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_第1页
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_第2页
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_第3页
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_第4页
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一、背景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 要之能力的发展。其可从自然的(生态学)、经济的、社会的、自然 科学(科学技术)和区域(地理学)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可持 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 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 加到最大限度。而这对我们的其实就是生态经济学。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 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 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 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

2、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一味只追求经济 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为突出。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并且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

3、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 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强调 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 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 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 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

4、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 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 都要求我们不断探讨 经济子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并找出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二、问题表现(一)研究目标:经济效用最大化到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人类是整体人类,不仅是个体人的福利选择问题、当代人的问题, 而且是包括后代人的福利选择问题;福利最大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最 大化,还包括与人生息相关的其他财富,也包括财富代际间的合理分 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经济效用最大化, 而是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在这个研究目标转换的过程中,就出现了 如何转换的问题

5、。(二)财富观: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综合财富:个人不仅是物质拥有,还有人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也就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国家而言拥有四种资本:自然资本、 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可 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基础。综合财富是能真正判断国家的财富标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不再只是指物质财富,而是综合财 富。当财富不只是指物质财富时,就出现了财富标准的问题。(三)从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脚到制度创新看不见的手:理性经纪人假设;个人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脚: 践踏公共资源(外部不经济性)。此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失灵、政府 失灵。(四)从快速增长到持续增长的稳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6、强调一种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 在恒定水平,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率最小的经济。我国正从“又快又好” 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便出现了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的问题。三、原因分析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 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不恰当 的消费模式导致了贫困加剧、环境恶化,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失去平 衡。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 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 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 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

7、重大问题。四、解决对策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成本最小化,终极 目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区域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产业政策以及特殊地区的 扶持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的运行机 制包括成本控制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度速度地发展速度,追求绿色 GDP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度速度地发展经济,追求绿色 GDP摆脱 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从先发展后治理(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 模式转变为低耗能、零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 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

8、济的增长, 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 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按照这种模 式发展下去,将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 决这种模式,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 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 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 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追求的 是绿色GDP而非只是GDP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 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 动向依

9、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 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注重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 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 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 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 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

10、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注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人与自然和谐来促进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 谐,即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一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 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 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 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 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 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 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各个环

11、节的可持续发 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 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 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 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 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 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 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经济成果的福利分配为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尽可能多地分享到一份蛋糕,必须尽可能地 将

12、蛋糕做大。在大力发展经济以使穷人越来越多地得到福利的同时。 完善分配制度,关注普通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改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最终达到公平与效率获得平衡,责任与权利基本对等,社会福利与个 人福利相互融合,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要解决经济子系统在区域 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 包括人口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 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 资源的供给能力。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 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 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六、参考文献1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山东:山东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