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监测_第1页
资源环境与监测_第2页
资源环境与监测_第3页
资源环境与监测_第4页
资源环境与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网络及多资源监测1、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是指建立完整的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研究网络,通过长 期、系统、全面地在宏观尺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为国家和地方决 策者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促进我国资源的持续利用及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进 而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并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和环境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2、生态研究网络包括9个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分别为: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 位研究站、鹤山丘陵综合开放定位研究站、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白 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贡嘎山高山生态 系统定位研究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 态系统研

2、究站、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关于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建议:(1)加强管理;(2)建立国家级开放式 环境分析实验室;(3)建立全国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 投资。4、森林环境监测的方法:(1)遥感监测;(2)地面监测。5、新型森林受害:由于空气污染物质输入而使森林受害、从而威胁到森林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为新型森林受害。6、森林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1)森林中的大气污染沉降物取样监测(2)森林生长和收获监测(3)对树冠落叶和退色的直接观测估计(4)森林土壤溶液抽样分析(5)针叶/叶片抽样对树林营养状态的监测7、土壤溶液抽样分析是关于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可利用程度和由于铝

3、或重金属对 植物根系和菌根的可能毒性影响导致的抑制营养吸收等方面信息。8、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这样的森林,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 的影响都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人类对森林影响在某种程 度上来说是不可避免。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指的是商业产品,这个目标包 括了森林的多种用途和价值,包括游憩、野生动物、木材、放牧和水源等。9、森林健康经营是现代林业经营理念,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通过对森林正确的管理,按照自然的进程,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 样化、对灾害性破坏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因火灾、病虫害及环境污染、人为过 度采伐利用、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4、损失,培育和保护健康的森林,是可持续的 生态系统能够适时更新,从大范围的破坏中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满足 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水平的需要。10、客观存在的风景(或景致)通过视觉在人脑中形成的反应就是景观。11、景观的要素:形状、线条、颜色、结构。12、景观受六个附加因子的影响:对比度、层次、轴线、景象、交会、等优势。13、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 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 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是指前者。14、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原则:(1)“谁受益、谁补偿”原则;(2)

5、效用原则;(3) 平衡原则;(4)公平合理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15、公益林补偿的方法:最大补偿方法、最小补偿法、效益补偿法、旅游费用法、 损失补偿法、成本费用补偿法、成本计算。16、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碳循环当中有重要的作用,对全球气候的改变、碳平 衡以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7、森林生态系统碳估测的模型有:经验模型、半经验和半机制模型、机制模型18、机制模型主要是通过研究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和物质循环等相 互作用的过程模拟森林植被碳循环。第二章生物数学方法及应用1、林木的成熟龄有多种衡量依据,可划分为:自然成熟龄、经济成熟龄、工艺 成熟龄、数量成熟龄等。2

6、、市场预测的方法有:判断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3、林分收获预估模型一般分3类:(1)全林分模型;(2)进阶分布模型;(3) 单木生长模型。4、用以描述全林分总量(如断面积、蓄积量)及平均单株木的生长过程(如平均直 径的生长过程)的生长模型称为全林分的生长模型(whole-stand growth model), 也称第一类模型或全林分模型。又分为可变密度的生长模型及正常或平均密度林 分的生长模型。5、以径阶分布模型(也称直径分布模型)为基础而建立的林分生长、收获模型, 简称为径阶分布模型(size-class dislribution model),又称第二类模型。6、用以描述单

7、株木的生长过程的模型,称为单木生长模型(individual tree growth model),这类模型又依据是否含有林木间的相对位置因子,分为与距离 无关和与距离有关两种单木生长模型。7、依据生物学理论或某种假设的条件下而推导出来的生长模型,称为理论生长 方程。8、灰色系统是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9、灰色理论的内容主要有灰色统计、灰色聚类、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决 策和灰色控制。10、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主要是揭示要素间的密切程度,主要通过样本观测值 进行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实现。第三章监测系统及其设计1、监测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在时间序列的空间信息,通过

8、对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分 析和处理,了解和评价系统现在的状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控制系 统发展方向应采取的策略。2、所谓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3、系统的整体性、各部分的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以及系统动态演变的 方向性构成系统的基本特征。4、监测对控制对象及其环境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传输和信息产出 过程在时间上的循环与反复,以探求对象的状态,揭示系统内及系统与其环境之 间信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为合理、有 效的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客观、科学、及时的依据。5、监测周期是指完成一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输出

9、及反馈、 控制所利用的时间,即信息的时间单元。6、监测周期的确定根据监测对象发生、发展的时间特点,监测范围的大小以及 所采取的监测手段获取信息的周期性等因素来确定,主要体现监测的时间尺度。7、监测阈值是指监测系统中变量取值的临界值,是监测中变量相对于监测目标 的敏感度的表征和测度。8、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对象(受控对象)及其环境,监测目标、监测周期、监测变 量的指标体系,以及完成监测和检验监测结果所需的设备、人员、方法、规程和 组织管理方法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统一的监测周期、一致的标准 以及极强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9、监测系统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动态性、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和可

10、操作性等特征。10、动态监测是指对监测对象一定时期内复杂而广泛的空间特征的时间序列信 息进行采集,获得监测对象过去某些时期和现在的状态信息,分析这些信息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和特征,从而揭示监测因子的动态变化、发展的特点以及相互作用 和影响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对系统作出合理控制和调整提供依据。11、时间序列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动态监测的根本保证。12、主要通过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周期 性地获得监测对象的空间和统计特征信息,以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为平台, 对复杂的时间序列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精确演绎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轨迹 及监测周期内的变化结果,认知变化

11、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对系统的作用机 理,找出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13、控制是监测的目的,监测是控制得以实现的基石。14、从监测对象组成划分:(1)综合监测,即通过多层多级划分,从上到下控制, 下层系统的控制受上层系统控制目标的制约;(2)专项监测,即具有监测目标比 较单一,监测内容也较为单纯的小系统监测,一般是为特殊需要或对特定对象进 行的监测,称为专项监测。15、专项监测可以作为综合监测的基础,为综合监测提供基本信息。16、从监测的区域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监测、重点监测、典型监测和定点监 测。17、宏观监测是对大范围对象的监测,一般以国家、省或区域为总体,根据一定

12、的统计精度要求,采用抽样和遥感技术布设样地,获得系统整体范围的现状和动 态数据。18、典型监测是在监测范围内,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的详细监测。19、定点监测是为探索系统内及其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以及动态发展规律和趋势所进行的对特定监测点的定位连续监测。20、各监测点具有一致的监测指标体系、统一的数据编码体系和数据标准,在统 一的规程下进行监测,获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共享性。21、定点监测是典型监测和重点监测的基本实现途径,特别是动态监测,对于定 点定位监测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要求更高。22、从控制对象的状态划分:(1)总量和分量已知的控制;(2)总量已知分量未 知;

13、(3)总量和分量均未知。23、从控制的途径划分: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24、监测内容是一个由多个具体项目组成的多层次结构,其内涵由抽象到表象, 外延由广泛到具体,变量数目从上到下、由少到多,可获得性越来越高。一般地, 监测内容和项目可以用树状结构来表示。25、系统的层次性决定了监测对象本身的层次性和监测系统体系结构的层次性。26、监测的层次可以包括大规模大范围的宏观监测、对重点区域的重点监测、典 型监测和定点连续监测等。27、资源与环境的监测要求时间上的长期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28、影响监测期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监测的目标和内容,监测对象内部因素及其 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反

14、应速度,监测总体的范围大 小,信息获取周期,数据处理和传输周期,以及监测方法和技术的整体效率周期29、监测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闭环监测系统,通过连续的周期性的监 测,形成监测一评价一控制一反馈这一过程上循环往复功能上螺旋上升的广义的 监测评价体系。30、总体而言,低层次变量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是系统形成和系统状态的较直接因 素,反映的是系统的本底特征,是直接控制的对象;高层次的变量是直接因素的 综合反映,表达系统的总体状态和变化特征,是间接控制的对象。31、目标变量是控制系统中表达控制的最终目标的变量,是控制系统中最高层次 的变量。32、控制变量是系统状态的抽象反映,是与目标变量直接相关的变

15、量,是施控者 作用于受控者的具体行为的反映途径。控制变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33、监测变量是监测内容的直接反映,是监测过程中信息处理和分析的基本变量 单元,是系统现状和变化特征的最直接因素的反映。监测变量既是调查和观测变 量的综合,又是评价变量的信息基础,是控制系统中监测的主体变量。34、科学合理的变量指标体系,是监测和评价成功实现的基础和保障。35、变量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代表性、完整性、长期性、层次性、综合性、实 用性、标准化和规范化。36、变量指标体系确定方法:空间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分 析方法筛选出反映各层次目标和特征的主要因素作为变量。37、监测对象的状态和变

16、化特征表达和获取都是系统实现的基础和起点。38、信息获取途径的传统方法有: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直接信息获取;统计分 析。39、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包含的所有个体,即监测系统中的所 有总体单元进行调查、观测或测试,通过对所有调查数据的汇总和统计分析,直 接得到总体的特征。40、抽样调查是按规定方式和一定程序从全体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 元(样本)进行实际调查、测试、量测等,并依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估计总体的 特征,包括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获得对总体特征的认识和判断。41、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抽样、系统抽样、 成数抽样。42、抽样调查的

17、步骤有:明确调查目的和要求;确定总体范围和划分总体 单元;设计抽样调查方案;进行抽样;组织实际调查;数据的分析 和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建立调查数据库。43、抽样调查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抽样、调查和估计。44、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可以把总误差划分为非抽样误差、偏差和抽样误差。45、遥感监测提供了从空中观测和认识地球表面的机会,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其 不同处理技术为各种地学分析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使人们摆脱了大量的野外调查 工作,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速度和精度,可以快速、客观、经济地获取监测对象的 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信息。46、遥感途径获取的信息仅仅是经过概括和简

18、化了的不连续的瞬时二维平面的 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信息结果单一,在局部特征上有时不能完全真实 地反映地面的实际状况。另外,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可以从遥感资料中获得,要受 气候气季节、分辨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直接从遥感图像中获得。因此, 有必要与地面调查资料和其他专业资料结合起来,相互验证,相互补充。47、信息采集提供监测对象的所有本底数据,是监测的基础;信息处理和分析则 是监测的核心。48、分析目标设计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过程分析、空间分析、综合 评判、预测与控制等。49、基于3S动态监测的方法:通过遥感数据发现变化“靶区”;用DGPS技术测 量变化区域的空间位置、数量和属性

19、信息;GIS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编写动态 监测报告,提出合理建议。50、A. D. Hill(霍尔)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研究中三维结构体系包括:知识 维、时间维、逻辑维。51、系统设计遵循以下原则:面向目标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 性原则、可实现性原则、系统可维护性原则。52、可行性分析是对工程的必要性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 经济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评价系统及其组织评价问题的分类:按照评价与决策的关系,评价问题可分为决策前评价、决策 中评价和决策后评价;按照评价与系统发展过程的关系,可分为事前评价、中间 评价和事后评价;按照评价与信息特征的关系,可分为基

20、于数据的评价、基于模 型的评价、基于专家知识的评价以及基于数据、模型、专家知识的评价;按照所 处的系统环境,系统评价可分为确定性状态环境下的评价和非确定性状态环境下 的评价。指标体系,亦称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研究目的而由若干个相互联 系的指标组成的指标群。货币评价的计算基础:(1)利息计算方法: 单利法Vn=V0 (1+nxp)式中本金式中p年利率:V = v (1 + n X p)n 计息年数:n 0本金与利息总和复利法 V =V0 (1+P)n4、林地价格的种类:交易价格、评估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林地所有权 价格、林地使用权价格。5、影响林地价格的因素:林地本身的自然因素、

21、社会经济因素、行政因素。6、林地评价的方法:林地市价、林地费用价、林地期望价。7、 林地市价又可分为:(1)比较评分法:林地评价Ss=交易实例林地市场价 X 评价地评分/交易实例地评分,比较评分表是由自然条件评分表和经济条件评分 表组成。(2)立地指数法:评价林地Sn =交易实例X评价地立地指数/交易实 例地立地指数。8、林地费用价又叫土地费用价。它是取得林地的费用和将林地维持到现在的状 态所需的费用之和。9、林木评价是用市价、费用价或者期望价等评价方法对林地上生长的立木价格 加以评定。一般分两种情况来考虑:现在不马上采伐利用、马上进行采伐利用。第五章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评价系统1、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响应(pressure一state一impact一response, PSIR)模型。2、场景(scenarios)是一系列假设事件构成的一个序列,其主要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