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1_第1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1_第2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1_第3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1_第4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结题报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20 农村留守儿童,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群体创建学习型家庭与农村留守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及家庭指导研究课题结题报告XXX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 “留守儿童状况”课题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孩子接近2000万。父母一方外出流动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

2、3.83%;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的比例高达56.17%(中国人口报,2005年6月3日)。有关资料也显示,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留守儿童”在小学生中几乎占50%。下面我们以潭溪镇中心小学为例来谈谈。近十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大量村民开始外出到广州、深圳、福建等大中城市打工。据该校总务主任石开昕老师的统计,在仅有489名学生的中心小学,爸妈都不在家的孩子有127人,占学生总数的25.9%;爸爸不在家的102人,占20.8%;妈妈不在家的45人,占9%,三者合计,学校“留守孩子”比例已经超过学生数量的一半,达到56%,其中更有高达41.97%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据了

3、解,这样的情况在其它等地农村同样非常普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外流,造成“留守孩子”大量出现。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适当地引导,可以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采取措施,他们就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引发新的校园矛盾和动荡,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要培养留守孩子健全的人格,关键是德育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以人格塑造人格,以

4、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高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 。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福,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祸。 德育的关键点在于知行统一。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同时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做思想工作和心

5、理疏导,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在真心实意地关爱他,这是他接受你的工作和疏导的基础。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密不可分的,如果缺少其中之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的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在专门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大致就是这个道理;而人格上的缺陷则将贻害学生一辈子。试想,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信心,达不到做人的起码要求,不能分辨是非美丑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吗?一个懦弱、狭隘、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没有创新能力的人,能谈得上报效祖国吗?特别是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

6、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先进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把学生的健全人格概括为“三自”、“三高”。“三自”是指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平衡能力、自我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三高”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着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加强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变化的研究,寻找健全人格教育的落脚点,消除因家庭

7、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最终迈向成功。 同时要形成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的品德教育工作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情感、道德判别标准与其认知的水平、年龄阶段、心理水平密切相关,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水平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小学生、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和社会有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

8、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正确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会使学生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对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风气、良性的竞争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重大意义。 教育者肩负培养下一代的职责,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这是教师的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儿童期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间培养得好自然成了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再用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成了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为事倍

9、功半。”可见,重视和加强留守孩子健全人格的早期培养是多么紧迫而重要。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如果我们的德育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如果我们的德育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如果我们的德育与学生心心相印,共感同鸣,我相信我们的德育会为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船保驾护航。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最近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品质等状况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们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1学习成绩滑坡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

10、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红色“”,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 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 的学习成绩优秀。调查同时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我们在

11、走访中也了解到,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很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还是占了多数。当然,我们也发现,有些父母把寒暑假接孩子去大城市玩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激励孩子发奋读书;同时,孩子在大城市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发奋读书。2道德意志薄弱 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有人对某镇的848 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346 人,占总数的 40.8%,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 人中,有23 人是“留守孩子”,占 82.14%。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留守

12、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忧,道德情感的缺失严重。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儿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

13、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调查中一位大队辅导员老师告诉我:“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3.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们的想象中,农村孩子更加亲近大自然,心理问题不会太严重。然而,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而城市的检出率只有8.1%。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14、。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有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并伴随内向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

15、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不少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据调查,50%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这直接形成了他们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调查同时显示,有66%“留守儿童

16、”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原因是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对“留守儿童”的访谈基本上支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跟随年过7旬的祖父母生活的10岁小姑娘莉莉说,父母外出打工,我好孤独,经常想父母想得要哭。有时候,老师讲课都听不进去,老想着他们回来的情景。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就自己“开笼放雀”,行为变得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无人能管。也有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

17、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18、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留守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与家庭指导方面有必要做出积极的尝试。四、课题实施 加强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应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入手,并注重四者的结合,积极使他们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充分发挥镇政府、村委会的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

19、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如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弟学校,订适合的收费标准,使“留守儿童”能上得起学,享受与父母打工所在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这是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要创设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环

20、境。应加大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我们常说,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学会思考,这样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有团队意识的优秀一代,只有让孩子们真正从心里懂了,接受了,才会内化成为他们的品德,进而成为自然的行为!我们可以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野外生存基地参加“生存拓展训练”,通过各种有趣的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让学生在培训后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虽然培训活动使他们腰酸背疼,但在训练中,学到了

21、平时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相互信任、真诚合作、战胜挫折、承担责任。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更是一个合作的世纪,而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可是,在一所学校的学生之间,个人的优秀可能会使他们盲目自信,自我意识极度扩张,竞争的压力又可能让他们怀疑合作的必要,动摇团队的精神,并减少对他人的信任而增加戒备之心。因此,信任与合作的教育刻不容缓,而这正是我们选择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原因。 3、注重对“留守儿童”心灵的教育。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我们习惯于以品行和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而今,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以往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都受到怀疑和冲击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充满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养

22、老压力,竞争压力,生存压力的时期,面对纷乱严酷的人生,面对色情、暴力、腐败等社会毒瘤,即使一些成年人都难免困惑重重,更何况这些涉世未深,从小娇生惯养,性格脆弱的孩子!以传统观念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近年来,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在校的行为问题、学习障碍问题、性格品德问题,往往都和心理问题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社会、环境诸多有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那些因为生命自身神经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反常行为,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帮助。为此,我们可以成立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让“留守儿童”将他们不愿对监护人、老师、同伴言说的问题,让他们把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向尊重理解他

23、们的心理老师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从教十几年,我遇到不少这样的留守孩子,他们有的有过不幸的境遇,有的有过心理创伤,有的受到过挫折。他们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智慧成熟的小小少年,他们敏感、叛逆、困惑,他们的情感、情绪和行为都处于极不稳定的“暴风骤雨”阶段,是生命中极为脆弱的时期。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孩子们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是小心地呵护引导,就会伤害甚至摧残那些年轻的生命。多年的教学生涯和教育管理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而且也是心理逐步成熟,心灵日趋丰富的过程,若想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不能不具备心理学知识,因此,我读了并鼓励老师们多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理学的

24、知识告诉我,不能把学生发生的问题,都简单归结为思想问题或品德问题,如果是心理方面的障碍,则必须用心理调试与治疗的方法来解决。我一向关心老师和学生的心理,但有些孩子习惯于将个人的痛苦深深藏在心底,他人有时竟无法察觉,就像平静的湖水一样,看上去波平浪静,其实下面浪涛汹涌,心理问题有时极容易被表象掩盖。怎样让我们的心理老师、班主任发现学生隐蔽的心理问题?怎样能让学生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想了很多,有多少发生在家庭中的悲剧,我们教育工作者并不知道。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记得有一位香港的心理学家讲过,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是微妙的,脆弱的。许多

25、心理疾患其实在个体孩童时代就已经埋下了阴影,种下了恶瘤,这其中,父母以及家庭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防患于未然,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将班里的学生分工包干,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一定要研究学生心理,要将孩子们的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

26、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在母亲节,可举办“解读身边爱的感动”为主题的特殊班会。让心灵与心灵沟通,让思想与思想握手,在沟通与相握中,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浓浓的深情和无所畏惧的力量。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

27、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家长(监护人)热线、定期访问制度等,经常与“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

28、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5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孩子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关怀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

29、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调查中,当“留守儿童”被问及“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留在身边”时,有76% 的“留守儿童”回答“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孩子,母亲更有优势。母亲在家孩子会感觉有安全感,有倾诉对象。所以我们认为母亲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弊大于利。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

30、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必须强调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最

31、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本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及人员分工(一)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个案分析、访谈、调查研究、观察比较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效益、案例设计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统计整理和构建。 该课题的研究内容比较多,采用分级管理,建立核心课题组,下设3个小课题:政教处:“健全人格发展目标管理研究”;教务处:“健全人格培养的课程渗透的策略和教师提高素质的研究”;团队:“人格健全的教育途径潜在课程开发及人格发展评估量化的研究”。学校核心课题组会议每2个月召开一次

32、会议,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二)研究步骤:课题研究的时间:2007年5月2008年12月具体安排:2007年5月2007年6月 完成核心课题方案下的3个子课题2007年7月2007年8月 按各子课题方案,进行学习动员,实施操作,收集素材,各任课教师自编教材2007年9月2007年12月 学校全面实施,并举行阶段性课题研讨,对各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几步骤、进度、价值作进一步的论证,各子课题开展情况交流活动。2008年1月2008年6月 撰写子课题阶段性小结,以论文报告形式上交汇编成册,具体有:学生成长档案资料、课题研究经验总结、优秀典型案例、学生完美人格志向成果习作2008年7月2008年8月

33、 外出学习考察2008年9月2010年完成学校课题结题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三)研究人员分工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六、理论总结 ,申请结题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3、完成结题报告;4、邀请有关专家对子课题成果进行鉴定。七、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组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教研科研活动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学校方面:1.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通过授课、亲子活动、家访等多种渠道,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2. 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活

34、动课与讲座。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开设健全人格的培养活动课,由负责授课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及不良习惯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引导留守儿童抛弃自卑,鼓励留守儿童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3. 设立“知心话信箱”与心理咨询。留守儿童出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设立的“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

35、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他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4. 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二)、留守儿童方面:1、调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4、对自己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