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案例_第1页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_第2页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_第3页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_第4页
《角的度量》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角的度量教学案例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情与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

2、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2)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初步建立1度角、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

3、正确量角。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方式:操作、体验、探究。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作业纸张(上面画有四个角)。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生:活动角。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大多少?有办法解决吗?生:用活动角量一量。生:用量角器来测量。指出:要想准确地比

4、较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板书:计量单位 度量工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的度量。(出示课题:角的度量)说明: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自然地过渡到对角的大小的研究。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产生定量地刻画角的大小的心理需求,揭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师:(出示量角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

5、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2、建立1角的空间观念。课件演示: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的过程,演示1度角的大小。板书:1。师:读作1度。请同学们把量角器上所对的1角用牙签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生:用牙签摆1角遇到困难。说明:学生用牙签在课桌上摆1的角大约有多大,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这次失败的操作活动,可以初步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3、认识几度角。(1)课件显示: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师: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生:20的角(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2)课件显

6、示: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师:(指着60的角)这个角比90大还是小?这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生:锐角,60的角(讲出为什么60的道理)师:(指着120的角)这个角比90大还是小?这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生:钝角,120的角(讲出为什么120的道理)师: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生:角的另一条边对着两个刻度,究竟看哪一圈呢?那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一边开始的,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起点0刻度线在内圈读内刻度,起点0刻度线在外圈读外圈刻度。” 说明: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

7、,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练习:观察一下量角器,看看30、45、60、90 、120有多大。用牙签在量角器上摆一摆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师:请看练习纸的第一题,请大家试着量一量它的角度。生:实践操作,相互交流度量方法。2、师:哪个小组先上来量?生1:我们小组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正O点,然后(转动量角器)使零度刻度线对准一条边OB,然后再看OA边对准的数字。我们的答案是50。师:还有其他方法吗?那再请一个小组上来量。生2:我们把量角器放平,对齐中心点,再看角的两条边所对的刻度,可以把外圈的13

8、08050。生3:我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然后(转动量角器)使零度刻度线对准OA边,然后再看另一条边OB对准的刻度,是内圈的50。师:大家都量得很好。3、师:下面请大家来归纳出度量角的方法,小组先讨论讨论,再写在纸上。生讨论。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生:(汇报)我们小组讨论出的结果是:先把顶点与中心点对齐,再把一条边与零度刻度线对齐,最后是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师: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归纳得好?说明:第一次让学生量的角就是开口向上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度量方法,还能消除思维定势,使学生能更灵活度量角。教师直接采用学生讨论的结果,尊重了学生、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4、练习:知道了

9、量角器的量角的方法,接下来做以下三道题: 生:3的边太短了,看不清楚。师:角的边不够长能测量吗?怎样测量?生:能测量。先将角的两边延长,再读出结果。师: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生:角的两边是射线。师:用这位同学想的办法来量一量。生:3是83。生:我不用延长,因为延长时会有误差,所以我用一把尺,沿着这条边放,看它对准的是83就可以了。四、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1、P38.3 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各是多少度。2、P40.6 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 105 120 135 150 180。3、P39.4 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4、p

10、40.7说明: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层次性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其中的操作题,既可以巩固本课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反思: 从本节教学效果看,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与目标是相吻合的。从学生学习的兴趣来看,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无论是“量角器的构造”,“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用量角器量角”知识的构建都是放在学生“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的培养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掌握了新知,获得

11、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细细的回顾整个过程,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一、“备好学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前,在和学生聊天时,几个孩子都说他们会测量角的度数。试着让他们测量课本上的一个角(50)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50。有一个同学却提出:“这个角的度数应该是130。” 我当时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那说说你的理由吧!”我看着他。他接下去说:“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现在,这条边指着外边的130,很显然是130。” 其他同学听他这么一说,有的大声表示反对,也有同学表示支持,于是教室里议论得很热闹

12、。原来他把刻度读反了,我心里有底了。了解这一情况后,教学时,我借助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理解,先让学生判断角的范围,再读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感悟“角的另一条边对着两个刻度,究竟看哪一圈呢?”孩子们认识到“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如果角的一边与量角器某边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度数也应该从某边开始读起。”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二、尊重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教案设计,我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让学生第一次量的角就是开口向上的,这打破了常规教学中先量水平位置的角,再量其他位置的角。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边与零度刻度线

13、重合,产生不同的度量方法,还能消除思维定势,使学生能更灵活度量角,充分发挥了学生操作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有的成功了;有的不知道该怎么量;有的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也会量了;部分学生还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量法。在归纳度量方法时,采用的是探究规律式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自己量出角的度数,把量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对于每人提供的量角方法的信息,小组归纳出量角的步骤,有的小组写的与书中的量角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直接采用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欢呼雀跃庆祝自己的成功,也更加充满自信,学习热情高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和获得理想效果,都必须在活动之前认真进行设计。但这种设计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经常说的“计划跟不上变化”就是这样的道理。课堂教学是“无法预约的精彩”。回顾一节课,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