrew Bennett,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MIT Press, 2005, p.
39、 23; David Collier and James Mahoney, “Insights and Pitfalls: Selection Bias in Qualitative Work,” World Politics, Vol. 49, No. 1, October 1996, pp. 59-60;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and Sidney Verba,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inceton, N.J.: Princeto
40、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28-132. 鲁布利设立了严格的案例筛选标准。标准一,被选择的国家必须没有进展或获得核武器。标准二,研究那些既有安全动机又有能力制造核武器的国家什么缘故放弃进展核武器。国家进展核武器的安全动机(Security motivation)是指该国面临的安全威胁,该安全威胁既源于一个或多个拥有核装备的对手,也包括拥有潜在核能力的对手,还包括拥有压倒性常规军事威胁的对手。拥有核能力的国家(States with nuclear capability)被界定为那些拥有核设施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强烈渴望进展核武器的国家,只要他们有了必要的经
41、济和技术资源,即使没有现成的核设施,也会启动核项目,如巴基斯坦。同时满足标准一和标准二的潜在的核国家(Nuclear Potential States)有40个国家。第三,为了进一步缩减案例数量以及案例的可比性,作者又附加更严格的标准,如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内政权类型、国内反核规范强度。鲁布利最终选择了日本、埃及、利比亚、瑞典和德国五个案例,并重点研究和比较了日本(民主国家)和埃及(威权国家)。鲁布利要紧采纳过程追踪法和相符性程序来检验不同理论对国家精英决策的解释力。在所选的五个案例中,他们面临来自周边地区或国际体系层面的(潜在的)核大国的安全威胁,同时本国又具有进展核武器所要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
42、能力,然而其精英最后都选择了放弃进展核武器。这讲明现实主义的安全环境假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物质成本与收益假设不能充分解释既有安全需求又能力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放弃进展核武器这一问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不同时刻时期、为不同国家的精英做出弃核决策制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样,社会一致性与身份认同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精英弃核决策,但该决策仍有专门强的投机成分,其全然的核安全观念和利益偏好仍没有发生深层的变化,最终也不利于核不扩散机制的稳定。以条约为核心的核不扩散规范和机制构成的社会环境因素重塑了精英的核安全观念与利益偏好,最终推动精英做出弃核决策。日本二战后在美国的改造下制定的和
43、平宪法、“无核三原则”与“贸易大国”定位,重塑了日本精英的核安全观念与身份认同;埃及领导者认为加入条约有助于借助国际合法性羞辱以色列,树立其在中东国家的领导地位;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博弈中日益认识到,进展核武器并不符合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进展核武器,融入国际社会符合其安全、利益与身份追求;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理想派(ideological side)赢得了议会的多数,能够实施其反核政策,并借助条约的合法性来塑造和巩固一个和平、中立的国家形象与身份;德国认为推进欧洲一体化、同意美国北约的领导有助于塑造其和平、合作的新身份与利益。在比较了不同理论对精英弃核决策的解释力之后,作者
44、进一步讲明了国际社会环境中的国际规范是如何阻碍国家精英决策的。第一,不同类型的规范对不同国家的精英核决策阻碍也不同。就描述型规范来讲,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公开宣布放弃进展核武器,选择加入条约,这有助于促使日本、埃及、利比亚、瑞典和埃及加入和批准条约;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印巴核试验、朝核及伊核的责备和制裁也部分地挽救了条约的合法性,打消了无核国家退出条约,进展核武器的念想。条约生效后的法律约束力意味着进展核武器是非法行为,这讲明了命令型规范阻碍上述五国精英的决策行为。鉴于主体间规范注重自我对他者认为自我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事的认知,日本、瑞典和德国出于维持同美国友好关系的考虑,埃及和利比亚出
45、于融入国际社会的考虑,都选择了弃核。第二,在规范竞争中获胜的机制选择。在传播核不扩散规范过程中,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核大国以及反核政治党派充分利用建立联系机制,将加入条约、遵守核不扩散规范同国际合法性、国际声誉、和平与安全等进展完善的价值相联系,改变了核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博弈格局,有助于督促五国精英放弃进展核武器。核科学家及国内外各种组织广泛宣传核不扩散理念,引起民众及媒体的关注与参与,最终促使五国的精英在核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国内外核不扩散规范的阻碍力。一旦承诺加入条约,精英在核决策时必定要考虑其核承诺与核决策的一致性,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国家的核行为。第三,规范的三个传播条件阻碍精英核决策。在传播核
46、不扩散规范时,强调核武器潜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认知降低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与利益中的战略地位,维持同盟国以及国际社会成员身份的相似性有助于五国精英的弃核决策。而冲突既包括一国同外部势力的冲突,也包括一国国内政治党派不同政治理念的冲突,从而使得一国精英在核决策时可能拒绝核不扩散规范,也可能同意规范。然而,一旦一国的精英鉴于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重新考虑其国家安全、利益与身份,那么核不扩散规范将重塑其国家身份定位与安全利益追求,最终阻碍精英的弃核决策。三 学术意义与不足核不扩散规范一书从理论和现实的视角探讨了国家的弃核行为,既有学术创新意义,又有政策意义,但仍存在两点不足。第一,规范讲服理论研究对操
47、纵核武器扩散的学术与政策意义。就核不扩散研究的学术意义来讲,相较于大多数学者集中研究如何阻止和解决当今的核扩散挑战与危机,鲁布利将选题视角对准大多数遵守条约及核不扩散规范的国家。她不仅检验了各个理论对国家弃核行为的解释力,而且重点分析了核不扩散规范阻碍精英弃核决策的缘故、机制及过程,从而开拓了核不扩散研究的“成功”视角,增加了我们操纵核扩散的学术信心。另一方面,许多决策者意识到非物质因素阻碍国家决策,而鲁布利研究的政策意义正是在于其详细地分析了核不扩散规范阻碍国家决策的机制与条件,满足了决策者的可操作化需求。目前,核不扩散规范受到威胁的要紧根源是核武器与核能开发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尽管大棒
48、与胡萝卜政策专门重要,然而全然措施在于:核大国尤其是美国应遵守核不扩散规范,履行条约义务,并做出积极的核安全保证,进行核裁军和开展国际核能开发合作,从而制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在该环境下,才能增强核不扩散规范的“强法律”效力和社会吸引力,讲服无核国家放弃进展核武器。第二,鲁布利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其对规范传播的研究层次回落到了规范本身及其对国家精英阻碍的微观机制,夯实了国际规范研究议程 有关国际规范研究议程的文献综述可参考: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3期,第145-160页;黄超:讲服战略与国际规范传播,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第72-87页。的基础。一方
49、面,鲁布利对规范的分类及其讲服机制与条件的分析强调了规范的能动性,有助于激发学者对规范的概念、性质与作用的探讨。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规范的传播是通过外部力量来达到讲服他者的目的,要紧涉及四个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国际组织的教化机制、 杰弗里切克尔又把该教化机制细分为战略计算、角色扮演和规范性讲服三种不同机制,并指出规范性讲服作为建构和重构行为体对社会事实认知的机制也是推动国际规范传播的主导机制。参见:美马莎芬尼莫尔和凯瑟琳斯金克:国际规范的动力与政治变革,载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究与争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Park
50、 Susan, “Norm Diffusion with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Case of the World Ban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 8, No. 2, 2005, pp. 111-143; Jeffrey T. Checkel,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Politics: Bridging the Rationalist-Constructivist Divide,” European Journa
51、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 No. 4, 1997, pp. 473-495; Jeffrey Checkl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ization in Europe: Introduction and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9, No. 4, 2005, pp.801-822.地区规范的匹配机制、 Amitav Acharya, “How Ideas Spread: Whose Norms Matter? Norm L
52、o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sia Reg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8, No. 2, 2004, pp. 239-275.国家的文化匹配机制与认知机制 Thomas Risse et al., the Power of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Domestic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公民社会与全球网络倡议的兴起 Richard Price, “
53、Reversing the Gun Sights: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Targets Land Min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3, 1998, pp. 613-644; Margaret Keck Sikkink, Activists Beyond Borders: Advocacy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上述文献的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规范概念、性
54、质和能动性的讨论不充分。马莎芬尼莫尔(Martha Finnemore)与凯瑟琳辛金克(Kathryn Sikkink)从规范的功能性视角将规范归纳划分为限制性规范、构成性规范和评判性规范; 美马莎芬尼莫尔和凯瑟琳斯金克:国际规范的动力与政治变革,第300页。亦参见:Christopher Gelpi,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Role of Norms in Crisis Bargain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7, Vol. 91, pp. 339-260; Peter J. Katzenstein
55、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b, p. 5; 约翰杰拉尔德鲁杰: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新功利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载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究与争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玛格丽特凯克(Margaret Keck)和凯瑟琳辛金克从规范本身性质的角度讨论了阻碍规范传播的效果,认为涉及人身安全以及禁止对弱势群体和“无辜”人群进行人身损害的规范和涉及法律机会平等问题的这两种规范更容易传播。 美玛格丽特凯克、凯瑟琳辛金克著,韩召颖、孙英丽译:超越国界的活动家:国际政治中的倡议网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然而,芬尼莫尔和辛金克对规范概念的划分比较粗糙,过分重视规范的对身份的构成性作用,存在“好规范”的偏见,没有考虑到暴力等“坏规范”的负面阻碍。玛格丽特凯克和凯瑟琳辛金克对规范性质的讨论强调社会与人权等“低级政治”领域,忽视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激情热感按摩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展会条码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购物中心店面租赁合同
- 中国空气调节器压缩机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速释制剂材料合作协议书
- 2019-2025年中国北京地铁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2025年度茶艺馆线上线下推广合作合同
- 买文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5年度猪舍租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合作协议
-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教学设计
- 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锻造安全生产》课件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含答案)30篇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DSM-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 文献的载体课件
-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解析
- 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方案
- 历年中考地理生物变态难题
-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