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1.9-2012.8)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9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4 一、本科教育基本状况 PAGEREF _Toc336444254 h 1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5 (一)学校概况 PAGEREF _Toc336444255 h 1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6 (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PAGEREF _Toc336444256 h 1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7 (三)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 PAG
2、EREF _Toc336444257 h 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8 (四)学生和教师基本状况 PAGEREF _Toc336444258 h 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59 (五)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 PAGEREF _Toc336444259 h 3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0 二、本科人才培养措施与教学改革 PAGEREF _Toc336444260 h 3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1 (一)教师队伍建设 PAGEREF _Toc336444261 h 3 HYPERLINK l _Toc3
3、36444262 (二)专业建设 PAGEREF _Toc336444262 h 5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3 (三)课程建设 PAGEREF _Toc336444263 h 5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4 (四)国际化办学 PAGEREF _Toc336444264 h 7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5 (五)实践教学 PAGEREF _Toc336444265 h 8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6 (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PAGEREF _Toc336444266 h 9 HYPERLINK l
4、_Toc336444267 (七)教学质量保障与教学管理 PAGEREF _Toc336444267 h 9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8 (八)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 PAGEREF _Toc336444268 h 11 HYPERLINK l _Toc336444269 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PAGEREF _Toc336444269 h 1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0 (一)优质本科生源稳定,保持良好招生信誉 PAGEREF _Toc336444270 h 1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1 (二)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创新实
5、践能力增强 PAGEREF _Toc336444271 h 1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2 (三)学生身体素质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繁荣 PAGEREF _Toc336444272 h 12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3 (四)毕业生学业优良,复合型人才素质显现 PAGEREF _Toc336444273 h 13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4 (五)毕业生升学趋势日增,深受就业市场欢迎 PAGEREF _Toc336444274 h 13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5 四、特色与创新 PAGEREF _T
6、oc336444275 h 14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6 (一)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PAGEREF _Toc336444276 h 14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7 (二)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机制 PAGEREF _Toc336444277 h 15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8 (三)内部评估、数据状态、质量报告有机结合的常态化评估体系 PAGEREF _Toc336444278 h 16 HYPERLINK l _Toc336444279 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
7、施 PAGEREF _Toc336444279 h 16 HYPERLINK l _Toc336444280 (一)通识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PAGEREF _Toc336444280 h 16 HYPERLINK l _Toc336444281 (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PAGEREF _Toc336444281 h 17 HYPERLINK l _Toc336444282 (三)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有待提升 PAGEREF _Toc336444282 h 17 HYPERLINK l _Toc336444283 附表 PAGEREF _Toc336444283 h 1
8、9 PAGE 39一、本科教育基本状况(一)学校概况上海财经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经过95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0、2007年,学校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协议。学校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金融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等3个国家基地;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
9、一级学科点,以及4个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农业经济管理2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点,法学等1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应用数学等10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以及工商管理、会计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校设有会计学等37个本科专业。学校设有经济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等20多个科研机构。(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
10、和“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百年树人、经世济国”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办特色、上水平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旨,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要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致力于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方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育为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坚持“强财经、复合型、商界精英”的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
1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法律、人文领域的创新人才。2011年是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建设的开局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我校进一步明确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将凸显经济与管理为主、多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为特征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
12、保障与评价机制;招生、教学和就业合理衔接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体系。(三)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学校在专业建设上,注重拓宽培养口径,加强重点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已形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包含37个本科专业。在6个专业实施了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在10个专业推行了双专业、双学位制度,体现了本科学生外向型、复合型的特色。学校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体现专通结合,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形成了五大课程平台。一是普通共同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体育与卫生课,占总学分的34.3%;二是学科共同课,占30%;三是模块限选课,
13、包括社会科学、人文与国学、信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体育、创业教育等五大模块,占7.1%;四是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占18.6%;五是任意选修课,占10%。五大课程平台共140学分,占教学计划总学分165学分的84.8%,其余25个学分为课外学习与实践环节,包括军训、社会实践、计算机水平测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四)学生和教师基本状况2011-2012学年,我校在校本科生8447名,其中留学生621名,男女生比例为2:3。管理学和经济学类的学生占79%。硕士生5028人,博士生924人。我校现有教师1292人,其中专任教师1055人、外籍教师56人、聘请校外教师181人。职称结构
14、:具有高级职称的599人(正高208人、副高391人),中级489人,初级33人,171人无职称。学历结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053人,占81.5%,其中博士723人、硕士330人,本科238人,专科1人。学缘结构:86.7%的教师来自校外,本校毕业的仅占13.3%。年龄结构:4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60.4%,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结合,并呈年轻化态势的教师队伍已经成型。在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生师比逐年下降。截至2012年6月,我校生师比为17.39:1,能够满足学校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五)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为满足办学需要,学校教学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11年预算编制中
15、,学校将校内两级预算与国家专项预算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各类教学经费的使用。2011年,学校基本支出中教学支出总额33,887.61万元,占基本支出的比重55.20%,项目支出中教学支出总额13,649.43万元,占项目支出的比重66.80%,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基本支出中,“四项教学经费”支出总额2,131.73万元,占本科学费收入的比例37.96%。从支出明细来看,20092011三年间,学校“四项教学经费”总体稳中有升,平均增长率0.95%。其中本科业务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三年间连续增加,平均增长率1.74%和6.80%,教学差旅费和体育维持费仅在2010年出现波动,2011年继
16、续保持增长态势。学校校园总面积727亩,国定路校区是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学校有教室用房4535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67155平方米,学生宿舍116274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17859个,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的需要。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中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了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33.8万册,生均161.9册。其中纸本文献180万册,电子文献53.8万册,引进数据库69个。2011年纸本文献新增94432册,
17、生均年进书6.54册。已建成电子文献检索查询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着力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数字资源不断优化,形成电子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及工具书资源系统、统计分析数据系统和特色数据库系统,切实保障了办学需要。二、本科人才培养措施与教学改革(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开放环境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为抓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满足教学需要。改革人才聘用机制,拓展师资引进渠道。学校积极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多方位拓展和用好智力资源。以国家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为引领,打破地域、来源和方式的限制,将“引才”拓展为“用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3
18、0多人;首创“常任轨”教师管理制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聘用包括特聘教授在内的海内外兼职教师;对教师分类管理,推行教学型教师考核与管理制度;推行助教制度,每年聘用100多名研究生担任助教,有效分担了部分教学辅助工作。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确保本科教学为本。学校在教师职务聘任、岗位聘用和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规定,参与本科教学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校坚持教学检查,保证良好教学秩序;开展学生评教,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进行课程评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分析教学工作量,评价教师任教情况;进行教学考核,形成约束与激励机制;坚持教学督
19、导制度,确保基本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提高。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已成传统,尤其是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成为基本制度,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岗位聘用和考核、评奖评优的基本条件。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一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和实业界人士来校授课或讲座。同时派出教师到政府机构和企事业挂职,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师资培训;提供科研启动资金,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及海外合作研究;通过团队合作、以老带青,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发挥优秀团队示范作用。我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
20、”4人。优秀教学团队引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鼓励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鼓励教师立足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本学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36篇,其中国际SCI、SSCI收录论文72篇。出版图书109部,其中教材37本,著作72部。科研获奖34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9项。科研项目立项共538项,其中纵向项目166项(国家级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104项),横向项目107项,校内项目265项。坚持师德教风建设,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在教师中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风尚,在学生中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21、和“教书育人标兵”活动,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加强我校师德建设,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榜样,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共评选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60名、“教书育人标兵”10名。(二)专业建设2011年,学校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类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结构,探索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内涵。以经济管理优势学科为基础,促进经、管、法、文、理多学科结构调整,协调发展。传统优势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进一步贴近人才市场,法文理专业建设更加体现财经特色。坚持将教学资源向优势专业倾斜,对学科建设不可缺少但人才市场比较饱和的专业,继续实行轮换招生或停
22、止招生。根据人才市场、学校专业布局和师资状况,停止招生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对外汉语、英语6个本科专业。常年招生31个专业。经济学(数量经济)、金融学(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会计学(国际会计)、房地产经营管理6个专业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我校以国际一流大学同类专业为参照,制定各个专业发展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特色财经专业。自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我校先后组织申报并获得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有: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等6个项目。(三)课程建设课程建
23、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类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建设。2011年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狠抓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一是根据专业和学生状况,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分ABC三级教学班,大部分学生按B班教学;少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进入提高性质的A班,加快教学进程;少数程度较差的进入C班,放慢教学进度,侧重基础知识教学。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并动态流动,各类学生都达到专业培养要求。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并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加强经济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实行数学分级教学。商
24、学类及经济学等专业开设“数学分析”或高等数学A,一般专业开设高等数学B,人文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C。三是加强计算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以课外训练和计算机水平测试方式进行,开设“经济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提高性课程。2011-2012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门数为933,其中第一学期461门、第二学期430门、小学期 42门,共2656门次。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控制教学班级规模,大力提倡小班教学,人数在55人以内的班级占75%以上,30人以下的授课班占30.5%。着力培育精品课程,建设优质配套教材。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总体
25、课程建设。结合课程负责人制,竞标立项精品课程建设。对满5年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再评审、命名和续建。在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中,注重优化调整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实和完善教辅资料,建立试题库和案例库,改进教学方法。经过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5门,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1门,校精品课程70门。学校坚持规范教材使用,一般使用3年以内新版教材,鼓励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先进教材。以精品课程教材为龙头,编写和出版经济与管理学科优秀教材,鼓励教材、案例集、习题集、多媒体课件一体化的教材建设。2011年有20本自编教材获得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获得国家“十二
26、五“教材建设项目13项。推进双语教学,培养全英语课程。为适应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课程双语/全英语教学。通过培训现有师资与引进国外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选派十多名教师出国进修双语/全英语教学,实现双语/全英语教学同中外合作项目的资源共享;从教学效果出发,严格双语/全英语教学的认定和评估,并从双语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教学。我校现有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0门课程上海市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本学年,开设双语/全英语课程共110门,启动“公司金融”等26门全英语课程立项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开发创新性实验课程。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
27、中心”,开展实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与研制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更新实验设备及改善实验室环境。学校还建设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和网络互动教学平台“上财教学网”(Blackboard),本学年扩建了经济新闻实验室,新建了大学物理实验室和数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日渐完善,面向全校的基础实验课程、面向各专业的模块实验课程,以及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等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本学年学校共开设实验课程75门,170门次。搭建商学课程平台,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学校通过组建商学院,以国际认证目标要求为参照,开展商学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商学创新型人才。商学院积
28、极参与AMBA、EQUIS、AACSB国际三大商学认证工作,形成现代商学的教学规范,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探索现代经济学和商学课程体系构建。在经济与管理学科课程平台基础上,把“数学分析”等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搭建商学院各专业的本科课程平台。(四)国际化办学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培养外向型优秀经济管理人才。自2000年起,我校在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会计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优势专业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注重拓展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范围与层次,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开拓学生国外访学渠道。该项目以培养具有良好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具备全球视野、
29、适合进入世界名校深造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是我校本科专业教学的国际延伸。所设课程50%以上采用英语和双语教学,30以上的专业课程聘请海外教授,授课教师中60以上有海外学习背景。该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海外学习机会,包括“一流大学海外访学项目”、“交换学习项目”、“访问学习项目”以及“暑期游学项目”等。与国际名校开展合作,提供优质国际教学资源,扩大交流学生规模。2011年度派出学生200人(交换生167人,访问生33人),2012年9月将派出247名学生,其中访问生51人,交换学生196人,派出学生占当届本科生的近13%,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超过同类学生的20%。访问项目合作学校有英国的UCL、LSE
30、和南安普顿等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美国雪城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交换项目合作学校包括欧、美、澳等21个国家与地区的37所大学。鼓励学生出境游学、学术交流活动。毕业生进入国际名校留学的达10%左右。学校着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本学年在校本科留学生共621名,来自32个国家,主要分布亚、欧、美、非四洲。留学生专业分布较为集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05人,金融专业134人,工商管理专业59人,其他各专业123人。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学校采取相应教学改革措施。一是开展预科教育,帮助留学生解决语言学习障碍和夯实专业基础。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
31、,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从2011级本科留学生开始,为一年级留学生单独开设普通共同课和学科共同课,一年后综合考虑学生志愿、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再插入各专业学习。进过一年实践,2011级本科留学生学习状态良好。三是凸出财经特色,打造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金融等留学生教育特色专业,单独开设针对留学生的国际贸易班和金融班。为留学生增设中国文化类、中国国情类以及商务汉语类课程。本学年共有106名本科留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率约75%。(五)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本科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建设,规范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环节,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
32、实验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平台。2011-2012学年,学校以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整合各专业实验室资源,以满足全校基础实验教学、各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学校逐步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正在建设虚拟实验室和集成实验课程,更充分体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实验教学还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等提供技术平台。重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咨询、调查等专业实践活动。注重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师加强指导,规范各环节
33、的检查工作。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与多家知名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本科生实习基地,面向全社会,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功能。全校目前建成46个实习基地,学校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开展千村调查等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教育。我校至2008年起,开展学生暑期“千村调查”活动,每年组织上千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入农村参加社会调查。学校每年投入5060万元予以资助。四年来,共计派出8033名学生组成5696个队伍,调查足迹遍布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市区,共4577个村庄、45570户农户。千村调查分别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粮食安全”四个主题
34、,共形成了4443篇调查报告。千村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已呈送国家教育部委作为决策参考,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肯定。千村调查是我校对“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是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1年6月批准了63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年4月批准16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性实验、科研和社会调查项目、数学建模、“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计算机大赛、以及各类重大竞赛项目的实施,增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5、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和本科生科研活动奖励计划。2011年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共立项130项。各类创新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第一课堂的创业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业教育模块”课程,开设了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规定需完成创业教育学分。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竞赛、课题研究、创业体验等创业教育活动。聘请企业家到创业基地兼职教师,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注重创业实践,建设创
36、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和帮助。指派专职教师指导创业小组,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六)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我校教学水平。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文,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此,我校制定和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建立了由主管校长领导,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指导与评审,教务处组织与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包括国家级、上海市级和学校三各层次,主要有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双语/全英语示范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7、等。各项目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003-2010年,我校共获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共39项。2011年9月后,新增教育部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奖1人。(七)教学质量保障与教学管理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坚持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制度,发挥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坚持常态化教学评估制度。坚持教学检查与督导,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坚持教学检查,尤其是加强课堂教学检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坚持课程评估制度,对新开课程、全英语/双语课程全面评
38、估,对精品课程重点评估,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对院系教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教学考核,形成约束与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毕业论文检查与指导,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四是对学生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提前审核与预警。五是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通过教学检查督促院系搞好本科教学;通过听课规范教师课堂教学和提高课程质量;通过教学评估为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客观依据。六是加强学校和院系教学管理、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学生评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1996年开始对全校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2001年开始网上评教。学生评价已经成为全面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现状
39、,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规形式之一。一方面,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利用网上评教这一平台,反馈学习情况,肯定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完善教学,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011-2012学年就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开展了网上评教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就课程与教师授课情况给出评价意见。学生总体上对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非常满意,在知识传授和启迪人生等方面,给教师以充分的肯定。坚持常态教学评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我校自2009年以来坚持实施内部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估,20112012学年,对全校12个教学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在全面自评
40、的基础上,现场评估了经济学院和金融学院。评估坚持“真实”和“高效”,不搞突击检查和形式主义,以平时教学检查、专家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生评教等为基础。建设和完善了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在信息系统中及时动态地反映学校整体和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状态数据,为教学评估提供技术支持。采取院系自评为主和学校专家组实地考察抽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态化评估旨在真实反映各院、系、部教学工作情况,及时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高水平教学成果,包括: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上海市优秀教
41、学成果奖等。本学年获得上海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8项。学校的财经高教研究期刊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学校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历来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逐步提高。目前,教学管理队伍以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务的中青年为主体,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学校本科教学管理队伍总规模为61人,其中主管教学副校长1人,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21人,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39人。学校坚持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研讨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
42、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早在2001年学校就立项自主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处理和控制。以后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融入信息系统,与行政、财务、人事、科研等融为一体。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将本科和其他层次教学整合一体。至2012年,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期建设已经完成。该系统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保障了从招生、培养过程、毕业审核等管理环节的准确性,以及教学资料的有效储存。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了教学状态数据平台,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大力建设“上财教学网”(Blackboard),借助该教学平台普及使用课程
43、教学信息技术,加强了师生课内外交流,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八)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我校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蓬勃发展,学术社团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目前注册的在籍学生社团72个。本学年我校学生社团活动近600场,大型专项活动50余场,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学生社团举办的校庆游园会、社团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在校园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其中,2011年春季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普法节、CIMA大赛、“新生杯”辩论赛、粤语歌曲比赛、HEXED摇滚节等活动在广大同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四届“社长全明星”活动也于社团文化节期间展开。
44、社团文化节开闭幕式晚会也在我校同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校内外社团间合作逐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深入。部分社团与上海市其他高校同类社团的合作与交流已经形成了长效的运作机制和固定的交流平台,如ECC英语交流中心的“三校杯英语演讲大赛”、阡陌围棋社的“上海高校围棋团体竞赛”等。学生社团活动繁荣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优质本科生源稳定,保持良好招生信誉学校积极探索招生改革,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在保持高水平优质生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完善中学校长推荐制度,在重点中学试办经济与管理学兴趣班,合作建设金融实验室,开办针对中学生的夏令营。通过以上方法,锁定了部分
45、优秀高中生源,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稳定招生规模与优化招生结构。2012年共招收本科生2031人。其中自主招生209人。适当调整结构,减少上海地区生源,增加外地生源。上海生源约占总招生数29%。我校良好的社会声誉、优秀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吸引高分考生报考我校。我校在23个省市理科最低录取分数超过当地一本控制线70分以上,其中14个省市高出当地控制线100分以上。(二)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校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教育与训练。尤其是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建设加大投入,在教学制度上规定学生一、二年级修完基础课程,确保为专业学习打下
46、牢固的基础。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得到不断强化。2012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97.67 %;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88.75%。在历年应届本科生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来看,我校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成绩均处于上海地区的领先水平。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竞赛及辩论赛、计算机竞赛等活动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如,2011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学生获得上海市级奖7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校学生获得各类奖6项。20112012学年我校学生获得
47、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级奖22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50项。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奖2项、上海市级奖17项。(三)学生身体素质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繁荣 学校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任务,开设形式丰富的体育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体育活动。2011-2012学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平均合格率达92%。除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为89.98%以外,其他院系合格率均大于90%。学校每年面向师生举办体育文化节和运动会;组织了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等体育活动协会;组建了棋牌队、健美操队、游泳队、足球队等高水平学生体育代表队,培育了国际象
48、棋、健美操等优势项目,在国际象棋国际公开赛、全国大学生围棋锦标赛、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等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获佳绩。(四)毕业生学业优良,复合型人才素质显现我校注重对学生学业过程控制和考核相结合,执行三阶段(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监管制度。对未能按照教学计划完成阶段内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予预警,必要时要求其延长学习期限,以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我校2012届1985名本科毕业生,经审定1963名学生具有毕业资格,1908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另有20人由于相应的外语等级未达到而缓授学位。2012届本科毕业生,有153人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为培养学生的复合型人才素质,积
49、极开展双专业双学位和跨校辅修教育。2012届毕业生中有532人获得第二专业证书,455人获得第二学位,60人完成跨校辅修学习,获得外校的辅修结业证书。2011级校内双专业录取共636人。学校积极参与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并开拓与西南片的合作办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特别是充分利用外校人文理工科类优势专业资源,鼓励我校学生辅修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名牌专业和课程。2011级我校学生跨校辅修共198人,我校录取跨校辅修外校学生460人。暑假期间,2011级近2000学生实施军训,09级、10级学生在暑期实施双专业教学。(五)毕业生升学趋势日增,深受就业市场欢迎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50、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连续多年处于全国高校先进水平。201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1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与海外留学趋势上升。我校1985名本科毕业生中,共有563人继续升学(占28.36%)。其中328人出国留学攻读学位,大部分就读欧美名校。235人国内升学(直升研究生或考录研究生)。2012届毕业生就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从毕业生去向看,1985名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295人到单位就业;44人定向委培占2.22%;2人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占0.1%;141人灵活就业,占7.1%;21人合同就业,占1.06%;328人出国,占16.52%;235人读研,占11.84%。本科就业率94.
51、6%。从就业行业看,62%的本科毕业生流向了金融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其中银行占34.26%;其次是四大会计师事务(27.74%)。从单位性质流向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占毕业生的91.26%,党政机关比例是1.07%。从就业地区流向看,就业热门地区前5名为上海市(79.68%),浙江省(2.64%),广东省(2.46%),北京省(2.37%),江苏省(2.11%)。学生就业人数仍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四、特色与创新(一)以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实施教育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切实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凸显复合
52、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培养学生复合型人才素质,我校积极开展双专业双学位和跨校辅修教育。2012届毕业生中532名学生获得第二专业证书,455 名学生获得第二学位。60名同学完成跨校辅修,获得外校辅修结业证书。学校参与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开拓与西南片的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外校人文理工科优势资源,鼓励我校学生辅修外校名牌专业和课程。2011级我校学生辅修外校专业和课程198人,录取外校学生辅修我校专业460人。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培养外向型人才的要求,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开拓学生国外访学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海外学习机会。同时,大力推广英语和双语教
53、学,聘请海外教授讲课,本土教师60以上有海外学习经历。为保障教学质量,建立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制度。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需求。2011年度派出学生200人,2012年将派出247名学生出国学习。访问项目合作学校有英国的UCL、LSE和南安普顿等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美国雪城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和佛罗里达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交换项目合作学校包括欧、美、澳等21个国家与地区的37所大学。毕业生进入国际名校留学的达10%左右。学校着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针对国际教育的需求,学校为此打造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金融等留学生教育特色专业
54、,针对留学生开设国际贸易班和金融班;为留学生增设中国文化类、中国国情类以及商务汉语类课程。2012年106名本科留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率约75%。学校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和建设符合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创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性实验、科研和社会调查项目、数学建模、“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计算机大赛等项目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二)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本科招生、学生培养
55、和就业指导“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过程管理机制,促使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受到社会欢迎。本科招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学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专业贴近市场,凸显经济管理优势。为切实保障优质生源,学校进一步将招生宣传前移到中学。通过在中学开设特色班、兴趣班、合作建设实验室等手段,宣传我校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同时积极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完善校长直推制度、中学推荐和学生自主推荐制度等,吸引优秀特长生报考我校。学校的良好声誉和优质的教学,吸引了大批高分考生报考我校,多年来生源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录取分排名多年来处于上海高校前三、四位。优质的生源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学校在本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56、上尽量满足社会需要;听取政府部门、企事业和校友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企业家、各行业管理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良好条件。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连续多年处于全国高校先进水平。入选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在麦可思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良好的就业为招生提高了声誉,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反馈。本科招生、学生培养和就业指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环节是核心,招生、培养和就业三方面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形成了我校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
57、养过程管理模式。(三)内部评估、数据状态、质量报告有机结合的常态化评估体系我校自2009年以来坚持实施内部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注重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三位一体”,构成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估的完整体系,三者均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是整个评估体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设计出评估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各项评估指标反映学校本科教学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坚持常态化,旨在促进院系对照指标自评自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采取院系自评和学校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12个教学院
58、系普遍自我评估,抽查两个院系现场评估。评估以平时教学检查、专家领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等为基础,依据教学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客观反映整个教学状态和质量。评估注重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状态数据平台是评估体系的技术条件和客观依据。为了确保教学信息的真实性,建设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并与实际运行部门数据衔接,确保了教学状态数据的真实和动态变化。这为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提供了技术保证,避免了随意性和多头数据的误差。所有评估数据由平时积累而成,集中反映在数据平台上,评估期间直接可提取。教学状态数据平台确保了评估的真实和高效。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是评估结果发布和外部监督的平台
59、。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使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通过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结论和状态数据的发布,使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和师生评价落到实处。通过年度报告的发布,使学校在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实施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通过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发布,全面总结和展现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状况,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五、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通识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待提高我校虽经30多年复校建设,由单一财经高校发展成为多科性财经高校,但由于历史原因,使得通识教育成为“短板”,学生综合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教学资源向经济管理学科倾斜,在师资和课
60、程建设上,专业课程投入多,通识课程投入少;反映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尽管通识教育涉及的课程学分不少,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较少。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对专业要求的短期效应,造成学生在专业和课程选择上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通识课程,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不利。为此,我们将有效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一是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促进法文理学科发展,发挥法文理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拓展通识课程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将其他专业课程作为自己专业的选修课程,增设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选修课程;三是利用上海其他高校资源,参与上海高校课程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客人身安全合同(2篇)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3《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课稿
- 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一课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西昌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第二单元 讲述家乡故事 4 家乡处处是景色》说课稿-2023-2024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2018)第四册
- 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保管合同纠纷案例剧本
- Unit 5 Music Reading and Thinking(说课稿)高一英语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夫妻保证合同范例
- 开挖管道合同模板
- 医疗器材广告推广方案
- 丰田核心竞争力及战略分析课件
- 保险基础知识课件
- 高风险作业施工安全措施
- 病毒学-流感病毒的变异与预防策略教学教案
- 外科手术中肝脏切除技术讲解
- 驾校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方案
- 2024年插花花艺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干部履历表(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制)
- 自身免疫性脑炎护理
- 2024年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