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专题1 文言文阅读(28份打包)九年级下册23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2、能勿丧耳。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一桩不可以干呢?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按照

3、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因此(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设喻引出本文主旨,即舍生取义,然后具体分析和阐释“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一层: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第三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保持了本心。一箪食,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4、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

5、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行人、乞人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阅读借鉴)(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本文先以“

6、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然后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之禄”为例进行阐述,最后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逻辑严密,析理精深。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颇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气势。“舍生”已不仅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个人利益方面。“取义”也已不仅限于选取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崛起。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注也辟:_同“避”,躲避_2万钟则不

7、辩注礼义而受之辩:_同“辨”,辨别_3所识穷乏者得注我与注得:_同“德”,感恩、感激与:_同“欤(y)”,语气词_4乡注为身死而不受乡:_同“向”,先前、从前_二、古今异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一豆注羹6是亦不可以已注三、词类活用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万钟注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_优厚的俸禄_四、一词多义1得2生五、重点实词1鱼,我所欲也欲:_想要的东西_2生,亦我所欲也生:_生命_3义,亦我所欲也义:_道义_4故不为苟得注也苟得:_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5死亦我所恶注恶:_讨厌,憎恨_6故患注有所不辟也患:_祸患,灾难_7如使注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假如,假使_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_

8、按照这种方法_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因此_10非独贤者有是心注也是心:_这种心_11贤者能勿丧注耳丧:_丧失_12呼尔而与之呼:_没有礼貌地吆喝_13蹴注尔而与之蹴:_踩踏_14乞人不屑注也不屑:_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_15妻妾之奉注奉:_侍奉_16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美:_华丽_17此之谓失其本心注谓:_叫作_本心:_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_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为2于3而4与5之七、特殊句式1倒装句(1)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何加于我焉”)(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宾短语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有甚”)(3)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9、2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八、重点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难(我)不躲避。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19遂宁)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

10、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九、问题探究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课后习题)“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

11、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列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人们不要吃嗟来之食,不要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4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

12、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祸患,灾难(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同“向”,先前、从前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

13、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先用一组排比句,把“乡”与“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宏;再用一个反问句,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解答此题,先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来谈即可。从三组“乡为”可知,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式一般起增强气势的作用;末句的反问则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第2段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14、“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二、(2015云南)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_同“德”,感恩、感激_(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

15、起,有什么好处?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4文中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示例: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鱼我所欲也与其他文言文的对比学习1鱼我所欲也中的“本心”与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均指人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2.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相同点:大量使用排比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善用举例(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运用对比论证。21醉翁

16、亭记北宋欧阳修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环滁(ch)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ngy)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有水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17、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穿全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像那太阳出来而

18、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露出,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而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l)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山肴野蔌(s),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者胜,觥(g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19、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水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造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开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第三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20、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不久太阳落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起来。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的情景,归结出“与民同乐”的主旨。(阅读借鉴)(总)(分)(总)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

21、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一、古今异义1醉翁之意注不在酒2山间之四时也3非丝注非竹4非丝非竹注5射注者中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山行六七里山:_沿着山路_(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_像鸟张开翅膀_(3)杂然而前陈者前:_在前面_2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之者谁名:_命名,取名_(2)故自号曰醉翁也号:_取号_(3)太守宴也宴:_设宴_(4)弈注者胜弈:_下棋_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_以为快乐_三、一词多义1归2谓3乐4临四

22、、重点实词1望之蔚然注而深秀者蔚然:_茂盛的样子_2峰回注路转回:_曲折、回环_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领会_寓:_寄托_4若夫日出而林霏注开霏:_弥漫的云气_5云归而岩穴暝注暝:_昏暗_6野芳注发而幽香芳:_花_发:_开放_7佳木秀注而繁阴秀:_茂盛_8至于负者注歌于途负者:_背着东西的人_9伛偻注提携注伛偻:_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_提携:_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_10泉香而酒洌注洌:_清_11山肴野蔌注蔌:_菜蔬_12杂然而前陈注者陈:_陈列,摆开_13颓然注乎其间者颓然:_倒下的样子_14树林阴翳注翳:_遮盖_1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_离开_16醒能述以文者述:_记述_五、虚词的

23、意义及用法而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可补充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2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3判断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七、重点句子翻译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020绥化,课下解释)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020新疆)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课下解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

24、暮也。像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20新疆,课下解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到溪水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造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020株洲)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八、问题探究1课文第二、三、四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25、的?(课后习题)课文第二、三、四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层进的意思,表示描写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四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怎样的志趣?(2020株洲,课后

26、习题)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与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寄托在“与民同乐”中。课文中通过描写醉翁亭优美的环境和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以及借寄情山水排遣因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之情。4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

27、的某一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2020绥化)示例:绿树环抱的公园,像静卧在摇篮里的婴儿,安静惬意。公园中央“品”字形分布的大型花圃中,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热烈奔放。一、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2)杂然而前陈者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露出,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3请从表现手法和文章结构的

28、角度赏析下面句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滁人出游的场景,侧面表现了太守勤政爱民、治理有方,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结构上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铺垫,反映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解答此题可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景色和叙述宴游之乐,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情怀。此处叙述滁人出游的场景,从侧面表现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更为下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做铺垫。4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

29、业。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30、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丰乐亭记)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佳木秀而繁阴秀:_茂盛_(2)颓然乎其间者颓然:_倒下的样子(3)树林阴翳翳:_遮盖_(4)又爱

31、其俗之安闲安:_安恬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遂书以名其亭焉。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4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怀?都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两文都是围绕“乐”而写。文以与滁人共游为“乐”,与民同乐;文以建亭取名为丰收的快乐,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二者均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参考译文

3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欢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们(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百姓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所以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能够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2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

33、层)分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丽。朝(zh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

34、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客人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睡觉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35、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除弊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36、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n)进;期(j)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威王说:“好。”就下达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劝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

37、取得胜利。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及其结果。(阅读借鉴)(起因)(经过)(结果)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能根据个人经历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讽谏方法得当,条理清晰。齐威王:虚心纳谏,政治清明,赏罚分明。(1)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2)以小见大,由己及君,把家事与国事相结合,道理由浅入深。(1)我们要虚心向他人请教。(2)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

3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3)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一、通假字孰视之孰:_同“熟”,仔细_二、古今异义1.2邹忌修注八尺有余3明日注徐公来4臣之妻私注臣5今齐地方千里6宫妇左右注莫不私王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8.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_当面_2名词活用为动词朝服注衣冠服:_穿戴_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美:_认为美_4动词的使动用法闻注寡人之耳者闻:_使听到_四、一词多义1朝2上3下4若5孰6美五、重点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注谏:_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_2形貌昳丽注昳丽:_光艳美丽_3朝服衣冠,窥镜注窥镜:_照镜子_4徐公何能及君也及:_赶上,比得上_5旦日注,客从

39、外来旦日:_第二天_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的确,实在_蔽:_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_甚:_厉害,严重_8能谤讥于市朝注市朝:_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_9时时注而间注进时时:_常常,不时_间:_间或、偶然_10期年注之后期年:_满一年_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于3而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1)与坐谈(“与”前省略主语“邹忌”,“坐”前省略宾语“之”,应为“邹忌与之坐谈”)(2)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我”,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3倒装句(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2)皆朝于齐(状语后置,应为“皆于齐朝”)(3)群臣吏民能

40、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应为“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者”)八、重点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20自贡,2019怀化)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019十堰)命令刚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劝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九、问题探究1有人称赞邹忌

41、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课后习题)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曲笔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2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

42、”,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能根据个人经历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做事讲方法,懂得用委婉的方式劝谏齐王,条理清晰。3邹忌在妻、妾、客的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从邹忌身上学到了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示例: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43、这种写法的好处。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却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孙权劝学的对比学习1都有劝谏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类比劝谏君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孙权劝学叙述了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比来反驳吕蒙的托辞,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的故事。2劝诫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讽谏,用暗示、类比的方法劝诫;孙权劝学中孙权是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要多学习。3表达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性强,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劝说艺术;孙权劝学

44、是孙权以对话的形式,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作比来劝说吕蒙学习。25曹刿论战左传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5、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禀告(神灵)。”(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第一部分(第1段):详细叙

46、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经过,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鼓三次。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二部分(第2段):简略叙述长勺之战的经

47、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故逐之。”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三部分(第3段):详写曹刿论述鲁国在这次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阅读借鉴)(起因)(经过)(结果)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

48、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本文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鲁庄公: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爱护百姓。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1)对比映衬,形象鲜明:通过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静。(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曹刿的

49、战前准备,战场上的决断,论述取胜的原因;略写战争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激烈程度,这对再现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有极大的作用。一、古今异义1.2又何间注焉3肉食者鄙注4衣食所安注6弗敢加注也7小大之狱注8虽不能察9忠注之属也10可以一战11再注而衰二、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神弗福也福:_赐福,保佑_2公将鼓之鼓:_击鼓进军_三、一词多义1从2信3故四、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伐:_攻打_2肉食者注谋之肉食者:_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_谋:_谋划_3弗敢专注也弗:_不_专:_独自享有_4对注曰对:_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_5小惠未遍注遍:_遍及、普遍_6小信未孚注孚:_使信服_7虽不能察

50、注,必以情注察:_明察_情:_诚,诚实。这里指诚心_8忠之属注也属:_类_9齐师败绩注败绩:_大败_10公将驰注之驰:_驱车追赶_11既注克既:_已经_12一鼓作注气一:_第一次_作:_鼓起_13三而竭注竭:_穷尽_14彼竭我盈注盈:_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_15难测注也测:_推测,估计_16惧有伏注焉伏:_埋伏_17望其旗靡注靡:_倒下_五、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焉2其3以4之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2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3倒装句(1)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2)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七、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1、。(2019北部湾)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禀告(神灵)。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19衡阳)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5彼竭我盈,故克之。(2020重庆A卷)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八、问题探究1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019衡阳)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2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

52、写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总结,略写战斗场面。这样写突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3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课后习题)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

53、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间:_参与(2)忠之属也属:_类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下”“视”“登”“望”等动词,写出了曹刿察看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做出判断,表现了他机敏、稳重的性格。解答此题,先

54、判断此句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由句中“下”“视”“登”“望”等动词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句中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曹刿察看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做出判断,表现了曹刿机敏、稳重的性格。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有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正确指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55、:“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56、?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小惠未遍遍:_遍及,普遍_(2)必以信信:_实情_(3)小大之狱狱:_指诉讼事件_(4)将莫不闻莫:_没有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2)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3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乡人的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4两文均强调了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取信

57、于民,得到民众的支持。文曹刿在做好了战前准备后才与齐军开战,并取得胜利,其战前准备的核心就是“取信于民”;文中把战争胜利的条件一一列出,其中第一项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即“取信于民”。参考译文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

58、了解,了解就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八年级上册6三峡郦道元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

59、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三峡山势特点山高岭连。至于夏水襄(xing)陵,沿溯(s)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如有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写三峡水势的四季特色。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水势特点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第三段:写春冬时节三峡水势的景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四段:写秋季三峡水势的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春冬之时,则素湍(tun)绿潭

60、,回清倒影,绝(y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季节,就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的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每到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里一片凄寒,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叫,叫声接连不断,声音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