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_第1页
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_第2页
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_第3页
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_第4页
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东晋一百多年的诗坛,几乎为玄言诗所笼罩。因 此,东晋被认为是诗歌发展史上的断层,历来为人们 所忽视。但是作为一个审美与理性精神普遍高涨的时 期,东晋士人发展出多种艺术标准与审美意识。其中, 空间意识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东晋士人变两汉充实 阔大的空间特点,而为以小见大的方式。新的空间观 深受王弼玄学本体论的影响,其作用于文学,便是启 动了山水诗简约空灵的审美追求,也为后来诗歌意境 发展的滥觞。一、玄学与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

2、转变空间意识的转变与东晋士人浸染于玄学义理有 关。王弼改变了汉儒以象数解易的方法,其在周 易略例明彖中阐明了注周易的原则,即以玄学 的本体论去统摄天地万物: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 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 也。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 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 其唯彖乎!王弼从具体卦象、卦爻的演算上升到一套 “以寡统众”“简以济众”的本体论高度。王弼的本体论 原则首先影响了东晋士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常运 用一种上下“俯仰”的观察方法,如:江迫诗“倏忽 云雨兴,俯仰三州移”王羲之兰亭诗其二“仰望碧天

3、际,俯磐绿水滨”袁峤之兰亭诗其二“回眺华林茂, 俯仰晴川涣”等等。这种览知万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 上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范围,使他们跳出自我狭小的天 地,更广阔地去看待整个自然界。其次,东晋士人善 于把复杂的现象界,统摄于“一”或“无”的本体中,这 构成他们表现世界的方式。因此,在玄言诗中,直接 描写士人“以一统众”的玄悟活动,表现他们对现象与 本体关系的看法,特别突出。如郗超答傅郎诗其 一:森森群像,妙归玄同。原始无滞,孰云质通。悟 之斯朗,执焉则封。器乖吹万,理贯一空。在诗人看 来,天地万物与内心的“玄”冥然相符。形而下之“器”, 风吹所至,及于万物,都归于空。诗中带着亦玄亦佛 的色彩,二者均

4、以万物归一为旨意。这种“以一统众” 的“玄悟”活动,似乎成为了士人精神上超脱名理的标 志。从前期郭璞的客傲“寄群籁乎无象,域万殊于 一归”。到中期的兰亭诗人,如王羲之兰亭诗其二: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谢安兰亭诗其二:“万 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孙统兰亭诗其一:“茫茫 大造,万化齐轨”。再到后期的王乔之奉和慧远游庐 山:“超游罕神遇,妙善自玄同。我们可以发现,这 种“玄悟”活动贯穿整个东晋时期,形成了佛玄士人独 特的认识观。以简济众的思维方式,直接造成了东晋 士人这种“以一统众”的体验方式,使士人超越具体空 间的限制,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同时,他们将哲学上 的体悟过程,直接搬到文学的审美活动

5、中,以“无”“空” 来统摄一切外物。这种物我无差的态度,使他们能客 观地对待事物,比较直观地感觉把握外物,对其进行 刻画与描写。这正是东晋士人独立自然观萌发,并以 山水自然为空间意识的重要载体。二、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表现谈玄悟理、体任自然是东晋士人生活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他们一方面在清谈中,进行纯粹的哲理讨 论;一方面在山水中,品鉴自然,寄畅玄理。自然山水 成为士人体悟玄理的重要方式。在玄学本体论的影响 下,在哲学思辨的锻炼中,他们的抽象与义理能力得 到极大的提高。于是,他们把这种抽象概念化的方式, 慢慢转化为文化生活的体验。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以小 见大,从有限中把握无限的空间意识。玄言诗作为

6、士 人玄思哲理的表达形式,浸透着他们对空间的理解。 庾阐的衡山诗,深刻地体现了此空间意识:北眺 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运目情四豁。翔 虬凌九霄,陆鳞困濡沫。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诗人登临高顶,北眺南睨、远近往还,以一种恬淡清 虚的心境,观照衡山的巍峨雄伟。此时此刻,诗人畅 游其中的自然空间,这就是诗人强调“江湖”所带来的 意义,其成为窥见、体悟天地大道的唯一载体。王徽 之的兰亭诗,同样以山水空间作为其畅游玄理的方 式。“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诗 人在一片清新秀丽、鱼鸟欢腾的景象里,写出心中的 自由萧然。外在的山水空间,在给予诗人美之体验的 同时,也成为其散怀心

7、冥的媒介。其他表现在有限中 获得无限的空间感受的作品,如曹茂之“时来谁不怀, 寄散山林间”;谢安“契兹言执,寄傲林丘”;王羲之的“迺 携齐契,散怀一丘”;王肃之“在昔暇日,味存林岭”等 等,在山林丘壑中寄散、品味玄思,多为兰亭士人。 可见,以小见大,在无限中体验有限的空间意识,是 这个群体所普遍遵循的哲学之思。世说新语言语 六一载:“简文帝入华林,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 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 自来亲人!”简文帝道出了自然空间,对于整个东晋士 人精神生活的意义。所有人都在各自的空间,经营着 属于自己的逍遥梦想。世说新语品藻十七:“明帝 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

8、委庙堂,使百僚准 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我们也就不 难理解,谢鲲何以为自己栖息一丘一壑而自豪,在这 里小小的丘壑,不仅是人耐以生存的现实空间,它还是 士人精神世界的体现。主观情思与客观空间的契合, 使狭小之地,具有性灵的光辉。东晋士人不仅吸纳山 水丘壑于胸怀,还网罗宇宙天地于门户。郭璞的游 仙诗“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他为形容道士的 超凡脱俗的精神旨趣,而客观地营造一个以小见大的 空间维度。王彪之的登冶城楼“俯观陋室,宇宙六 合,譬如四壁”,则是以主观玄思,接引宇宙入其室, 进行一番畅游天地的体验。随着佛玄的逐渐融合,此 空间意识也为当时的佛学之士所接受。如张翼的赠 沙门竺法

9、三首:郁郁华阳岳,绝云抗飞峰。峭壁溜灵泉,秀岭森 青松。悬岩廓峥嵘,幽谷正寥笼。丹崖栖奇逸,碧室 禅六通。泊寂清神气,绵眇矫妙踪。止观著无无,还 净滞空空。外物岂大悲,独往非玄同,不见舍利弗。 诗人要表达“止观著无无,还净滞空空”的佛理,这种 哲学意识的蕴育,乃在一个幽谷秀林笼盖下的“碧室”, 在此环宇中,诗人淡泊寂静,凝神纵气,畅通禅境, 获得了超越狭小空间所带来的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 支盾的咏怀诗其四:“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 逸想流严阿,朦胧望幽人。”诗人同样在静室中,以直 观感性的方式,去追求那朦胧的“理境”,石室成为诗 人“崇虚返真”的悟道方式。东晋士人在诗中描绘的山 水丘壑、窗户

10、静室,成为他们表现展现自我空间意识 的重要方式,这归结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心 理结构。“这种空间感受所表现的乃是一种由小极大、 由少及多、从有限透视无限、从有形把握无形的文化 一心理结构。”东晋士人,在文学中对山水的描写, 对园林空间的表现,就是在此空间意识发酵下的一种 文学形态。三、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诗学意义东晋士人的空间意识,除了在诗歌中表达现实空 间,对于个人的玄理体验感受,进行形象的描述外; 也影响到了诗歌的审美观念。这种空间意识表现在诗 文中,东晋士人不再像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笼盖天地, 包揽宇宙般的物象堆叠,弘扬波澜壮大的帝国气象; 也不似西晋文人用繁缛绮靡的诗风来掩盖感情的浅

11、薄 与内心的虚无。人们开始进入一种以小见大、以有限 透视无限的诗歌审美观念,他们不在刻意地搜揽物象, 进行图例式、演绎式的描摹,而是企图通过简单的景 色勾勒,简约的语言形式,在弹丸之地,映照整个心 灵世界。因此,东晋士人常常营造一个恬淡自然的环 境,并且在表现山水景物时,力求语言表达的简隽清 远。如湛方生的还都帆诗:高岳万丈峻,长湖千里清。白沙穷年洁,林松冬 夏青。水无暂停流,木有千载贞。寤言赋新诗,忽忘 羁客情。王夫之评此诗为“纯净无枝叶”,乃是因为此 诗的写景,清新空旷,自然超拔,自有一种“简而不流, 淡而不失”的特质。其他的诗句有“青天莹如镜,凝津 平如研”(天晴诗广白沙净川路,青松蔚岩

12、首”(帆 入南湖诗)。可见,湛方生诗歌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都有一种清新省净、简而得神的特点。顾恺之的神 情诗四季物象的选择简单而鲜明,不追求对象的细 致刻画,对景物进行品鉴式的描写。因此,钱志熙先 生总结道:“无论是湛方生、庾阐,还是兰亭集诸人, 他们在表现山水景物时,都追求简洁的,题品式的风 格。”东晋士人对景物环境,或者说山水空间的描写趋 向于简洁空灵,这是因为体玄悟道是一种虚静自然、 旷达空灵的美的体验过程,所以他们常常改变客观对 象的属性,以便契合自我的精神需要。从根本上,是 源于空间所蕴含以小见大的意识,它促使文学的表现 由追求外延伸展的无限性可能,向内在丰富性的开拓, 在有限中达到

13、无限,使诗人更加注重诗境的意味深长、 深邃幽渺。王夫之有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 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 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 时第一义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绘画中咫尺万里的表现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有重 要意义。王夫之认为绘画空间上的以小见大,在诗歌 中的表现要着眼于“势”。而“势者,意中之神理也”, “势”要以意为主,表现其不可见的神理,所谓“墨气所 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乃是强调象外之意。 这正是东晋士人的空间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努力追求 的一种审美理想。世说新语言语载:“袁彦伯为谢 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

14、将别,既自凄惘,叹 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颓废的江山因精神 的浸染而气势奔腾,面对疆域日小的江左,袁宏触物 而兴,从飘零动荡的外在山河,开始走向内心,去寻 求另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闲步于林野,则 辽落之志兴”,在客观的空间中,裹挟着人生的感慨, 追求或升华自我的价值,乃是东晋士人所孜孜努力的 人生方向。因此,他们尽量地在自然空间的刻画中, 展现自己的风流意趣,引人以无限遐想。庾阐的三 月三日临诗:心结湘川渚,日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 渌酶漂素濑。悠想吟长川,轻澜渺如带。诗人目之所 及,曲水流觞,长川如带,描写了一个清幽空旷的空 间。全诗处处皆景,但处处皆理。疏朗的诗境乃是诗

15、人高情远致的投射。谢万的兰亭诗肆眺崇阿,寓 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 音。玄崿吐润,霏雾成阴。全诗皆景,以景寓情。王夫之云:“不一语及情, 而高致自在,斯为兰亭之首唱!”隐藏在山水空间的背 后,尽是其散朗旷淡的玄远、超脱之心境。东晋士人 在空间形象的表现中,努力营造一个带有自我色彩的 理境。它通过自然景物,引人遐思远想,从而扩大诗 歌的意境,也使诗歌摆脱了枯燥的“理窟”,在简约平 淡的描写中蕴含着诗人的心境与情趣。“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 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所以为至也。”某些玄言诗人因对象外情思的执著,其 作品可谓达到这样的“至处”了。东晋士人空间意识的 变化,乃是浸透着他们玄思哲理的体验方式。东晋士 人常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