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 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第二讲高考题型题题通 Word版含解析.第二讲高考题型题题通题型一文言断句题角度1名(代)词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类别常见代词举例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称之、其、彼无指代词或、莫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

3、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节选自宋书郑鲜之传)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

4、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为“帝”,谓语为“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的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

5、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

6、举以州兵讨平之。A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B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C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D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解析:“柱国大将军”为官职名,中间不可停顿,由此排除A、C两项。“土人”的意思是“当地人”,不可分开,排除B

7、项。参考译文: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等到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两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所管辖的东寿阳县的百姓,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伐平定。角度2动词、形容词、对话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另外,在文言文中,可借助“

8、曰”“云”“言”“谓”“道”等对话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张嘉贞,本范阳旧姓。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引拜监察御史。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

9、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解析:“召见”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草奏”是起草奏章的意思,不应断开,排除A、B、D三项。参考译文:张嘉贞,本来是范阳旧姓。考中五经科,补任平乡尉,因事获罪

10、丢掉官职。长安年间,御史张巡宪巡察河东,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询问官吏说:“你了解有德才兼备的门客吗?”官吏把张嘉贞推荐给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咨询,张嘉贞分析得有条有理,没有不清晰的。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日,武则天认为张循宪有才能。张循宪回答说都是张嘉贞写的,还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延请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

11、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

12、/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子成分和对话词。“曰”是对话词,“质”是本文主人公郝质,“曰”后面应断开,排除A、C两项;因为“彦博虑为贼焚”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D。故B项正确。参考译文:郝质,字景纯,是汾州介休人。年轻的时候参军,拉硬弓是第一名。担任殿前行门,换任供奉官,担任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率军护送军需物资

13、到麟州,在道中遇到数千西夏骑兵劫夺,郝质在前开路,奋力作战,斩杀数百人,获得数百匹马。又与田朏巡视边疆,到了柏谷,敌人在路上挖沟来阻止官军,郝质在寒岭下抵御他们,转战并追赶败北的士兵,于是修复了宁远的各个营寨,来阻塞敌人的交通要道。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联名推荐他,并且上奏章分条陈述他前后立功的情况,皇帝破格提拔他为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推荐他为路钤辖。(皇帝)派他征讨贝州,文彦博到了,命令他统帅城西的部队。回河上有一个亭子很壮观,文彦博担心被贼人焚毁,派小校蔺千看守,而郝质派蔺千到其他营地考察作战武器,蔺千推辞,郝质曰:“(如果)亭子被焚毁了,我承担这个责任。”蔺千(就)离开了,

14、而亭子被烧了。文彦博将要斩杀蔺千,郝质跑到帐下说:“蔺千离开,实际上是我派他走的,罪过是在我这里,我愿意代替蔺千受死。”彦博钦佩他的节义,(最后)释放了他们两个。郝质从此更加出名。角度3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类别典型虚词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

15、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续表)类别典型虚词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特别提醒: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

16、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

17、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中的虚词。画波浪线部分涉及的虚词有“何”“奚”“为”。“何”“奚”一般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为”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后面要断开。因此,“何预我事”“自苦奚为”

18、两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C、D三项。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也应该注意。参考译文: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的事情,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位的情况。况且管理百姓的长官,是各种职责都聚集于一身的人,比如学校教育,比如驿站转运,比如粮草贮藏,比如狱讼判断,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比如桥梁堤坝设置,总共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如果说先前的官员没有整治好

19、,那与我有什么关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被别人替代而离开,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这样的思想一旦萌芽,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毁坏。前辈有言:对于国家的事务,如果有一点儿不尽心力,就是无功受禄,他一定会在上天那儿获得惩罚。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A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B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

20、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C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D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解析:句中的“也”字后应断开,否则文意不通,由此可排除C、D两项。“故”是表结果的连词,应放于句首,排除A项。参考译文:韦鼎,字超盛,是京兆杜陵人。当初,韦鼎受聘于周代,曾经与高祖相遇,韦鼎对高祖说:“观察您的容貌,本来就不是平常人,而且明察深远,也不是众贤士所能比得上的。不久必然会大富贵,大富贵后天下就会统一。明年的今天,我会来献礼

21、效劳。您的相貌不可说,希望您珍重自爱。”等到陈朝被平定,皇上派人飞车召请他,任命他为上仪同三司,待遇非常优厚。角度4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类型常见的标志词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等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亦邪”(孺子亦应天象邪)“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7下列对文中画波

22、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解析:解答本题,关注

23、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晏平仲(晏子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辅助齐国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

24、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诸侯。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

25、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解析:“太保弘弟子也”是判断句,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句子,其中“弟子”是中心词,“太保弘”是定语,所以此句不能断开,故排除A、C;“微少好学无不通览”中主语是“微”,“好”“览”两个动词用来介绍“微”的特点,所以应从两个特点中间断开,故排除D。参考译文:王微,字景玄,是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的侄子。王微的父亲叫王孺,是光禄大夫。王微小时候喜爱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会书法、绘画,还懂音乐、医术、阴阳术

26、数。王微十六岁时,州里举荐他为秀才、衡阳王刘义季的右军参军,他都未去就任。王微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角度5对称结构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注: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

27、指各种店铺商贩。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解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参考

28、译文: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中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地方)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刘馥子靖,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

29、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摘编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A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B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C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D富民之术日引

30、/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解析:根据句式的对称可知,“绝穿窬之心”“远水火之灾”“无失时之阙”“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有对偶在里面。从句子来看,“富民之术”“藩落”“五种”“农器”“蚕麦”作主语,在它们前面应该断句。参考译文:刘馥的儿子刘靖,升为尚书,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你由外边来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做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篱笆要造得又高又陡,来杜绝那些偷盗的企图。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搭配黍、稷、麻、麦、豆五类种子,以避免水旱灾害。农具一定要完

31、备充足,不能耽误农时。养蚕、种麦要有苫盖的准备,才能保证不受雨淋。(吏员)要按期升迁,不要让他们滞留原位。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到官仓的赈济。再加上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不为权势所屈;各级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举国上下都能垂手听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也不能同您相比。”而刘靖施政大多做到了(应璩所说的)那样。角度6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白洲五亭记唐白居易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

32、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选自白居易集)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对偶修辞入手。“春”“秋”都是季节,“汀风春”与“

33、溪月秋”结构相同,形成对偶,所以“春”“秋”后均应断开;“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一致,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宾友集”与“歌吹作”,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舟棹徐动”“觞咏半酣”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均应断开。参考译文: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尽收眼底。每到汀州微风轻吹的春天,或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花开放水香四溢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如神仙一般。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12用“/”给下面文言文

34、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6处)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解析:断句时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疏通大意。

35、从中不难看出“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比句。参考译文: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有的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

36、,最终使海内统一。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

37、参政/寻擢右丞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根据上文的内容可知,句子的大意是何真打败了敌人,夺回了广州城,被提拔。第二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再分析断句情况逐级排除。第三步:两级排除定答案“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最终确定答案为B。参考译文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

38、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何并字子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初,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北度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及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

39、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并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标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悬所剥鼓置都亭下,署曰:“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家百,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以为实死。(删节自汉书何并传)注:建鼓,柱子上悬着的鼓。襜褕,指穿在外面的衣服。A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B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C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D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

40、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解析: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并具/知之”和“并具知之”,“并”为“何并”,应该做“具知”的主语,因此可以排除B。第二处不同为“故/不发举”“故不发/举”与“故不发举”,“故”字翻译为“因此”,领起下一句话,排除A。句中的“举”翻译为“检举”,与前面的“发”(揭发)构成同义词,排除D。选择C项。参考译文:何并字子廉,担任长陵县令,治所道不拾遗。从前,侍中王林卿与江湖游侠互通声气,威震京城。此前林卿曾杀死一个婢女的丈夫,把他埋在墓舍里,何并全都知道这些情况,但认为事情不

41、是发生在自己任职的时候,又看到他新近免去了官职,所以不想揭发检举他,只想让他不要逗留在自己境内罢了,便派属吏拿了名片去遣送他。林卿一贯骄傲,不愿在宾客前丢丑,向北经过泾河桥,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并亲自率领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披着他的衣服代替他,又换掉自己的衣服从小路向前跑去。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并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那人说:“我不是侍中,只是他的仆人罢了。”何并自己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王君被围困(没处躲了),竟自称是仆人,难道想逃脱死罪吗?”于是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

42、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写道:“原侍中王林卿犯了杀人罪,他将被杀之人埋在守护坟墓的房舍内,又叫仆人砍烂了衙门前的鼓。”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以为王林卿真的死了。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

43、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大意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

44、“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题型二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45、面:我们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以便触类旁通,拓展积累。重点关注: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知识。例如:对人的称谓就有“书斋”“籍贯”“郡望”“官名”“官地”“兼称”等多种方式。2概括总结同义别称的词汇。例如:擢、拔都是“提升官职”的意思。拜、除、授等同为“授予官职”的意思。3结合实例快速识记。例如:道,在唐代为行政区划,是州的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中的“道”指道的长官。下面就课本的基本文化常识进行一下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侯、伯:我国古代

46、的五等爵位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名。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丞: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古代官位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御史: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2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错)解析:说反了。3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

47、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对)4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始于西周,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商朝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对)5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错)解析:说反了。6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错)解析: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7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错)解析: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8普通人将自己已故的父亲称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

48、“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对)9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对)10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对)11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错)解析: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12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对)13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49、,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错)解析:“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14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对)15“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错)解析:“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16“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错)解析: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寡人:古代

50、君主、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在秦始皇之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足下: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这里的“陛下”是台阶前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此处指儿女亲家。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先秦时,指我、我的。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代指结婚。乃设九宾礼于廷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51、六艺: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8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19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错)解析:始于隋炀帝时期。20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错)解析: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21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错)解析:“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22书院是

52、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错)解析: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23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错)解析: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24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对)25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

53、会试、殿试。(对)26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对)27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错)解析:名供长辈呼唤,字供晚辈或平辈呼唤。28垂髫: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对)29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对)30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对)31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

54、卒,庶人之死曰不禄。(错)解析:士之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32“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宠幸。(对)33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错)解析:一般是赐以国姓,不赐天子的姓氏。34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错)解析:冠族是指名门望族。35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记事。(错)解析: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36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解析: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37牺牲

55、: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错)解析:体全为“牲”。38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对)39顿首,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错)解析: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40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对)41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错)解析: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42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

56、吃肉。(错)解析: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43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对)44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错)解析:是到泰山主持。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时辰名,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点至3点。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六合: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都相合,称为“六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

57、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年次纪年法,以王公(赵惠文王)在位年数来纪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九州: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隋唐以后称“辅”。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楚地

58、的分野。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6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47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对)48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对)49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对)50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错)解析:排最后的是猪。5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错)解析:是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

59、分为二十四段。5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错)解析: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排最后的是大寒。5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对)54“路”是宋代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对)55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对)56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对)57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对)58“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

60、岳黄山。(错)解析:中岳是嵩山。59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错)解析: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60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错)解析: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61古代的“山东”一般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对)62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对)63寒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