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3文化产品5文化现象7文化观念9文化政莆11国剧文化13底层15文化传统2狭义文化4文化内涵6文化事象8文化思10民族文化12上层文化14传统文化简答题1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2在中国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书的哪3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嚼些?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7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
2、区别是什么?9“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10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论述矗1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你认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的观点正确吗, 3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 4“中国文化檀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曝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名词解释矗 1广又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赣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
3、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涌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女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命名的由来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t的文化内捅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等,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最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F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lo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
5、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作和文化本身的结,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n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糨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是LJ中华文化为塬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
6、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简答题 1文”的本义又是什么?“化”的本又是什么? 答:文”的奉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在中国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部书的哪, 答,(说苑指武)。 3,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k 9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足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J“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
7、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蟹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苫追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上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占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民族
8、文化在椠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靛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面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是在每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苷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足一成不变的 7文化持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自面作用各是什?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足优秀的传统;后
9、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8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与中国丈化史的区别是什?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丁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9中国丈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苦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蔷遑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H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10学习中国文化概”
10、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是什 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论述 1怎样认识丈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答: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井确立了
11、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2你认为把持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的观点正确吗, 答,不正确因为这种观点认为讲究传统就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反传统而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所以,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古代文化。3你认为把中国传蓖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时主的观点正确吗? 答:不正确因为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
12、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役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谆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的 4“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息9 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它们包括有关中国文化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其分类的相关知识。由于这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中
13、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申述上尽量注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中国文化楼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概论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的,而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O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晨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摹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是按朝代分期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0,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盲文字文化前三类是从文化的领域来分类,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事象,因此单分类在这一框架里阐
14、述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的模式、主要事象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以及从中归纳出的特点与传统 中国文化在世畀文化中的地位立足世界,在比较中观察本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传境文化与理代社会阐述在弘插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必要性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属1方志时期3地缘2仪器观测期4通漕四渠一筒答属 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 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 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6,筋述中国古代九州
15、的地理划分。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 4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5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特征相关联? 6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厂可资回旋的舞台?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8试述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况
16、。 9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10论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11如何摆正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12论述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名词解释题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
17、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一、简答题 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
18、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
19、无直接关系,为什么? 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 :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
20、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 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
21、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 答:土地的开垦、水利
22、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乱砍滥伐的危害。皇家大量修建大规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在西北地区广建牧
23、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吡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LU和吕梁山
24、,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
25、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3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 答:因为
26、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汤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载,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
27、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4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
28、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5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特征相关联 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俨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
29、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6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
30、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 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
31、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
32、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m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
33、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秦国大晕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
34、。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鼐。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
35、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8试述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况。 答: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状况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状况大不相同。如秦汉时属于“东楚”的丹阳、毗陵、吴郡等荒凉之地,到唐初已经属于“人物本盛,小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宫禄,市廛列肆”和“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人文、物产的都会。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入而改变习俗,如佛教的大规模传人和道教的发展,都使南方许多地区深深地打上了
36、宗教的烙印。但有时外在条件的变化,又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如唐高祖李渊时,曾联合儒、道反佛,甚至采用强制措施,使“数盈十万”的“天下僧尼”,都“请令匹配”,“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由此说明地域文化是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尤其是初唐时期儒、道、佛的地位谁先谁后之争,虽然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但在争论中却往产生了意外的学术文化新成果。由于争论涉及一些根本教义和若干理论问题,诸如天命与自然、有神与无神、人世与出世等,因此就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是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繁荣起来的,
37、是多种文化思想不断发展、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综合文化。再加上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海外文化的输入,使得初唐的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9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我们知道,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同时,在一个地域广阔的社会里,又不可能没有地域文化的广布。那么,起主导作用的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地域文化又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
38、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如儒学,有鲁国之儒,有齐国之儒,也有三晋、楚地之儒,所重的儒术各有偏向,正是在这地域性的分派的发展中,儒学走向内涵的丰富。另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则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国手”。他们在为同一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誉感。这种情况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10论述黄河、淮河
39、由利变害的原因。 答: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在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并不严重,基本上是稳定的、安流的。所以,人们利用黄河水引进农田,使西北地区良田千里,经济发达,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了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是,从lo世纪即唐五代开,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这样就加重了黄河水土的流失。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了地上悬河,使得黄河流域的水灾从总体上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另外,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
40、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从古代有关文献看,华北地区曾有过不少湖泊,如大陆泽、大野泽、荥泽、雷夏泽等,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渐趋淤塞,而最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人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总之,黄河、淮河由利河变成害河,固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的 第二章二、名词解释题1新石器时代 2仰韶文化3
41、龙山文化 4羲和敬顺昊天5敬授民时 6二里头文化7分封制9西域11察举制13孝廉15贤良方正文学17独尊儒术19“十六国”时期21清谈23涅架学25三省六部制27“荫子”制29两税法31王安石变法33色目人35回37八思巴39摊丁人亩41王阳明43乾嘉学派8二王之后10丝绸之路12征辟14茂才16重本抑末18永嘉之乱20玄学22般若学24鸠摩罗什26科举制28租庸调制30古文运动32理学34南人36孟德高维诺38一条鞭法40儒户42文字狱二、简答题1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
42、特征是什么?6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9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11汉代土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 12何谓“文景之治”? 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15魏晋崇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16何谓佛教的“空观”? 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丰要有哪些方面? 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
43、变化? 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人。 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介绍的书籍有哪些? 24简述朱元璋出身与明朝政局的关系。 25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采取的各项政治措施。 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28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二论述题 1试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2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 3试述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4试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5春秋战国时期怎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6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7试述秦汉时期打
44、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8试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9试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0试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11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大大阶层? 12试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3试述南朝政治及士族文化。 14试述永嘉之乱后开发江南的过程。 15试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融合。 17试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18试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19试述两税法的作用。 20试述唐宋间南方经济的高涨。 21试述唐宋市井文化的兴起。 22论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和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原因。 23试述北宋新党旧党的
45、分歧。 24试述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 25试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6试述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27试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 28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题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
46、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 2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
47、授民时”的本质。 6;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坑,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侯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
48、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
49、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2征辟: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士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14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
50、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15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17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
51、“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8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9“十六国”时期: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0
52、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I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y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土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21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麈尾(由麋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
53、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22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23涅桨学:涅架意译为“圆寂”,涅架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架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24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 25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
54、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26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27“荫子”制度:宋代一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55、。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姓亲戚。 28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29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
56、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30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涅、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31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
57、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32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3色目人:这是元朝把
58、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4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5回回: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36孟德高维诺:孟德高维诺是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土。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37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
59、,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38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39摊丁入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了”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0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
60、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1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42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植摆放调试合同
- 2024年度软件租赁与服务合同3篇
- 民房建设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研发合作合同(生物医药领域)2篇
- 普通商品房预售合同2024年度
- 解除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协议~仅供于参考2篇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风险评估合同3篇
- 货运合同的收货人应履行的义务有
- 2024年度工程保险咨询服务合同5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2-国开(NMG)-参考资料
- GB/T 44667-2024重大自然灾害与事故中遗体处理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平台在线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解读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 福禄克Tix系列 红外热像仪使用说明书_图文
- 农田砂石机耕道施工方案及方法
- 空心胶囊工艺验证知识讲解
- 彩色学生电子小报手抄报模板昆虫小报
- 船舶火灾及灭火中的注意事项
- 《费曼学习法》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