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专硕大纲解析_第1页
应用心理专硕大纲解析_第2页
应用心理专硕大纲解析_第3页
应用心理专硕大纲解析_第4页
应用心理专硕大纲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实验内省法。铁钦纳: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

2、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 口头报告法 条件反射法 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2、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

3、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3、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机能主义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18421910)、杜威(18591952)和安吉尔(18691949)。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

4、体, 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 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 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 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

5、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18801934)、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魏特墨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

6、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

7、,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构成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服从现实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先驱者:费希纳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心理物理学: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种类:阈限的测量 心理量表法 信号检测论一、感觉阈限的测量1、绝对阈限的定义(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2)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3、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1)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物理量为横坐标,心理量为纵坐标)(2

9、)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判断有无,辨别相同还是相异)(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不是分界点而是过渡区,100次以上)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极限法 平均误差法 恒定刺激法) A最小变化法(极限法)(1)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自变量:刺激系列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要大于或小于阈限;一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该随机变化。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觉无

10、就报告“无”,主试记录“”“”;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这一系列停止,递减同理;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阈限的确定:阈限:是统计值,即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一刺激系列的阈限。具体计算:可以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可以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也可以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误差及控制习惯误差:指被试因习惯于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状态,而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分析时对递增与递减系列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

11、方法是交替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相等。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分析时对前一半与后一半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方法是以ABBA顺序呈现递增和递减序列,其次数要相等,在整个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2)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自变量: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固定的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因变量:口头报

12、告,一般用三类反应,“”“”“”差别阈限的确定: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上差别阈DLuLuSt下差别阈DLlStLl主观

13、相等点PSEIU/2(LuLl)/2常误CEStPSE差别阈限DLDLuDLl/2(LuSt)(StLl)/2LuLl/2误差及控制:除了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要控制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用多层次的ABBA法。(3)阶梯法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一种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照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到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B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

14、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以用于确定其他多种心理值。特点:根据出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做法: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不变。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过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3、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的某种反应(有或无,大或小)的次数。特别注意:1、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2、最大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3、最小强度: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高于5%。4、各个刺激之

15、间的距离相等,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1)用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自变量:57个等距刺激强度因变量:口头报告。有“”,无“”,根据被试对不同刺激所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绝对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例如:测定两点阈的实验(2)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自变量: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1、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有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2、比较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较100次。因变量:口头报告较早的方法:三类反应“”“”“”后来改进:二类反应“”

16、“”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各有利弊,实验时可以根据情况情况选定其中的一种。差别阈限的计算 三类反应:上限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下限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二类反应:取75%的差别阈限。误差及控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可能产生时间误差。正的时间误差:主观相等点大于标准刺激。负的时间误差: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刺激。控制方法:是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相继出现的前后顺序交替改变,但次数相同。C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其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相等,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 程序: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

17、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1)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让被试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与一个标准刺激相等,标准刺激假设为零。因变量:被试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那个数值。绝对阈限的确定:让被试每次调到刚刚感觉不到(即与零标准刺激等值),然后把各次测定数值加以平均即为绝对阈限。(2)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自变量: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一个比较刺激。比较刺激是一种连续的量,在被试认为接近时,可反复调整,直到其认为满意为止。因变量:被

18、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其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差别阈限的计算: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方法有两种: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AEStXSt/N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做差别阈限。AEMXPSE/N误差及控制(视觉长度辨别)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二、阈上感觉的测量(一)心理物理函数心理物理函数:是描述对刺激的心理感受和刺激的物理属性关系的函数。它可以描述某种感觉如何随着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韦伯定

19、律(1)韦伯分数:对于任何同一类刺激,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总是等于当前刺激量与一个固定分数的乘积,这个固定分数被称做韦伯分数。(2)韦伯定律:刺激强度水平与差别阈限的大小之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I/IW(I:差别阈限的大小I:刺激强度的水平W:韦伯分数)(3)局限及贡献:局限:在刺激强度很弱的条件下会失效。作用:使比较不同感觉道及不同条件下的感受性成为可能。费希纳定律(1)费希纳定律的推导确定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然后运用韦伯定律得到绝对阈限上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对应的物理量。S:任何刺激值S0:绝对阈限或假定为零的特殊刺激值K:从S到SO之间的JND数目RK:SK引起的心理量W:韦

20、伯比例RKS0K(1W)(2)费希纳定律的成立条件假定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史蒂文斯定律(1)幂定律的提出1957年,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的关系为:SbIaS:感觉量I:刺激强度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2)局限幂定律的有效性依赖于被试正确使用数字去标示其真正的感觉量。有批评认为被试给出的数字可能更多地反映他的数字习惯而不是他的感觉。因此史蒂文斯1959年,采用跨感觉通道的匹配技术(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感觉匹配法:在不同的刺激水平上获得跨通道感

21、觉的匹配,产生等感觉函数的曲线,它可以表示出一感觉通道的刺激值与造成相等感觉判断的另一感觉通道刺激的关系。(二)感觉的直接测量感觉的间接测量:是指借助于某一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来测量感觉。(刺激的有无、刺激的等值、最小可觉差的个数)感觉的直接测量:对心理感受直接按其强度赋值。感觉的直接测量法主要有:数量估计和数量生产。(1)数量估计理查森和罗丝(1930)史蒂文斯:以大量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史蒂文斯(1957,1975)提出史蒂文斯定律:幂函数应该代替费希纳的对数公式作为物理规则。史蒂文斯(1957,1958)阐述了数量估计法的两种形式:1、给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他们这一刺激对应的感觉是某

22、个确定值,在随后的实验中,被试要根据标准刺激的数值,给其他的刺激产生的感觉赋值。2、没有标准刺激初始赋值,所有刺激都随机呈现给被试,他们要对第一个呈现的刺激随意指定一个数值来代表它所产生的感觉量,并据此对接下来的所有刺激一一赋值。 实验数据处理使用几何平均数:1、几何平均数能避免少数被试在赋值时采用极大或极小的数字的影响。2、如果心理物理函数的幂函数关系正确的话,那么几何平均数能保留在算术平均过程中损失的心理物理函数特征。(2)数量生产给被试一个用数字表示的感觉量值,要求他们调整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量。数量生产法配合对同一感觉的数量估计法测量,可以作为抵消任一种方法固有的系统误差的方式。Stev

23、ens1962响度实验(3)心理物理判断的相对性实验中的其他刺激的影响 A被试对刺激的数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境的强烈影响:同一个刺激和其他较弱的刺激一起出现在实验中,往往会被估计为更大的数值;而若与一个较强的刺激一起呈现,往往会被估计为较小的数值。 B一种观点:情境效应源于被试的反映偏差。无论刺激强度范围如何移动,被试总是用相同的一组数字来进行感觉量值估计,这样效度无法保证。 C另一种观点:情境效应影响的是被试的感觉量本身。在低强度范围里的刺激之所以被赋予更高的数值,是因为他们听上去更响一些,这不会影响效度。刺激序列效应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

24、情境效应是实验中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刺激产生感觉的对比增强效果,序列效应则表明感觉估计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刺激全距的影响数量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着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的减小而提高。(例如2080与3565)这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总是倾向采用同样的反应数值全距,而不管实验中所呈现刺激的全距大小。(4)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弗兰肯豪泽(1967):被试的情绪体验估计值和一些生理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比如对紧张的数量估计和肾上腺素的水平有正相关)。霍姆斯拉扼(1967):43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强度,以及从这些生活事件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生活事件量表。

25、(比如闯红灯11,丧失配偶100)社会舆论的测定塞林沃尔夫冈(犯罪行为舆论):为期三年,38名少年法庭法官,286名警官,245名学生,对21种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计。结果:不同职业被试间显出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认为这一调查基本说明了对于各种罪行的恶劣程度存在普遍一致的公众舆论观念。(三)心理物理量表测量感觉阈限的目的在于为心理物理函数标定起点,真正确定心理物理函数的走势还需要对阈上感觉进行测量,而对于阈上感觉的量化可以通过心理物理量表来表示。比例量表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关键:如何将零感觉和量表的零点相对应,以获得绝对零点。1、分段法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

26、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如2倍、3倍、1/2倍、1/3倍等。每个实验只选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当把所有的标准刺激都比较完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的物理量值制成一个感觉比例量表。Stevens Davis的听觉响度量表(1936)半分法,给被试一个响度的音作为标准刺激,让他调节另一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一半,用这个方法以不同的强度音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一半。确定响度的单位(sone)1sone等于一个在绝对阈限以上40分贝的1000赫兹

27、的音的强度。47分贝的响度是2sone,55分贝的响度为4sone。2、数量估计法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计算出每个比较刺激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Baker Dudek的实验(1957)标准刺激:假定长度单位1。变异刺激:其他10种比标准刺激长的刺激用幻灯片呈现,时间为30秒。每对刺激随机呈现20次,即要求被试回答20次。空间误差: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上,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下。 等距量表等距量表要求一个固定的测量单

28、位,单位之间是等距的关系,但没有绝对零点。(假定顺序量表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顺序量表可以通过PZO转换,转换为等距量表。)1、感觉等距法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制作等距量表。(1)二分法呈现两个刺激:A和C,要求观察者选择第三个刺激B,使得A和B之间的距离等于B和C之间的距离。ABBC八等分灰色光度心理物理量表(2)平均差误法2、差别阈限法1、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2、以此为量表的起点,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3、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并以此类推。4、尽管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物理上

29、是不相等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心理感受上具有等距性,因而能够用来建立等距量表。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 要求: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 1、等级排列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例如: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做评比,请来了17位评判者,评判的方式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从美到丑的一个序列,通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以求出全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

30、判等级的平均值,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2、对偶比较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n:刺激的总数配对个数:n(n1)/2如果有五种样品A、B、C、D、E,则可配成5(51)/210对,三、信号检测论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动机或判断标准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不足50

31、%能察觉到的刺激就是绝对阈限,用P(y)来表示报告“有”的概率,即P(y)50%的刺激强度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出现的概率P(S)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刺激出现并报告“无”。假如实验中可能出现刺激也可能不出现刺激的话,被试反映就变成了几种?现代心理物理实验:P(S)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无”漏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正确否定P(y)击中率虚报率P(y)是否受到P(S)的影响?1、信号和噪音:信号:就是刺激S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N(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当作噪音)2、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

32、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分布(信号分布)SN噪音分布N3、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一)反应偏向或判断标准数学定义:区分信号与噪音反应的心理感受水平(反应标准)所对应的信号分布纵轴与噪音分布纵轴之比。的含义:值被认为是反应阈限,但不再是对被试感觉状态的绝对分界,而是被试主观决策反应的判断标准。影响判断标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信号出现的概率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二)辨别力指标辨别力指标d:噪音分布与信号分布之间的距离。影响被试辨别力的变化的因素有:被试的感受性和信号强度。4、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轴、以击中率为纵轴

33、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ROC曲线的属性:(1)值的改变独立与d的变化。(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对角线代表P(y/SN)P(y/N)。曲线离对角线越远,表示辨别力越强,d值就越大。5、信号检测论的应用(1)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衰退。(2)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攻击行为。阈限理论和信号检测论都反映了感觉过程的某些方面,将两者整和之后,就可得到更全面的图景:感觉系统对刺激的有效分辨从某一强度开始,这一强度就是阈限;同时对于阈限以上强度的刺激,感觉报告将取决于感觉强度与某一主观决策相比较的结果。 观察法: 个案法:

34、个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心理测量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验的信度效度:心理测验的标准化: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心理统计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

35、分布状态、数字特征和随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描述统计分为集中趋势分析和离中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三大部分。 A 集中趋势分析:主要靠平均数、中数、众数等统计指标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mode)是一个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中数(mediam):它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当分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数是位于数据分布中间的那个分数;当分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间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中数。平均数(mean)M=(x)/NB离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主要靠全距、四分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研究数据

36、的离中趋势。例如,我们想知道两个教学班的语文成绩中,哪个班级内的成绩分布更分散,就可以用两个班级的四分差或百分点来比较。全距(range),即频率分布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差值。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代表着所有分数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平均差值。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关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和性质的一个度量频次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状态总结每类分数出现的频次。C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探讨数据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关联性。这种关系既包括两个数据之间的单一相关关系如年龄与个人领域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多个数据之

37、间的多重相关关系 推论统计:它以统计结果为依据,来证明或推翻某个命题。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分析样本与样本分布的差异,来估算样本与总体、同一样本的前后测成绩差异,样本与样本的成绩差距、总体与总体的成绩差距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正态曲线(normal carve):曲线是左右对称的,呈钟型单峰, 平均数等于中数也等于众数,特定的分数在曲线下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当由随机因素导致的概率不足5%,显著差异(significant difference)是指符合这一标准的差异。第三节感觉感觉的含义: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引起的心理现象就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颜色视觉:颜色的定义

38、: 颜色是外来的光刺激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影响因素:物体的颜色取决于物体本身、光源、周围环境的颜色、观察者的视觉系统有关系。 除形状、纹理和其他低级图像特征外,颜色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特征3、人类视网膜上有两类细胞: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对颜色的区分主要由锥体细胞完成.4、颜色的特性: 描述颜色的心理物理量是亮度、主波长和纯度, 相应的心理量是明度,色调和饱和度。光刺激的心理物理特性可以按亮度,主波长和纯度来确定。这些特性又分别同明度、色调、饱和度的主观感觉相联系。颜色可分为彩色和非彩色。光刺激如果没有主波长,这个光就是非彩色的白光,它没有纯度。然而所有视觉刺激都有亮度特性。亮度是

39、彩色刺激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主波长和纯度表示刺激是彩色的。颜色视觉的理论 A三色说: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上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和蓝。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 B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修正和扩展,形成杨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颜色感觉和色盲,但无法解释视觉后效以及为什么色盲者不能区分成对的颜色。 C海林(Ewald Hering)拮抗加工理论(opponent

40、-process theory),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了,因此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色盲的类型成对地出现,是因为颜色系统实际上是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基本颜色构成的。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声音的心理维度: 1)音高音高(pitch)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敏感的纯音范围是从20赫兹的低

41、频到2000赫兹的高频。在频率很低的时候,频率只要增加一点点,就能引起音高的显著增高。在频率较高时,你需要将频率提高很多才能够感觉到音高的差异 (2)响度响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强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大的声波会给人大声的感觉 (3)音色声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纯音只有一个频率和振幅。在复杂音调中,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被称为基音,较高的频率被称为泛音或者和弦,它们是基音的简单倍数。噪音是没有清晰的和基因频率与泛音的简单结构,噪音包含互相之间没有系统关系的多种频率,因为没有基音所以感觉不到音调。 知觉知觉的含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

42、体的认识。 三中作用:觉察 分辨 确认 觉察:发现事物的存在, 分辨: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A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这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作孤立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和个体的知识经验2、知觉的选择性 A知觉过程中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B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

43、、大小、强度、反复出现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C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3、知觉的理解性 A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知觉不是被动地把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为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B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理解可以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可以使知觉的速度提高。言语在知觉的理解中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C知觉的理解性帮助对象从背景分离,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的期待和预测 4、知觉的恒常性 A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

44、保持不变(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还有亮度),即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破坏。例如,远在1000米以上,形状知觉的恒常性会被破坏,在色光和强光下,颜色的恒常性也会被破坏。 C影响知觉恒常性因素主要是理解的作用,即经验的作用。由于人能够不受观察条件、距离等)的影响,而始终根据经验按事实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感知对象的恒常性。 D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知觉组织知觉组织原则: 临近性: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图形

45、相似原则: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性: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方向: 封闭原则: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方向原则: 简单性原则: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形状知觉: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阶段:A把握轮廓B图形识别 轮廓:构成一个形状的边界线,是有不同区域之间亮度明度上明显的变化形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上临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 主观轮廓:不存在刺激的变化,人们在同质的视野中也看到轮廓 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知经验知识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依赖于输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形

46、状知觉的原则:格式塔图形组织原则(同知觉组织原则)深度知觉:能够知觉到物体的深度和距离,涉及到三维空间的知觉。将视网膜上二位图像组织成三维知觉,由单眼线索,肌肉线索,双眼线索提供依据。 单眼线索:包括相对大小 掩蔽 重叠 阴影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 运动视差 肌肉线索:睫状肌对晶体曲度的调节 双眼视轴辐合 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运动知觉:A物体的运动特征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知 B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C真正运动的知觉: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知觉。 D似动:在一定时

47、间空间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见连续的位移。 存在形式:动景运动,两刺激物按一定间隔时间间距相继呈现 诱发运动,由于物体运动使临近物体产生运动印象 自由运动,星星 运动后效,注视一运动物体,再注视静止的东西会出现反向的移动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即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征出现种种歪曲。 种类:A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潘佐错觉 垂直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B形状错觉 佐尔拉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显得不平行 冯特错觉:两平行线由于附加线影响

48、显得弯曲 爱因斯坦错觉:许多环形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 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错觉理论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意识的含义:A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 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和、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C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觉醒 无意识 意识 注意等意识的功能: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 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吧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判断睡眠: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

49、睡眠中度过。 睡眠中的意识状态不容于清醒时的状态,脑电主要为 波。根据脑电图可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三四阶段称为慢波睡眠。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波。波频率较高,波幅较小。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波由波取代。阿尔法波相对频率较低。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主要是波,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轻度睡眠 大约持续10分钟。主要为混合的的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 第二阶段,持续20分钟。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 第三阶段,肌肉变得更放松,脑电波更慢,约40分钟。脑电的频率会继续

50、降低,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当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时,表明已进入睡眠的第四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会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四个阶段的睡眠大概要经过一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接着似乎又进入第一阶段的睡眠,但这并不是重复上面的过程,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节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 sleep 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地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眼球开始快速于东,并伴有梦境,心率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急促,如同清醒状态的恐惧反应,

51、而肌肉依然松软。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5-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长于第一次,最后一次则长达一小时。在这种周期性循环中,当黎明临近是,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梦:通常出现在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无法计划梦境,也难以回忆梦的内容。 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生理学:梦是对脑的随即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认知观点: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2、它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现象过程中。注意的特征:1.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在此需明确的是,稳定总是相对的。在注意稳定的情况下,感受性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动摇,但它并不影响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这才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是需要克服的。注意转移是指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它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需要而来,而注意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注

53、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其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至多有一种是不熟练的;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在同一感觉通道也很难做到注意分配。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事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逐一,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第六节 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最后,学习是由纤细或经验引起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提出者:巴甫洛夫定义:所谓经

54、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实验: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 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 性刺激做出反

55、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 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 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主要规律:(1)习得、强化、消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 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

56、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 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 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4)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

57、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 S-R 联结)而形成。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在桑代克的迷笼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箱内伸出一横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压横杆就会有食物滚出,一只饥饿的白鼠被关进去,在不安得乱跑的过 程中,偶然碰到横杆,吃到食物,以后它又压,速率越来越快。由此斯金纳发现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

58、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类型: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 2、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规律:1、正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负强化: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

59、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3、惩罚与消退: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惩罚与消极强化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为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既能

60、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行为矫正:通过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消退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的发生。孩子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良行为的作用。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一)班杜拉的早期研究和经典实验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发现,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儿童分为三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