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第1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第2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 畴。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 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一一商品,二,体现在商 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 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

2、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 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 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 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 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 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

3、论”可分两类:一是“取 代说”,二是“发展说”(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 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气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 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 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 的劳动。”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 构成的。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 智能机器正在无数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的劳动,迫使成百万的蓝领和白领工人 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中国,以张直

4、为代表。认为(1)知识本身,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并 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 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2 )在传统经济中是劳动创造财富(即价值);在 知识经济中,不是(直接)劳动,而是科学技术(即知识)创造财富(即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人的直接劳动已脱离生产过程,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 这时,再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价值创造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于是知识价值 论便应运而生。”(二)“发展说”是指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认为知识(科学技术) 也创造价值。或者认为,,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 美国柯里等人认为,(1)在所

5、有历史时期,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 的创造,由知识起中介作用,并与物质世界有关。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显然 改变了的只是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密度,是知识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是体 现在即使是最普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分量。(2 )知识是一种过 程,“这种过程是与作为过程的资本的其他各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并且或 许甚至能改变后者”。(3)“知识=价值”。体现在一件知识商品中的价值主要 是其信息的或思想的内容。(4 )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价值的基础既不是错误的, 也不是任意的,甚至没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我们没有理由不能确定(并强调) 知识是价值的另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有两个

6、因素:一是劳 动,二是知识,即知识本身的使用价值。中国沈建新等认为:(1)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突 破。(2)科学的知识价值论能够被确立起来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劳 动: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另一类是重复性劳动。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重复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3)知识是人把握客观现实和识别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动过程,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一般来说,创新程度 越大,知识含量也就越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多。(4)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 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走向有机结合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桁林认为,(1)作为一个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就越来

7、 越独立于生产环节,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它 集中体现在知识产品生产上:一方面改善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劳动力的价 值,另一方面也相应提高了劳动质量和效率。(2)知识创造价值越来越独立化、 市场化,知识本身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生产率不是一位靠体力 和技能而是倾向于靠智力和知识的趋势尤其是肯定了知识经济在信息社会的地 位一一它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由过去以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为主 转向以脑力劳动或复杂劳动为主,信息劳动是社会增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源泉, 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

8、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 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 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 了 “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 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 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 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 为中间

9、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 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 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 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 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 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即使是最复 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 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 值仍然是正确的。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

10、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 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 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 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 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总是来 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 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说过,,只有劳动才是我

11、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 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现实的唯一尺度”。显然,要想以知识价值论取 代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知识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劳动者付出的 脑力劳动的多少即商品中的知识含量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知识是劳动的 产物,没有一个人能够不费任何气力就拥有知识,并且,知识是体现在生产者 的能力里,并通过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如果一个人学识渊博,但 整天在家中修身养性,不著书立说,不搞培训和讲座,不进行任何生产性的劳 动,那么,他知识的价值从何而来?如果一个单位虽拥有众多的知识分子,但 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知识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又怎能创造出高价值来?正 如物化劳动不

12、创造价值一样,知识本身也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 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知识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价值的。在信息社会中也不例外,由知识转化为生 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信息时代,知识和技 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 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无可否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就是价值 的实体!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 通过知识,而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