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窗体顶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诗、词、文背诵默写一、课内古诗、词、文背诵默写(一)填空式默写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6、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7、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二)理解性默写第21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描写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3、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22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1、文章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描写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爱莲说刘禹锡1、文章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2、描写莲的形象,先用衬笔,其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一般映衬,菊和牡丹是重点映衬,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3、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体态、香气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描写莲清高风度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第24课

4、大道之行也1、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全文总结性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第25课 杜甫诗三首望岳1、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概的哲理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1、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拟人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忧国思乡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悲己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1、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2、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

5、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第26课三峡郦道元1、描写春、冬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描写夏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是“夏水囊陵,沿溯阻绝。”描写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2、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唐诗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山川美景的感受。2、描写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直抒胸臆句是“实是欲界之仙

6、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P2001、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抒发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29课湖心亭看雪张岱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30课诗四首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诗人早晚躬耕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自己归隐决心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句)3、李白的渡荆门

7、送别诗人通过想象来描绘长江之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诗人通过长江之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一诗中顾影自怜,饱含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二、课外古诗、词、文背诵默写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二)理解性默写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努力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中隐含彷徨无依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3、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

8、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5、诗中运用对偶,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7、送友人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8、秋词中体现诗人积极乐观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9、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10、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仍具有积

9、极、乐观的句子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11、诗中表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二部分古诗、词、文阅读理解第21课桃花源记陶渊明一、词语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穷其林。缘:沿着。穷:穷尽。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诧异。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并:都。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9、村

10、中闻有此人,咸(xian)来问讯。咸:都。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1、处处志之。志:动词,作标记。1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志:名次,标记13、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14、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津:渡口。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是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二、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

11、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翻译:这里的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

12、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五、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六、简答1、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3、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

13、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A、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P173刘禹锡一、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

14、一种文体。二、词语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借代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6、何陋之有?何:什么。三、句子翻译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

15、“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简答1、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答: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2、作者做此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答: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作乐。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答: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

16、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作者的思想又是消极的。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爱莲说 P174周敦颐一、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动词,长枝节。4、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只,仅。濯:洗涤。妖:妖媚。益:副词,更。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6、宜乎众矣。宜:应当。二、

17、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简答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8、?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思想感情。3、文章中“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具体特征代表了莲花的哪些可贵品质?答:“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这些特征代表莲花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4、细细揣摩“菊之爱”

19、有两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答:作者的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6、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你能具体指出都用了哪些句式吗?答: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的句式分别是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

20、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8、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哪些?答: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9、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

21、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参考答案: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23课核舟记 P178魏学洢一、词语解释1、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挨着。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2、。若:像。了了:清楚明白。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高高帽子。为:是。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二、句子翻译1、苏黄共阅一手卷。翻译: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舟尾横卧一楫翻译:船尾横摆着一支橹。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翻译: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翻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6、尝贻余核舟一。翻译: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翻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8、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技艺出真

23、奇妙啊!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翻译: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翻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第24课大道之行也 P183礼记一、词语解释1、选贤与能。与:通“举”举荐,选拔。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亲:亲人、父母。3、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子:子女。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业。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6、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7、是谓大同。是:这。大同:理想社会。8、女有归。归:女子出嫁二、句子翻译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把有贤德,有

24、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翻译: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第26课三峡 P196郦道元一、作者及作品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二、词语解释1

2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从,由。略:完全。阙:通“缺”空缺。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阻绝:断。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5、飞漱其间。漱:冲刷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非:不是。自非:如果不是。曦:阳光,这里指太阳。7、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属(zh)引:接连不断。9、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三、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

26、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翻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

27、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四、简答1、文章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哪一句?答: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章结尾哪一句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答: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是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3、你能概括文章的结构吗?答: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

28、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6、文中提到了巫峡,另外两峡是什么峡?答:瞿塘峡和西陵峡。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第27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P199陶弘景一、文体常识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二、词语解释1、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时:季。俱:

29、都。3、晓雾将歇。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竞跃:争着跳跃。欲:将要。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翻译: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实是欲界之仙都。翻译:实在是人间天堂。四、简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

30、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记承天寺夜游 P200苏轼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到。遂:于是。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三、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2、怀民亦未寝,相

31、与步于中庭。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四、简答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

32、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3、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答:月色入户,无与为乐。第28课观潮 P202周密一、词语解释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

33、火所焚,随波而逝。逝: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采。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8、如履平地。履:踩。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干:岸。二、理解背诵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6、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答:(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玉

34、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三、简答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第29课湖心亭看雪 P206张岱一、词语解释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二、句子翻译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翻译:(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翻译: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三、简答1、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