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_第1页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_第2页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_第3页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_第4页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学基础)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困惑与思考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困惑一美国创造学家阿瑞提考察了从1900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和犹太人后裔,发现他们获奖者的比例高得不同寻常。据阿瑞提统计,从1901年到1970年的70年中,阿根廷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意大利是1.6倍,德国是4.4倍,法国是6.3倍,而犹太人的诺贝尔奖获奖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犹太民族是个富有科学智慧的民族,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犹太人占了15.47%,在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犹太人占了28%。犹太民族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犹太人28意大利人日尔曼人法国人1.64

2、.46.3华人平均数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 林恩认为: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结论: 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困惑二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 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如何解决

3、李约瑟悖论?困惑三李约瑟悖论: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李约瑟博士的话题虽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探讨,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出口售价32美元交专利费18美元成本13美元企业利润1美元出口一台DVD利润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其中工程机械高技术产品80%以上;数控机床70%;石油化工装备7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光纤制造装备100%;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60%-90%;DV

4、D产量占全球70%以上,但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彩电、手机和微机的CPU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动机的动力在哪里?在于创造和创新。 创造实例人类飞天 飞行是中国人古老而浪漫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梦想,从占至今,历代中国人以各种创作来表达这一梦想,以各种探索、创造来追求和实现这一梦想。而实际进行飞天创举的,是我国的一位古人。远在公元19年,王莽为攻打匈奴,招募了个会飞的人在长安(现在的西安)进行飞行表演。该

5、人“取大鸟翮(翅膀)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钮,飞数百步。”此人当时能在空中飞行几百步,这在人类航空史上也是一个创举。中国古籍山海经中创作的飞车,还表达了人们欲利用器械进行飞天的梦想。美国华盛顿空间技术博物馆的说明牌上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探索利用“火箭”器械进行首飞的是公元1500年的我国明代的万户。 他当时在一把木椅的靠背后面绑上47支火箭,并让人将自己也捆在椅子上,他的两只手各持一把大风筝。他的设想是借助火箭的反冲推进力将自己送上天空,然后再以大风筝的扑动徐徐返回地面,不幸的是,火箭点燃后,发生了爆炸,万户在探索乘“火箭”飞天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20世纪7

6、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我国最早创造现代意义上的飞行器之一的飞机的是清代末期的冯如。 1909年他在美国旧金山研制成的莱特式飞机翱翔2640英尺,其航程等于莱特兄弟首次飞行的852英尺的3倍多,1910年,他又制造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创造了时速65英里,高700多英尺,航程20英里的世界最新记录(他1911年回国后,参加了广东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次年,在飞行表演时牺牲)。冯如制造的飞机,仅比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载人飞机莱特兄弟号晚8年。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

7、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对飞船返回舱进行现场技术处理。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比起传说中的“嫦娥”来,体重达2吨多,但在奔月途中,其轻盈的身姿与传说中的“嫦娥”丝毫不差。 仅从我国航天领域的创造

8、可见:创造,使人们的梦想得以实现;创造,使国力日渐改变,国威日益突显;创造,更使世界瞬息万变,魅力无限实际上,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的历史,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源泉就是创造。比尔.盖茨: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如果把微软当个国家,以GDP来衡量,他的全世界排名排在11位!持有20%股权的盖茨拥有的财富超过了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靠他塞满创新思维的大脑。如果没有创造,人类将会怎样? 第 一 章 基 础 概 念1. 创造基本概念在辞海中,“创造”一词被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创造被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是有关

9、创造的最一般的解释。在学术界,人们对“创造”有83种表述。 一、创造创造是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有创造性的产品的过程。(D. N.柏金斯) 创造是以独特的设想和努力去开拓对于个人、集体、国家和人类未知领域,使之实现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事物的活动。(上条方省) 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现。(郭有道) 创造是对已有要素进行新组合,发现美、实现美的过程。(刘仲林) 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

10、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

11、,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2. 创造的特点 新颖性 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

12、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过程性 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过程模式,如美国人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人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等。 实践性任何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实际需求的,只有真正创造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新事物的活动才能称为创造,不能把凭空想象而没有任何结果的活动称作创造。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持续性 持

13、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而且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对于没有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予以创造,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不断改进,而且从宏观角度讲,不同的时空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活动。 主体 依赖性创造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具有创造力的是人而不是其他。不同的人或组织由于知识、经历、能力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导致不同的创造结果,某种程度上创造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同样从事同一研究发明,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也可能有些人虽然做出来但是时间上却慢了几拍。 普遍性 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

14、所独具的活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道: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 创造的类型 (1)科学研究 主要是指人类科学领域的探索,需要科学工作者善于发现科学事实,设计新的探索方法,大胆猜想,提出假说和预见,这一切都需要高度的创造性。科学上的创造也称发现。 (2)技术发明 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实践,需要从事技术和生产的各类人员,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问题、设计技术方案或技术装置。这也同样需要高度的创造性。技术上的创造有不同层次,按创造性由低到高分为技术革新、方案设计、发明、技术创新。 (3)艺术创作 在艺术领域中,作家和艺术家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作品,揭

15、示人生的哲理和美的规律,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称创作或塑造艺术形象。 创造的主体:也称创造着,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人们会源于各种不同原因而进行创造。想要一种新的食物而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想要一种新服装而进行服装设计,想写一本小说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想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进行产品创造,想改变目前不良的组织结构而进行组织刨新,想克服一个困难要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如此等等。 归根到底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的。4、创造的主观动因 创造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有其过程性。因此,分析其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助于揭开创造活动的秘密,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由于过程本身包含着方法的意

16、义,了解创造过程的构成,把握其规律,有助于人们学会创造,以及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5、创造过程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的三阶段模式: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酝酿明朗验证;著名英国设计方法学家劳森的五阶段模式: 初识准备孕育启发验证; 实际上,创造活动也就是一类特殊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创造活动所指明的特征,即目的性、新颖性、否定性、实践性、过程性、持续性、普遍性等。 考察人们的创造过程,可以把创造活动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阶段: 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探索、革新、创作等。 (1

17、)创造与发现 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 从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陕西农民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等部属于这一类发现。 6 、创造及相关概念 中石油在渤海湾发现10亿吨储量石油2006年世界主要产油国储量排名/2006年中国各大油田产量排名国家及地区储量排名中国各油田2006年产量排名沙特阿拉伯362亿吨1大庆油田4341万吨1加拿大184亿吨2胜利油田3000万吨2伊朗181亿吨3长庆油田1700万吨3伊拉克157亿吨4中海油天津1600万吨4科威特138亿吨

18、5塔里木油田1533万吨5阿联酋126亿吨6拉玛依油田1218万吨6委内瑞拉109亿吨7辽河油田1200万吨7俄罗斯82亿吨8吉林油田615万吨8利比亚54亿吨9大港油田500万吨9中国50亿吨10青海油田475万吨10从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看,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均属于这类发现。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德法科学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 创造与发现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2)

19、创造与发明 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从新产品的研制看,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指南针,就属此类。在中国发明此物之前,这些东西世界上是没有的。 从新方法的发明看,中国四人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便属于此类,它们是当时世界上首创的新方法。纳米技术、克隆技术也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创造的新技术方法。再如,最近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出的用废弃手机来种植花卉的方法也属于发明的新方法。 发明与专利相对应,从获取专利的3个条件:“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来看,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

20、系。 (3)创造与创新 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l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 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涵义为: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从总体上来说,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创新与创造还是可以通用、互用的。 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其差别之一是,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例如,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新价值”; 差别之二是,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例如,“黑白电视机的问世体现为一种创造成果的诞生,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对黑白电视机的创新。”一般来说,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创

21、造和创效,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创造。创新的出发点和目的,不仅仅在于“创造新东西”,而主要在于“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因此创新可以理解为将新构想、新发明创造性地引入社会、经济系统并获得综合效益的动态过程。其他:探索多体现创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革新多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创作体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 二、 创造学 1.创造学的涵义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 所谓科学。是指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通过事物一些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去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指导人们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 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

22、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2. 创造学的特性 (1) 一般性 尽管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但是它并不以创造活动涉及的专门学科领域为研究对象。例如对于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一创造活动,创造学并不关注电灯的原理等,而是要研究爱迪生如何有发明电灯的创意并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发明了电灯实现了他的创意。 (2)应用性 创造学并不单纯以揭示创造活动的规律为目的,不是崇尚玄妙的理论和假说,而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得研究得出的规律和方法等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最终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

23、此应用性是创造学目的性的表现。例如迄今为止提出的头脑风暴法、特性列举法等都在实际的创造活动中得到应用。 (3)综合性 参与、形成以及影响创造活动的因素很多,在研究人们的创造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诸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对于创造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4)创造性 创造学的创造性特点看上去似乎是个迭代式的定义,但是由于创造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因此在研究过程及方法上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种不同方法的不同组合就体现了创造性。而创造学的研究结果更是体现了创新的研究成果。如现在各种不同类型创造技法的提出。Page 643. 创造学的性质 (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

24、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创造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所有的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管理、政治、军事等; 它还逐步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方法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环境论等。也形成了一些应用科学,如创造性经营学、医学创造学、地质创造学等。这些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更体现其边缘性。 (2)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创造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与古老的哲学相比,与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实在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 (3)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创造具有超前性,而以指导和启迪创造力开

25、发为己任的创造学就更具有超前性了,可以说,创造学是引领末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学科。 据资料统计,近二十年的科技发展,比2000年历史的成果还要多。截止到2005年,新成果又增加一倍,预计到2020年,新成果将增加45倍,到2050年,99的新成果是现在所没有的,发明家总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造学总是在引导包括发明家在内的人们走在时代的前头或率先走向未来。所以说,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4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5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

26、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提法:一是两原理说,一是三原理说。 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事实上,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具有上面所说的创新活动。 (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而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力的。 在我

27、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更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最好的阐释。 说创造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是指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而言,但就其一些原理及做法、创造性思维及实践的活动而论,自人类诞生以来其实就一直零散地、不自觉地被应用了。纵观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创造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5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18世纪及其以前) 在这一阶段,人类一般是处于自发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需要条件下而进行各种

28、创造活动的。如人们在不同的地点建造各式的房屋,种植不同的谷物,饲养各种家禽和家畜,制造必要的自卫和生产工具等。 在这一阶段的早期,只有少数人对于创造有所思考。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著有工具论、心灵论等著作。在心灵论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过“想象”的思维形式,提出了联想思维,并进一步将其区分为至今人们仍在使用的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 此外,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总结前人数学研究成果所著的数学汇编一书中,首先使用了“试探法”一词,并在第7卷集中提出了“创造学”术语。以致有人如前苏联的发明家、创造学家阿利赫舒列尔,把创造学作为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的产生首先归功于帕普斯。

29、英国哲学家培根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即是对创造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的总结; 1637年,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发表了专著方法学。 人们多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创造,人们从事发明创造活动所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效率极低的尝试法。 “神农氏尝百草,日中七十毒”,便是这种尝试法的生动写照。 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有了自觉的辩证思维并把它主动应用于创造。 例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唯心的辩证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创造活动,把创造分为科学的创造和艺术的创造。 随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诞生,对于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虽然并未把创造学作为一门

30、独立的学科进行专门研究,但他们却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创造的概念、创造者的创造人格、创造的环境、创造思维的形式等问题。 (2)近代阶段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随后,有关创造学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大量出现。比如,哈佛大学教授笛尔本(Dearborn)1898年编制出一套供大学生使用的创造性想象测验。 20世纪初,对创造过程开展了研究,如沃勒斯最早(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创造过程四个阶段说。 (3)现代阶段(90世纪30年代以来) 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高潮的出现,随着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竞争的加剧,人们对于创造发明的本质和机理更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门注意研究人类

31、创造发明的机理和规律。因而,直到这一阶段创造学才可能走上科学化、专门化的道路,才可能真正地为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服务,创造学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洛斯曼从美国专利局的文献中挑选出700名高产发明家,对他们进行调查、总结并出版了创造发明者心理学一书。 同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P克劳福德提出了“特性列举法”创造技法,并首次在大学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程。 一般认为,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世,当以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系统开设“创造工程课”或以奥斯本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一书并提出赫赫有名的“头脑风暴法”为标志。自此以后,创造学便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并在全世界

32、广泛传播。 (4)创造学在日本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注重把国民创造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4月18日定为全国发明节,并在各城市普遍开设了星期日发明学校。 1982年,日本更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视为一项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作为通向2l世纪的道路,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创造教育,在企业开展创造教育和创造发明活动更十分普遍。 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的创造发明,不能只依赖于少数天才,而要发动每一个员工,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日本人非常重视小创造小发明。正是这些小创造小发明,使日本成了一个发明大国,专利申请现雄居世界第一。这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 例如,日立公司有7万

33、名职员,1983年申请的专利及小发明高达25000件,每三个人就有一件。 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个被称为“设想冠军”的阪口启三,一年之内就提出过3106项创造发明设想。 有一位日本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从事创造发明50多年共获得2380余项专利,大大超过美国爱迪生的1320余项专利的记录。在1982年的世界发明比赛中,中松义郎荣获了“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第一发明家”奖。 在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思想的人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30年代,创立了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并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了创造教育理论实验。 193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后来,经过不

34、断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体系。陶行知成为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5)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国内介绍创造学。上海的创造学工作者首先于1979年将日本的创造学专著翻译、连载于科学画报杂志上。 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次为该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 此后,一些大学,如中国矿业大学等,也陆续开始开设“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课程。许多中小学也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教育。 7. 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且与其他多种学科横向交叉、内外渗透,因而给创造学的研究又增添了许多困难。所以,创造学目前尚缺少自己特有的研究

35、方法。现在,创造学的研究方法大多取自其他学科,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一些方法: 所谓观察法研究方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并依据其行为、语言、性格特征及其情绪变化等诸方面分析其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创造原理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也包括对已经取得创造性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或艺术家进行采访以及录象、录音等。 观察法是研究自然科学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运用观察法时,应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忌讳猜测,应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即要选择典型事物进行观察,可简化观察对象以排除次要和偶然的因素干扰。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运用追踪观察方法研究了152

36、8名智力超长儿童的才华发展情况,历经半个多世纪,其大量观测数据为心理学、创造学、人才学等各个学科提供个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 大的科学价值。观 察 法 古今中外专门记载人们创造活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的文字确实太少,但有关人物特别是有关科学家、发明家的人物传记却很常见。 因此,专门研究人物传记遂成为研究创造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于人物传记特别是自传的研究,可以了解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具体思维过程、创造过程和成长过程,亦可研究他们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等。 如哈达蒙德从传记中检索出关于数学家成功的事绩,1945年出版了专著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赫柏从传记中检索出“大人物

37、”成功的因素,1949年出版了专著创造行为的组织等。传 记 法 所谓科学史法,是指通过研究某一学科(技术)内部新、旧知识的产生、变化、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揭示该学科(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由于一门学科(技术)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创造者的许多创造活动,所以,详细研究一门或几门学科(技术)的科学史、发明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们的创造活动。这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不同发明创造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地质学中,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即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全球板块”三部曲,从每一步 发展到下一步都含着地质学内部一定的创造规律。科 学 史 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创造过程之间的比较

38、研究,通过对不同发明家、科学家或文学艺术家之间创造人格、创造素质等的比较研究而深入了解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 例如,达尔文用了近30年时间的研究才产生了生物进化论的创新思想,但华莱士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同样独立地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相比之下,华莱士的创造性思维显然比达尔文要略胜一筹。比较研究法 就是把创造学要研究的问题分解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问题(即征询表)分发给征询对象征求答复,而后回收征询表并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研究而得出结果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就曾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他有目的地对于我国当时的28位学部委员及127名一般科技工作者

39、的创造性做了分门别类的系统征询和研究,于1986年完成了近40万字的专著科学创造心理学,为我国创造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调查征询法 创造学研究经常需要进行一些创造能力的测试,以便对不同的人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中的创造性做出直观的、定量性的评价,从而探索创造学的某些规律。然而,由于对创造能力量度测试的理论性研究尚未完善,因此这方面的测试结果最多只能表示一定的倾向,难以完全加以定论。 测验统计法 总之,创造学研究方法应当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用创造的精神灵活运用上述种种创造学研究方法,并逐步使之科学、实用和完善。 三、创造力 1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

40、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也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 创造力是人们在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时显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第一件石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性活动的开始。从古代生产力到近代生产力再到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创造力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创造力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直

41、觉、灵感等能力都来自于人脑细胞。 正常人平均有总数达140亿个的脑细胞,其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占总数的8左右,大约90以上的脑细胞则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状态。可见,人脑的潜力还很大。如果能通过某些训练让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创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人脑的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是逻辑思维的指挥中心;右半球承担着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 由于遗传影响人的潜能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更主要的是由于后天其他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人,其创造力的高低是不相同的。3创造力的能级 不同的人,其创造力的高低是不相同的。显然,儿童的创造力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力之间是有区

42、分的。 第一能级,发表的能级。正常的人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的绘画、游戏表演、编故事等。 第二能级,技术的能级。以技术的熟练精巧为特色,每一个思维正常的人经过训练都能达到这一能级。熟练的技术操作。 第三能级,发明革新的能级。以新颖的设计,新组合,或以新的方法解决旧的困难问题为特色。大多数人经过训练和开发,可以达到这一能级。贝尔发明电话,爱迪生发明电灯、留声机,以及技术革新等。 第四能级,发现的能级。这是创造力较高的一个能级,它以创造性思维的巧妙运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各种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为特色。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居里夫人发现镭,杨振宁、李政道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字恒定律等都是这一

43、能级的典型例子。 第五能级,创新的能级。这是创造力最高的能级,它以高级思维能力的精深运用,突破传统的束缚,树立新的理论学说为特色。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都是这一能级的典型例子。 经验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经过创造力开发,都可以达到第三能级,即发明革新的能级。 4. 创造力的构成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 我国学者庄寿强先生推出一个创造力的表达公式: 式中K为一个常量,在式中亦可视为个体的潜在创造力;式中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创造性

44、思维及其所掌握的创造原理和技法)的总和。 该公式又可表示为: 创造力=K创造性知识量2。 创造力=K(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知识量。我国学者根据创造力与智能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如图2-l所示【案例】1000年前,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一个叫“凯夫“的小镇上有个聪明的牧童。他对自己的羊了如指掌,羊也非常听他的话。有一天,他把羊赶到了周围有一大片灌木的草地上吃草。到了晚上发生了奇怪的事儿,羊不听话了。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羊赶进了围栏,羊进栏后,还是很兴奋得挤来挤击。小牧童很奇怪:羊怎么了?是不是吃了灌木叶引起的变化?为了探个究竟,第二天,他又把羊赶到那片草地上去。他看到,羊除了吃青草外,还吃灌木

45、上的小白花小浆果和叶子。到了晚上,他的羊和前一天一样不听指挥。为了证明是不是羊吃了灌木叶和果实出现了反常的现象,第三天,他把羊赶到另一块草地上只让羊吃青草。当晚,羊恢复了常态。问题就出在灌木上。于是小牧童拔了几棵灌木回家。他尝了尝灌木毛茸茸的叶子,有点苦,又尝了尝果子,又苦又涩。他把果实放在火里烧一烧,发出浓都的香味。再把烧过的果实放在水里泡着喝,味道好极了。那一天晚上,小牧童也兴奋地彻夜未眠。小牧童反复试了几次,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就把这种香喷喷、的东西当成饮料。招待镇子里的人。此后,一种新的饮料诞生了。这就是我们现在都喜欢喝的咖啡,它的名字还是那个非洲小镇“凯夫”的谐音呢。牧童和咖啡讲述了一个创造的故事。1000多年前的牧羊娃都能发现和创造、你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会比他更聪明,会比他更具创造力呢?小牧童的创造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的羊怎么变得这么奇怪? (2)羊是不是吃了灌木叶引起的变化? (3)羊不仅吃了灌木叶,还吃了花和果实? (4)叶子和果实中有特殊的东西人能不能吃? (5)拔一些灌木回家去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