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类社会-北大_第1页
动物与人类社会-北大_第2页
动物与人类社会-北大_第3页
动物与人类社会-北大_第4页
动物与人类社会-北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考古学3.16埋藏学(遗址中的骨头)地质活动动物活动(食肉动物、猫头鹰、啮齿类)人类活动:食物运输;消费(敲骨吸髓,提炼油脂,火);清扫;踩踏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埋藏环境eg是否迅速掩埋、温度、湿度、ph食肉类动物对骨头的破坏螺旋状破裂;骨头边缘弯曲;穿洞;划痕;坑窝食肉类动物造成的划痕为u型,人类工具是v型猫头鹰栖息地:树、洞穴或悬崖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吃兔子整个吞下再吐出骨头洞穴中的啮齿类、鸟类的骨头成层堆积是什么造成的?风化动物骨骼在掩埋之前收到风吹、日晒、昼夜温差等因素而发生破损骨表一定程度的纵向开裂开裂更加突出开始出现骨片剥落骨表变粗糙纤维状质地开裂加深更多薄片脱落骨头变得很疏

2、松植物也会在动物骨头上留下痕迹(真菌腐蚀)人类活动在骨头上留下痕迹狩猫、屠宰、加工和消费食物时在骨头上留下的各类粮食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烧煮加工骨器、火把骨头作为软锤使用切割痕:剥皮、肢解和剥肉过程中在骨骼上留下的痕迹区分踩踏痕砍痕:在肢解动物时产生,通常位于关节处砸痕:以咋咧或敲碎骨骼特别是骨干为目的而产生的痕迹,通常与敲骨吸髓有关。在指骨外壁边缘上产生砸点或者破裂点、并在内壁上留下破裂疤骨骼破裂要点spiralfracture;longitudinalfracture;perpendicularfracture;flake烧骨高温或长时间暴露在热源中颜色结构发生变化:骨头的强度下降

3、、变得脆弱、更容易受到机械力的破坏,改变骨头的整体情况提供用火、埋藏信息(不一定黑就是因为火,可能因为元素)人类的由来人类动物界的一员灵长目670余种,分为原猴类(狐猴、懒猴)、眼镜猴、新世界猴、旧世界猴、类人猿(长臂猿,人等)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钢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灵长目特点四肢各有5个手指或脚趾;手指和脚趾是扁的,有指甲;灵活的手指和四肢,适合抓握和攀爬;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觉;脑量增大人类进化的趋势牙齿缩小;体型增大;脑子变大;下肢变长,与上肢比例增加(猿类胳膊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脑量、体型、骨盆结构、面部结构等;制作工具:精美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家庭生活:哺育、照料孩子,教授与

4、学习食物分享语言艺术创作人类的适应人类具备独特的适应、改变环境的能力文化:知识、技术、语言、艺术、信仰、习俗、道徳等文化通过教授学习世代传承,属于一个群体的行为特性人与现生猿类的系统关系人猿分异的时间在600-700万年左右最早的人类出现在非洲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人科的特点:直立行走(解放双手,进行其他活动)最早的人科化石:撒海尔人乍得最早的人科与黑猩猩有相似之处:diet(teeth);size;brainsize与人类相似之处:牙釉质变厚;犬齿变小;biped?(可能仍有树栖习惯)南方古猿:200-4007J年前纤细型南方古猿:120-2507J年前粗壮性:粗壮种;埃塞俄比亚

5、种;鲍氏种粗壮类型是一个绝灭的旁支南方古猿:(早期人科)多个不同种类脑量400-550cc(比黑猩猩稍大)颊齿大,面部大一适应比较强力的咀嚼体型与黑猩猩类似:身高100-150cm,体重30-50kg直立行走保留始于攀爬的特征(手臂较长,指骨较长且弯曲)直立行走的原因:气候变化,寻找食物非洲热带草原一哺乳动物的繁盛之地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树木种类不多,分布稀疏,草长得高干湿季节分明种类和数量繁多的食肉与食草动物树栖动物少(热带雨林的黑猩猩没有进化)能人(最早的人属)2.5-1.7Ma可以打制石器,可以制造工具slightlybiggerbrains;smallerthinnerteeth;sm

6、aller,shorterfaces直立人190万年(飞跃性的变化:工具更加复杂,生存方式显著变化)胳膊短,腿长脑量显著增加,平均1000CC;脑子内部结构变化身材明显增大胳膊的长度相对减小,导致胳膊和腿的比例接近现代人平均身体尺寸(身高)增加,大体和现代人一致骨盆变窄两性差异(与南方古猿和能人相比)显著下降直立人与现代人相比:颅骨长、低、颅壁厚;无颌(走出非洲,存在很长时间)脑与食肉食肉:大脑和身体发育;成功繁育后代;婴儿存活如何获得肉食主动狩猎;主动食腐;被动食腐人类狩猫季节性迁徙象群;动物自然死亡,然后人类食腐石球;石斧微痕观察:手斧、薄刃斧和手镐是多功能工具实验表明:特别适用于大型动物

7、屠宰,木材处理加工3.23除了石头,竹子和木头也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工具原料,但难以保存。Schoeningen湖滨遗址,徳国ca.400Ka大量燧石石制品(修理石片,刮削器)2万多件动物化石,包括马(最多),象,牛科,赤鹿用火遗迹(烧骨,cracked&colouredearth,件木质工具有燃烧痕迹)木标枪,长170-320mm,宽36-42mm保存完好,射杀猫物非常有效,可以挖土,多功能。西方手斧比较多,东方手斧较少东亚尤其是中国南方可以看见延续性很强的变化不明显的砺石技术(大型砍砸器),比较粗重,延续时间很长。可能是“竹木假说”,多用竹子木头,已经可以满足生计需求。获得肉类的方式:狩猫;耐

8、力性的长跑追踪(先攻击动物,然后再追踪)人的狩猫多在白天,通常温度高,但是人更能保持稳定的体温,汗腺比较发达,没有体毛,通过排汗维持稳定的温度。即使在正午奔跑也没关系。人类足弓可以减震东非Hadza部落环境:干燥、多岩石的Savanna草原动物数量极多,大象、犀牛、水牛、长颈鹿、大羚羊、黑斑羚、非洲水羚羊、狮子、猫豹、豔狗等,以及小型动物,如豪猪、兔子哦、龟等植物资源(块茎、水果、浆果等)也很丰富,即使在旱季也不缺乏狩猎方式:拦截和偶遇拦截:发生在干旱季节,此时动物集中分布在水源旁边偶遇:在全年随时都可能发生Sangroup动物被击中逃跑后,猫人会检查箭头上和地上的血迹情况,由此判断动物的受伤

9、严重程度,再决定是否立即追击。毒素进入动物体内,不会立即起作用,猫人通常要跟踪猎物儿天,最终获取食物其他方式:陷阱狩猫,网猫不放弃拣剩的机会,主动(进攻式)拣剩行为虽然肉类非常重要,但是在早期人类的饮食中只占30%,植物更重要。蜂蜜也吃TheSan利用100种可食用的植物通常男人狩猫,女人是“采集专家”,男性有时帮助釆集,女人也辅助狩猫釆集种类:蘑菇、浆果、瓜、坚果等植物在饮食构成中占60-80%(按重量计算)Mongongonut非常丰富,是可以依赖的资源。这种坚果占据了人类植物饮食的50%o富含营养,与农作物相比,前者所含热量是后者的5倍,蛋白质是10倍。为什么狩猫?高风险,高收益,非常不

10、确定获得肉食一蛋白质、脂肪(很多时候狩猫健康大型动物是为了脂肪)社会、政治驱动狩猎(大)动物成群行动,促使人们合作分享食物促进语言与脑的发展知识、经验(动物行为、特点:脚印、气味)用火与烹饪用火与人类演化用火在史前人类生活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取暖光保护:驱赶野兽食物加工合成材料(陶器、石膏)社会效应烹饪的好处好吃易于消化和吸收、去皮或去壳2、改变蛋白质和淀粉分支的纤维结构,时期通过酶性降解而容易消化3、使不可消化分子减小为更小的形式,从而可以快速和完整的发酵拓展可使用资源:减少毒性、减少病毒用火与人类演化体质:人类牙齿减小;肠子的尺寸减小从而促进脑的发育(expensivetissuehypo

11、thesis)拓展生存地域:eg在高纬度地区生活y用火的社会效应围火而坐分享食物群体活动与交流:舞蹈、音乐、语言加强社会关系假说火在人类演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推断直立人出现阶段已经能够用火(烹饪)考古证据?300-200kya之后的包含用火遗存的遗址增加但此前的用火证据缺乏,且通常有争议早期人类能否规律的使用火(regularfireuse)?发现与分析考古证据:经过埋藏研究,年代测定与分析民族学实验KoobiFora1.5ma东非石制品这些经过加热吗?是不是野火?早期人类用火的大家普遍接受的证据來自西亚旧石器早期GesherBenotYa*aqov,发现了火烧的碎片,燧石欧洲早期人类用火早更新

12、世和中更新世证据缺乏400-300ka,Schoeningen:加热的燧石、木炭等,关于火堆遗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Beechespit:加热的石制品,加热的沉积物,被解读为火堆遗存3.30人类的“崛起”现代人起源现代人:进化阶段上称为晚期智人(Homosapienssapiens)骨骼构造、脑容量和脑结构与现在生活的人类大体一致行为方式有别于之前进化阶段的人类现代人的解剖学特征头骨:前额垂直、脑颅高下颌:有下颌牙齿变小眉骨不连续脑量大:一般來说1350cc骨骼与早期人类相比粗壮程度减弱,骨壁变薄股骨的下半部分与整个股骨的长度比例增加1.非洲起源说非洲的现代人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分布到各个地区。各

13、个地区的现代人都有共同的非洲祖先。近二三十年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生物学证据上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家选择非洲、亚洲、高加索地区、澳大利亚和新儿内亚的女性147人,分析其线粒体DNA,得出认识:现代非洲人群比其他大洲人群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现代非洲人是一个相对古老的群体,比其他地区的人群拥有更长的积累线粒体遗传变异的时期。对y染色体进行研究,6万年前左右从非洲迁徙出來到达中国南方,然后再扩散到中国北方,支持单一地区起源说。东亚地区的人类也是从非洲迁徙來的。质疑:假设基因变异速率恒定;可能忽略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适应对基因变异的影响考古学发现:最早的现代人化石(分子生物学推断为20万年

14、前)埃塞俄比亚Herto16万年前埃塞俄比亚omokibish195000最早的现代人,出现现代人行为:如新的石器打制技术(两面器、石叶、细小的石器)、磨制的骨器、鱼叉(通常就近获取食物)出现象征性的物品:装饰物,对火的控制明显加强距今10多万年,现代人第一次扩散。向北扩散到尼班特地区(Qafzeh以色列100000.Skhul以色列10万年前)第一次走出非洲,出现贝壳和红色染料的使用距今5万多年前,现代人广泛扩散(欧洲、南亚、东南亚、中国、澳大利亚)现代人距今4万年前扩散到欧洲,排挤出尼安徳特人(出现在距今10万-2.67J)o原因:现代人有更广泛的交流,社会关系社会群体更强更复杂;尼安徳特

15、人的社会关系更简单。Jwalapuram印度EarlycolonizationofAustraliaWillandraLakes世界遗产(包括17个湖区)澳大利亚,悉尼以西987km人类到达澳大利亚的最早证据,LakeMungo60-50kaBP有争议LakeMungo:3具现代人骨架,mungo1-3Mungol:女性人骨,埋在小的浅坑之中Mungo2:过于破碎Mungo3:男性人骨,覆盖有赭石,埋在一个墓坑中(40kaBP)简单石核、石片技术骨器装饰品赭石:存在远距离运输现象岩画人类开拓美洲新大陆末期冰期最盛期,白领海峡中间为路桥(出露的沿海平原)新的考古证据和分子生物证据:最早15-14

16、kaBP到达每周13/12kaBP,北美部分区域冰川消融,形成“通道”沿海路线4.62.多地区起源说不支持非洲起源说:主要來自于东亚的考古材料多地区起源说:各自独立演化,逐渐连续演化出现代人:独立演化,各地区基因交流我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具有连续性和独特性面颅在水平方向扁平,低矮鼻梁,眼眶近长方形,头骨正中矢状突隆,铲形门齿等特征在我国旧石器时代没有发生人群的重大替换,演化没有中断我国的古人类化石,如许家窑人、马坝人的形态特征显示了与外來人群发生基因交流的证据(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中国本土的直立人没有灭绝,进化过程是直立人山顶洞人现代人。中国出现现代人的时间较晚(柳江人56万年),可能更能用非洲

17、起源说解释。但是近年來有一些考古突破,现代人在中国的时间提前了。)近年的考古发现提前中国现代人的出现时间:广西崇左智人洞距今10-11万年具有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过度演化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湖南道县福岩洞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目前已知东亚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特征的人类铀系法测年:距今812万年河南许昌灵井遗址许昌人头骨化石10-1275年直立人、尼安徳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特征人类起源的证据:化石;文化(石器等)东亚地区石器和西方演化轨迹不同,东亚多用简单的石核石片,砺石,变化比较少。北方在旧石器晚期出现了和西方相似的石器技术(石页),但是分布很少,只分布在中国北方。中国的石器变化具有一脉相

18、承的特点,可能表明人群延续演化。其他对非洲起源说的挑战古DNA的研究尼安徳特人的DNA对现代人的DNA是有贡献的对西伯利亚南部的Denisova洞穴出图的一段指骨进行DNA测序,结果表明它属于一个生活在距今3-5万年前的未知人种(Denisovan)三支(尼安徳特、现代人、丹尼索瓦)基因差别显著的人群可能在西伯利亚南部同时存在,没有发生过人群的完全替代。现代人的对动物的利用更多样化的食物大型哺乳动物,eg驯鹿、猛玛象、野马、野牛也可以猫杀成年个体了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水生动物资源狩猎能力的提高:策略方法:驱赶围猎、网猎、陷阱等知识与经验:掌握动物行为、活动规律、季节性迁徙技术、工具(更有效、发达

19、):弓箭、镶嵌小石叶长矛、骨角标枪证据:印第安人口述,把成群的食草动物驱赶坠崖需要更多考古遗址证明美国怀俄明州野牛屠宰场遗址(10000),发现野牛骨骼和石箭头北美1600AD遗址:两层整层野牛骨头堆积,100多头野牛(可能通过驱赶围猎)石器狩猫证据:石器尖部嵌入水牛椎骨中人类开拓美洲新大陆Clovis(克劳维斯人)狩猫大型动物:猛玛象、野牛等Clovis标枪头以及其他类型工具Naco遗址中8个其至更多的尖状器发现于猛冯象尸骨中其至有人认为clovis人导致当地猛玛象灭绝抽取油脂油脂是重要的脂肪和营养來源Klasiesrivermouth7-8万年前油脂富含维他命ADEK,因而她可以补充人类在

20、摄食过程中获得的营养。动物油脂和脂肪对于怀孕女性和新生婴儿來说是尤为重要的营养來源。能够帮助人们度过资源紧缺的困难时期。民族学记录提取油脂的方法和过程是:松质骨,用石锤打破,然后煮至少23个小时,可以提炼出油脂,得到的油脂可以在稍做加工,进行保存油脂的食用:冻实后单独直接食用用于膏饪寒冷金带油脂可以储存在单独的容器中,比如驯鹿的胃里,可以储存23年,制作干肉饼油脂的其他用途:油灯;使皮子具有防水性;处理弓弦渔猫现代人出现比较早的年代己经回开发水生资源,但是比较有限网、带倒刺的鱼叉等螺、蚌、蜗牛、蛤、贝、牡蛎等加热打开、食用烹饪方法石烹法胃煮法骨头、鹿角骨针蚌刀装饰品鸵鸟蛋壳穿衣:皮衣、皮靴的缝

21、制:材料:主要是驯鹿皮地区:北极地区或高纬度地区群体间交换或贸易海贝;稀有石料4.13旧石器晚期:狩猫采集人群的特点:流动;密度增加人口增多;在晚期出现流动性降低,向定居发展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狩猫采集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驯养动物刺激新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气候环境变化:变干变冷(重要因素)持续的人口增长一资源压力社会(复杂化、竞争)流动性降低认知和意识领域的变化(领地意识,部落冲突)1绿洲理论(Childe柴尔徳)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气候干旱人和动物只能生存在有限的水源周围:河谷和绿洲地带人利用这个环境中的谷物,为了扩大自然资源数量,驯化动物,人和动物共生关系发生变化新的盘济使

22、人类在食物儿近匮乏的情况下得到稳定和充裕的食物2自然地带假说(Braidwood1950s西南亚地区多学科合作(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地质学家)认为环境并没有显著变化在“核心地带”驯养动物栽培植物(新月沃地)。核心地带分布着被驯养动植物的野生祖本人类的知识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导致人类认识到驯化动植物的潜力,进而出现食物生产强调文化因素:认识积累的飞跃3边缘地区起源假说(Binford1968年PostPleistoceneAdaptation)农业出现于边缘地带最佳地带的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状态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被打破部分人口迁出到边缘边境中,存在对食物资源的压力,导致人们强化利用某些

23、物种,进而有意识栽培、驯养动植物。4社会宴飨假说(加拿大考古学家Hyden)农业开始于技术发达、资源丰富、稳定的地带个人意识一个人财富观念的出现导致竞争性的宴飨有野心的个人通过举办宴会來提供社会地位和威望复杂狩猫釆集社会亭有一定的生产剩余,剩余食物的转化利用:饲养动物,或者建立社会关系储存农业发生机制文化系统的整体变化,多种因素,相互关联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和实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人群面对自然、社会文化因素各种作用时,做出不同选择与釆取不同应对措施的结果农业在世界很多地区平行出现西南亚的农业起源新月沃地:现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等地形多样富于变化:山地、高原、冲击平原、

24、沙漠和绿洲地中海气候带: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长,炎热干燥众多一年生谷物和豆类植物许多野生哺乳动物:羚羊、山羊、绵羊、猪和牛小麦、大麦、多种豆类(豌豆、蚕豆、扁豆、鹰嘴豆)、亚麻最早得到栽培和种植,绵羊和山羊得到驯化。此后,西南亚的农业方式逐渐向中亚地区和非洲的尼罗河谷传播,然后向欧洲传播。公元前4000年左右,农业在地中海沿岸己经占据支配地位。定居的标志出现共生或自驯化动物:老鼠、松鼠房屋储藏社会落地工具(eg.石臼、磨盘等)遗址规模扩大强化利用小型动物(小型动物生长快,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大型动物可能己经没了)PPNA(Pre-PotteryNeolithicA)遗址位于冲积扇上,泉边、河边定居

25、:圆形或者椭圆形半地穴建筑圆形储藏设施人口:250-400人/群体:人口增加;最大遗址面积从0.2公顷扩大到23公顷用于收割的石器(石镰)和狩猫的工具PPNA的经济活动狩猎、采集野生种子和水果(广谱)狩猫的主要动物:野马和野牛、羚羊、鹿、狐狸、野猪栽培野生谷类和豆类遗址分区:household,dumpingareas,publicactivityareas意识的变化:领地意识和所有权意识;石头和陶做的雕像:以女性形象为主耶利哥遗址:石塔,间接反映管理能力加强PPNB栽培小麦、大麦、豆类、亚麻放牧和圈养绵羊、山羊、猪和牛狩猫和釆集方式依然延续驯化:人类干预和控制、培育适应被控制下的生存环境、满

26、足人类需求生物体基因、形态和自然行为发生变化,不同于其野生祖先种饲养不一定被驯化Primaryproduct肉、骨髓、油脂、皮、筋、骨头secondaryproduct奶、乳制品;皮、毛;畜力(犁地、运输、战争);肥料驯养动物对人类的影响改变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有意识地选择繁殖食物资源可靠性提高,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供养更多人口,满足人类需求技术更新远距离运输、交流食物储藏,食物剩余社会分层农业引发的问题传染病:定居社群,人畜共存,人口拥挤饥荒:农人依赖一种或儿种作物为生,如果遇到洪涝灾害、歉收,饿死的风险比狩猫釆集者大得多营养不良:农人过分依赖单一的、富含淀粉的作物,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引起

27、疾病,营养不良导致的骨骼和牙齿问题生态恶化驯化动物的特点温顺群居动物没有领地性有固定的性成熟期容易养育,有较强的适应力,食物选择面宽不适合驯化的因素凶猛、脾气暴躁(犀牛、河马)营养层级高(食肉动物)对食物挑剔(大熊猫、考拉)生长缓慢(大象)领地性(鹿、羚羊)敏锐、易惊慌、难以管理(羚羊)我国主要几种被驯化的动物狗、猪、水牛、绵羊、山羊、黄牛、马、驴、骆驼、鸡以下方面发生变化:分布、大小(变小的趋势)、形态、毛色毛发形态、繁殖周期、行为、染色体判定家养动物的依据和方法地理分布一新出现的动物某种动物所占比例(某种动物比例非常高)形态变化很多种被驯养的动物的尺寸发生变化:驯养的牛、猪、绵羊都变小(例

28、外:e.g.几内亚猪驯化后变大)缺乏竞争和运动相比于野生祖先,感官退化,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依赖这些器官逃离捕食动物动物死亡年龄结构一选择屠宰(获取肉食为主要目的;获取牛奶或羊奶;获取羊毛)特殊考古现象e.g.墓葬、围栏(你办特地区随葬的狗)病理特征(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齿槽脓肿;牛掌跖骨关节部肥大、骨质增生;马下颌第1臼齿前前端的磨损)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哺乳动物在齿尅形成过程中牙釉质厚度方面出现的一种缺陷,比较典型的表现是齿表面形成横向的一个或多个齿沟或者齿线发育期生理紧张造成,营养不足野猪中出现频率低家养猪出现频率较高齿槽脓肿醉齿和牙周炎,其产生的概率与食物成分中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成正比,即高淀粉、高塘食物容易导致餉齿,久而久之,引发牙床发炎、腐烂,在骨骼上留下病变的痕迹。家猪中发现这类现象,野猪中不见DNA,同位素分析中国的家畜起源和出现的两种形式人们在与一些野生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逐步控制他们,把他们变成家养动物,以狗和猪为代表(本地起源)人们通过交流,从其他地区引入一些已经成为家畜的动物,以马牛羊为代表(外地引入)狗从狼驯化而來被驯养的时间早,早于猪马牛羊我国最早的狗10000BP河北南庄头遗址:下颌骨,测量点小于狼,牙齿排列紧密,齿列明显短于狼9000BP贾湖遗址埋狗坑(单独挖坑掩埋或埋在灰坑里),分布:墓地里、居住区中人类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